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五虎棍

来源:事业单位 发布时间:2020-09-21 点击:

  花会源于民间舞蹈,最早的历史记录在春秋,当时已有高跷歌,距今2500多年。汉代有“百戏”,宋元有“社火”,明代北京建了蟠桃宫,每年农历三月三办蟠桃圣会,人们开始组织花会在这一天进香,这是北京13堂花会的直接源头,它涵盖了北京地区几乎所有的民间表演艺术。

  花会到清康乾时发展至高峰,仅伺应皇会的就有80多堂,3000多名演员。当时宫中还有8堂花会,即:兵部的杠箱,礼部的中幡,户部的秧歌,工部的石锁,吏部的双石,刑部的五虎棍,老太府的花坛,掌仪司的狮子,加上翰林院的五虎棍等,共10堂官会。

  民国时,北京花会活动仍很活跃,新中国成立后,花会被当作 “四旧”,受到很大冲击。花会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表演形式,尤其是北京花会,规矩多,重礼仪,是北派花会的代表。北京花会分城里、城外两部分,城里以关厢为界,仿佛是“井”字中间的部分,这叫“井字里”,仪式繁琐,法度森严,传承有序,是北京花会精华所在。

  花会是纯业余的,过去叫“分文不取,茶水不扰”,兄弟朋友间有了红白喜事,花会“票活”带“份子”,所以叫“子弟玩意儿”。

  花会体现老北京慈善文化

  北京花会分“文场”和“武场”,所谓“文不压武,武不压文”,现在有“文武大会”,那是胡说。在北京花会传统武场13堂会外,还有小车会、跑旱船,民国时又加了个踏车会。

 武场不化缘,有大买卖家拴会,这叫“板头儿”,又叫香首,近似今天的董事长,“前引”则像总经理,负责组织、管理会众。一堂会人多少不一,杠箱62人,五虎棍40人,开路30多人,高跷也是30多人,板头负责这些人的开销。花会没有劳务费,就是吃喝而已,大家看面子聚在一起。

 文场主要负责伴奏音乐和向寺院施舍,有百余种,分“坐棚”和“行香”,比如礼佛的“鲜花老会”、“月饼老会”,及修整庙宇香道的 “桥道老会”,为香客缝补鞋靴的 “缝绽老会”,为香客解饥渴的 “粥茶老会”等。文会可以化缘,拿着大锣去找商家,商家直接把钱放到大锣上,布施过的商家,文场给他们贴“报子”,类似于海报,公示这家曾进香行善,1元钱可以贴大报子,8角钱贴小报子。

  文场无奇不有,比如修道,负责道路修理;敬道,负责清扫道路;路灯,沿路茶棚中放灯,供香客夜晚行路时免费使用,无需送回,用完挂在树上,有专人回收;海灯,给庙里施舍灯油……每年阴历四月初一到十五,北京妙峰山庙会是文场、武场上香的时候,大家都是义务服务,体现了老北京慈善与奉献的文化。

  走会走的是规矩礼节

  北京花会历来规矩森严,尤其是“井字里”的花会。比如到妙峰山上香,路上两支花会遇到了,双方都不能出声,这叫“避住点子”,成员要互道“虔诚”。花会到别家花会地面上演出,必须先跟人家打招呼,或者上门“打三参儿”,否则即为失礼。

  过去城里花会虽多,但必须要走“贺会”的程序,否则就是“黑会”,贺会需所有花会前引到场,为新会定名,因为新会的字不能犯其他人的名字。过去各城区都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前引,前引是有师承的,而其他玩角儿的都没有师父。前引行以陈永立为祖师爷,下面是景荣、范越川、赵松涛,第三代是隋少甫、李长福、金秀锡等,我是第四代。

  民国时,有所谓四大前引,即陈永立、景荣、范越川和赵松涛,还有“18位称带之引”,他们懂得所有规矩,可以在任何一堂花会当前引。此外,还有“36友”。

  “36友”指的是什么呢?上世纪30年代,金秀锡长住妙峰山大顶,各路进香他吃头口,引起了花会界的不满,于是大家约定都不上妙峰山,直接去妙峰山前面的孟尝岭交香,称为打倒“善贼金秀锡”,花会是做善事,金秀锡吃香规,因此叫“善贼”。金秀锡迫不得已,只好在两翼轩请大家吃饭,大家结为“36友”,尽释前嫌。

  慈禧太后曾封“蝴蝶少林”

  清代北京花会主要出现在两个场合:一是皇会,一是妙峰山庙会。

  清初,康熙及乾隆皆观赏过庙会百戏,因此定下了 “皇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诞辰前后进行,自乾隆至清末,兴盛不衰,光绪时尚有会40余堂。而妙峰山每年两次庙会,即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的春香庙会和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的秋香庙会,有“未到妙峰山朝顶的花会不为正宗会”的说法。除了这两次比较大的活动,花会还在红白喜事和买卖开张时出来表演。

  清代颐和园有看会楼和大戏台,专门宣从妙峰山回来的花会进园表演。比如蓝靛厂原来有个五虎少林的花会,穿大氅,舞起来非常好看,蝴蝶一般,慈禧太后亲笔封了“万寿无疆,蝴蝶少林”,还有“抓鬏赵”唱天平唱得非常好,慈禧也单独封赏过,以后“抓鬏赵”下海当了艺人。

  最有趣的是,东华门有个叫“公益助善”的花会,没贺过,是黑会,道光年间去妙峰山上香,回来的时候被道光皇帝传去进宫表演,御笔赐了 “金钗头”三个字,皇帝都封了字,谁也不敢说他们是“黑会”了,这叫“万寿山巧贺会”。

  玩花会最难是“钱”字

  如今都在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理说,北京花会是北京地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但如今只评了个区级非遗,而“安塞腰鼓”却是国家级非遗,连天桥中幡也都是国家级非遗。天桥过去是打把式卖艺,算下九流,而花会是“大爷高乐”,文化内涵深厚。遗憾的是,现在对北京花会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年轻点的,能像我这样投入的,几乎没有,北京花会面临着传承危机。

  我从1983年开始深入学习花会,说实话,从心里喜欢这个,我文化程度不高,写不了,只能多看书,多向师父学习。以后,西直门拆迁了三次,拆一次走一拨人,现在住通州、大兴、昌平的全有,那时真的感到很绝望。去年东岳庙庙会,我和老几位打了电话,结果大家真给面子,全都来了。我们这支花会中,大家谁也没把技艺传给孩子,这玩意儿换不了饭,只能就这么样了。我自己的是一个丫头,老规矩花会里没有女的,我搞花会这么多年,我夫人从来都没去过妙峰山,所以我也没传给孩子。

  玩花会,最难的是钱字,我师父隋少甫在花会圈里名气这么大,退休前不过是京棉一厂的普通保前工,主要工作是检修织布机。今年奥运,北京花会原本想出点彩,搞个 “威风锣鼓”,大家不要钱也愿意干,可人凑齐了,没鼓,这事只能不了了之。说实话,民间花会现在挣的这点钱,根本置办不起道具和行头。

  ■名词

  北京花会

  老北京的民间花会,旧时被称为“香会”。分文会和武会两大类。北京的花会表演,除歌舞之外,还融合了武术和杂技艺术,可谓是“艺中有技,技中有艺”,这也成为京城“武会”的显著特色。另外,北京花会在表演时还运用了旱船、小车会表演等虚拟性、象征性的表现方法。北京花会是北方花会的代表,以表演惊险、规矩严密、注重礼节而著称,是北京民间文化的代表。

  ■链接

  北京花会传统武场13堂

  开路打先锋,五虎少林紧跟行,门前摆着侠客木,中幡抖威风,狮子蹲门分左右。双石头门下行,石锁把门档,杠子把门横。花坛盛美酒,吵子音乐响连声。杠箱来进贡,天平称一称。神胆来蹲底,幡鼓齐动响(享)太平。

 翰林院五虎棍编辑

 翰林院五虎棍是清朝时期,翰林院内部人士,根据宋代年间,太庙中名为“五虎棍”的乐舞,所遗存下来的套路,再加上刑部五虎棍和雪池五虎棍 进奉的部分套路所整理的。中文名

 翰林院五虎棍

 创立时间

 清

 源?于

 宋代

 本?质

 乐舞

 图为大清翰林院五虎棍第七代弟子白玉与其弟子合影。白老先生是回族人,1900年生人,6岁选入翰林院练五虎棍,师从翰林院第六代弟子福三爷,练习红脸(赵匡胤)。图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四季青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民间花会表演。

 翰林院五虎棍为清朝时期十档官会之一,这十档官办香会(大清政府部门办的会)为:兵部杠箱会,礼部中幡,户部秧歌(高跷),工部石锁,吏部双石,刑部五虎棍,老太府花坛,掌仪司太狮,雪池五虎棍,翰林院五虎棍。翰林院五虎棍在道光年间,被皇帝御赐半副銮驾为皇家御用会。专为皇家表演,各种祭祀,及上香祈福,赈灾等,全会上下近百人,所到之处,大小官员必要见会如见皇帝,恭迎尾随,固有,前人所传“先皇御赐:金瓜,钺斧,朝天蹬,执掌权衡半副銮驾,前赴后拥”的说词。其会不得私自表演,凡私自表演者按假传圣旨定罪。

 由于宋代太庙祭祀乐舞表演不能有有铁器(铁器代表刀光剑影,含有凶气,不吉利) 所以翰林院五虎棍的兵器,不能见到铁器,就是齐眉棍和一对短棒。后来皇帝非常喜爱看三节棍和梢子棍对打,所以让刑部五虎棍和雪池五虎棍将其优秀的套路,进奉给翰林院,再由翰林院表演给皇帝,进奉的套路被称之为:龙虎风云加各棒。龙虎风云加各棒,后来成为翰林院五虎棍四大对打之一。又有前八套(齐眉棍),后八套(短棒)外加龙虎风云加各棒的说法。

 翰林院五虎棍有八个主角分别为赵匡胤,郑子明,董家五虎一狼 既董家五兄弟和一个妹妹(董仁,董义,董礼,董智,董信,董碧莲),外加八个配角,分别为董家四家丁(董忠,董孝,董廉,董耻),董碧莲四丫鬟(董梅,董兰,董竹,董菊)。

 故事情节:赵匡胤路过董家桥,听说董家五虎欺压当地的百姓,并且管过桥的百姓收取过桥费,于是抱打不平来到董家桥,见有董家四家丁守桥收钱,于是惩恶扬善,将董家四家丁打败,并拆了收钱的草棚。董家五虎听说后,一起来打赵匡胤,单打独斗谁也不是赵匡胤 的对手,于是设了个五虎阵的陷阱,将赵匡胤困住。在这紧急的关头,在一边看热闹的郑子明,临危相助,与赵匡胤一起战胜了董家五虎,董碧莲听说后带领四个丫鬟前来助战,最终董碧莲和董家五虎被赵匡胤和郑子明打败。

 翰林院五虎棍由于名气很大,很多的会首通过关系,由翰林院五虎棍的人在民间传播出来,但所传的套路只有六大套,而这六大套(每大套里又分,好几个小套),对外则宣称:前八套,后八套,36大套,72小套,108势!这就是清朝中后期所形成的势架棍(五虎打路)。

 后因外国列强入侵中国,1900年 因八国联军引起的火烧翰林院事件,翰林院五虎棍移驾阜成门内牛八宝胡同,后来大清灭亡,翰林院五虎棍会于上世纪30年代消失,第七代弟子白玉老先生依然把翰林院的套路传承下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整个民间香会界活动中断,改革开放,在共产党的光明指导路线上,各路香会改名为“民间花会”纷纷恢复,白玉老先生拖着年老带病的身体,依然将翰林院五虎棍套路传承了下来。

 翰林院五虎棍成立于道光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公元1833年,全名:翰林院 万寿无疆 宝善太平 ,现移驾双榆树西里地区,据明年整180年的历史!注:此棍不上妙峰山,只参加各类邀请,及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双榆树西里社区组织的活动!

推荐访问:东星五虎 翰林院 五虎棍
上一篇:化验室人员个人工作总结
下一篇:2020年纪检监察心得体会理论文章聚焦权力运行加强政治监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