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内涵式建设路径探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25 点击:

刘玉秋

(华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自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召开至今已经五年时间。这五年,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的课程观、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已深入人心,思政课程建设也效果初显,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绩。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深入开展的过程中, “门门讲思政、人人讲育人” 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正逐渐形成。在总结这五年建设成就的同时,尤其需要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思政课建设时冷静思考 “思政课程是什么? 思政课程怎么看? 思政课程怎么办?” 的重大问题。因此,对思政课程内涵式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实现路径进行探析就成为了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的必然。

思政课程作为育人的具体课程,其内涵式建设是相对于注重数量、形式、速度等量的因素的外延式建设而言,突出强调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注重创新、丰富内容的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建设。在思政课程建设中,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和理论功底不足,在有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分离,实践教学重形式、轻内容,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脱离等困境,这些困境直接导致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不佳、立德树人主阵地、主渠道丢失的严重后果。思政课程如要担起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必须进行强调育人效果的内涵式建设。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分离

经过梳理国内各高校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相关经验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发现,全国高校都极度重视并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 “三全育人” 思想,特别重视二者的同向同行建设。但是,多数高校分别强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未能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并建。二者同向同行,并不是说二者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条不相交叉的平行线,而是可以共建、共享、共育、共同实现育人目标的一条渠。纵观目前高校的课程建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往往孤立守渠、自说自话。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顶层设计不足,未意识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需要共建;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科分类和大学教师工作性质的原因,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交流较少,这就容易出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分离现象。

(二)实践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高校思政课程应 “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从根本上讲理论、思想、真理来自于实践。所以思政课程所讲授的理论是基于实践的、开放的理论,这些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扎根中国大地才会有生命力和说服力,才会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并入心入脑,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力,身体力行,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达到育人目标。

自高校思政课程05方案实施以来,各地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成果显著。但是,在实践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固守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进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把PPT 课件、微电影、音乐、话剧、相声、辩论赛等搬进课堂,着重强调实践形式的多种多样,却忽视了应该重点深挖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行,不然只是热闹了课堂,寂寞了理论。

(三)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需要做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思政课程发挥思想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是,思政课程讲授中反而存在思政元素没有挖掘或挖掘不足的现象,育人效果甚至还不如一些专业课程思政,导致学生不愿学也不想学思政课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是因为思政课教师职业角色定位不清晰所致。

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缺少认知,导致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担当不足;另一方面,受自己专业背景限制,有些教师陷入知识传授困境,只注重讲自己熟悉的理论知识,没有或者很少有价值引领。比如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老师的知识背景有中国革命史、古代史等,有的老师一学期讲下来才讲到辛亥革命,学生很难理解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思政课程,难以形成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及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信仰。

(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分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2]。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走出学校,融入社会,既在社会活生生的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又做到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建设相结合。但是由于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一方面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又足不出户,闷头搞研究,这就造成在实际工作中的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分离,后果就是脱离实际讲授的理论枯燥难懂,难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理深入浅出地讲透、讲活。更进一步说,思政课程失去了源头活水,做不到结合实践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思政课堂必是死气沉沉。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也赋予思政课程新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思政课程进入了发展的重要的机遇期。《意见》中强调: “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国家把思政课建设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设计,建立政策支持体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五年来,思政课程的外延式建设已初具规模;随着课程思政的实践开展, “思政” 观念深入人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价值彰显;思政课教师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担当显著增强。纵观新时代全局,各种有利条件汇聚,已经为思政课程进行内涵式建设提供了可能。

(一)客观条件

1.建立政策支持体系,是思政课程进行内涵式建设的客观条件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2019年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建设标准》等政策文件,明确思政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加强党的领导等方面为思政课程内涵式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2.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是思政课程进行内涵式建设的客观条件之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自媒体的普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线上教研” “直播授课” “专家咨询指导” “个性化指导” 在虚拟网络空间开展。同时,各级政府、组织、个人都成为了时代的主体,建立各种资源平台、数据库、公众号等。真正的通过 “网络共同体” 实现了资源共享,为思政课程内涵式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撑。

3.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是思政课程进行内涵式建设的客观条件之三。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到要配备的专项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用于教师的进修、考察和学习。同时,为思政课教师发放思政课教师专项津贴,实现一人、一桌、一台电脑的办公条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国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思政课程内涵式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撑。

经过五年时间的发展,思政课外延式建设已初具规模。在政策支持、平台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为进一步进行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建设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1. “思政” 观念深入人心,是思政课程进行内涵式建设的主观条件之一。随着从国家层面推广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扫除了人们心中对思政及思政课程的固有偏见,不再简单的认为是思政课程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科,而逐渐认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有严谨知识体系的课程,而且也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价值观念,讲好思政课程关乎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命运。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价值彰显,是思政课程进行内涵式建设的主观条件之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世界进入百年变局,随着大国崛起,特别是中国抗疫,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价值。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三大问题必须也必然要通过在思政课程整体的宏大叙事中进行科学的回答,在大国崛起的实践逻辑中得到检验。

3.新时代赋予了思政课教师职业荣誉感、归属感,是思政课程进行内涵式建设的主观条件之三。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在实现中国伟大复兴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特别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在激励力度、职称评定、人才培养方面的大力扶持,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显著增强。

综上分析,从我国实际出发,已经完全具备了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内涵式建设的主客观条件。

相对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作为显性教育的思政课程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必须从学理层面结合实际讲清、讲透、讲明白学生关心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和生活实际,直击学生的心灵,达到育人效果。随着社会发展,思政课建设迎来了最好的时机,通过党建引领、完善制度、搭建平台、资源共享、课程改革等路径提升思政课程的思想信仰内涵、理论内涵、实践内涵。

(一)党建引领、信仰先行,提升思政课程的思想信仰内涵

思政课程的思想信仰内涵是指通过党建引领,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坚定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把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培养有信仰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1.党建引领。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高校教师党支部要按照 “三会一课” 制度,上好党课,充分利用党员学习活动(近一年的党史主题教育活动)时间,把党员学习和教研室集体备课有效结合,开展年轻教师讲党课活动,既提高党员教师的授课能力,又提高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理想信念。通过党建引领,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2.信仰先行。在思政课的课堂上,思政课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课堂进度的引领者、是课堂氛围的渲染者、是青年大学生的引路者。一个课堂是否有温度、有热度、有高度,取决于课堂的讲授者是不是对自己讲授的理论真信、真爱、真懂、真用。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守初衷、使命、责任担当,用自己的信仰撼动学生的迷茫,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的冷漠,最终使当代大学生在最好的年纪沿着正确的方向能够选择正确的道路。

(二)完善制度、创新理论,提升思政课程的理论内涵

思政课程的理论内涵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培训、培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坚实理论根基、增强理论素养;通过信息平台的资源共享,学习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优秀教学视频,进行线上教研、讨论等,最终达到提升思想育人能力,增强理论功底的目的。

1.建立思政课教师培训、培养、考核制度

作为新时代合格的思政课教师要做到 “四有、六要,八个相统一”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通过思政课教师培训、培养、考核制度,严把职业关、道德关、理论关、授课关、实践能力关,通过层层把关,层层选拔,让 “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 的人担任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思政课程的授课实效。

2.建立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共建、共享、共育有效途径

(1)建立二级学院手拉手制度和教师共同教研制度。通过二级学院手拉手制度,打破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壁垒,培养学院管理者和教师具有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共建、共享、共育意识。通过共建课程、共享资源、共育师生,拓展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视野、增强思政课教师话语魅力。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思政课程,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理、工、文、医、法学科中选择一个学院进行手拉手,思政课程进行分众教学。经过长期给固定专业学生授课、和专业老师共同教研,寻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结合点,吸收课程思政闪光点,通过听课、思课、磨课、改课、建课的过程编写经典教学案例,增强思政课程专业基础。

(2)有效利用现有平台,打造特色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自媒体的普及,既可以利用现有平台,也可以发挥每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设视频公众号、抖音账号,进行资源传播。自2016年至今5年以来,课程思政建设已经进入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各高校都会进行自己学校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展播,各省市也会在各大网络平台中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优秀授课案例、优秀竞赛视频进行展播。所以,新媒体时代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平台,思政课教师也可以打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进行资料收集和学习,提升自身理论功底。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思政课程的实践内涵

挖掘思政课程的实践内涵要注重问题导向,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条腿走路,真正解决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理论问题。

1.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包括校内课堂实践和校内课外实践,主要是指通过校内竞赛、校内演讲、校内调研、校内参观等形式激活思政课程的课堂。同时,校内实践的开展一定要紧紧围绕思政课程的课程内容展开,达到提升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学生心中深植家国情怀、理想信念、责任担当。

2.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指开门办思政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一方面,可以通过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展馆等部门进行链接,建立思政课教学基地,供学生学习参观、担当讲解员、进行理论宣讲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挖掘高校所在地资源,比如走进街道社区、走进孤寡老人、困境儿童家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真正的知民情、解民意,切身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真正做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鲜活理论,增强信仰。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条腿走路,切实增强思政课程实践内涵的建设。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只有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同时发力,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通过党建引领、建立机制、搭建平台、课程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底气、志气、骨气,切实有效地推动思政课程的思想信仰内涵、理论内涵、实践内涵建设,提升思政课程的理论说服力和教学实效性,真正成为承担立德树人任务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猜你喜欢内涵式育人思政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22年4期)2022-08-08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6-1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大庆社会科学(2015年1期)2015-11-28推荐访问:课程 思政 探析
上一篇:河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
下一篇:生态约束下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