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病临床观察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7 点击:

谢金霞 李 伟 杨 帆 曲 慧

(淄博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山东 淄博 255300)

胸痹心痛病是以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甚者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证,其瘀血多与个人体质有关,是因正气亏损,气虚、阳虚或气阴两虚所引起的,本病兼有病程日久、容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临床上以气虚血瘀或痰瘀互阻等夹杂证候为多见。且在临床整个规范治疗过程中,患者多因久病耗伤气血,气虚致行血无力,瘀血内生,心脉痹阻见胸闷胸痛,心失所养见心悸气短、疲倦乏力,故气虚血瘀证占很大比例[1]。目前现代医学以药物综合治疗为主,且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基于长期药物治疗易引起肝肾功能损伤和凝血机制损害等客观问题背景,如何运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进行干预,提高治疗依从性,是临床亟须解决的问题。自2019 年10 月,淄博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积极引进并尝试开展揿针技术[2,3],重点观察揿针疗法对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病症状改善的疗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1 月在淄博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住院的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病患者12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 例。对照组:男性31 例,女性29 例;
年龄(63.79±6.42)岁;
病程(6.24±3.98)d。治疗组:男性32 例,女性28 例;
年龄(66.22±5.88)岁;
病程(6.36±3.62)d。对2 组符合标准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和《中医内科学》[5]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病相关诊断标准;
患者对所提供的揿针疗法知晓配合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需要急救或手术、孕妇、恶性肿瘤、合并重度高血压病者;
凝血功能异常者;
皮肤有破损、皮疹者;
对不锈钢等金属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生活、休息、疼痛、用药、饮食等全面护理和指导[6],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揿针治疗。操作方法: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身份识别。备齐用物,所选一次性使用无菌揿针由揿针、医用胶布和可剥离纸组成,针体由06Cr19Ni10 或其他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制成(生产许可证号: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020 号;
产品注册证号:苏械注准20162 270966;
产品技术要求号:苏械注准20162270966)。遵医嘱取穴内关(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 寸,两条索状筋之间)、膻中(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与连线的中点处)、神门(位于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靠近小拇指内侧端的凹陷处)。先用拇指按压穴位,询问患者感觉。检查针身是否松动,针尖是否带钩。穴位常规消毒后,用镊子夹取揿针贴,将揿针对准所选穴位紧贴且垂直缓慢按下揿入皮内,询问患者是否“得气”。黏附牢固后除去可剥离纸,用医用胶布固定稳妥,留针24 h。若留针过程中有脱出,予重新施针。每日按压3~4 次,每次约1 min,每次按压以患者自觉局部酸胀、有轻微痛感为宜,以患者能承受为度,避免揉针,2 次间隔约4 h。在手少阴心经当令时段午时(11:00—13:00)和手厥阴心包经当令时段戌时(19:00—21:00)对穴位加强刺激。每班次需做好交接班,随时巡视查看揿针是否有脱落,清点揿针数量,询问患者埋针感受等。除膻中穴外,双侧内关和神门穴分别行左右交替埋针。一个治疗周期为7 d,共治疗2 个周期。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观察比较2 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单项症状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症状基本消失,偶感疲乏,精力可,夜眠可;
有效: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症状基本缓解,易疲乏,精力较差,夜眠有所改善;
无效: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精神疲惫,夜眠差。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安全性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2 组患者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55/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44/60),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病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2.2 单项症状疗效2 组患者治疗后进行中医单项症状对比,从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疲倦乏力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揿针治疗组在诸症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 组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病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疗效对比

2.3 安全性评价60 例揿针治疗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晕针、脱针、皮下血肿等不良反应发生。

早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一书中就对“静以久留”的揿针疗法[7-10]进行过充分论证。揿针疗法属于浮刺或浅刺,是通过在浅表穴位埋针,借助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功能即时改善临床症状,留针24 h 的目的是候气或者调气,最终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持续“针灸治疗”的效果,是一种能够促进脏腑功能恢复的特色技术[11,12]。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具有某些生物、物理特异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脏腑的病理状况。通过刺激腧穴,运用其良性双向调节作用,可以调控相应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研究所选内关穴归属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于心包络,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也是通于阴维脉的腧穴,能够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刺激该穴对冠状动脉血运有良好的调节作用[13-16],是治疗心胸疾患的要穴;
膻中穴是心包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气会,其位于胸部,邻近心肺,可通调心肺之气;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能够补心益气、安神降火,善治心系疾病;
内关穴与神门穴配合可以补益心脾、养心安神、活血通络[15,16]。依据“气行血行,气虚血瘀”的中医理论,将诸穴联合运用,可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养心安神,故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病诸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疲倦乏力等。

综上所述,本研究创新体会有三点:一是循经取穴。依据经络腧穴理论,选取内关穴为主穴,配以膻中和神门穴,通过协同作用共达宁心安神、活血通络之功效。二是因人施术。结合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选择长短合适的针具,借助揿针疗法浅刺以行卫气、通孙络,久留针而养卫阳,由表及里的特色技术优势[12],通过针之所及使气达病所。三是顺应天时。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及子午流注学说,在常规按压的基础上选取手少阴心经当令时段午时(11:00—13:00)和手厥阴心包经当令时段戌时(19:00—21:00)对穴位加强刺激,通过增加午时、戌时按压以增强疗效。是一种操作简便、作用直接、患者易于接受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胸痹胸痛气虚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7期)2021-07-22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中国民间疗法(2020年22期)2021-01-07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中国中医急症(2019年10期)2019-05-21有些胸痛会猝死祝您健康(2018年11期)2018-11-13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气虚了,病多了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年5期)2015-12-05气虚发热病机探析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辨证施护胸痹6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推荐访问:胸痹 气虚 临床
上一篇:慢性胃炎中医健康管理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下一篇:区域性碳市场与煤炭市场间极端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二元和整体分析框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