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健康管理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7 点击:

潘金泉 林芝倩 蔡穗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我国是人口老龄化大国之一,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研究[1,2]表明,消化系统疾病是老年患者的常见住院病种。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一类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年龄、饮食、药物、作息等多因素相关的疾病,目前国内基于内镜诊断的慢性胃炎患病率接近90%[3]。慢性胃炎可以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二者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5],同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癌前病变之一。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预防胃癌的发生,需要推动老年慢性胃炎健康教育的发展,促进老年慢性胃炎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本课题拟探讨慢性胃炎中医健康管理与老年教育相融合模式,以期通过健康管理与老年教育融合模式,改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胃癌的发生。

慢性胃炎在临床中可无特异性表现,也可出现上腹痛、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属于中医学中“胃脘痛”“痞满”[6]范畴。在《黄帝内经》中最早记载有“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备化之纪……其病痞”,其病机可归纳为“脾胃虚弱,不荣则痛”“脾胃受损,不通则痛”“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老年患者多随年龄增长而肾气渐亏,脏腑功能衰退,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无以滋养后天,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后天补纳乏源,加以或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或情志失调,病乃发。慢性胃炎患者发病初期常为实证,病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正气日渐消耗,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虚弱,致中焦运化无力,可兼见血瘀、积食、气滞等。

慢性胃炎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病,机制复杂,易迁延反复,在不同的阶段有不一样的临床表现,故临床上彻底治愈慢性胃炎存在一定困难,除了对症及对因治疗外,患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早有学者[7]将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与施行健康教育的干预组进行对比,发现干预组的患者在改善黏膜萎缩及病理分级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文中运用“治未病”思想形成中医慢性病管理体系,这是现行慢性胃炎防治领域研究中的一大热点课题。

本文所述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同样基于“治未病”理念,其起源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阐明了治未病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金匮要略》中提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肝病及脾的经典治法,这体现了中医基础五行理论中的相乘关系,“实脾”而“脾旺四季不受邪”便是“治未病”。主要可以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2 个方面。

2.1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在慢性胃炎未出现前对身体的调控、护养。一是“法于阴阳”,规律作息,调养身心,正盛则邪气不侵;
二是“和于术数”,适当运动,调神健身,如健身舞蹈、散步慢走等;
三是“食饮有节”,忌暴饮暴食、恣食辣味肥甘、冷热无忌,宜结合老年人自身体质选择食物;
四是“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生活、工作劳逸结合;
五是健康体检,定期胃镜检查,在发现胃炎的早期及时干预治疗。

2.2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慢性胃炎被确诊后通过相应举措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如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转归。在治疗的过程中,除西药的对症治疗外,审慎内外、四诊合参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慢性胃炎在临床中也有较好的效果[8-10]。这一过程需要医者拥有“上工”治未病理念,能预先判断疾病的发展、转归,同时也需要患者的配合,能及早就医,遵从医嘱用药、起居及饮食。

对老年人而言,依从性与健康素养是影响疾病预后的关键点,部分老年患者对自身病情缺乏认知、对医嘱无法坚持遵从,又存在不良行为习惯,如坚信“民间偏方保健品”治病、食用隔夜饭菜等,极易导致病情反复,久则治疗效果欠佳,形成恶性循环。在我国,目前社区及医院的慢病管理仅对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记录,未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及随访,或者仅是流于形式发放健康知识小册子,缺乏针对性,使得类似观点不能矫正,并未达到很好的健康教育效果。

2019 年6 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老年人健康快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1]。老龄人群既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者,时代快速发展,追逐良好的物质生活已经不再是当代老年人的核心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老年群体的新追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断涌现出许多新事物、新知识,对老年群体的学习与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紧跟着时代的潮流。而不断发展的老年教育能够帮助老年群体丰富其物质文化生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意识,可以有效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改善老年群体的健康素养,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12]。

健康教育是慢性病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传统健康教育方案仅完成了疾病和健康管理知识的传授过程,容易出现患者对疾病知识理解不透彻、遗漏、实践偏差等多种问题[13]。健康教育之后,如果不对教育效果追踪随访,不能进一步与老年慢性胃炎患者沟通,了解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也只是缘木求鱼、海底捞月,浪费时间、精力及教育资源。国际研究[14]已经将教育与健康的决定因素完全联系在一起。相关研究[15]有力地论证了教育和学习在预防疾病、有效利用医疗服务以及促进老年人健康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年教育对健康具有强大且可测量的影响力,注重教育过程中老年人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获得,可以提高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在“全科医生”及社区医院分级就诊模式日渐成体系的当下,老年慢性胃炎及胃癌高危人群分层管理模式亟待建设。立足于社区,对辖区内的慢性胃炎患者及胃癌高危人群进行建档及分层管理,根据高危人群不同危险因素的特点、中医体质等,为患者提供中医健康指导,如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起居调摄等。

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直接决定了其日常生活质量、生产活动和社会参与的程度,健康水平与教育程度关联紧密,因而适宜的中医健康管理与老年教育相融合的模式有待实践进一步验证。社区与老年大学可以根据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教育或授课内容,改变授课方式单一的灌输,多与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寓教于乐,将慢性胃炎、胃癌预防及相关健康知识融入休闲娱乐类课程中。这对于课程设计和教师的素养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有相关的中医学健康管理及慢性胃炎健康教育的背景,而且要懂得将专业知识融入课程当中,例如烹饪、舞蹈、茶艺、体育活动等。通过合理的慢性胃炎健康教育、正确有效的指导,进行个性化生活方式的干预,让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理解正确饮食和合理运动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改变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学习,从而达到教育及学习效果。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中有近1.5 亿患有慢性疾病,这部分人群长期处于生病状态,而失能和半失能老龄人口已超过4000 万,由于慢性疾病的长期困扰,增加了老年人及家庭的负担,极大影响了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16]。其中,胃癌发病率与日俱增,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慢性胃炎发展的早期甚至萌芽期,通过中医健康管理与老年教育相融合的模式“治未病”,也可减轻慢性疾病终末期对经济、教育、医疗和卫生等的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老龄化的核心目标聚焦于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缩短带病生存期,延长健康预期寿命[17],也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理论的提出有赖于实践的验证,慢性胃炎中医健康管理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同样需要医者、患者、社区、学校的多方努力与促成。

猜你喜欢胃炎脾胃胃癌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健康护理(2022年5期)2022-05-26好脾胃 养出来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基层中医药(2021年10期)2021-06-05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3期)2016-01-14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医学研究杂志(2015年9期)2015-07-01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20期)2015-03-01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2期)2014-03-01推荐访问:融合 老年 中医
上一篇:形成性评价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下一篇:揿针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病临床观察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