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对包拯的称呼,都是错的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4 点击:

吴钩

“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这首歌说的是北宋开封府知府包拯。哦,不对,是包公戏里的“包青天”。这“包青天”可跟历史上的包拯毫无关系,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主要内容便是说,从元朝开始的所有包公戏,除了包拯的名字是真的之外,其他的全都是假的,包括包拯的相貌、经历、审案故事、司法程序,全部都是元明清时期的民间三流文人捏造、虚构的。不独如此,包公戏里对包拯的各种称谓,比如“包青天”“包大人”“包相爷”“包文正”“包黑子”,等等,差不多也都是后世文人编造出来的,而且编得比较蹩脚,完全不合宋朝历史。

几乎所有的包公戏都将包拯称为“包青天”,但宋人似乎并没有将清官叫成“青天”的习惯。检索宋代史料,我没有找到宋朝称官员为“青天”的记录(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各位若见过宋人称“青天”的史料,还请相告),倒是宋话本小说《错斩崔宁》中有一段描述:“那小娘子正待分说,只见几家邻舍,一齐跪上去告道:‘相公的言语,委是青天!’”这里的“青天”,算是“青天大老爷”的意思。但《错斩崔宁》为元明人辑录整理,加入了元明人的说话习惯,我们无从判断宋人是否也这么说。

有一点可以肯定,“青天”的呼谓是明清时期才流行起来的,其时一位秉公执法的官员,往往就会被民间尊称为“青天”。来看几个例子:晚明公案小说《律条公案》:“次年二月,马鸣亮为河南代巡,法令甚是威严,折狱甚是明白,人民无不悦服,皆号为马青天。”清人笔记《郎潜纪闻二笔》:“魏青天者,广昌魏少宰定国,知湖广应城县时,楚民争称之者也。公善决狱,惠政入人心,邻县讼者咸赴诉,上官亦知之。”

这个时期,包公题材的小说、笔记也普遍出现了“包青天”的称谓,如清代小说《海国春秋》:“当年百姓无奈,俱奔开封龙图包青天跟前告状。”明清时期流传的《靖江宝卷》唱词:“我不上他家去,我这次要上大忠臣包青天包大人家去要账。”但宋朝人不会将包拯叫成“包青天”。

“包大人”也是包公戏中十分常见的对于包拯的称呼,如上引《靖江宝卷》唱词就称包拯为“包大人”。但这不过是明清文人将本朝流行的称谓套到宋朝人身上罢了,因为宋朝百姓见官,或者下属见上司,并无当面称对方为“大人”的习惯。

清代学者赵翼曾考据过,“大人”之称,“南宋时尚专属子之称父,而不以称贵官。觌面称大人,则始于元、明耳”。宋人笔记《鸡肋编》载:“世惟子称父为大人,若施之于他,则众骇笑之矣。”宋朝人若称包拯为“包大人”,是会被人取笑的,因为“大人”只用来称呼父亲。见官称“大人”之风,是从元朝开始的,明清相沿,到了赵翼生活的年代,“大人”之称已经泛滥,京朝官、巡按、督抚都被称“大人”。

元朝之前,当然也有以“大人”指称官员的语言习惯,如《后汉书·岑彭传》:“韩歆,南阳大人。注:谓大家豪右也。”但这里的“大人”只是第三人称,跟当面称“大人”的第二人称并非同一回事,用赵翼的话来说:“唐以前称贵官为大人者,乃从旁指目之词,而非觌面相呼也。”

那么宋朝人见官怎么称呼呢?赵翼考证说:“考唐宋以来,仕宦相呼,敌以下或称字,尊长称丈,公卿贵官则称其官位。”意思是说,对方若为平辈或以下,则称其字;
对方为尊长,则称“丈”;
对方为公卿贵官,则称其官位。

明清时期的包公戏、包公案小说还将包拯称为“相爷”,如清代公案小说《三侠五义》:“忽见门上进来,禀道:‘今有开封府包相爷差人到了。’县尹不知何事,一面吩咐:‘快请。’”相爷,是对宰相的尊称。但,包拯只当过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务,从未当过宰相,他担任过的最高职务只是枢密副使,顶多算是副国级干部,称其为“包相爷”是不合适的。

在《靖江宝卷》《聊斋俚曲集》《三侠五义》《呼家将》等明清戏曲与小说中,包拯又被称作“包文正”,如清代小说《说呼全传》:“仁宗即召八王同包文正到官,便道:‘庞妃朕已赐死,庞集革除其职,今但召呼家将到来,应卿等保奏,朕好降旨加恩。’”《靖江宝卷》:“仁宗大发雷霆,拍动震山河:‘大胆包文正,你胆有天大,竟敢陷害皇亲国戚,国法难容。’”这里的“文正”是谥号,但包拯的谥号并不是“文正”,而是“孝肃”。《靖江宝卷》称活着的包拯为“文正”,更是荒唐。

补充说明一下:在宋人的观念中,“文正”为“谥之至美,无以复加”。既然是至美至荣之谥,当然不可以轻易与人,北宋一百余年,能获得“文正”之谥的士大夫,屈指可数,只有那些堪称士人典范中的典范,才可以得到“文正”的赐谥,比如范仲淹。以包拯的政声、成就,还够不上谥“文正”的资格。显然,“文正”只是民间文人赠送给包公的溢美性质的私谥。

称包拯为“包公”,倒不能说错,因为宋人确实习惯将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男性尊称为“公”。不过,“公”一般为第三人称,且通常用于称呼逝者,因此在墓志铭中,特别容易找到“公”的称谓。

“包公”一称,也见诸宋朝文献,宋人笔记《邵氏闻见前录》载,章惇少年时,“私族父之妾,为人所掩,逾垣而出,误践街中一妪,为妪所讼。时包公知开封府,不复深究,赎铜而已”。不过,此时“包公”并不是包拯的专称,只要是姓包的,又有点社会地位,都可以被称为“包公”。所以,我们会看到,包拯的子孙也被叫“包公”,如包拯次子包绶的墓志铭,碑额阴刻篆书“宋朝奉郎包公墓志铭”;
包拯孙子包永年墓志铭,碑额阴刻篆书“宋宣教郎包公墓铭”。另外,由于“公”通常是对逝者的尊称,包拯当开封府知府时,恐怕不会有人以“包公”相称。

有时候,包拯也被称为“包龙图”,如明代话本小说《初刻拍案惊奇》:“现今开封府府尹是包龙图相公,十分聪察。”网上有一则网文解释说:“宋仁宗绘了幅包拯半身像赐予包拯,因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故而仁宗皇帝绘的图画便称为‘龙图’。龙图不是可以随便乱挂的,仁宗就给包拯赐造一座楼阁,专供张挂龙图之用,称‘龙图阁’,也作为包拯的官府。自此,‘龙图阁’就正式作为一种官的名称,包拯也就叫‘包龙图’了。”这当然是可笑的胡说八道。

包拯之所以有“包龙图”之称,是因为他曾被授予“龙图阁直学士”的职称。龙图阁为皇家图书馆之一,设学士一员,直学士七员,待制三员,直龙图阁五员,这叫做“馆职”,主要用来优待文学之士,以彰显其学术地位,好比现在的官员,如果带上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之类的学术头衔,便可以显得很有学问。但,领有“龙图阁直学士”馆职的包拯却不可简称为“龙图”,非要简称,也是简略为“包直学士”。

还有些戏文将包拯的馆职说成是“龙图阁大学士”,如京剧《铡美案》唱词:“老夫,包拯,宋室驾前为臣,官拜龙图阁大学士,兼理开封府府尹。”但宋代从没有什么“龙图阁大学士”,这可能是创作戏剧的草野文人将宋代馆职误会成明清时期的“殿阁大学士”了。

戏曲小说关于包拯的所有称谓当中,可能只有一个称呼是准确的,那便是“包待制”,如罗贯中《三遂平妖传》:“这官人正是开封府包待制。这包待制自从治了开封府,那一府百姓无不喜欢。”待制,跟直学士一样,也是馆职。包拯领“龙图阁直学士”职之前,曾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待制的地位在直学士之下,从待制到直学士,有点像从副教授升为正教授。

既然包拯曾领“天章阁待制”之职,那么称他为“包待制”便是恰如其分的。宋朝人也是这么称呼他的,《宋史·包拯传》载,包拯权知开封府时,因为“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但是,“包待制”这个准确的称谓却流传不广,只在一部分元杂剧与元明小说中见到。而那些谬误的称呼,什么“包青天”“包大人”“包黑子”“包相爷”“包龙图”,却是广为流传,误人至深。

猜你喜欢包青天包公学士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9期)2021-10-20包公吃鱼连环画报(2021年4期)2021-07-08瓦学士幽默大师(2020年12期)2021-01-04《宋史·宰辅表一》校正一则江海学刊(2020年3期)2020-02-28铁面无私包青天小福尔摩斯·上下五千年(2019年3期)2019-09-10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科学与财富(2018年7期)2018-05-21“包公”坐堂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7年10期)2017-11-13QQ包青天科技知识动漫(2016年12期)2016-12-23包公与魔镜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6年10期)2016-10-18QQ包青天科技知识动漫(2016年9期)2016-09-22推荐访问:都是 称呼 包拯
上一篇:浆浆饭
下一篇:冷风吹起(外四首)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