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释疑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5 点击:

◎安徽/高 群 胡习之

《观沧海》作为古代写景诗的第一篇,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编撰者的宠儿,是各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诗歌不同于散文,其语义、情感的表达多跳跃、暗示、朦胧,语形不追求显性关联等等,这些特征造成诗歌解读的不确定性,即所谓的“诗无达诂”。《观沧海》也是如此,多年来的教学中见仁见智的问题亦有多个,笔者拟讨论两个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大多数读者都不会细究“山岛”指什么,因为人们大都把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将“山岛”等同于岛屿来理解。但是也有不同的理解:

1.“山岛”是山和岛

杨宇鹏的《精准还原把握意脉——〈观沧海〉再读》一文有如下文字:

曹操登临此地,举目观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中的水波是多么动荡不宁啊,那些山与岛罗列在前,高耸挺立。这个总写所见景物的诗句其实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在曹操的笔下,海陆交界处并不是缓缓起伏的沙滩或者陆地,而是高耸挺立的山峰与岛屿。

显然作者将“山岛”看作两个部分,当做并列关系的词语,解读为“山与岛”“山峰与岛屿”。这种解读有随字释义的嫌疑,而且与文章的视点、情境不合。“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观沧海》一诗的首句,以叙事的方式交代了观海的地点与东临碣石的目的。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是解读本诗的关键。毫无疑问,作者观海的地点,或者说立足点,也就是本诗的视点,是碣石山。那么,站在碣石山,眼前景物、景致自然是大海以及海中的岛屿等。我们知道,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在陆地,或者说地面上曰山。《说文·山部》:“山,……有石而高。象形。”甲骨文、金文像山峰并列之形。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在海里就成了岛或屿了。岛大,屿小,统称岛或岛屿。换言之,站在碣石山上看到的海里的山,就是岛屿了,再称之为山就不妥当了。

“山岛竦峙”中的“山岛”就是海岛。旧称岛为海中之山(《尚书·禹贡》:“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孔颖达疏:“岛是海中之山”),故云。古籍中将“山岛”作为一个整体来用,指海岛很常见。如《三国志·魏志·田豫传》:“成山无藏舟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形,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自入成山,登汉武之观。”六朝《禽经》:“玄曰海雉。羽毛纯黑,亦善斗。生海中山岛上。” 曹操《沧海赋》描绘的也是沧海,其中有“览岛屿之所有”可作为旁证。

总之,将“山岛”看成一个整体,将其理解为岛屿更为合适。

2.“山岛”是碣石山

高光新认为“曹操看到的山岛就是竭石山本身,竭石山本来就是山岛”。“秦汉时期的竭石山,与芝罘山、琅邢台一样,具有岛屿特征,至少三面环海”。该观点难以让人信服。

我们认为即使碣石山具有岛屿特征,也不能证明“山岛”就是碣石山。认为“山岛”就是碣石山最大的问题是与诗作的视点、情境不合。如果站在碣石山看碣石山,作者将如何用开阔无比的视野“观沧海”?狭窄的视域怎能目击辽阔大海的宏伟雄浑?如何展示作者的博大胸襟,抒发作者的壮志豪情?

我们认为碣石山是视点,作者由此观测无边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映入眼帘的大海当然是个整体,那“山岛”只是作者所观沧海的局部。海水与山岛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山岛的雄健高耸,更能凸显沧海的阔达浩渺。“山岛竦峙”衬托了沧海的辽阔深远。这样理解与诗作的视点、情境相合。只有“山岛”不是碣石山,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山岛”指的就是海中的岛屿,至于多少岛屿,诗作没有说,也没必要说,读者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与想象来感受。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眼前的山岛还是脚下的碣石山?一般人们也不去细究。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写的是海中的山岛,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观沧海》的白话译诗。一种认为写的是脚下的碣石山,如:“诗人再俯首看看脚下的海岛,竟是一番佳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即“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海中山岛。这是由《观沧海》诗歌语篇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观沧海》是一个完整独立的诗歌语篇,观的是眼前景:沧海(海水与岛屿),涌动的是心中情(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形成实虚结合的诗歌语篇。作者站在碣石山上遥望大海,眼见的是碧波荡漾的海面耸立着一座座山岛。“水何澹澹”是全景,描绘沧海的浩大平阔。“山岛竦峙”是特写,突显岛屿的雄健傲然。前句写水,后句绘山,前者动,后者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承接“山岛竦峙”,是对山岛的进一步描绘,是山岛的近景推出,依然为静,在静中展露勃勃生机。之后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承接“水何澹澹”,描写的是海水,依然为动,在动中表现大海的巨澜汹涌;
萧瑟秋风激荡洪波起伏,又渗透出一股苍凉之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六句前后勾连缠绕,构成相互关联的实写语篇,和之后的虚写语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相互对照,形成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极佳融合。如果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写脚下的碣石山会破坏了现有语篇的内在逻辑,也不合“东临碣石”观沧海的目的。

猜你喜欢碣石山岛观沧海观沧海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21年2期)2021-09-10燕昭王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20年8期)2020-09-06——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成功登陆鱼山岛">中创承运 使命必达
——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成功登陆鱼山岛大陆桥视野(2020年6期)2020-07-02陶瓷绘画《观沧海》艺术大观(2019年11期)2019-11-12胡盛海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4期)2019-09-12碣石在秦汉时期历史中的地位山西青年(2019年4期)2019-01-15东临碣石的思索中关村(2018年8期)2018-08-09嵛山岛之行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此“海”非海对《观沧海》的重新解读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5期)2017-10-23大禹治水曾到碣石山乡音(2016年4期)2016-05-28推荐访问:释疑 教学 观沧海
上一篇:阶梯水价约束效应:居民家庭水费支出与节水行为
下一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精髓和实践品格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