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向世界处管窥世界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8 点击:

文并图/裴济洋

葡萄牙可能不是一个典型的大国,但它却在15世纪开创了“全球化”最早的模式。葡萄牙人酷爱航海,他们早期的航海探索使孤立的各大洲初步联结成一个整体。也正是因此,葡萄牙的世界文化遗产也具有强烈的欧、亚、非三大洲融合特征。笔者曾利用在欧洲访学的机会,用半个月的时间,走访了11处位于葡萄牙各地的文化遗产,亲身感受在“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下东西方文明的早期碰撞。

哥伦布于1492年探索美洲新大陆时的出发地

从“欧洲航空枢纽”法兰克福向西飞行3小时,横穿伊比利亚半岛,就到了大西洋之滨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来到里斯本,我的第一站是“贝伦塔”,这里被视为全球化的发祥地,有大量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朝圣。15世纪起,葡萄牙航海家先后几次通过航海改变欧洲人的地理认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海洋殖民帝国,葡萄牙在世界各地设立诸如“海外办事处”或“贸易署”或“投资促进机构”等据点,以此维持其贸易网络。里斯本市郊的“贝伦塔”是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葡萄牙航海家探索世界启航的地方,后人为纪念这些航海家而修建了这座塔,它可以被视为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之旅的起点。因贝伦塔而闻名于世的“贝伦蛋挞”也吸引了大量食客来排队,不过这种蛋挞与我们在中国常吃的“葡式蛋挞”味道有些不同。传统贝伦蛋挞的馅料主要用蛋黄制成,表层覆盖教堂,味道甚甜。而被澳门的广东厨师改良过的“葡式蛋挞”馅料则主要是蛋清和蛋黄的混合液,蛋清成分更多,糖分更少,且加入奶油,味道清新爽滑,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从贝伦塔乘车进城,会发现里斯本古城内高低起伏,道路不算宽阔,建筑稠密,色彩斑斓,风格各异。里斯本古城最高处有一座摩尔人(中世纪北非穆斯林)在山坡上修建的城堡,后来围绕着城堡建造起山坡上的大量房屋。这里和大多数欧洲国家首都的老城区并不同,它的模式更像是阿拉伯城市与传统中世纪城市的结合。如果去到更多拉美城市(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以及北非城市(如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佛得角的普拉亚),会发现它们都或多或少借鉴了里斯本的这种城市模式。在伊比利亚半岛被阿拉伯人的哈里发帝国统治时期,阿拉伯人教给欧洲人建造城堡的技术。1492年“收复失地运动”之后,这些位于今日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城堡大多被保留下来,后来的居民围绕着城堡建造了大量住宅与商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葡萄牙城市模式。

这种多元文化的“撞色感”在里斯本西郊的辛特拉体现得淋漓尽致。辛特拉的葡萄牙王室宫殿堪称亚、欧、非融合的典范:有非洲摩尔人(也就是今天的摩洛哥人)占领葡萄牙时建筑的防御工事,11世纪的摩尔人城堡远看去如同中国的长城。有欧洲中世纪后期盛行的哥特风格的雷加莱拉庄园,皇家行宫极尽张扬色彩的绚烂与装饰上的华丽。有亚洲元素的融合,辛特拉皇宫的装饰采用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瓷器与青花瓷墙饰,还有阿拉伯风格的拱券、波斯的挂毯。佩纳宫和蒙赛拉特行宫融合了阿拉伯、印度与欧洲的建筑风格,蒙赛拉特花园更有来自全球各地的植物。这种“将各大洲的植物引进,种在一座花园内”是早期殖民帝国的科学家们研究并探索博物学的重要方式,蒙赛拉特花园启迪了英国王室在伦敦郊外建造丘园。葡萄牙人最早开创了“全球化”的初级模式,而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后起之秀”又不断把这种模式进行迭代升级。

里斯本虽然不是一座大型首都,但在这里却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在里斯本期间,我们逐渐感受到“葡语文化圈”的存在。里斯本郊外的哲罗姆修道院修建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葡萄牙国力鼎盛时期,这座大西洋港口边的修道院是大航海时代的见证。修道院的一部分被开辟为考古博物馆,介绍的内容就是“葡语文化圈”,从中可以看到葡萄牙的足迹遍布北非(今摩洛哥)、西非(今佛得角、几内亚比绍等)、西南非洲(今安哥拉)、东南非洲(今莫桑比克)、南美(巴西)、南亚(印度果阿)、东南亚(马六甲、东帝汶)以及中国(澳门)等。葡萄牙1200万人背后,是世界范围内2.3亿人组成的“葡语文化圈”,这个文化圈也算是500年前大航海时代留给今天的遗产。来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中国的澳门博物馆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这个博物馆的布展思路。

里斯本西北方向的“罗卡角”是欧洲大陆最西端(北纬38.47度,西经9.30度),这里被欧洲人誉为“天涯海角”。大西洋的海水呈现出有层次的蓝色光谱,海浪拍打着岩石和崖壁,崖顶长满多肉植物,叶瓣反射着太阳光,远远望去像是斑斓的花海。站在岩石山顶,看到脚下蔚蓝的大西洋海水,不禁想起2000多年前曹孟德的《观沧海》——他所看到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概就是眼前这幅景象吧!

王宫的青花瓷装饰

波尔图火车站的青花瓷装饰

来自中国明代的红木家具

如果说里斯本见证了欧洲与阿拉伯世界的融合,见证了欧洲人探索美洲的开端,那么波尔图则见证了欧洲与东亚在海上丝绸之路时代的相遇。波尔图位于葡萄牙中北部,徒步两小时,就可以围绕老城区走一圈。这座城市不大,却有无处不在的青花瓷。中国明代的青花瓷成为波尔图流行几个世纪的装饰风格,广泛用于教堂、建筑外立面、火车站壁画、民宅装饰等。波尔图火车站内有整面墙的壁画,就是贴满青花瓷砖的装饰图案,记载着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故事。路边的大量商业建筑的外立面用青花瓷砖装饰,来自中国景德镇的花纹与欧洲当地风格完美融为一体。而最能体现文化交融的,莫过于这些青花瓷装饰技术被葡萄牙工匠所掌握之后,用于创作修道院里面体现天主教故事的壁画。这些青花瓷默默传递着中国、阿拉伯国家与葡萄牙这个传统天主教国家的文化交融。

为什么青花瓷装饰会出现在葡萄牙,又在这里如此盛行呢?在十字军东征的13世纪~14世纪,偏安一隅的葡萄牙在攒积科技与文化的力量。天主教、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在这里和谐共处,东方的工艺和阿拉伯世界的航海技术传入伊比利亚半岛,构成葡萄牙“中世纪版”的文化融合。15世纪的小国葡萄牙能够拉开大航海时代序幕,进而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及全球作业能力的大国,离不开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以及对多种宗教信仰的宽容。

来自亚洲的瓷盘

修道院的青花瓷装饰

从波尔图驱车不到1小时,就到达了葡萄牙北部古城吉马良斯,这里拥有大量中世纪建筑,它见证了葡萄牙1000年历史的变与不变。值得一提的是城堡所保留的18世纪装饰与陈列,这里不仅有青花瓷,更有当年葡萄牙公爵高价购买的中国瓷器及家具,以及从阿拉伯世界购置的巨型挂毯。

当年的欧洲盛行“中国热”(Chinoiserie),中国货品与艺术品的价值也异常高昂。比如,中国的景泰蓝花瓶成为葡萄牙贵族家庭餐厅必备的装饰品。明代的红木家具,被旅居东南亚的华人能工巧匠细加雕琢,整套运往遥远的欧洲。一些贵族把来自中国、印度、波斯的瓷盘放在陈列柜里,在端详中对比花纹的细微差异。记得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比喻:18世纪康熙年间中国出口至欧洲的景德镇瓷器价值之高,不亚于今天美国出口的波音飞机。欧洲王室用大量金银购置明清家具,其规模不亚于现代国家用大量外汇购买高精尖的芯片与成套机电设备。

而更加传统的葡萄牙城市,则隐藏着更多历史宝藏。如果暂时忘记象征着现代化的汽车、手机和电脑,我们会发现欧洲诸多小镇至今还保留着中世纪的样貌,这在南欧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葡萄牙北部小镇托马尔古城的世界文化遗产“基督修道会”就是中世纪的见证。最初由十字军中的精锐力量“圣殿骑士团”于12世纪建造,教堂内部结构继承了十字军从东方带来的耶路撒冷风格。后来圣殿骑士团在葡萄牙演化为基督骑士团,展开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伊比利亚半岛统治权的“收复失地运动”,并把武装力量从陆上扩展至海上,为葡萄牙航海船队远征世界保驾护航。

如同意大利和西班牙一样,葡萄牙也完整保留着许多哥特式修道院。“哥特风格”是中世纪神秘与奇妙的代名词,这种风格在古老的修道院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来到中世纪古城科英布拉山顶的科英布拉大学,你会发现这里保留了更多中世纪时期的宝藏。时光穿越到800年前,这里曾长期是葡萄牙唯一的大学,几个世纪以来为这个国家培养出不少神学家、科学家、法学家和医学家。科英布拉大学的图书馆与学生监狱曾成为英国作家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灵感来源。

离这里不远的阿尔科巴萨修道院由葡萄牙首位国王阿方索一世于1153年建成,是葡萄牙首座哥特式教堂,也是葡萄牙早期“收复失地运动”取得胜利,打败摩尔人建立独立王国的象征。欧洲国王热衷于兴建教堂/修道院,与中国历史上一些皇帝热衷于广修佛塔/石窟/寺庙的原因类似,都为感恩神灵,祈求保佑,同时也会利用宗教培育人才。巴塔利亚修道院是另一个例子。它是1385年由葡萄牙国王若望一世为庆祝葡萄牙民族战胜外来侵略而建,建筑风格属晚期哥特式与曼努埃尔风格的混合,大量采用雕刻与镂空。主教堂内部极其雄伟壮观,多运用乳白色至黄色石材,使其色彩较之传统哥特式建筑更为鲜亮。其中,修道院中“未完成的教堂”更是极尽雕镂之工。可以想象,多个这样的立面若是围成一个多边形教堂,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我们还体验了住在修道院内的感觉。葡萄牙东部的小镇埃武拉同样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历史就更古老了——此处有一座公元4世纪前罗马时期的建筑遗迹,15世纪的建筑更是数不胜数。我们入住的酒店“山楂修道院”本身即是由城外一座中世纪修道院改建而成。到达这里时已是夜间,在太阳落山后探寻修道院中昏暗灯光照射下的小教堂,实在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古城内的几座大大小小的教堂建造于14世纪~17世纪,其中圣方济各堂附属小教堂内部有由上万名埃武拉居民的尸骨构成的墙壁装饰,内有铭文“我们在这里,等待你团聚”。直接用骷髅做建筑装饰的材料,这在欧洲并不罕见,捷克著名的“库纳霍拉人骨教堂”即是一个例子。千百年来,人们来到“骷髅教堂”,生前将灵魂交予神,死后将躯体贡献给教堂,不得不说这种观念给人极大的心灵冲击。

站在城中心最高点,俯瞰全城,从景观本身来看,也许从哥伦布探索世界和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的年代至今并没有发生过什么改变。通过身临其境而穿越时空,或许正是通过世界文化遗产探寻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猜你喜欢里斯本修道院中世纪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现代装饰(2022年2期)2022-05-23中世纪欧洲艺术家教世界(2022年4期)2022-03-23“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英语文摘(2021年4期)2021-07-22Fantasy and reality疯狂英语·新悦读(2020年6期)2020-12-16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0年4期)2020-07-25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年1期)2018-08-16德国修道院后继无人环球时报(2017-10-18)2017-10-18张自启中国画——英伦纪行连环画报(2014年2期)2014-03-26法国宪法委员会“里斯本条约案”述评——兼论《里斯本条约》与法国宪法的发展中国宪法年刊(2010年0期)2010-03-25《里斯本条约》有望通过环球时报(2009-11-04)2009-11-04推荐访问:管窥 走向世界 世界
上一篇:副食店里的讲究
下一篇:基于3D打印技术的高中通用技术项目化学习教学实践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