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基本属性_2020电大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四

来源:事业单位 发布时间:2020-07-17 点击:

  2020 春期国开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减贫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 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 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分享中国减贫经验。我同许多国家领导人或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见面时,他们都肯定中国减贫成就。根据古特雷斯的讲话, 并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 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论述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道意义。

 参考答案: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也就是构成每一事物(过程)的诸多矛盾以及构成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不同的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辩证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首先,共性和个性有差别,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作为无数个性中共同的东西,只能大致地包含个性的一定方面或本质,它比较一般也比较稳定,而个性则比较丰富具体、随条件而不断变动。其次,共性和个性又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没有独立自存的共性,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就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也没有纯粹的个性和特殊性,特殊性和个性总与一定的共性、普遍性相连结而存在。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再次,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概括的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有以下几点:

 第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问题和当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而提出来的,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内在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尤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有本质区别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在当代条件下相结合的产物,是创造性地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具体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的结果。

 第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对事物运动一般规律即矛盾普遍性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一般规定,这些理论是一定要坚持的,否则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中国又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和特殊矛盾,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这些特殊实际出发,而不能照抄理论或照搬别的国家的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不是要把它们当作是谁也不能怀疑和反对的神圣的教条,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共性,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即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形式上有中国的特点。而是要把它们与中国的特殊实际结合起来,运用它们分析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第三,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解决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过程,既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一个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创造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的过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并不是某个人事先设计和规定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这种创造实践的理论结晶,是我们进行这种创造性实践的指导思想。

 即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处在辩证联系之中。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相联系,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孤立地强调中国特色,脱离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从而失去社会主义性质;同时,社会主义的共性也只能在有各国特色的个性中并通过这些特殊性而存在,没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不同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作为思想理论和运动,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但这些仅是普遍性方面。事实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国家,它的具体表现又不完全相同。经过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从较多地看到与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转为强调在开放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从急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转为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从过分重理论原则转为重生产力的发展。从单维性向多维性转化。

 社会主义是从思想和运动发展为制度的。作为一种制度,它有着本质的规定,具有区别于剥削制度而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规律和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17、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同时也区别于现时代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社会形态的分析,揭示它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形成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构想。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由特殊到一般,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列宁、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时代,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本国特色。如列宁的“苏维埃国家”理论带有俄国特色,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带有“中国特色”。邓小平同志更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一般到特殊,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五大通过的新党章为邓小平理论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矛盾的普遍性方面来讲,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但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实现的具体模式和实现的程度,必须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不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实现的形式和程度也就不一样。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国在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有着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也充分体现出矛盾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所有制上,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所有制结构,由于它坚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而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由于它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发挥其有益作用,因而它适合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具有中国特色。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三,在经济管理和运行机制上,我们要建立的是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就为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市场经济,既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单一的计划经济,又有别于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它既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也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

 第四,在政治制度中,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我国的民主不是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而是适合自己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第五,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等显著特征。

 列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而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如此。各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模式、具体途径又是各不相同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突出和保持中国自己的特点。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属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建设,都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要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和发展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代潮流相应、与世界文明相通的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具有世界眼光,注意向世界学习,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面向世界、立足本国的社会主义。

 总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独特的观念、理论、制度与道路(实现途径)等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模式。他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体现。我们只有从多维度、多层次来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一道路前进,将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所共同揭示的。

 人的成长是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起点,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关系,对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着眼于社会关系来考察人的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矛盾运动变化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关系,人们不断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必然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中展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理论形成的逻辑主线,揭示了人生活动一般的特征,也揭示了人生运动的基本矛盾:第一,个人与社会矛盾是规定人生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人生也就不复存在;第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贯穿人生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人生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个体的活动必须依赖社会,并创造着社会,个人只有造就社会,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又是个体活动的总和,个体必须不断改造、创造社会,社会在不断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进步;第三,人生的各种矛盾归根到底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如何解决基本矛盾,决定了解决具体矛盾的基本态度的结果。

 人生基本矛盾关系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社会要求与个人愿望的矛盾、正确与错误的矛盾、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矛盾、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矛盾、他人认识与自己认识的矛盾、成功与失败的矛盾等等。对个体而言这些矛盾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又具体体现为成功与挫折、幸福与痛苦、生与死、义与利、荣与辱、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憎、公与私、得与失、顺与逆、乐与苦等等矛盾关系,它们是从人生实践的体验中而产生的。现实中的人往往是从自己人生实践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成功等欢乐体验与失败等苦难体验的矛盾运动中来归纳、总结、概括出人生理论的。这是人生观形成中具有个人独特性的人生实践特点的表现。

 第一,面对欢乐与苦难,如果一个人由自己的欢乐想到人民、民族的欢乐,由自己的苦难想到人民、民族的苦难,他就会以积极、正确的心理思想状态,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来指导自己面对和改变社会生活,认为人生是在为人民创造幸福中而体现意义,并在人生学习、工作、实践中以顽强的精神毅力克服一切困难,不断超越自己,努力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最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当一个人不断超越人生矛盾,面对人生困惑与挫折,意志坚定,面对阴暗,勇于在逆境中奋斗,经得起考验,不愿随波逐流,他的人生目标是高尚的,其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能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曲折。

 第二,面对欢乐与苦难,如果人认为人生的欢乐是理所应当的(这也是人的心理思维定势一般作用的结果)来看待人生,他所体验到的就可能尽是苦难,特别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制约和人生发展出现挫折等情况时更是如此,而且人人都有失败的人生经历。总结其原因,容易得出是由于人的欲望太多,人为欲望的满足而相互争斗所至。问题转而成为如何对待、超越人的欲望。一方面,认为现实的人都是带着高尚的假面具,结果走上了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低下的不归路。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各种方法来对待欲望,有宗教的与非宗教的;有以看淡、节制、忍让的心态来调节的等,虽它们有些合理成份,但存有许多不合理成份,特别是仅以舍去、消灭人的欲望,认为这样做人才能摆脱世俗的困扰、进天堂、上层次,就是这些不合理东西发展到极端的表现。正如一位西方哲人说的:只有等情感和欲望全部消失时,我们才能变得像天使一般。若再辅之以荒谬的引导,结果人以消极、悲观厌世的心态来渡人、渡己,走上了邪恶的不归路。

 一个人或发泄愤怒情绪,引起攻击性行为;或怨天怨地,骂这骂那;或以退缩性的简单行为方式应付周围环境,冷眼观世;或以非现实的想象来缓解消极情绪,追求世外桃源;或以个人自以为正确的理论来指点江山,说东道西;或以冷漠的态度指导人生,视他人善举为怪诞,置他人安危于不顾,对不义之恶缺乏正义感和义务感,对他人之难失却同情,甚至暗自欢喜、反唇相讥等等,都是被人生挫折、社会阴暗面所击败,自以为看破红尘,人生成熟,实为没有高善的人生境界追求的表现。

 第三,在这两者之间有众多的、不同的人生观。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在一个人身上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而且各种人生“理论”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证。究其原因,其一,中国是个小生产者的湾洋大海之国。小生产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作为劳动者,他们要养家糊口,要为个人和家庭求温饱。作为私有者,他们很想发财,他们既不关心社会和他人利益。他们的人生观具有不稳定性,受到积极影响时,能以科学的人生观为指导;受到消极影响时,则可能走到另一个方面。其二,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不长,制度没有完全巩固,其优越性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社会转型时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社会发展的艰巨性,经济为发展杠杆的驱动作用,利益分配再调整等的影响使人们的人生理论不断摇摆动摇。其四,改革开放,加入WTO组织,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西方发达国家依据其经济、军事上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等,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观念的渗透。其五,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表明,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取向从来都是多元化的,现时代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更是多样化,等等。

 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要强调正确人生观的树立,这是由社会与个人自己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

 第一,对社会而言,国家必须做好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引导工作。其一,是紧紧把握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方针。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创造出丰硕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满足人民的发展需要,让人民有更多的欢乐体验,为人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奠定良好的物质与精神条件。其二,是加强领导核心的建设。其三,是大力倡导主旋律,发挥主阵地作用。其四,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人生观必须靠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政治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小生产者的思想、习惯势力等因素在我国的影响仍存在,它使人们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上会出现反复性、长期性,产生许多困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织,进步观念与落后观念相互影响更是如此。这种双重影响,在整个社会变革时期,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将长期存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之路任重道远。

 第二,对当代大学生个人而言,树立正确人生观最主要的是注重解决社会要求与个人人生选择能力、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和自身受社会和自身消极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低下的人生观与先进的人生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其一,个人应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认知模式,提高人生认识能力。首要任务是学习。培根说:“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生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学习人生发展的规律知识,把握人生发展的规律,才能明确人生发展课题、任务等,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人生。其二,提高人生选择能力。人生道路充满着各种矛盾,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实质是进行人生选择的过程。人人都会选择,都有自己的选择,如有的人由个性的兴趣、爱好等选择,因它会调节人的思想、行为;有的人由自己的情感来选择,因情感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倾向性有“锁定”作用;有的人采用保守,甚至是世故的方法来选择,因它能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有的人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来选择,因它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等等。但人的本质决定了人必须把对自己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统一起来。只有以社会的要求为标准,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追求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最大程度的和谐发展,才是客观的选择标准。其三,勇于人生实践。人生观的形成必须落实到行动上,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以人为镜,通过自己与他人加以比较,广泛倾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以他人、集体的态度与评价为参照,客观地看待自己思想、言论和行为的真实情况。了解、把握自己,理智上分清权利的自我和义务的自我、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肯定的自我和否定的自我等。才能反省过去生活阅历等因素影响而积淀形成的个人兴趣、情欲、意向等心理主观偏爱和个人的狭隘私利对人生观形成的制约,并反省自己过去人生的经历,利于自觉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改善不良的人生态度,纠正错误的人生观。才能正视自己行为的后果和对后果负责,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以社会要求为标准,改变不良行为,把正确的人生认识化为现实和行为,变成行为习惯,发挥潜能和优势,力争人生事业的成功。其四,正确对待人生矛盾。人总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或挫折,保持科学理性的头脑,客观地正视人生事实,承担责任,分析原因,理性对待现实与结果,付出应付出的代价,超越错误、痛苦和个人利益的损失,积极地评价和调整人生目标,使人生需求合理化,提高对人生目的的理解能力,对困难、挫折等的忍受能力,对情绪的调控能力,战胜困难的毅力和追求人生高善境界的能力,刻苦努力,人生才能一步一步地达到更高境界。其五,明确人生责任。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人生责任是人生升华的坚实基础,它最能直接体现人生价值,最能得到他人、社会在肯定、承认基础上的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责任,人生的社会责任统领人生,科学的人生观才能形成。

推荐访问: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普遍性 电大 特殊性
上一篇:一支部一品牌名称 [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下一篇: (电大)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四 - 副本 (2)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