误区家教:“心罚”重于“刑罚”|一事不再罚替代刑罚

来源:中华会计网 发布时间:2019-08-21 点击:

  由于受“棍棒出孝子”和“不打不成才”等传统家教观念的影响,现今社会上父母体罚孩子直至酿成悲剧的例子不胜枚举,以至体罚家教成为众多新闻媒体一致讨伐的对象。“体罚”的极限即为虐待。众所周知,因为体罚会伤筋动骨,直接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很容易引人注目,受到监督和指责。然而,另有一种对孩子的身心危害更大的家教偏向一一“心罚”却因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而常常被人们忽视,成为眼下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公害。
  “心罚”又称“软体罚”,虽不对孩子的肉体造成伤害,却因直接对孩子的心灵施暴,被人们称为重于体罚的“刑罚”和“看不见摸不着的灾难”,极易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由于“心罚”的恶果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反映出来,而不象体罚那样流血生痛、立竿见影,因而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常常会被忽视。据中国青年报对全国22座城市的4850名在校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统计,有65.2%的学生曾经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心罚”,有8.7%的学生受到来自父母或祖父母的严重“心罚”,有极少数孩子因忍受不了父母的“心罚”而写信给“知心姐姐”和“董浩叔叔”,但更多的同学却因“说不出明堂”、“只是被父母说了几句”而选择了沉默和忍受,毫无疑问,这两种选择都是无奈的,同时又是危险的,因为人的忍耐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消亡”,这对年轻的孩子们来说是很不合适的。最近几年的媒体新闻经常报道学生离家出走、自暴自弃,甚至暴力仇杀父母的案例,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警示教材。我们再也不能忽视“心罚”的危害,而应该在充分认识其负面作用的基础上从源头上避免和根治“心罚”。
  据调查统计分析,现代家教中“心罚”的通常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控制支配型 从上幼儿园开始,直至中学毕业,中国的孩子就一直被望于成龙的父母告诫要“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甚至有些父母对已经上了大学、已有自主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孩子也会这么说,这便是古老中国传统的家教观念,它在家长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以至父母们都乐于或习惯于对孩子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严格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使他们绝对服从大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有些父母为了图省事,竟用恐吓来压制孩子尤其是幼儿的好奇心,将孩子管得服服帖帖,成了温顺、怯懦、听话的小绵羊。如此家教,表面上看似很成功,但从根本上讲却有悖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据媒体报道,南京的刘某看到邻家孩子能说会唱,“心里着急”,竟用恐吓、体罚等方法强迫年仅4岁的孩子背她根本不懂的唐诗,长期过于严厉的强迫态度导致孩子在一年后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贵阳市的谢某,为了使7岁的儿子不再“贪玩”,竟残忍地用烧药的铁钩和烟头、蚊香等烫吓孩子,甚至在儿子上学前未犯错误时也要预先警告一下,使孩子整天处于惶恐不安之中,被家教专家们公认为典型的控制型心罚。
  二、冷漠遗弃型 因为“恨铁不成钢”而对孩子失去信心,处处以冷脸相待,这是差生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所犯的共同错误。古语云,哀莫大于心死。人一旦在心中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便会走上自我放纵甚至自杀的道路。据中国青少年研究协会调查统计,在离家出走的中小学生中,有23.4%是由于经常受到父・母的打骂,有26.3%是父母离异,而由于忍受不了父母冷脸冷眼而选择“一走了之”的竟占了31.3%。孩子生活在冷漠型的家庭里,与父母之间根本谈不上沟通,父母对孩子缺少关爱,同时孩子也对父母失去了希望。孩子的心灵缺少父爱母爱的温暖,在离家出走以后极易上当受骗,一旦得到点滴“关怀”便会感激万分,从而上当受骗,被人利用,走上团伙抢劫、吸毒,甚至沦为童工、卖淫女等,这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始料而未及的。有些孩子在经常受到父母的冷视之后,虽未离家出走,但却渐渐地养成了孤僻、怪异的性格,与周围的同龄人格格不入,心灵上产生了严重的扭曲。
  三、贬损激将型 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可孩子偏偏又不争气,做父母的心里自然很着急,其心情可以理解。孩子不争气,绝大多数父母会理智、冷静地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查找差距,然后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快改进提高。然而,也有一些父母会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主张武断地用成人或“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如果达不到,就用蠢猪、笨蛋、白痴等带有侮辱性的语言对其贬斥,期望通过贬损达到“激将”的目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激将”根本不会起到倒可教育激励的作用,相反,却会不同程度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因为,对于自尊心尚未完全形成的孩子来说,不管父母如何“激将”,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多大的区别,都无异于“耳旁风”;而对于自尊心比较强的大龄孩子来说,父母的故意贬损,尤其是当众责斥则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笨拙,这与父母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
  预防和制止“心罚”是一个亟待引为重视的社会问题。经常被“心灵施暴”的孩子,由于正常的心理情绪遭到破坏,很容易丧失对父母的感情,由怨致恨,心理变态,酿成严重的道德问题。残酷的“心罚”致使孩子的心灵产生扭曲,经常在施暴中度日的孩子,即使成年之后也会出现较多的行为障碍和个性弱点,难以适应社会和环境。许多专家认为,“心罚”大多起源于家长本身的心理发展障碍,又称情绪失调。因此,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心罚”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要善于做好自我调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子女,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适度要求,抱有耐心,讲究教育的艺术和方法。不要总是抱怨孩子不可救药或没有希望,要相信他们的心灵中终有好的地方和闪光之处,教育应成为对孩子缺点的改良和对优点的张扬,而不应成为教育者的负担和教育者的苦难。孩子历来被人们誉称为花朵和天使,孩子得到尊重和爱抚是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科学的教育、温馨的爱抚、真挚的尊重对孩子的心灵有着神奇的抚慰作用,是孩子精神力量的源泉,它赋予孩子的是希望、尊重、信任、光荣和鼓励,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其次才谈得上教育孩子。”为此,吁请家长们平时能多看一些家教方面的书籍和报刊,多了解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孩子施以更多的关爱,用科学的家教方法教育孩子,实现自己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人生愿望,切不可滥用“心罚”,给孩子的人生增添人为的灾难。

推荐访问:刑罚 重于 误区 家教
上一篇:艾滋病进入人体主要攻击什么细胞 [人体β细胞可成艾滋病“帮凶”]
下一篇:明星都是长期忍饿,减肥【健美专家谈成功减肥的秘诀】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