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深刻把握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8 点击:

陈庆华,李前进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进行了回答[1]4。“乡土”指代的是中国的基层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中支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特具的体系”[1]4。在“乡土”这个“特具的体系”中孕育了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将其内容精炼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2]。这一伟大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乡土”之上形成,在中国人民的“乡土”间弘扬与践行,为“乡土”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发挥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从“乡土”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对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继续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乡土”是中国共产党开启筑梦之旅的出发地,中国共产党在“乡土”之间孕育,在“乡土”之间发展壮大,在“乡土”之间向城市进军、向现代化进军,在“乡土”之间开启了推翻剥削和压迫制度、建设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筑梦之旅。以“乡土”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真理,以激昂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理想,领导劳动群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以“乡土”为出发点,重视中国社会的底层群众,这是为中国革命实践所检验的科学真理。毛泽东早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尖锐地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3]3“朋友”就存在于广阔的“乡土”之间。“乡土”养育的农民阶级,推动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是早期对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主义统治的强大武器。以澎湃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领导农民运动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即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公开举起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旗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重视开展农民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艰难的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以坚持真理为精神内核,从“乡土”出发,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完成了建立新中国、发展新中国的伟大创举。

“乡土”是中国人民梦想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向前冲锋的力量源泉。近代中国有着广阔的“乡土”以及众多的农民,农民的解放和农民的利益是推动革命和建设前进的动力源泉。陈毅曾指出,过去党内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家们忽视农民战争“败坏了中国革命”,旧军队的单纯军事主义者们“不知道农民利益实即军队本身利益,而不知道军队来自农民,应该为农民利益奋斗。他们这种无知,也同样削弱了革命”[4]322。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挥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强大力量,坚持与广大农民站在一起,站立在“乡土”之上,“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直到农民最后解放”[4]322。实现民族解放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容之一。从“乡土”出发,促进农民的解放,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伟大理想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伟大梦想的坚守。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品质代代传承、不断发展,始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乡土”实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继续以新时代的“乡土”为出发点,聚焦“三农”,培育高质量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打造活力农村。

“乡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长土壤,是中华民族的根系所在,是不断推进新的伟大事业、继续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的立足点。在百年的奋斗历史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乡土”形成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品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取得推进伟大事业的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1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乡土”为立足点,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探索中不断实践并得到检验的真理。

“乡土”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大舞台,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立足之地。习近平强调,“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6]。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有不少人出生于家境优渥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反对本阶级、为最广大人民谋取解放和幸福生活的革命道路。他们抛弃了锦衣玉食,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立足于中国“乡土”之上。例如,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的周恩来总理、出身于富绅家庭的罗荣桓元帅,他们始终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放在了与“乡土”紧密相连的人民身上,与工农战士同生共死,与劳苦大众一起努力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回到祖国,投身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立足“乡土”,回报祖国,服务人民,这是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立足点,是他们的初心和使命,这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传承中践行与发展的又一重要内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化建设,在“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思想的主导下[7],向苏联学习如何建设国家和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是以农业换取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换取工业方面的经济效益。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的需求,但是对农民、农业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破坏。在“乡土”的立足点之下,中国选择了与苏联不同的另外一条道路,既要工业化,也要农业现代化,统筹兼顾农业、手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毛泽东强调“搞农业的需要死心塌地搞农业,不要把农业丢掉了”[8],坚持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初步探索,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行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再到进入新时代以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乡土”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立足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大力弘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精神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不懈努力,并将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取得新的伟大成绩而继续奋斗。

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品质,以“乡土”为中心,关注农村建设、开展农民运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一场与基层群众息息相关的伟大斗争,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乡土”是伟大建党精神发展的理论中心,重视“乡土”、把“乡土”放在理论思想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时期起就确立的重要内容。在“乡土”之上,广泛发动农民、发展农村,调动起了农民阶级参与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革命时期,毛泽东等革命党人做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决策,将“乡土”置于革命理论的中心位置。同时,在根据地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提出:“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3]191胡绳也曾指出:“中国社会的基础是农村,当农村停留在黑暗中时,城市决不会展开光明!”[9]将“乡土”置于发展理论的中心位置,开展农村工作、解决农村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各种天灾人祸,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保持了革命以来“乡土”在理论上的中心位置,形成了发展“三农”的现代化思想,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实现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大发展。中华民族的这片“乡土”,从饥饿走向了温饱、从温饱迈向了小康,现如今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迈进。

“乡土”是伟大建党精神践行的实践中心,建设“乡土”、发展“乡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开展了广泛的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与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开展了持久的斗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深刻的土地改革,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把“乡土”放在实践的中心、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在无数农业工作者、农业科研人员以及基层农民群众的努力下,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坚决打赢脱贫的攻坚战的庄严承诺,其中最深处、最基层的“乡土”攻坚成为实现全面脱贫的中心任务。面对大山深处、悬崖之上的“乡土”村落,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乡村扶贫工作之中,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相斗争,改变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斗争,向保守落后思想宣战,用汗水和智慧助力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脱贫脱困。

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乡土”为理论和实践的中心。以农村、农民和农业工作为重心,发展“三农”理论,推进“三农”建设,打赢了脱贫攻坚战,首次真正地解决了在中华民族“乡土”之上存在了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乡村人口为5097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6.11%[10]。在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大发展、绝对贫困得以解决的当下,“乡土”之中依旧存在着数量庞大、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农民以及农民工等底层群众。为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梦想,还需要继续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继续以“乡土”为中心点,立足中华民族之根。在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继续推进“三农”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以经济发展与生态良好并重的新时代乡村建设为推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大发展继续奋斗。

“乡土”是形成、发展并践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品质的关键之地,更是彰显和检验中国共产党忠诚度的关键点。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始终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和人民解放的最高理想牢记于心,在革命的烈火中锻造了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强大队伍。这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队伍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一代又一代在“乡土”间的实践中传承了下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也以“乡土”为关键舞台,得到了充分的检验与彰显。

“乡土”是考验和锻炼中国共产党党员“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内在素质的关键之地。“农村基层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所在。”[11]注重“乡土”,做好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是推动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成效的关键。由于农村基层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农村基层工作更加考验一个党员、一个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乡土”之上打赢了全面脱贫攻坚战、消灭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是,在农村基层中相对贫困问题依旧比较凸显,在偏远地区依旧存在大量的空巢家庭。如何妥善处理好基层中因为空巢家庭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养老、教育、医疗等,这需要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去实际了解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把忠于人民落到实处、把忠于党落到实处。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有无数深入基层农村和偏远山区参与脱贫攻坚大战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的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带领乡民致富、有的以发展非遗传承实现村民脱贫、有的扎根“乡土”基层搞科研造福群众,共同绘出了一幅“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宏伟画卷。在“乡土”之上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为继续推进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鲜活的事例与榜样,为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与发扬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容。新时代继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抓住“乡土”这一关键点,在“乡土”间磨砺和锻炼新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去提高和培养新一代党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将“对党忠诚”永远牢记于心,将“不负人民”付诸行动。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5]61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领导,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和新形势,需要坚持把“乡土”作为锻炼、提高和检验党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关键,在“乡土”中坚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继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入崭新的阶段,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斗争,助力实现伟大梦想。

“乡土”是中华民族温馨的家园,是党和群众紧密联系的血脉根基。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在这片“乡土”之上扎根、生长、壮大,并在“乡土”之上继续书写新的故事,推动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取得新的伟大成就,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梦想。

猜你喜欢建党乡土中国共产党《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建党百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建党百年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1年7期)2021-10-13庆祝建党百年(五阙)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乡土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年1期)2020-02-07推荐访问:建党 乡土 内涵
上一篇:以社会组织撬动社区自治活力
下一篇:黔东南苗族银饰设计创新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