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银饰设计创新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8 点击: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余航 罗晓欢

苗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多分布于贵州、云南、湖南、重庆、广西等地区,支系繁杂,人口众多,共同形成了璀璨的苗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苗族银饰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非常特别的地位,其真实地反映出了当地苗族的民风民俗与审美情趣,是民族特征的重要展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乘着旅游业和互联网兴起所带来的东风,黔东南苗族银饰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但由于过度机械化、商业化等带来的种种弊端也导致苗族银饰的设计创新陷入了各式各样的困境。传统苗族银饰也因为现代审美观念的转变和传承的障碍而不断衰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重要的就是革新,要适应当下的现代生活,而不是上一代人做的是什么,下一代人就原封不动地照搬下来。如《周易》中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基于此,文章从设计学的角度寻求让黔东南苗族银饰重获生机的创新发展之路。通过文章的研究,让传统苗族银饰设计在满足现代年轻消费者的认知偏好和审美基础上,构建起享誉海内外的优秀民族品牌,以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提高苗族银饰销售量的同时实现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乡村振兴。

1.1 银饰工艺的表演化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时这样论述到:“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与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灭,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去你来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2]。因此,黔东南苗族银饰不单纯只是一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它应该被推广开来,不能局限于地方的文旅开发之中,成为表演化、仪式化的个体。位于贵州苗族聚居区的朗德上寨,随着90 年代后经济的逐渐开放,当地已成为黔东南著名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景点。每当节假日的到来,当地人就会身着苗族的特色服装、银饰,早早地等待着游客,进行一波又一波的仪式表演。随着从业人员的消失、技艺的表演化、仪式化,很多苗族村落都在自我圈养的文化身份中生长着。由于没有博物馆的精心保护以及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转变,失去了传统文化支持的苗族银饰很难再做到工艺和纹样上的创新。同时又由于过度的商业化,面对着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大多数银匠只对传统纹样题材进行简单地复制,从而加快苗族银饰的制作进度,但这就使得银饰丧失了黔东南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文化个性,由此也失去了在特定节日时佩戴的仪式与神圣感[3]。

1.2 传统生成模式的制约

至今,在大多数的黔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如雷山县、台江县等地的著名银匠村,银饰的生产模式依然是以传统的自发性家庭散户加工为主。资本难以集中,银饰生产不易形成较大的规模,很多苗族银饰的制作工坊难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银饰设计呈现出创新乏力。银匠之间缺乏技艺的交流,造成很多银饰图案与相关的制作工序在师徒的代际之间传播。除此之外,不同的银饰加工作坊“各自为政”,欠缺有效的统一管理,产生了许多无序的竞争,这不仅导致了银饰市场的混乱,也损坏了苗族银饰的市场形象。这样的个体化的被动经营生产模式很难与大规模的现代银饰制作产业相竞争,由此阻碍了黔东南苗族银饰的传播与发展。

1.3 银饰品牌形象的缺失

苗族银饰的品牌缺失让当地传统的银饰制作只能借壳于国内其他的首饰品牌进行销售,从而使得银饰经营而来的利润大量流失;
此外缺乏独立的品牌形象也导致产品的附加值降低,年轻一代的银匠没有动力花费更多时间去提高银饰的制作工艺,使得银饰的技术逐渐退化[4]。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曾提出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微笑曲线最低的部分便是加工与组装制造,而翘起的两端,一段是研发、设计与原料采购,另一端则是品牌营销与销售渠道管理。处在价值链底端的黔东南苗族银饰既没有令人出彩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也没有完善的品牌营销与媒体推广的规划。在现代社会“野蛮生长”环境下的黔东南苗族银饰在迅猛的发展中如果无法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缺乏对年轻人的关注,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特色与定位,苗族银饰必然会在激烈的首饰市场中丧失竞争力[5]。

1.4 大工业生产环境下的粗制滥造

传统苗族银饰的制作过程非常繁杂,一件普通的苗族银饰要经过熔炼、锻打、制模、拉丝等十多道程序才能被制作出来,且手艺的传承方式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师徒制”的模式。例如,位于黔东南雷山县的银饰制作工坊里,技艺主要集中在杨氏、穆氏、李氏等几个宗族间世代传承,且传男不传女,封闭式的传承机制让银饰设计创新变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6]。随着电动拉丝机、银片成型器等机械加工工具的出现,纯手工制作的苗族银饰逐渐被淘汰,许多技艺精湛、能独立完成整套苗族银饰的老艺人也越来越少,传承出现断代,传统银饰的形制和经典纹饰也将随之消失,这些都不利于苗族银饰的传承与创新。此外,由于过度追求更高的商业利润,机械加工制作的银饰在工艺的细腻程度上很难达到手工制作应有的水平,原本精巧秀丽的银饰变得粗制滥造,工艺质量严重退化。批量生产和手工制作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年轻人也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了解并掌握银饰制作的技艺,导致了银匠整体审美修养水平的降低,创新乏力。

黔东南苗族银饰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保护和资金的支持,民间工艺生存和发展于传统的文化空间之中,开设苗族银饰的博物馆、手艺人的工作工坊,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扩大传承队伍,建立起高质量的人才培训基地,如此才能促使苗族银饰设计创新。要依托于现代首饰的创新设计,发挥品牌效益,优化银饰产品的包装设计,加强苗族银饰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并构建起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主的营销模式,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近年来,中国首饰的发展也从一开始的低端消费向中高端、高品位的首饰市场迈进,这就要求苗族银饰必须做出创新。只有顺应时代地去做出改变,而不是执着于师承的技术,运用现代设计的方法活化传承,提高传统技艺的自我革新能力以及增强工匠的自我创新能力,注重保持当地文化的多样性,这样才能确保苗族银饰的长久发展。

3.1 从传统纹样中汲取灵感

苗族银饰的纹样主要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也是传统民间美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点、线、面的构成和多种造型方法的运用,呈现出错落有致的韵律感(如图1)。从造型上看,苗族银饰的纹样主要来源于三种类型:一是植物类,包括荷花、桂花、菊花、石榴、牡丹、松竹等象征着吉祥、长寿、好运的花草植物;
二是动物类,通常以鱼类、昆虫、家禽等居多,体现出苗族对生殖和力量的崇拜;
三是其他纹样类,包括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也有类似回纹、网纹、漩涡纹的抽象几何纹饰[7]。可以说苗族银饰的纹样是不同民族间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美学和文化价值。但在苗族银饰发展迟滞的今天,由于品牌的缺失和粗放经营模式所导致的纹样同质化、材料劣质化、文化内涵的平庸化已然成为阻碍苗族银饰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运用现代设计的构成方法,从这些精美的传统纹样中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元素,从而激发消费者对苗族银饰的兴趣正是设计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 苗族银饰中的传统纹样

笔者通过对纹样的形象特征进行提取,将传统、复杂的银饰纹样转化为现代几何抽象图形,融入年轻时尚元素,以银为主要材质;
辅以绿色宝石作为镶嵌。在保持原有苗族银饰纹样造型特征的同时,运用现代美学的设计手法,改变传统苗族银饰复杂的外观形制,化繁为简,提升用户在日常佩戴时的体验(如图2)。设计师可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传承与活化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苗族银饰的独特魅力,让苗族银饰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创新发展。

图2 苗族银饰的创新设计

3.2 构建成熟的黔东南苗族银饰品牌

贵州历史学研究员范同寿先生曾说过:“贵州的一些地区,虽然已经从自己的历史中发现了银饰这块文化品牌,也能在对外宣传中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却缺少具有战略眼光的开发计划,缺少‘坐而言,立而行’的精神”[8]。在少数民族生态旅游发展的浪潮中,虽然黔东南银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要想正确地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场经营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注重传承人的再培训并提高苗族银饰品牌的知名度,加强外包装和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同时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这就要求企业和设计师不仅要对技艺传承的载体、工具、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的工匠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保护,也要对银饰所产生的文化空间、符号进行新的延伸与开发。

例如,面对时代的变化与新的挑战,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地区率先实行了苗族银饰的新发展策略。黔东南凯里苗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于2015 年正式开放,创造性地将非物质遗产传承和博物馆文物保护相结合,不仅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发展更传播了苗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如图3、图4)。博物馆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订单化的生产和收购,以及对银饰的深度再加工,并依托位于贵州凯里的黔东南苗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基地进行销售,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苗妹品牌自成立以来,将“产、学、销”无缝连接,注重对工艺师和银饰设计师的培养,打破了技艺被垄断于家庭作坊的局面,开拓了银饰的品牌营销和推广的渠道,加强了当地银匠的创新能力。但对于黔东南银饰品牌包装和品牌形象建设上来说,由于地域、经济、文化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市面上的并没有突出的、能够体现苗族文化特色的企业形象与包装设计,生搬硬套、东拼西凑、繁琐俗气成为当今苗族银饰品牌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方面,在理论层次上已有不少的学术论文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彭虹在《苗族文化元素在苗妹银饰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中重新将苗妹银饰品牌进行了标志和包装的创新设计,针对苗族的文化、纹饰等元素进行了重构和提炼,融入现代视觉图形简约化、扁平化、时尚化等特点,既提高了品牌价值,也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从而促进和带动了银饰产品的销售[9](如图5、图6)。

图3 苗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图4 苗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内部

图5 苗妹品牌包装设计

图6 苗妹品牌标志设计

3.3 发展黔东南苗族银饰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于2003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根本上说,是改变人类自己的财富观,告诫人类友爱和尊重比物质享受更重要,而人类往往在失去这些精神财富时才知道拥有的可贵”[10]。民间工艺作为当代工艺文化宝贵的艺术来源,现代技术的引进使得传统工艺规模化、批量化的同时,还需要长期动手操作、不断领会才能获得制作技艺的创新。正如苗族银饰重要的制作工艺之一,银饰锻造技艺正逐渐面临着失传,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低,主动学习的年轻人愈来愈少,银饰工艺的创新也就失去了动力。对此,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借助于现代科技和创意产业的升级,构建并提升基于传统少数民族特色资源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提升传统造物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

例如,浙江宜格集团旗下的花西子品牌联合黔东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传承人,以苗绣、蜡染、錾刻工艺为灵感,推出了“苗族印象”系列国潮彩妆礼盒。这款产品在包装设计上融入了苗族银饰中常见的蝴蝶、花草等纹样元素,而在粉饼、彩妆盘的表面肌理处理中则复刻和还原了传统苗族的制银工艺,将现代微雕技术和苗族银饰锻造錾刻技艺相结合,实现了工艺和材质上的突破与创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较大困难的今天,花西子以苗族元素为灵感,将传统银饰工艺融入个性彩妆,充分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喜好,使苗族银饰成为一种新的风尚和新的潮流,这既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也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赋传统以时尚”的设计理念奠定了花西子“东方美学”的独特符号,“苗族印象”系列产品的诞生也为其他设计师开辟出了一条研发民族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新思路。

苗族银饰作为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意义。对于苗族银饰设计创新来说,最主要也是较易实现的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在原有银饰纹样的基础之上,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对其进行提炼创新;
二是构建成熟的现代苗银品牌,带动黔东南地区银饰的销售;
三是发展特色的银饰文化创意的产业,在提高银饰附加值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带动黔东南苗族文化的传播。概而言之,黔东南苗族银饰要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跳脱出来,立足当下,建立起现代化的民族品牌,设计出被大众所接受的产品,使苗族银饰文化在创新中得以延续。

猜你喜欢银饰黔东南苗族遇见黔东南参花(上)(2021年5期)2021-06-10诗书画苑晚晴(2019年3期)2019-07-08银饰天津诗人(2018年4期)2018-11-14寻味贵州——黔东南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苗族古歌《仰阿莎》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苗族民歌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3期)2016-12-01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当代贵州(2016年9期)2016-03-21苗族老照片焦点(2015年12期)2016-01-26苗族银饰——大山深处绽放的美丽乡村地理(2015年3期)2015-11-10推荐访问:苗族 银饰 东南
上一篇:基于“乡土”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深刻把握
下一篇:Observation,of,low-frequency,oscillation,in,argon,helicon,discharge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