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历史,见证盛会——党的二十大摄影报道手记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7 点击:

□ 翟健岚

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会后,习近平总书记等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公开亮相,同中外记者见面。如果把过去的这一年写作一本书,这8天必定是全书最引人瞩目的篇章。

何其荣幸,作为一名新华社的摄影记者,能用自己的相机近距离记录历史,报道盛会,为这伟大的篇章做一个注脚。至今想来,依旧让人心潮难平。

能获得这样的机会,是因为新华社这个平台,是因为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摄影室的独特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摄影室承担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摄影报道任务,这是党中央赋予新华社的神圣职责。在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中,新华社是摄影报道的绝对主力军,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

党的二十大报道,举世关注。摄影室全体参与,周密筹划,详细部署,责任到人——保核心、保程序、保重点、保独家。大会期间举行了超过20场各类会议与活动,摄影室全体记者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坚定的使命自觉、精湛的业务本领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圆满地完成了摄影报道任务,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肯定和业内人士的好评。

而我有幸,是这支具有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的队伍中的一员。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举行。开幕式报道是此次大会报道的“头炮”,必须打响。我的拍摄点位在大礼堂二楼北侧,即面对主席台的二楼右侧。虽然此前已经在这个位置拍摄了无数次各类会议,但是我依旧不敢懈怠。

16日当天,我早早地就来到点位熟悉情况。首先,需要赶紧和技术部门的同事对接,测试相机和“即拍即传”线路。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更是国家通讯社的金字招牌。每逢重大报道,技术部门都会为摄影记者架设“即拍即传”线路,就是要保证记者拍摄的照片能第一时间从相机直接传回编辑部,第一时间播发。

其次,我习惯与点位附近的警卫人员、央视同行沟通,告诉我的需求,比如我在拍摄时可能会移动的位置,移动的时间,同时了解他们的要求和需求,达成共识。这样的沟通,体现的是相互尊重,往往只是寥寥数语,却每每有事半功倍之效。

此后,我会再检查一遍相机设置,并在脑海里再过一遍今天的拍摄任务,保证各个环节没有遗漏。当天的任务,简单来说就是保程序、保独家。所谓“保程序”,就是要在这个点位拍摄代表入场、领导人入场、奏唱国歌、代表听取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等各个环节。而“保独家”,是因为我这个点位除我之外,再无别的摄影记者,不容有失。

时针指向上午10时。雄壮的国歌声响起,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从大礼堂二楼俯瞰一楼,一排排半圆形的桌椅如水波一般,从主席台中间向外荡漾开来,这都是拍摄时可以充分利用的线条。考验摄影记者的是,怎样用长焦镜头“切割”这些线条,使照片既能反映出会议的庄严热烈,又能在时政新闻的严肃中呈现摄影本身的旨趣。

二楼和三楼眺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巨幅标语,庄重醒目、激荡人心。

□ 2022年10月23日,刚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这是习近平等在热烈的掌声中步入大厅。(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摄)

巨幅标语是大会的重要标志,信息量十足。而我的点位是全场少有的能拍全两个巨幅标语的地方。最终,我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角度,将标语和大礼堂屋顶的红色五角星都放入画面,同时又尽量控制好广角镜头的畸变效果,不让画面太过夸张。这张照片播发后,被490家媒体采用。

当日,新华社播发了题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的照片一组30张。其中,我拍摄的照片共5张,采用均在450家次以上,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拍摄任务。

2022年10月22日,大会闭幕。这一天,我的点位被调整到大礼堂二楼中间位置。

闭幕会最重要的环节是2300名到会的代表和特邀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由205名委员、171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二十届中央委员会,选举出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3名。

票箱均设置在一楼,而我在二楼,拍摄代表投票不具优势。22日当天,我依旧早早地来到了会场,琢磨怎样在高角度拍摄这一重要环节。因为来得早,可以观摩工作人员在会场进行最后一次演练。我注意到,负责分发选票的工作人员会从一楼一过道南北两侧手捧选票夹排队进入会场。我试了试长焦镜头,考虑将铺就红色地毯的一过道作为画面的对角线,做做文章。南北两侧比较,北侧的画面似乎更符合视觉习惯。

上午9时,闭幕会开始。快到发票环节时,我将镜头对准了一过道北侧,顺利拍下了工作人员手捧选票夹,有序经过的画面。对角线式的构图风格,让整齐排列的桌椅和现场代表共同组成的线条清晰流畅,别具韵律。

几天后,这张照片经编辑部推荐,成为25日出版的《人民摄影》报头版大图。编辑点评道:“工作人员在会场排队为代表们发放选票这一场景,成为既富有象征意义又颇具形式美感的典型时刻。”

二楼中间是拍摄主席台的绝佳位置。当天,除了保证拍摄闭幕会大全景的发稿照片外,我还用长焦镜头拍摄了许多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新老领导人的照片。这些照片虽然不需发稿,却是历史的见证。从1937年11月7日红中社(新华社前身)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新华社摄影记者没有一天停止过拍摄,没有一天停止过定格历史、记录时代。在重大场合为时代留影,为家国著史,是新华社摄影记者的使命与担当。

2022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等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公开亮相,同中外记者见面。这段引人瞩目的篇章迎来高光时刻。

大会伊始,我就得知我将有机会参加这次记者会。连日来,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在这一重要场合拍摄出一张“留得住”的照片,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精神风貌。除了翻阅此前的资料照片外,我还仔细研究了此次记者会的举办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以往,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是在人民大会堂一层的东大厅,而这次是在空间更大的人民大会堂三层金色大厅。这样的安排,是为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让更多中外记者能赴现场采访。

当天,我提前4小时到达金色大厅。工作人员在记者席后面安排了两个长约十米的三级铁架,方便摄影、摄像记者拍摄。后来了解到,当天有超过600名中外记者受邀来到了现场。现在已无法统计这其中有多少摄影记者,只记得那天两个铁架摩肩接踵站满了人,“长枪短炮”栉比鳞次。

最终,我选择站在面朝主席台左侧铁架的最左端。我计划用镜头“越过”前方的记者席座椅,迎面拍摄习近平总书记等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步入金色大厅。但是,在记者席和金色大厅的门之间,还有三根石柱。这是最让人挠头的地方——无论如何都无法在画面中避开它们,而石柱后的大门若露出部分,也影响画面效果。既然无法避开,那就只能把它们放在相对合适的位置。经过仔细比较,我决定在铁架第一级台阶上架设一个二节梯,踩在梯子上拍摄。因为只有在此处拍摄,才能在画面构图中将右边半扇大门藏在右起第一根石柱的背后,让背景显得干净利落。站得再高一点,会挡住后面的同事;
矮一点,前方记者举起的手机届时会挡住领导人大部分身体;
左一点,我会跌落铁架;
右一点,已没有退路。这是新闻发生的现场,更是摄影记者同场竞技的“战场”,点位的选择,构图的精确已到 了寸土必争,毫厘必较的地步。

中午12时5分左右,金色大厅的大门缓缓打开:习近平总书记同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同志步入大厅。霎时间快门声密集响起,闪光灯亮成一片。我手中的快门也没有停止,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最终,编辑部从一系列照片中挑选了这样一个瞬间:习近平总书记健步走在最前,面带笑容,目光坚毅,向全场挥手致意,其他常委领导同志紧随其后。前景中的中外记者纷纷高举手机拍照,凸显举世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宗明义提出大会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新华网将这三个关键词用作党的二十大专题报道的总标题。我想,这张照片恰似这三个关键词的注脚,记录历史,瞬间永恒。

党的二十大已经闭幕,总书记那天对我们记者说的话犹在耳畔——“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

时代的大潮由一朵朵翻滚的浪花汇聚,厚重的历史因一个个鲜活的瞬间丰满。砥砺奋进,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的新华社中央新闻摄影记者又一次出发,他们的镜头将记录的是“光荣与梦想的远征”,是“更加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中外记者摄影记者点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共产党员(辽宁)(2022年21期)2023-01-02习近平等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中国民政(2022年20期)2022-12-07机器人快速示教方法及示教点位姿变换的研究装备制造技术(2021年4期)2021-08-05机器人点位控制速度规划算法选择策略制造技术与机床(2018年12期)2018-12-23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大盘仍在强烈下跌趋势中证券市场红周刊(2018年37期)2018-05-14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8年1期)2018-03-22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遵义(2017年21期)2017-11-22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传媒评论(2017年4期)2017-07-10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6期)2017-03-27推荐访问:二十 盛会 手记
上一篇:种万亩粮,养万头牛,育万羽鸭广西南丹:“三万”基地打造“万企兴万村”样板
下一篇:大数据赋能媒体智库化转型——以京东集团与媒体开展数据类业务合作为观察窗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