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意忘形”――丹功中的形・意关系_劝人不要得意忘形的诗

来源:银行招聘 发布时间:2019-04-11 点击:

  气功修炼,功夫日积月累,一旦得“意”,便会忘“形”。   所谓得“意”,得的是真意,而真意正是元神的体现。在元神主事的情况下,主体忘却了客观社会,忘却了物质世界,乃至忘却了自我,让自己融入宇宙之中,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当然便会忘“形”了。
  那么,怎样才能得“意”呢?实际上要想得“意,”正需要在忘“形”上不断用功夫。具体说,必须经过以下3个阶段修炼:1.清除杂念;2.破除身见;3.忘即自我。
  古人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淮南子》)“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养生延命录》)人作为生命体,就是因为有了“形”,才产生七情六欲的,就是因为以“形”的存续为基点,才产生人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气功修持强调清除杂念,而杂念产生的最根本动因,正是人的种种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我执”――以我为中心,为出发点的种种执着。所以气功修炼清除杂念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人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平抑、制伏、清除了人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也就在不知不觉间淡化了人对自我形体的执着,这便为忘“形”奠定了基础。
  要想忘“形”,还需破除身见。破除身见就是要消除对身躯的迷恋,淡化对形体的感知,以便逐渐让形体消失、融化在宇宙之中。佛家用白骨观和不净观来让修持者洞见自身的污秽,彻悟形体的不值得留恋,这是基于宗教教义的一种实修。道家的凝神气穴,虚心实腹,在激发丹田真气的同时,也淡化了对躯体的感知。但是,要实现忘“形”,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忘“形”的心理运演。因为不论是内观白骨,还是虚心实腹,其意念活动还是落在人的生命实体上,只有最大限度地弱化对自己躯体的感知和注意,最大限度地淡化脑子中自我身躯的形象,才能有效地破除身见。《常清静妙经》说:“内观于心,心无于心;外观于形,形无于形;远观于物,物无于物”。这就是一种忘“形”的心理运演。作功时自我意识不断暗示自己:心看不见了,形体也随之看不见了,客观世界什么也没有了,这时只剩下一点虚无缥缈的感觉。不断进行这样的心理运演,就会逐渐产生忘“形”的感觉。不少功法修持的深层次,都让修炼者感受自己和宇宙同化。这实际上是让修炼者在脑子里形成一种虚无的意象――从有形到无形,从生命实体到融入浩瀚的宇宙之中这样一个瞬间过程的景象。设想这种意象,然后又忘却这种意象,让它隐入潜意识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持,便会有忘“形”的感觉。
  破除了身见,有了忘“形”的感觉,还不能算是彻底的忘“形”。因为这个忘“形”感觉的存在,说明在心理深层还留有形体的印痕。只有连这种感觉也消失了,作为“神之所托”的形体才可能彻底遗忘。所以忘却自我,是忘“形”最深层的表现。
  所谓自我,这里指自我意识活动。自我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这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机体状态、外部行为以及我与客观情况关系的意识。而忘我,就是要将自我意识活动降至觉醒态的最低水平。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忘我”呢?佛道两家对此都主张虚空化。《永加证道歌》说:“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圆觉经》说:“彼知觉者,不离虚空”。《楞严经》认为:修炼者入于空寂无相的境界以后,还要将空寂无相的境界也一并空去,到了空无所空之际,才算归于无所得之大定。道家也认为:“大道以空为本”。(《诸真圣胎神用诀》)“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常清静经》)这说明通过不断观空的心理运演,可以使自我逐渐虚无化,最终实现元神主事的高层次心态,即得“意”忘“形”的心态。
  得“意”与忘“形”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神与形的关系。得“意”忘“形”正是形神高度统一的体现。传统气功一向强调“形与神俱”,“形神相守”,“形神相亲”。因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脉望》曾论述了形神统一的具体进程:“神形相顾,入道初真;形神相并,名曰得真;形神相入,名曰守真;形神相抱,名曰全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形神双舍,名曰证真”。从练功实际情况看,摒除杂念可使神形相顾;破除身见,淡忘形体,可使形神相并,形神相入,乃至形神相抱;而忘掉自我,便是形神俱妙和形神双舍了。形神双舍,就是自我意识降至恍惚窈冥的原始意蕴状态。这是元神主事、识神退位的状态,也是得“意”忘“形”的状态。
  得“意”忘“形”是气功修炼有了相当功夫,体内生理机能出现高度平衡与协调的结果。古人早就指出形、气、神的辩证关系。《淮南子・原道训》:“夫形者,生之所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意谓形是生命的躯壳,气是生命的功能,神是生命的主宰。《道家・丹鼎门》秘诀:“形以气全,气以神全,神以形全”。气功修炼到较高层次,内气充盈,全身经络畅通,血脉旺盛,各个生理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得到明显的调整和改善,于是全身机能出现了高度的平衡与协调。这时中枢神经活动抑制过程加深,有序度提高,相关性上升。正是在这样的生理状态下,主体才会得“意”而忘“形”。
   〖编辑:迟昊〗

推荐访问:得意忘形 关系 丹功中
上一篇: 藏族人的敬茶文化
下一篇:[养生“一二三”] 养生知识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