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测井资料的共和盆地贵德扎仓地热田热储特征分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5 点击:

雷玉德, 袁有靖, 秦光雄, 巴瑞寿, 赵 振, 李铜邦

青海省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青海西宁 810007;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 青海西宁 810007

干热岩(Hot Dry Rock-HDR)是指不含或仅含少量流体, 温度高于 180 ℃, 其热能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利用的岩体(国家能源局, 2018), 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主要是埋深较浅、温度较高、有开发经济价值的地下高温岩体(陆川和王贵玲,2015; 许天福等, 2018)。储存于岩石内的热能需要通过人工压裂等技术形成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才能得以开采(蔺文静等, 2012; 马峰等, 2015; 李德威和王焰新, 2015; Olasolo et al., 2016; 陈作等,2019)。

广大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包括地热地质条件(青海省区域地质志, 1991; 李小林等,2016; 雷玉德等, 2019)、热源机制(Ma and Gan, 2016;唐显春等, 2020, 2023; Tang et al., 2022)、地热潜力评价(雷玉德等, 2017; 王贵玲等, 2017; 蔺文静等,2021)等重要工作。但大部分工作集中于地表样品、水化学分析、地球物理等方法, 对于高精度热储物性参数评价和开发利用准确性和代表性研究不足(张佳宁, 2018; 周玲, 2020)。如不能反映样品原位状态、难以获取连续样品参数变化特征等(马峰等,2019)。相比常规方法而言, 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获取热储深部热物性参数特征更具实际意义, 并能开展诸多相关研究工作(Brigaud et al., 1992; 冯来泉, 2000; Hartmann et al., 2005; Albert et al., 2017)。

共和盆地地热异常显示明显, 经过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持续研究(2013—2019年), 2015—2016年先后在盆地东侧的贵德扎仓地区实施了ZR1和ZR2井地热钻探, 深度和井底温度分别为3 050.68 m/151.34 ℃、4 721.6 m/214 ℃,显示贵德次盆扎仓地区发育复合型高温地热资源。同时在ZR2钻孔开展了当时阶段最全、最深、最系统的地球物理测井工作, 亦是本文主要讨论钻孔, 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ZR2钻探的实施,不仅发现我国继共和恰卜恰之后又一干热岩基地,也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补充了重要的地热基础数据。

本文通过对 ZR2干热岩钻孔综合测井数据处理、分析, 评价了扎仓沟花岗岩热储的井温、孔隙度、体积密度、岩石生热率、岩石力学参数等; 利用电成像测井识别出两段裂缝集中发育带, 并对全孔段裂缝的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 利用井壁崩落和三井径法, 计算该钻孔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 综合考虑裂缝发育情况和地层天然放射性, 制定地层划分依据,将地层划分为岩性破碎地层、岩性较完整地层、岩性完整地层和高放射性地层。通过对单点热储的综合评价和纵深研究, 以全面报道该钻井测井数据,为区域热储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东侧贵德县境内, 处于秦祁昆三大造山系的交汇部位(潘桂堂等, 2002)。距今45 Ma以来, 伴随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 青藏高原在由南向北递进式隆升并于晚期向东滑移挤出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北北西向展布的断裂构造, 造就了青海最具地热开发利用潜力的共和—贵德热储系统。共和—贵德盆地四周被断褶带隆起山地围限(张超等, 2020), 北部为青海湖南山—拉脊山深大断裂, 东部受控于多禾茂断裂带, 西部被哇洪山—温泉断裂带控制, 南部为西倾山断裂带, 中间被瓦里贡山构造岩浆岩隆起带分隔出共和、贵德两个盆地, 研究区位于贵德盆地西边界(图1)。

图1 区域构造与地热异常分布图(改自Tang et al., 2022)Fig. 1 Distribution map of regional tectonic and geothermal anomalies (modified from Tang et al., 2022)

研究区内主构造线方向为北北西向, 以热光断裂 F1为代表, 主断面控制花岗岩东界, 早期属逆冲兼右旋走滑断裂带, 新近纪再次活动, 同时切穿新近纪地层, 断裂带内热泉涌溢, 在本区具有控热、导热作用。F1断裂受到近东西向挤压重新活动时, 在近东西向形成一系列近于平行分布的张性断层, 以扎仓断裂 F4为代表, 中间被热光断裂(F1)截断, 并发生右行扭动, 形成时代在新近纪之后(图2)。

图2 扎仓沟地区地质构造图(改自唐显春等, 2020)Fig. 2 Geological structure map of Zhacanggou (modified from TANG et al., 2020)

共和盆地基底形成于三叠纪, 定形于白垩纪中晚期, 主要由三叠纪地层和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斑状花岗岩为主的侵入岩组成(孙崇仁, 1997; 张雪亭和杨生德, 2007)。盆地内广泛分布一套陆相碎屑岩建造, 分别不整合于隆务河群之上, 厚度达4000余m。侵入岩主要是中-酸性花岗岩, 出露于调查区中西部的扎仓沟、姜贡山一带, 侵入于隆务河群之中, 主要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为主(Lu et al., 2018; 张森琦等, 2020)(图3), 构造环境上以断裂带走滑深熔性花岗岩为主, 时代以晚三叠世为主。

图3 扎仓沟ZR2钻孔揭露地层柱状图(图中红线示意揭露断层)Fig. 3 Stratigraphic histogram of Zhacanggou borehole ZR2 (the red line indicated the exposed fault)

2.1 测井数据采集

扎仓沟ZR2钻孔于2018年6月1日完钻, 终孔深度4721.60 m, 其中0—4070 m测井工作由中煤地华盛水文地质勘察有限公司完成, 主要开展了常规综合水文测井及非常规测井工作, 4070—4721.60 m孔段由于高温、高压及测井设备能力限制, 在当时的技术设备条件下, 由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承担了 4000—4518 m孔段综合测井工作, 采用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ELIS-II海洋石油测井系统, 测井项目包括井温、天然放射性、自然伽马、阵列声波、阵列感应、阵列侧向、微电阻率成像等, 并计算最大主应力方向。测井工作严格执行《石油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规范》(SY/T5132—2012)、《裸眼井电缆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规范》(Q/HS 1080—2017)。井温测量采用搭载铂电阻传感器、斯伦贝谢 260 ℃超高温温度计和204 ℃高温温度计的测温序列井下仪器, 本次测井工作在青海省范围内, 首次采用微电阻率成像及地应力测量手段刻画干热岩地层裂隙特征, 首次采用自然伽马能谱测定评价花岗岩放射性铀钍钾含量。

2.2 测井质量评价

测井数据符合规范要求, 自然伽马、阵列方位、井斜、能谱测井整体误差小于5%, 套内测井幅度变化和波形界面清晰, 成像测井无曲线缺失和畸变现象, 重复测井数据测量值一致性良好。测井采集的原始数据真实、可信, 在此数据基础上开展了测井解释。

3.1.1 孔隙度特征

由威利公式(雍世和和张超谟, 1996):

其中:Δt为声波时差测井响应;Δtf为流体的声波时差, 水的声波时差取值为189 μs/ft;Δtma为岩石骨架的声波时差, 花岗岩地层声波时差取值为49 μs/ft;φ为孔隙度。孔隙度φ的计算式为:

3.1 岩石物性及力学参数特征

ZR2钻孔阵列声波测井段为3920—4465 m, 孔隙度计算值及岩心样实测值见图4。由图可见, 测井计算该钻孔孔隙度范围在 0.10%~7.90%, 最大孔隙度为4315 m处的7.90%, 最小为4000 m的0.1%,平均值为 1.58%。结合钻孔所处地质构造特征,3975 m和4315 m处应发育有构造裂隙通道, 导致出现异常高值。钻孔定深取心岩石样品实验室测试该段孔隙度结果范围为 1.18%~2.60%, 平均值1.82%。由于室内测试样品为钻孔每100 m定深取心岩心样品, 只反应钻孔每100 m不同深度岩心样品孔隙度, 故而和计算值存在一定差异, 但二者共同说明该段地层孔隙度较低, 岩体较为致密, 孔隙度随着深度的变化有一定的下降趋势。

图4 ZR2钻孔不同深度孔隙度结果图Fig. 4 Porosity results of ZR2 borehole at different depths

3.1.2 岩石体积密度特征

声波时差和体积密度都可以用来计算孔隙度,利用孔隙度建立起联系声波时差和体积密度的桥梁,进而求取岩石体积密度。根据体积平均公式有:

其中:ρ为体积密度测井响应;ρf为流体的密度,计算孔段地层温度达到180 ℃, 故水的密度取值为0.89 g/cm3;ρma为岩石骨架的体积密度, 花岗岩地层密度取值为2.67 g/cm3;φ为孔隙度。

计算孔隙度:

联系声波时差计算孔隙度公式, 可知:

计算体积密度:

ZR2钻孔阵列声波测井段为3920—4465 m, 体积密度计算值及岩心样实测值见图5。由图可见, 测井计算该钻孔体积密度范围在 2.53~2.70 g/cm3, 最大体积密度为 3970 m处的 2.70 g/cm3, 最小为3975 m的2.53 g/cm3, 平均值为2.64 g/cm3。钻孔定深取心岩石样品实验室测试该段体积密度结果范围为2.60~2.72 g/cm3, 平均值2.65 g/cm3, 二者共同说明该段地层体积密度变化幅度较小, 且数据有较好的对应性, 并结合不同深度孔隙度变化特征, 随着深度的增加孔隙度下降、体积密度相对增大, 因为深度越大, 地下压力越大, 岩石的矿物基质越密实,因此密度也越大。

图5 ZR2钻孔不同深度体积密度结果图Fig. 5 Volume density results of ZR2 borehole at different depths

3.1.3 岩石力学参数特征

通过声波测井得到地层纵波慢度和横波慢度,再利用声波时差和孔隙度计算得到地层密度, 可以得到岩石弹性力学参数, 利用这些参数就可以分析在井内压力下的岩石的力学性质。

根据波动理论, 利用阵列声波测井仪器测量得到的纵横波时差和计算得到的体积密度, 可以计算地层泊松比、杨氏模量、剪切模量、体积模量等弹性力学参数值。ZR2钻孔岩石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见图6和表1。

图6 ZR2钻孔岩石力学参数计算成果图Fig. 6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borehole ZR2

表1 ZR2钻孔岩石力学参数计算结果Table 1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borehole ZR2

(1)泊松比POIS

其中, SCRAP为横波与纵波慢度比; 单位: 无量纲。

(2)剪切模量SMOD

其中: DEN—地层密度; DTS—地层横波慢度;剪切模量单位: GPa。

(3)体积模量BMOD:

其中: DEN—地层密度; DTC—地层纵波慢度;SMOD—剪切模量; 单位: GPa。

(4)杨氏模量YMOD:

其中: POIS—泊松比; SMOD—体积模量; 单位:GPa。

(5)体积模量压缩系数CMPR:

其中: BMOD—体积模量; 单位: 1/GPa。

(6)组合模量CMOD:

其中: SMOD—剪切模量; BMOD—体积模量;单位: GPa。

(7)横波与纵波慢度比SCRAP

其中: DTS—地层横波慢度; DTC—地层纵波慢度; 单位: 无量纲。

3.2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反映的岩石生热率特征

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A)是单位体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在单位时间由衰变所释放的能量, 单位为 μW/m3。岩石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很多, 但只有铀、钍和钾3种元素与地球内部热源有关。自然界中铀的化学性质复杂多变, 可溶解或吸附而运移,在后期表生改造作用下, 原生岩体层(铀源体)中的铀元素以多种形式被搬运。岩石放射性生热率一般通过测量岩石中铀钍和钾含量计算得出; 放射性元素时空分布对地球内部温度场的影响很大, 有时达30%~40%的地表热流密度是由放射性元素产生的。因此, 放射性生热不仅是研究盆地深部热状况和岩石圈热结构等深部物理特征的有效参数, 也是盆地热史恢复的重要参数。

在实际测量中, 一般是测定岩石样品中铀、钍和钾的含量, 采用一些学者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Birch, 1954; Rybach, 1976)。ZR2钻孔放射性岩石生热率采用Rybach(1976)提出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即:

式中:A为岩石放射性生热率(μW/m3);ρ为岩石密度(g/cm3),CU、CTh和CK分别为岩石中铀(10-6)、钍(10-6)和钾的含量(%)(Wollenberg and Smith,1987)。

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计算得到ZR2钻孔岩石生热率, 放射性生热率大于 4.0 μW/m3的地层占50%以上, 平均生热率为 5.5 μW/m3, 超高生热率(大于10.0 μW/m3)井段主要集中在4083—4095 m、4128—4135 m、4352—4374 m、4384—4403 m, 生热率统计规律见图7。

图7 岩石放射性生热率统计Fig. 7 Measurement of rock radioactive heat generation rate

图7中横坐标为生热率, 柱高为频率对应左侧纵坐标, 红线为累积频率对应右侧纵坐标。从图中可知, 放射性生热率大于 4.0 μW/m3的地层占50%以上, 平均生热率为 5.5 μW/m3, 超高生热率(大于10.0 μW/m3)井段主要集中在 4083—4095 m、4128—4135 m、4352—4374 m、4384—4403 m。ZR2钻孔发育的两套高放射性地层正处在上述的高生热率井段。

通过测定岩石样品中铀、钍和钾的含量, 利用经典公式, 计算岩石生热率, 结果见图8, 对比可见,地表花岗岩露头平均生热率为1.22 μW/m3, 钻孔岩心平均生热率为5.07 μW/m3, 其中ZR1钻孔岩心样品计算值基本小于平均值, ZR2钻孔岩心样品计算值中80%均高于平均值, 最大者达16.58 μW/m3, 为露头平均生热率的 13倍之高, 说明 ZR2钻孔中岩心放射性生热率贡献较地表露头及ZR1钻孔高。同时, 扎仓沟地区花岗岩铀钍钾放射性含量分别是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铀钍钾背景值的 8.24倍、0.74倍、1.32倍, 是中国大陆地壳印支期花岗岩铀钍钾背景值的7.79倍、0.57倍、1.22倍, 呈现出“高铀、高钾”特征。该数据从钻井原位计算角度提供了放射性生热定量值, 为地热成因机制的争论提供了参考数据(唐显春等, 2020; Tang et al., 2022)。

图8 扎仓沟钻孔放射性生热率分布曲线Fig. 8 Distribution curve of radioactive heat generation rate of borehole at Zhacanggou

3.3 电成像测井裂缝识别与产状分析

电成像测井属于第四代测井技术, 是为了适应复杂油气藏如裂缝、薄互层、各向异性等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基本原理是把岩性、物性变化以及裂缝、孔洞、层理等引起的岩石电阻率的变化, 转化为伪色度, 从而可以直观而清晰地看到地层的岩性及几何界面的变化。电成像测井资料具有比常规测井资料更高的纵向分辨率, 可覆盖井眼60%到80%实现成像, 因此可以利用成像测井资料识别、刻画钻孔揭露地层结构和构造。

Z R 2钻孔裸眼段电成像测井测量井段为3960—4518 m, 根据图像特征共识别出裂缝31条(表2),并且存在两段裂缝集中发育带: 4210—4220 m集中发育裂缝 6条(图9), 4310—4320 m集中发育裂缝7条(图10)。这31条裂缝都属于高导缝, 即电阻率较低, 测量井段内岩性为花岗岩, 且岩性较纯, 裂缝中不会有泥质填充, 所以测量井段内的裂缝皆为有效缝。根据地层岩性完整与否, 可以将地层分为裂缝不发育地层, 即岩性完整地层; 裂缝局部发育地层, 即岩性较完整局部破碎地层; 裂缝集中发育地层, 即岩性破碎地层。

表2 全井段裂缝发育情况Table 2 Fracture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whole borehole

图9 裂缝集中发育带(4210—4220 m)Fig. 9 Fracture concentrated development zone(4210-4220 m)

图10 裂缝集中发育带(4310—4320 m)Fig. 10 Fracture concentrated development zone(4310-4320 m)

4210—4220m, 岩性破碎, 自然伽马 266 API,电阻率1897.8 Ω·m, 声波时差55.9 μs/ft, U为12×10-6,Th为16.3×10-6, K为5.1%, 井温182 ℃, 生热率为6.5 μW/m3, 声波计算孔隙度为 3%; 层内发育裂缝6条, 裂缝倾角在 30.8°~85°范围内, 裂缝倾向以264°~301°为主, 裂缝宽度为 0.96~2.02 mm, 裂缝长度为1.63~4.90 m/m2, 层内裂缝张开程度较好。

4310—4320m, 岩性破碎, 自然伽马374.5 API,电阻率 152.9 Ω·m 声波时差 59.5 μs/ft, U 为28.8×10-6, Th为11.2×10-6, K为7.7%, 井温186.5 ℃,生热率为10.5 μW/m3, 声波计算孔隙度为2.8%, 在4315 m计算孔隙度为7.9%。层内发育裂缝7条, 裂缝倾角在 36.1°~69.8°范围内, 裂缝倾向以275°~325°为主, 裂缝宽度为 1.1~2.64 mm,裂缝长度为 1.30~2.55 m/m2, 层内裂缝张开程度较好。

图11是对两段裂缝集中发育带的裂缝走向所做的统计分析, 4210—4220 m发育裂缝6条, 裂缝走向沿北东向发育(图11a); 4310—4320 m发育裂缝7条,裂缝走向基本一致, 为北北东向和北东向(图11b)。ZR2钻孔全井段裂缝走向以南北向、北西向、北东向为主, 个别裂缝走向为东西向。裂缝产状与地应力方向密切相关, 其中裂缝走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ZR2钻孔裂缝的走向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是现今应力与古应力残留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一现象在中生界以前的地层中较为多见(唐显春等, 2023)。

图11 裂缝集中发育带裂缝产状统计Fig. 11 Fracture occurrence statistics of fracture concentrated development zone

3.4 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分析

利用测井资料可以确定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方法为:

(1)成像图中应力崩塌造成椭圆井眼的长轴方向为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方向;

(2)三井径测井, 椭圆井眼的长轴方向为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方向。

井壁崩落在图像上表现为两条 180°对称的垂直长条暗带或暗块, 为地层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与之垂直的方向即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图12展示了井壁崩落在电成像图像上的响应, 即两条180°对称的垂直长条暗带, 已由红线圈出。电成像展开方向为北—东—南—西—北, 成像图中崩落发生在近东西方向上, 由此可以推断ZR2钻孔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

图12 井眼崩落现象Fig. 12 Borehole collapse phenomenon

利用三井径测井, 可以计算出ZR2钻孔现今地应力方向, 对最大主应力方向进行统计分析:4200—4400 m最大主应力方向以北东—南西方向为主, 局部显示北北东向(图13)。这一结果与利用井壁崩落现象识别出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相互印证,即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结合裂缝走向分析, 近南北走向的裂缝是在现今应力作用下形成的, 近东西走向的裂缝为古应力残留的结果。井旁地应力和裂缝发育总体受控于近南北走向的日月山走滑断裂。

图13 最大主应力方向统计(4200—4400 m)Fig. 13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4200-4400 m)

3.5 综合解译结果分析

参考关于火成岩热储评价分类标准油气储层评价方法(国家能源局, 2011), 综合考虑ZR2钻孔裂缝发育情况及岩性, 制定地层划分依据(表3), 其中,ZR2钻孔岩性完整地层中存在两套高放射性地层,放射性表现为 U>40×10-6、Th>25×10-6、K>6%, 电阻率大于20万Ω·m。

表3 地层完整性分析Table 3 Analysis results of strata integrity

ZR2钻孔裸眼段岩性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地层十分致密, 整体上看地层天然总放射性较高,电阻率在10万Ω·m以上, 声波时差在50 μs/ft左右,孔隙度在 1%~4%之间。同时 ZR2钻孔存在两套裂缝集中发育带, 岩性破碎, 孔隙度相对较高, 电阻率值明显低于其他地层, 疑似含水。

综合考虑火成岩热储评价分类标准、ZR2钻孔裂缝发育情况以及岩性和电阻率, 解释情况如下:

ZR2钻孔共解释岩性破碎地层(疑似含水)21.4 m/2层; 岩性较完整地层 70.4 m/7层; 岩性完整地层376.1 m/27层, 高放射性地层7.6 m/2层, 如图14所示。

图14 ZR2钻孔综合解释成果图(4170—4460 m)Fig. 14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result map of borehole ZR2 (4170-4460 m)

(1)岩性破碎地层: 以 16号层为例, 4 207.9—4 218.1 m, 层厚10.2 m, 构造裂隙相对发育, 岩性破碎。自然伽马266 API, 电阻率1 897.8 Ω·m, 声波时差 55.9 μs/ft, 放射性 U 为 12×10-6, 放射性Th为16.3×10-6, 放射性K为5.1%, 井温182 ℃, 声波计算孔隙度为3%, 生热率为6.5 μW/m3, 层内发育裂缝 6条, 裂缝倾角在 30.8°~85°范围内, 裂缝倾向以264°~301°为主, 裂缝宽度为0.96~2.02 mm, 裂缝长度为1.63~4.90 m/m2, 层内裂缝张开程度较好。综合解释为岩性破碎地层, 疑似含水。

(2)岩性较完整地层: 岩性较完整地层声波时差计算孔隙度小于 3%, 层内发育少量裂缝, 裂缝处电阻率最低为 2053 Ω·m, 但地层整体电阻率较高, 地层偏致密。2、14、15、19、21、24和 26号层综合解释为岩性较完整地层。以24号层为例,4 288.4—4 297.6 m, 层厚9.2 m, 岩性较完整, 层内发育2条裂缝, 自然伽马为345.7 API, 地层电阻率整体为 2万 Ω·m, 裂缝处电阻率降至9000 Ω·m左右, 声波时差53.0 μs/ft, 计算孔隙度为1.9%, 放射性 U 为 23.5×10-6, 放射性 Th为 11.2×10-6, 放射性K为5.0%, 井温186.1 ℃, 天然放射性表现为高铀低钍的特征。

(3)岩性完整地层: 岩性完整地层声波计算孔隙度小于 3%, 层内裂缝不发育或发育单条裂缝,整体电阻率非常高, 地层非常致密。以32号层为例,4 404.8—4 412.9 m, 层厚8.1 m, 岩性完整, 层内不发育裂缝, 自然伽马为144.1 API, 地层电阻率整体为 17万 Ω·m, 声波时差 50.6 μs/ft, 计算孔隙度为1.1%, U为7.0×10-6, Th为2.3×10-6, K为5.7%, 井温188.8 ℃, 天然放射性表现为低钍低铀的特征。

(4)高放射性地层: 高放射性地层声波计算孔隙度小于 3%, 岩性完整, 层内不发育裂缝, 整体电阻率非常高, 地层非常致密, 地层总放射性极高, 铀、钍、钾含量都很高。以10号层为例, 4 129.5—4 132.1 m,层厚 2.6 m, 岩性完整, 层内不发育裂缝, 自然伽马为2 242.0 API, 地层电阻率整体为20万Ω·m以上,声波时差 51.1 μs/ft, 计算孔隙度为 1.6%, U 为96.7×10-6, Th为32.0×10-6, K为8.8%, 井温 180.1 ℃,岩石生热率为 27.4 μW/m3, 天然放射性表现为高铀高钍高钾的特征, 总放射性极高。

(1)首次报道了共和盆地东部扎仓地热田 ZR2井综合测井数据和热储关键参数。

(2)基于测井数据精细评价了扎仓沟花岗岩热储的孔隙度、体积密度、岩石生热率、岩石力学参数等。井温测井显示 4092.8 m温度达到 180 ℃,4602 m深度井温214 ℃, 是典型的高温地热资源;

(3)利用电成像测井识别出两段裂缝集中发育带, 分别为4210—4220 m和4310—4320 m, 并对全孔段裂缝的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 利用井壁崩落和三井径法, 计算该钻孔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向, 总体受控于日月山南北向活动走滑断裂;

(4)综合考虑裂缝发育情况和地层天然放射性,共解释岩性破碎地层(疑似含水)21.4 m/2层, 岩性较完整地层70.4 m/7层, 岩性完整地层376.1 m/27层,高放射性地层7.6 m/2层。

Acknowledgements: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Qinghai Province(No. 2019-ZJ-7062), and Qinghai Geological Survey(No. 2016020160sh010).

猜你喜欢岩性放射性测井本期广告索引测井技术(2022年3期)2022-11-25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22年4期)2022-07-29八扇区水泥胶结测井仪刻度及测井数据处理中国煤层气(2021年5期)2021-03-02一种识别薄岩性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录井工程(2017年1期)2017-07-31放射性家族个性有不同 十面埋“辐”你知多少环境与生活(2016年6期)2016-02-27基于测井响应评价煤岩结构特征中国煤层气(2015年4期)2015-08-22来自放射性的电力太空探索(2015年10期)2015-07-18中石油首个全国测井行业标准发布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5年2期)2015-02-28低渗岩性气藏压降法计算库容量改进石油化工应用(2014年12期)2014-03-11推荐访问:贵德 地热 测井
上一篇:松辽盆地北部双城地区白垩系营城组—登娄库组石油勘探突破及地质意义
下一篇:河间潜山地热资源开发方案数值模拟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