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的构建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4 点击:

欧阳杰,汪祝华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 学生处,安徽 合肥 230041)

新时代,画好“三全育人”同心圆,加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建设,正确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促进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心理育人”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将“立德树人”作为心理育人的根本价值追求,实现“育心”与“育德”的有效结合。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尤其是针对目前青少年最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坚持思政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努力培养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二)提升“教育扶贫和精神扶贫”工作质量的需要

“教育扶持和精神扶持”是扶贫过程不可缺少的一大环节。有关研究表明,心理资源匮乏是造成家庭世代贫困的主要成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
二是自我观念;
三是追求目标的品质问题。贫困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资源,获得积极的前进方向才能取得进步、获得成就。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困难学生群体基数较大,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城镇或多子女家庭,有一部分学生在幼年时期有过留守经历,“精神扶持和教育扶持”任重道远。高职院校应在帮助学生解决基本生活困难的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支持性心理育人氛围,着力促进贫困大学生内在自我等精神力量成长。

(三)实现对“曾留守大学生”的“教育补位”

“曾留守大学生”指的是上大学之前,父母一方或双方曾长期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学习,与其分居达一年以上的这部分大学生”[1]。文献研究显示,高职院校“曾留守大学生”比例高达36%,35.58%以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依据SCL-90测试结果,“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每个症状因子上的得分均值都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且在9个症状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2]。“曾留守大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得不到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其出现的心理问题就不会得到及时有效干预,就会形成发展危机,甚至引发极端事件。然而在各阶段教育工作中,有关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或青少年并没有采用差异化教育方式,各教育阶段也没有为留守儿童或青少年提供专项心理辅导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完善“心理育人”教育体系,对“曾留守大学生”予以关注和引导,为“曾留守大学生”提供积极支持,满足其情感需求,能够实现对“曾留守大学生”的“教育补位”。

(一)心理育人服务体系不完善

教育部要求高校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落实到位。另外,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不清晰、职称晋升通道不畅通、在职培训等工作待遇得不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些院校尚未完成“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网络体系建设,出现四级工作渠道不畅通、四级心理育人网络漏洞或真空地带,造成日常心理育人工作推进不力、责任不到位或责任分散等现象,给学生心理安全带来隐患。

(二)心理育人阶段性脱节严重

当前,高职院校多数专业修业年限为3年,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学习量庞大,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比较偏向于设置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往往忽略心理教育课程的配比,没有将心理育人理念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缺乏教育针对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分类、重点人群引导和帮助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另外,高职院校普遍只是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心理课程教学,针对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则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的教育引导,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年级或学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发展要求和特点,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会随着自己经历事情的丰富以及心理的发展而逐渐增多,所以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介入。

(三)教育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教育主要以心理辅导为主。高职院校虽然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其实际教学工作可能由辅导员承担。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理论知识介绍,学生体验不足,难以发生深层次思想或心理转变,尽管也有其他一些方法作为补充,例如通过QQ、微信等开展线上咨询,但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一方面课程教学方面,可能存在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加之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导致学生课程体验感受性差,对课程丧失兴趣;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身心健康,没有任何问题,没必要进行学习,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难以做到认真听讲。总之,现有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性不足、针对性不强,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特点等确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引导方式,学生在心理健康辅导中没有获得真正的帮助,学生的参与热度受到影响,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某种学习任务“被迫”参与,主观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一)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建设全员心理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育人协同机制研究,探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从学校层面来讲,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心理育人师资团队建设,建立一支过硬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人员应不少于两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经验。可以选聘优秀的心理辅导员以及有资质的兼职心理教师作为补充力量,对补充力量应加强岗位培训和指导。另外,还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中教育行政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学生管理队伍(含宿舍管理员及后勤服务保障人员等)等有生力量的作用,将心理育人意识、理念融入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形成全员积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付诸实践的局面,提升高职院校教职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参与度和工作水平,建设良好的心理教育气象,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方位心理教育渗透。

从家庭层面来讲,父母被视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家庭和父母为孩子的人格成长提供了奠基石,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需要来自学生父母及其家庭的有效支持。当前,高职院校普遍不重视家、校联系机制的建设,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大学阶段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没必要与家长联系,造成家校联系机制不畅通。显然,这种观念会给实际工作带来障碍。须知,问题家长往往造就问题孩子,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可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加强家校联系,有利于学校从家长那里获取关于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增强对学生的认识,进而达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精准定位”,实现“精准干预”;
另外,实施家校联系,有利于学校对问题家长实施必要的心理教育,激发家长对学生的关爱,进而可以最大程度争取家长的有效支持,发挥家庭教育在“心理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父母的正确教育引导下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从社会层面来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当前,国家正在全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层面可供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日益丰富。高职院校可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争取属地政府或社会专业机构的支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潜力,借鉴地方政府购买社会专业心理服务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心理服务资源。针对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经评估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的学生,高职院校可以与属地专业精神卫生医院等专业机构合作建立绿色通道,实现学校心理教育向社会专业心理治疗的及时转介,让学生能够得到心理治疗方面的帮助。

(二)依据“一体化”要求和“阶段性”发展重点,形成全过程心理育人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基础、心理发展需要和目标存在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应贯彻“一体化”教育理念,结合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需要,综合大学生的年龄、年级、性别、性格以及心理问题等不同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过程心理育人”教育体系。

对于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而言,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心理适应层面,包括环境气候适应、生活适应、学习方式适应、人际适应等。高职院校应对大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通过分析心理普查数据获得关于学生心理行为异常问题的反馈,进而进行跟踪走访,并结合其他问题成因实施针对性的辅导教育;
高职院校也可以举办新生适应性主题心理辅导教育讲座,例如,举办以“初入大学,应如何适应环境处理人际关系”为主题的讲座引导大学生增强自我认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身心健康观,消除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知偏差,主动求助,进而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大二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是很多学生却开始出现困惑,例如不少学生会终日纠结于是继续学习还是选择就业,产生多种趋避冲突。一部分选择就业的学生有可能在自我控制层面出现问题,表现为学业松懈而不自知,出现旷课、逃避作业、沉迷游戏等现象。另一部分选择升学的大学生一方面可能会在选择学校、专业等方面遇到困难,摇摆不定;
另一方面可能在备考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意志薄弱、患得患失、难以坚持的情况。高职院校需要畅通心理咨询通道,为有需要的学生及时提供个体心理咨询服务。心理辅导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等都要密切关注选择升学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教育干预,引导学生坚定目标信念,聚焦问题,各个击破,避免累积过大的学习压力;
要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地关爱,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找到努力的方向。

大三阶段的学生即将毕业,会因为将要步入社会而产生恐惧和焦虑感,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时期也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一个时期。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的就业升学问题召开专题培训辅导会,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校友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升学信心,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有用的社会信息,有利于帮助他们端正心态,正确面对就业和升学压力。

(三)充分发掘可利用资源,构建全方位心理育人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其心理发展既体现出规律性的统一趋势,也呈现出极具差异性的一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需要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还需要发掘学生身边潜藏的隐性资源,做到校内校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拓展全方位心理育人体系。

首先,做到校内校外结合。高职院校要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新时代心理科学发展状况和社会文化心理变化趋势,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疫情背景下一些热点新闻事件、典型案例,将社会时事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根据个人生活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引发学生积极体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平台建设,发挥好社会主体的教育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通过微电影、情景剧编排等方式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艺术形式展现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痛点难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文化氛围。

其次,实现线上线下结合。一方面利用各种线上交流工具,例如聊天软件、校园网络交流平台以及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等定期发布实用的心理问题小知识、心理测试以及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开展不定时的匿名线上交流沟通,开设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活化心理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在无形中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线下校园特色心理育人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月主题教育活动、新生适应主题教育活动等。利用校园心理广播平台讲述大学生的成长故事;
利用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期刊等向学生科普心理健康知识;
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支持重点群体成长;
邀请专家开展恋爱与性心理知识讲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综上,加强和完善心理育人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应然要求和必然选择。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内容的“三全育人”是推动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路径、措施和方法[3]。

高职院校要坚持全员育人理念,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机制,提升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员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共同参与度;
要坚持全过程育人理念,以大学生不同学段重点发展任务为依托,实施分层分类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要坚持全方位育人理念,拓展心理健康育人渠道,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构建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心理育人渠道,从而促进大学生性格、心理以及行为的全方面发展,增强心理育人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三全育人心理健康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推荐访问:育人 视域 构建
上一篇:高盐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下一篇:2022,年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公布——2021,年《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6.064,在21,种心血管病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一,并入选2021,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