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中的市井人物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28 点击:

王 卓

在明代人民经济发展水平稳定,生活富足,且有着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文学作品当中也出现了大量关于市井生活、市井人物的刻画描述,比如:《三言二拍》《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等,就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文人的笔墨开始关注到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这是时代发展造就的民生风貌,更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与其说是文人的创作目光投射到了市井生活和民生发展之上,不如说是明代繁盛的经济发展促成了市井文化的兴盛,而市井文化的兴盛发展对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思想等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现实促成了文学艺术的眼光开阔、内容丰富,也是现实带给了明代文学艺术发展空前的生命力与创造力[1]。当时社会的发展当中潜藏着一股对底层人民生活关注的动力,逐渐地让底层劳苦人民的生活成为文学创作的源动力之一,在权贵与威势盛行的封建社会,这无疑是向着平等自由迈进的一大步,更将百姓的生活与日常经营、喜怒哀乐融入了创作之中,形成了有血有肉的世俗文学基调。在富足的商业发展景况下,体现出对革新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未来发展的希望,更体现出对权贵势力的鄙夷和批判,为平静的文学艺术发展激起了层层涟漪。当时的市井文化发展,不仅影响了文学艺术创作,甚至对人们的思想、审美、意识潮流的发展趋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充满活力的,是内涵丰富的。

准确来说,明代市井文化的鼎盛时期应当是在明代晚期,而“市井人物”在文学作品当中的出现从这个时期的市井文化发展就可见一斑。封建社会的文人,大多专注于科举考试,这种制度始于隋朝,设立之初并不完备,随着不断的发展,到了唐代逐步趋于完善,更成为了众多文人学子眼中进庙堂、登高位、光宗耀祖、施展抱负的唯一出路,且不谈制度吸引下的竞争何其激烈,就是权贵摆弄下的阴暗与汹涌就让众多学子文人寒心。但当时社会文人并没有更多的谋生手段,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也并不开明,想要有所成就,就只有参与科举,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学子在多次考试之后萌生归隐的念头。到了明代,文人虽然仍然参加科考,但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稳定,民生富足,商贾云集,似乎生活的出路有许多,并不只有科考一途,许多家庭在对子女的教养方面也不再只是崇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了更多的选择。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虽然讲述的内容以明代初期为主,但已经能够看到许多的市井文化内容,其中包括酒肆、肉铺、茶寮等的描写,都已经是市井文化的常见场景。包括作品当中的人物“武大”,也是每日以售卖炊饼为生,而王婆也是经营类似短住的驿站,西门庆为当地的富户,都是典型的市井人物代表。由此可见,市井人物扎根于市井文化,他们的生活大多以市井文化为主要环境,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生活并不富裕,仍然是底层人民,依赖经商、务农、手工业等为生,谋生的行业较多,涉及市井文化的方方面面,他们是市井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真实生活在市井文化当中的受益者,最能够体会到市井文化的烟火气。也有少部分是富足之人,这些富足之人的生活要么依赖于祖上的荫庇,要么就是商贾之家,也以商业为主要谋生手段,比普通的百姓要生活得优渥一些,成为了市井财富的主要盘踞者。在众多的市井生活片段当中,他们更像是与统治阶级为伍的一群人,有时财富会成为他们的武器,贪婪和欲望会成为他们的典型嘴脸,当然有时候也会有富有者为善,比如:《水浒传》中的卢俊义,就是出身巨富,也正是因此,他才有了千金散尽救梁山好汉于水火的能力,更有了在江湖上的赫赫威名。

明代小说中的市井人物,有的时候会有许多人对这里的“市井”有误判,容易与一般的平民产生混淆,实际上市井人物必须要符合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孟子·万章 》当中曾提及“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通过这一点能够得知,所谓的市井人物,首先当居于市井之中,而所谓的“市井”本就有着明确的位置信息,市井位于“都邑”之内,而“都邑”则是现代人理解的城市,与农村有着明确的差别。也就是说市井人物必须要居住在城市之中,而并非一般的农户。而农户有时候也会把自己种植的农作物临时带到城市进行售卖,他们往往都是临时走街串巷,并没有固定的摊位,虽然也是进行了商业活动,但是却并不符合市井人物的根本条件,最多算是进行了短暂的市井活动。当然,这里的城市也包括周边的一些小城镇,都与乡村有着本质的差异。第二,对于市井生活而言,市井人物生活于其中,他们的行为促成了市井文化的发展,同样他们也是市井文化的一部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一些官宦人家也身居城市之中,但是他们本身并不创造市井文化,他们的根本仍然是依靠官位和权势,并不通过自身劳动创造财富,因此他们都不算是市井人物。第三,市井人物并不参与农业生产,他们可以售卖农副产品,但决不是种植者,他们往往会参与到城市的商品贸易当中,他们的交际与生活都是相对自由的[2]。

明代农业空前发达,人口激增,这就给城市的大规模扩展创造了可能。在这样的景况下,城市的发展尤其到了明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大幅度扩张。封建统治者较为开明,重视农业、商业发展的同时,赋税制度也有所革新,许多原先没有人身自由的底层人群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相对之前较高的人身自由度。在城镇当中还出现了许多的手工艺加工者,他们散布在市井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在各行各业。在这一时期,市井生活逐步丰富多彩,因此在文人笔下,市井人物的特质也逐步明显。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商业利益

明代之前,虽然也有唐宋盛世,但是不得不说在对于商业经营的放开方面,明代要明显优于前朝。前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者认为百姓依赖田产生存,理所当然地把农业作为创造财富的根本,而在一些统治者眼中,经商之人多狡黠,如果放开商业经营,也容易让底层百姓不好控制,容易出现政局动荡的问题。到明代,这种格局得到一定的突破,其中既有统治阶级较为开明的政策支持,也要得益于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让社会财富得以囤积。而运河的修整完善带来了水路畅通,交通便利,也促成了货物的流通与文化的交流。在一批人先富裕之后,百姓看到了经商带来的利润,因此许多人弃农从商、弃文从商,甚至涌现了苏州这样的工商业为主的城镇。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人们看到了从商带来的好处,因此许多人希望通过经商来谋生,甚至有人希望通过商业经营获得大量的财富,当时社会还涌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可见当时的市井文化之繁荣。身处其中的市井人物都以商业为谋生手段,这就从根本上注定了他们要依赖商业来生存,以盈利为基础目标,有一些人甚至出现了为了逐利而不断膨胀的欲望。在明代小说当中常常能够看到市井人物这样的桥段——通过提供小道消息而赚取银钱,不给钱就一问三不知,拿到好处后就知无不言。有时候还能看到一些市井人物为了金钱出卖他人,甚至从事一些龌龊卑鄙的事,比如:《水浒传》中典型的“王婆”,她之所以帮助西门庆与潘金莲私通,并给潘金莲出主意谋害武大,本就是出于对银钱的渴望,她深知西门庆家财万贯,自己的行为只不过是为自己谋取私利罢了,其实根本谈不上与他二人有任何恩怨。这种逐利的心态在当时社会之下是市井小民司空见惯的,有的规矩本分,只为谋生,比如《水浒传》当中的武大,就是如此。有的则是类似王婆那样的无底线,只为谋财。无论如何,市井人物的特质之一就是“逐利”,他们从事商业行为,或者是生存在市井之中,都要依赖于“逐利”,他们并没有田产傍身,想要生存下去,就要通过商业经营活动获得银钱,或是多些,或是少些,或是来自正途,或是取自旁门,或是积少成多,或是一夜暴富,总之,他们都是在为了利益奋斗着,生活着。而市井生活的斑斓多彩,也正是源自于市井人物对于“逐利”的根本需要。

(二)为他人提供服务

与农人不同,市井人物没有田产,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没有先期的优渥根基,因此许多人都是依赖为他人提供服务而获得酬劳。在明代的小说当中最常见的这类人物包括:店小二、跑堂、掌柜、铁匠、屠户、老鸨、说书人、歌伎、民间艺人等等。单看这些职业就囊括了市井生活的诸多行业,其中男性多以出卖劳动力服务他人,赚取相对辛苦的微薄收入。而女性则依赖自身的容貌、技艺等提供取悦他人的服务。仔细比对发现,其中还有一类服务行业要依赖于市井人物的手工业制作能力,比如:铁匠、屠户这些,就更近似于常说的服务型商户,他们需要掌握相应的技能技术,并且依靠这些技能技术进行商业活动,为他人提供服务。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朝代的小说当中,鲜有在酒楼、饭馆从事店小二工作的女性人物出现,更谈不上独自经营或与夫君共同经营酒楼、饭馆的女性人物。但在明代的小说作品当中这类女性极为常见,比如《水浒传》当中的孙二娘,她是《水浒传》当中为数不多的女将,号称“母夜叉”,在投奔水泊梁山之前与夫君共同经营一间酒馆,表面上是酒馆,实际上劫人钱财。《金瓶梅》当中的王婆,先前也是经营着茶馆,后来又从事了类似明代小说中对女性常规类的特殊职业“三姑六婆”[3]。此外,明代的许多小说当中都曾经看到过有女子唱曲卖艺的桥段,这些女性工作的场所往往也在各大酒楼茶馆和饭店当中,可见当时女性独立进行服务行业已经司空见惯。这一时期,女性的独立生存价值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在市井人物的生活百态中当属一种突破,她们既获得了劳动上的自我独立,也在财务自由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眼界开阔但文化水平较低

与其说明代小说中的市井人物是一类人,不如说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类似阶层的群体,这个群体由于从事经营活动,因此接触的人三教九流都有,这让他们有了各种谈资,也见识到了乡野农户无法见识到的各色人群。往往在明代小说当中所刻画的市井人物形象都是有些市侩的,主要是因为见的各类人多了,听闻的各种奇闻异事也多了,也许还在经营的摸爬滚打中吃过亏,上过当,经历过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的过程,因此人自然变得市侩起来。常见的青楼老鸨,她们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们与牙婆、媒婆等形象相似,总是左右逢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经营的买卖也并不光鲜亮丽,但自己却不以为然,满口得意。实际上,这类人虽然被文人刻画得刁钻圆滑,市侩奸诈,却也是经历了人生的磨难才练就了那样的嘴脸和铁石心肠的,总是生活所迫,在所难免。对于明代的市井生活而言,这里常见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却少有真心之人,他们对市井人物的生活总是心生向往与好奇,不断往返流连,但是真正要让他们融入这种生活当中,变成市井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断然是不愿意的。从根本上来说,这些人是看不起市井人物的,也嫌弃他们本来就不高的文化水平,厌恶他们身上的市井习气,但又惊艳于他们的见识广博,五彩斑斓[4]。所以说,明代小说当中的市井人物相当于是介于官宦文人与农人这两个阶层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没有官宦文人的出身地位与学识文化,又没有农人可以依附的农田瓜地与茅屋草舍,因此他们是被夹在中间遭受嫌弃和鄙夷的。他们同时既有官宦文人没有的自由自在与色彩斑斓,又有农人没有的广博见闻与银钱流水,因此他们又是被夹在中间被人好奇和在意的。明代小说当中的市井人物,往往就是这么一种没什么文化,却有见识,没什么资本却又自由的人群,他们开创了一个特殊的局面,一种独特的审美。

在明代小说当中,市井人物绝对是特殊的存在,他们是相对最自由的阶层,有着最色彩斑斓的生活图景,也有着最丰富多样的民生面貌。因此,这个阶层的人物大都性格外放,他们简单而直接,鲜少刻意美化自我,大多数时候都有着看着不高的追求和并不丰富的文化素养。但是他们的眼界十分开阔,见识的东西多,也有着极强的生存能力。此外,在明代小说中,市井人物往往透着一股子“愚”,这种“愚”并不是“傻”或者“蠢”,更像是一种“接地气”的表现。他们更像是城市当中默默无闻的一个个配角,但却乐得自在,都有着自己的快乐与追求。有时候在阅读小说中会认为他们是“愚”的,但实际上这更是一种适应世俗生活的体现,身在市井,便要乐得市侩。能够看到的是,女性的地位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明代小说的市井人物塑造当中有了明确的提升,她们或许还不够完美,但是较之过往,已经足够独立,足够特别。市井生活来源于市井人物,而市井人物本身就是市井生活、市井文化的缔造者与参与者,或许说,他们本身就是市井文化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市井文人小说文人与酒公民与法治(2020年17期)2020-10-27《清明上河图》:市井千秋一幅画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9年9期)2020-01-18那些小说教我的事意林·全彩Color(2019年9期)2019-10-17文人吃蛙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宋代文人爱睡觉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8年12期)2018-04-04文人与石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市井繁华桃花坞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市井人语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市井人语侨园(2016年5期)2016-12-01推荐访问:市井 明代 人物
上一篇:爱心助学
下一篇:高校学生档案“分室”管理模式创新浅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