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非儿童诗考辨及其诗教精神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5 点击:

◎北京/徐健顺 秦佳佳

白居易的《池上》一诗别有一番情趣。清人邹弢在《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赞其“清新俊逸,见胸中垒块全消” 。自从该诗相继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部编版等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之后,其影响更加广泛。这首诗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如果凭借现代语境主观臆断的话,很容易误读误解。人们普遍的错误印象有五:其一,人们普遍把“小娃”理解为小男孩,甚至在翻译时“小娃”也变成了“a small child”,实际上年龄和性别都不符合实际,“小娃”应该指的是少女。其二,因为把“小娃”误解为小男孩,所以“小艇”就被人们想象成了小孩子才能使用的小木船。其三,所谓“偷采”是从白居易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小娃”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偷”。其四,“小娃”偷采的是“白莲”,而不是莲蓬或者红莲。其五,这片荷花池是属于白居易的私产,这首诗是他日常生活的记录,并非是他见到孩童天真可爱便失去立场,忽略了“偷窃”他人财物是错误的行为。

由于这首诗用字比较直白简单,平易通俗,往往不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池上》入选小学一年级教材时,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教学参考书中并未安排过多的分析讲解。人们望文生义,把诗作理解为一首表现孩童活泼天真的诗歌,与诗的本义产生较大分歧。但若是按照错误的方式解读,影响范围可能会是全国的小学生。老师们无法和孩子解释清楚,偷窃明明是错误的,为什么白居易反而觉得看到这件事很高兴呢?本文拟从“小娃”一词的涵义入手,重点分析“偷采白莲”事件的发生背景,以及如何从诗教角度来陶冶学生性情,希望对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娃”,《康熙字典》中辑录的《广韵》《集韵》《韵会》都解释为“美女也”,《说文》云:“圜深目貌。一曰吴楚之间谓好曰娃……方言娃,美也。”例如,春秋时期的西施以貌美著称,吴王夫差专门为她修建的宫殿便名为“馆娃宫”。从古人所撰字典来看,娃从女字旁,本义与女子、美好等之意相关,并没有“孩子”的涵义。精卫填海的传说中,炎帝之女取名为“女娃”,寄寓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美好期盼,而不是因为她是一个小女孩就叫“女娃”,这也是人们常误解的地方。古代“娃”也是女子常取的名字之一,如唐传奇《李娃传》中的女主人公“李娃”。

“小娃”在《汉语大词典》有两个解释:①少女。②方言,男孩。“男孩”的意思,在书面语中出现较晚,据笔者考证,古诗中不曾使用过此义,明清小说中也是偶然出现此义,通常会使用“小娃娃”这样的叠词形式表达。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白居易研究》一书中,朱金城便总结这首诗为“巧妙地勾勒出一个天真顽皮的少女形象”,可见他也是将“小娃”理解为“少女”的。只是这个词比较简单,因而他并没有在《白居易集笺校》中专门注解。

其他诗中所使用的“小娃”,指向性较为明显,可以作为参证。如白居易的《春尽劝客酒》中说“尝酒留闲客,行茶使小娃”。刘禹锡的《和乐天斋戒月满夜对道场偶怀咏》诗中说“持斋已满招闲客,理曲先闻命小娃”。为了招待客人,命其端茶倒水或者唱曲,很明显不是小孩子能做的事情。元代杨维桢的《铁崖乐府》中有“小娃十岁唱《桑中》,尽道吴风似郑风。”(《吴下竹枝歌七首》)“只欲浮家苕霅上,小娃《子夜》唱湖州。”“小娃家住白蘋洲,只唱舍郎如莫愁。”(《漫成五首》)“小娃犹殢酒,拦路夺人花。”(《嬉春体四绝》)此外还有“双螺小娃催理妆,粉绵拂拭鸾镜光。”(刘涣《青楼怨》)这些诗句中提及的“小娃”十岁、唱曲、喝酒、梳妆等,少女的特征更加明显。

另外,古代小说《平山冷燕》中也写道:“未闻以十龄乳臭小娃,冒充才子,滥叨圣眷,假敕造楼,哄动长安,讥刺朝士,有伤国体,如阁臣山显仁之女山黛者也。”这里直接点出了“小娃”是女子,而且因为年龄过小,只有十岁,所以加了“乳臭”二字。《玉娇梨》中有“一者令郎高才,柔弱小娃岂能作配”,指可以出嫁的少女。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白居易自己的诗还是其他同时代或者后代人的诗文之中,“小娃”基本上是指“在十到十五岁左右的少女”。只是近现代以来口语的变化,“小娃娃”用来形容小孩子的意思流传更广。当我们看到“娃”字,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小孩,主观臆断为“小娃娃”,这其实是古今语境差异造成的误解。至于诗中的少女为何如此天真烂漫,考虑到古代的少女生活范围狭小,环境单纯,保留着质朴纯真的天性也并不违和。

由于把“小娃”理解为小孩子,自然就会把“小艇”理解为小孩子就能撑起的小舟。实际上杜甫《进艇》一诗中明确写道:“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杜甫笔下的“小艇”至少能装下两人。《旧唐书·列传第九十九》有“舟船坏漏,众咸惊骇。舟人请以小艇载崇敬避祸”,可见唐人的小艇是能避风浪的。那么可想而知,白居易诗中的“小艇”本身并不会太小,不是几岁小孩就能随意操控的。唐代的小艇具体样式难以知晓,可参看宋代画家夏圭的《西湖柳艇图》,里面的小艇十分狭长,可在西湖的碧波上荡漾。

“偷采白莲”是这首诗容易被误会的地方,常被理解为小孩子贪玩淘气,瞒着家中大人采摘莲花或者偷采莲蓬,恰好被白居易发现了。难道真的是小孩子“贪吃贪玩”而不自知吗?其实不是的。

唐朝时南方地区多产白莲,北方却很罕见,白居易能一眼断定“小娃”是“偷采白莲”。其中还有一段渊源。他的诗歌如实记录了他的生活经历,如同日记一般,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诗歌了解白居易的生活轨迹。

公元824年,白居易调任至洛阳的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他在秋日来到洛阳,并专门在履道里购买了“有水宅”。《洛下卜居》中云:“远从余杭郭,同到洛阳陌。下担拂云根,开笼展霜翮。贞姿不可杂,高性宜其适。遂就无尘坊,仍求有水宅。东南得幽境,树老寒泉碧。池畔多竹阴,门前少人迹。”

白居易偏爱有水有竹的宅院,尤其喜欢宅子附近的水池,之后更是花费了不少心力来修整。例如《池畔二首》中写道:“结构池西廊,疏理池东树。此意人不知,欲为待月处。持刀间密竹,竹少风来多。此意人不会,欲令池有波。”可以说,这个池子寄托了白居易的诗情画意,他常在池上饮酒弹琴,与月为伴,倾听风吹竹林的声音,生活得潇洒自在。

白居易以水为友,以竹为师,“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池上竹下作》)。可惜还没住多久,他要出任苏州刺史。也因为这个机会,他得到了产自苏州的白莲,826 年,他命人将白莲移栽到了家中的池塘里。“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莲石》)他明显喜爱白莲外表的高洁,“厌绿栽黄竹,嫌红种白莲。”(《忆洛中所居》)

据前文可以想象《池上》中所写池塘的模样:五亩大小,离白居易的家非常近,池周围是竹林,白居易在绿竹之外又种了黄竹,在原有红莲的基础上,移栽了产自苏州的白莲。

等到白居易在公元827年重回洛阳时,终于亲眼看到了移栽的白莲,作《种白莲》诗一首,“吴中白藕洛中栽,莫恋江南花懒开,万里携归尔知否?红蕉朱槿不将来。”苏州的白莲来到了北方,必然难以适应新的气候水土,所以花枝开得不多,颇为珍贵。而且白莲,也是白居易在苏州为官的纪念,让人仿佛看到了江南的风光。公元829 年,白莲开得比前几年要好一些,《问江南物》中提到“回头点检白莲花” ,“点检”一词即表明白莲的数量是可以数清的,也暗含了白居易对白莲的珍惜之意。

白居易的《池上篇》完整地记录了水池的来历和修建过程,以及“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的生活状态。他晚年闲居洛阳,或者在池上设宴,或者独自在池上饮酒酣眠,前往水池的频率很高,才能碰巧看到小娃,并且一眼就断定她是“偷采”,因为他就是水池和白莲的主人。这里的“白莲”显然是莲花,而非莲蓬。因为莲蓬的外形差距较小,池中还有大量的红莲。诗人如果只是看到了莲蓬,相隔又远,恐怕也很难判断那是红莲还是白莲产的。

重新释读《池上》,便可知晓它并非一首儿童诗。但《池上》还是十分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只要把“偷”和“不解”的矛盾解释清楚即可。因为,如果诗中说得真是偷窃行为,是绝对不值得提倡的行为,哪怕白莲属于白居易,他自己不介意都不行。所以这里必须说明此“偷”非“偷窃”之“偷”,而且诗中蕴含着诗教精神。

白居易失去了如此珍贵且十分喜爱的白莲,他不但不生气,而且还把它作为生活趣事记录在诗里面。白莲虽然珍贵,却和金银财物之类的东西不同。白莲洁白、美丽、高雅,十分美好,白居易自己喜欢,还经常邀请知己好友一起欣赏白莲。小娃采摘白莲的行为,代表了她能感知到大自然的美好,能欣赏到白莲的纯洁高雅,让白居易有种英雄所见略同之感。这是古人常见的思维方式,他们会以自然之物的外表来赋予它们不同的品格。比如,白鹅包含纯洁高贵之意,竹子的坚韧象征君子。而且白莲和莲蓬也不同,偷采莲蓬是因为贪吃,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同时在少女天真无邪的思想里丝毫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偷窃,她也对白莲的贵重没有认知,她自觉采摘洁白的莲花无需隐藏,所以她才会“不解藏踪迹”,大大方方地去采摘。这份纯真,这颗赤子之心,打动了白居易。正如徐增《而庵说唐诗》提到:“‘不解藏踪迹’,‘不解’妙。乐天心中正喜其不解,若解则不采莲,浮萍中又安得有此一道天光哉!此种诗,着不得一些拟议,犹之西子面上着不得一些脂粉。今人胸中不干净,那有此好诗作出来?”也正是因为白居易“胸中干净”,才能领悟到“小娃”的“不解”之妙,发现对方内心的美好,而不会指责批评对方。

当然,“不解”和“偷采”都是从白居易的视角来叙述的,如果从小娃角度解读,“不解”和“偷”其实全都不存在,她处于天真不自知的状态,无意识地去亲近美好的大自然。这两种角度不能混为一谈。

其次,还在于“小娃”是白居易的家里人。前文已经提过,白居易的《春尽劝客酒》“尝酒留闲客,行茶使小娃”,刘禹锡的《和乐天斋戒月满夜对道场偶怀咏》“持斋已满招闲客,理曲先闻命小娃”,可以推测“小娃”应当是白居易家中的小侍女或晚辈。因而她才能知道白居易私人池塘里有北方罕见的白莲,才能知道哪里停靠着可使用的小艇。

即便心爱且珍贵的白莲被摘了,小娃犯了错,白居易也觉得没关系,带着长者对晚辈的宽容,以及对一份赤子之心的保护,从中也可以看出白居易温柔敦厚的性情。正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成人若是能读懂这首诗,也会有所感悟。像白居易那样,历尽千帆也能保留内心的一方净土,同时欣喜于少年人未经世事的天真,维护这份天真。

当教师给学生讲这首诗的时候,落脚点可以放在引导孩子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之美上。正如诗中所说,当他们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即便偶尔无意识犯了错,也是会被原谅的。当然,现在的花朵就和白莲一样,很珍贵美好,如果自己摘了下来,别人就欣赏不到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学会正确地亲近大自然。

综上所述,《池上》一诗虽然并非儿童诗,却展现了少年的自然纯真,暗含了古代文人温柔敦厚、干净纯质的品性,看似简单却内蕴丰富。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细细品味此诗,让这种文化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白莲小艇莲蓬池上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21年5期)2021-09-10小莲蓬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2020年8期)2020-10-14威尼斯小艇的“秘密”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2020年16期)2020-06-12出淤泥而不染——莲蓬与莲藕少儿美术(2019年10期)2019-12-14卧剥莲蓬听秋声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采摘莲蓬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9年10期)2019-02-02白莲雨花(2017年17期)2017-12-06参观白莲抽水蓄能电站赠吟友东坡赤壁诗词(2015年3期)2015-08-15母船带航速收放小艇实施方法研究船舶标准化工程师(2015年5期)2015-01-07换眼意林(2009年23期)2009-05-14推荐访问:精神 池上 儿童诗
上一篇:广西烟草棒孢霉叶斑病菌鉴定及毒素蛋白亚型检测
下一篇:银行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研究——基于新结构经济学最优金融结构理论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