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研究进展、热点探析与趋势展望——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0 点击:

侯冠宇,胡宁宁

(1.中国政法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088;
2.中国政法大学 企业家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
3.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42)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同时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表明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十四五”时期,中国已步入新发展阶段,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要处理好、落实好“三农”问题,不仅要关注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要积极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有效化解乡村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环节。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对农业农村经济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在农业领域的表现为农业经济需要从数量增长向高质量提升和转变,以此来满足人民需要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成为政界、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和研究内容。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当下,厘清农业经济的内在逻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十年来,农业经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相关研究热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然发生改变,但已有研究主要从理论方面阐释农业经济或仅从某一现实问题进行讨论,缺少对农业经济趋势的内容研究。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CSSCI 论文数据库1998—2022 年二十余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前沿动态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补充研究背景的分析,以帮助研究者及时了解相关研究动态,避免重复研究,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边际贡献。

1. 研究方法及样本

Cite Space 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可以对文献进行分时、动态、多元的信息可视化分析。它可以用知识图谱的形式反映某一学科或该学科特定领域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研究热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研究发展趋势[1]。基于CSSCI 数据库,以“农业经济”为主题词进行数据检索,农业经济的研究检索结果最早文献发表于1998 年,故将时间跨度确定为1998—2022 年。为保证研究分析结果的精确性,剔除会议、资讯、选题指南、投稿说明、目录总结等非学术论文以及网络首发重复和无作者等的文献。再以“农业经济”为篇名加“农业经济”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基于两种检索方式去重共获得3235 条有效文献构成样本。

2. 发文时间及发文量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一直是政界、学界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话题。国内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一是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农业经济韧性(蒋辉等,2022)[2]、数字经济(齐文浩、张越杰,2021)[3]、“互联网+” (马晓河、胡拥军,2020)[4]、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王兴国等,2021[5];
侯冠宇等,2022[6];
胡宁宁、侯冠宇,2022[7])、贸易开放(陈燕翎等,2021)[8]等因素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二是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张建伟等,2021[9];
向云等,2022)[10];
三是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路径选择(王荣,2022[11];
陈毅辉、洪碧云,2022[12])。

国内学者对农业经济领域的关注具有稳定性与持续性,发文量均保持在百篇之上,在关键年份呈现小幅波动增长情况,均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政策出台密切相关[13]。党和国家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发布乡村战略规划、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等文件,成为学界研究追踪的重要指引。国内学者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倍增,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

图1 研究文献年度发文趋势

3. 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对核心作者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程。根据普莱斯公式计算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发文数量。在3235篇文献中,发文4 篇以上的作者可视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通过计算发现核心作者共有36 人,发表了320 篇学术论文,占相关文献总量的10%,低于核心作者发文量标准,这说明目前农业经济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

运行Cite Space 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2 左),网络节点数量为639 个,连线数量为149 条,网络密度为0.0007,作者间合作集中度较低。张俊飚、冉光和、余永琦、余艳锋、冉曦为核心作者,其所在团队华中农业大学、重庆大学、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系列研究在学界具有一定认可度。紧接着对相关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得到机构合作网络图(图2 右)。其中,合作网络节点数量为592 个,连线数量为1,未形成以某一机构为中心的合作模式。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其次是上海海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可以看到,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之间合作较少,未来实力较强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交流理论前沿,推动研究发展。

图2 1998—2022 年农业经济研究者及机构合作网络

4. 经典高被引文献分析

结合发文时间和发文量,将农业经济相关研究以2012 年为界限,划分两个阶段来考察经典引用文献。2012 年之前,黄少安等《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对1949—1978 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被引用次数为420 次,为这一时期被引用率最高的文章。黄少安基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期间的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数据,研究发现农村土地制度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也应该看到不同时期制度安排的先进性与局限性[14]。乔榛等(2006)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研究发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会受到制度变迁的深刻影响,强调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的重要性[15]。宣亚南等(2005)基于新型农业发展理念,分析了传统农业与绿色农业、新型农业的区别,认为要加快循环型农业科技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6]。2012 年以后,被引用次数最高的为黄宗智(2014)的文章《“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被引用次数达到398 次。文章认为美国家庭农场的“大而粗”不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小而精”节省土地资源的发展方式才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17]。田云等(2012)测算1995—2010 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对中国在农业碳减排方面的成就给予肯定[18]。陈晓华(2014)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要充分发挥中国农业不同生产环节中的经营主体优势与积极作用,明确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任务,健全政策配套体系[19]。徐旭初(2012)梳理国内农民合作社相关的学术成果,研究发现中国农民走专业合作发展的道路,不仅体现时代特征,也是正确的选择[20]。

1. 农业经济研究热点:关键词频分析

文章对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进行了统计,选取排名前20的关键词。其中,农业经济最高(265 次),其次是农业(137次)、乡村振兴(86 次)、土地经济(67 次)、知识经济(64次)、比较优势(58 次) 等。“农业经济”的中心度为0.42,其次为“农业”和“乡村振兴”中心度分别为0.24、0.08。此外,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关键词频次较高,中心度较低,可以作为未来研究农业经济的重要切入点。关键词共线图谱反映了农业经济相关文献研究领域较广,研究主题十分全面,涵盖了农业经济、土地经济、乡村振兴等问题,不仅对产业结构、产业融合问题进行了研究,还对乡镇企业、农民等经济主体进行了探讨(图3、表1)。

图3 1998—2022 年农业经济研究关键词共线图

表1 1998—2022 年农业经济研究关键词词频、中心度统计表

2. 农业经济研究内容:关键词聚类分析

使用对数似然比(LLR)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图谱(图4、表2)。其中,模块数值Q=0.65,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0.79,聚类高效可信。得到如下聚类,分别为:#0 农业经济、#1 农业农村经济、#2 乡村振兴、#3 农业、#4 林业经济、#5 土地经济、#6 比较优势、#7 现代农业、#8 数字经济、#9 知识经济、#10 演化等。当前学者对农业经济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表2 1998—2022 年农业经济研究热点聚类

图4 1998—2022 年农业经济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1) 农业经济与乡村振兴

全面实施并推进乡村振兴,既是城乡融合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刘彦随(2018)认为中国“三农”问题可以视为乡村地域系统问题,需要解决“五化”难题[21]。在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坚持“农业优先”和“城乡融合”两大原则,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2]。刘彦随等(2016)指出,因病返贫、因残返贫、因灾致贫等成为目前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素,因此要建立精准扶贫考核目标体系和动态评估机制等[23]。有学者基于微观村庄案例,发现农村移民社区的治理环境的特殊性和治理体系“混乱”的特点,提出要健全党建组织,搭好人才梯队,加强教育培训[24]。推进新农村经济现代化需要加强农村各项制度创新,循序推进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25]。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该重视“三条路径”的协调推进[26]。要有效衔接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制度安排[27]。

(2) 农业经济与城乡融合

实现城乡融合的实质是要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关系,城乡融合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制度条件和社会条件。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体制改革是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的根本路径[28]。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是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城乡融合[29]。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在于要素错配,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关键在于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30]。城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差异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31]。生态融合是城乡融合的目标,为此要对标“碳中和”目标,精准施策,发展绿色农业,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32]。高洪波(2021)强调创新驱动力,提倡重视科技创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城乡融合发展新平台[33]。还要坚持以法治、市场、信用为导向,从农村基层建制入手,合理统筹乡镇级和村级建制,深化土地改革,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实现城乡联动发展[34]。有学者基于社会视角,指出中国农村流动人口需要得到社会认同,改变“居无定所”“游民化”的流动局面[35]。

(3) 农业土地制度与土地流转问题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有学者基于浙江省农户调查[36]和上海郊区实地考察[37],发现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呈现出土地流转“市场化”、流转方式“多元化”、流转程序“规范化”等新特点。但是现有形式已经越来越无法与现代农场要求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动城乡协同发展[38]。孔祥智(2016)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出发,研究发现要通过结构调整来推动农业领域“三去一降一补”,充分发挥国内国际的资源和市场[39]。张晖明、韩丹枫(2018)注意到中国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重要的着力点[40]。许光建等(2020)认为,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资金的管理、用途、去向进行调整改革,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41]。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将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地方政府效用及其收益与当地农民的“满意度”显著相关[42]。

(4) 数字经济与数字农业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中国大力建设数字化农业农村,不仅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抓手。数字经济发达程度已经成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展现。游良志(2021)从技术推广角度,运用遥感技术分析了中国农业农村推进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学者基于粮食主产区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农业劳动与机械技术使用对农村农业生产的影响,为数字化农业和农业数字化提供建议。郑宏运、李谷成(2022)基于异质性视角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从农业生产效率视角来看,农业数字化和数字农业化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依托数字普惠金融的纵深发展。推动数字农业化与农业数字化面临诸多挑战,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

3. 农业经济研究趋势: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

突现关键词大致可以以2008 年为界分成两个部分。2008年以前主要受到关注的研究热点包括产业化、乡镇企业、国民经济、农民增收、结构调整、循环经济等问题。2008 年以后学界主要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土地经济、技术进步、乡村振兴等新问题。学界相关研究、政策取向与国际国内形势有着较高的关联度(如图5)。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统筹城乡发展”视为中国最重要的“统筹”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三农”问题愈发严峻,农村难以依靠自身实现飞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越来越成为破解经济发展桎梏的关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落实“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居民城市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有效化解乡村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而城乡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党和国家通过多种举措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等方式扩大农业规模经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二是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加强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城乡融合问题依然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经济学科面临的重大课题。

图5 1998—2022 年农业经济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1. 研究结论

第一,从发文特征来看,农业经济研究发文量整体增长且较为稳定,预计2023 年CSSCI 级研究成果达到200 篇以上,这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从高产作者及研究机构合作可以发现,中国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不利于农业经济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农业经济研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学者对农业经济领域的关注具有稳定性与持续性,国家颁布的重大发展战略与政策成为学界研究追踪的重要指引。二是聚焦农业具体领域的某一问题,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农业产品、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等方面。三是紧扣现实三农发展与改革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如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等方式扩大农业规模经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加强农村居民社会保障;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三,从关键词共线来看,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265 次)、农业(137 次)、乡村振兴(86 次)、土地经济(67次)、知识经济(64 次)、比较优势(58 次)。从关键词聚类来看,热点关键词的内容主要为农业经济与乡村振兴、农业经济与城乡融合、农业土地制度、数字经济与数字农业研究领域。从关键词突现来看,2008 年以前研究热点集中在产业化、乡镇企业、国民经济、农民增收、结构调整、循环经济等问题;
2008 年以后学界主要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土地经济、技术进步、乡村振兴、数字农业等新问题。

2. 研究趋势展望

(1) 城乡制度壁垒,要素错配问题研究

中国城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面临诸多壁垒。长期以来生产要素表现为由乡到城、由农业到非农业的单向流动,加之市场体制的不完善,城乡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有待提升。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扩大城市规模的需求使得现存城市建设用地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用地被征为国有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建设用地市场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些决定了未来围绕“城乡制度壁垒、要素错配”的研究仍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

(2)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研究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总体上仍处于奋力争取温饱的阶段。1978 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近年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脱贫攻坚战使得地方政策逐步向农村倾斜,“三农”问题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2020 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和公共服务供给仍大幅落后于城市,亟须通过顶层设计来统筹城乡总体布局,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以实现共同富裕。

(3) 农村“三留”问题研究

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对城乡资源配置与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据相关数据显示,2002—2020 年,中国农村65 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7.58%上升至25.24%。2020 年,中国16 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约902 万人、留守妇女约5000 万人、留守老人约1500 万人。“三留问题”成为“乡村病”的主要问题。人口大量流失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制约现代农业与乡村转型;
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使得社会问题加剧,农村有效治理的难度增大,制约城乡协同发展。

(4) 城乡弱势群体的公平福利研究

对“人”的终极关怀、突出人在经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位置,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全面发展,是研究政治经济学坚持的首要原则。虽然乡村绝对贫困问题消除,但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公共安全、就业服务、养老保障、公共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上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政府为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帮助农村居民满足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城乡死亡率差距有所减小。但城乡医疗和养老保险的分轨使得农村居民无法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福利,公平问题凸显。

(5) 数字与农业发展融合问题研究

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43]。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中,借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是当前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猜你喜欢城乡融合农业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城乡涌动创业潮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8期)2016-02-28推荐访问:热点 农业经济 探析
上一篇:一起“趣”运动
下一篇:Screening,and,functional,analysis,of,the,long-range,interaction,elements,of,β-globin,genes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