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加工方式对藜麦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0 点击:

张文刚,兰永丽,党 斌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青藏高原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1,西宁 810016)(青藏高原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2,西宁 810016)(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西宁 810016)

藜麦(ChenopodiumquinoaWilld.),富含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多酚等,对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功能食品开发的一个研究热点[1]。炒制、气流膨化和挤压膨化是重要的食品加工技术,在改善食物食用品质和保藏性的同时,还可赋予其独特香气[2,3]。挥发性风味是食品最关键的品质之一,其变化对工艺优化、品质调控及市场消费具有重要影响。周洋等[4]指出烘烤、蒸汽和挤压膨化处理可降低藜麦苦涩味,并促使其形成熟花生香气;
延莎等[5]发现蒸煮藜麦香气主要是醛类、酯类和醇类,常压蒸煮时最丰富,可赋予清香风味。然而,目前藜麦加工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有关风味特征研究较少,针对不同加工方式藜麦挥发性物质的鉴定和差异性鲜有探究。

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是一种对大量挥发性化合物快速、准确定性和定量的有效方法,在食品风味化合物鉴定分析中具有突出优势。本研究以青白藜1号为原料,采用炒制、气流膨化和挤压膨化3种方式加工藜麦,借助气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香气系列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不同加工方式对藜麦特征风味物质的影响,为藜麦炒制和膨化加工提供参考。

1.1 材料

供试青白藜1号藜麦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供,-18 ℃保存备用。

1.2 仪器与设备

6CG-80控温电炒锅,XL-10B小型粉碎机,KETSE 20/40D双螺杆挤压膨化机,GC-MS QP202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50/30 μm DVB/CAR/PDMS萃取头,SH-Rxi-5 MS色谱柱。

1.3 方法

1.3.1 藜麦样品制备

藜麦籽粒经清理除杂后使用。炒制组取适量藜麦于105 ℃炒锅中翻炒3 min;
气流膨化组取1 000 g藜麦加入传统气流膨化机,加热约5 min后开阀膨化;
挤压膨化组取清理后的藜麦打粉过40目筛,进而以藜麦粉(含水量10.26%)为原料于六区温度150 ℃、螺杆转速100 r/min、进料15 r/min条件下进行挤压膨化;
将未处理、炒制、气流膨化和挤压膨化的藜麦利用粉碎机打粉过60目筛,分别记为LM、CZ、QL和JY,-18 ℃保存备用。

1.3.2 藜麦风味化合物GC-MS检测

参考白洁等[6]方法。分别准确称取4种藜麦粉2.0 g于15 mL顶空瓶内,密封,将萃取头插入顶空瓶中于45 ℃下平衡20 min,吸附萃取30 min。

GC/MS条件:将萃取头插入气相色谱进样口,解析6 min;
采用梯度升温程序,起始温度50 ℃,保持2 min,以3 ℃/min升温至80 ℃,再以5 ℃/min升温至230 ℃,保持6 min,进样口温度240 ℃,载气为He,流速为1.33 mL/min,不分流进样;
离子化方式为EI电离源,电子能量70 eV,扫描范围45~650m/z,质谱峰通过NIST05.L谱库检索匹配,通过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相对质量分数,计算如式(1)所示。

待测物质相对质量分数=(待测物质的峰面积/总峰面积)×100%

(1)

1.4 风味物质的评价

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7]评价不同挥发性化合物对样品总体风味的贡献,ROAV值越大则组分对样品总体风味贡献也越大。定义对样品总体风味贡献最大的组分ROAVs=100,从而样品中所有组分ROAV≤100;
ROAV≥1的组分为所分析样品的关键风味化合物,0.1≤ROAV<1的组分对样品总体风味起到重要修饰作用。ROAV值按式(2)计算。

(2)

式中:Ci为挥发性化合物i的相对质量分数/%;
Ti为挥发性化合物i的感官阈值/μg/kg;
Cs为对样品整体风味贡献最大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
Ts为对样品整体风味贡献最大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和感官阈值/μg/kg。

1.5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统计分析数据,利用Origin 2019b进行主成分分析及作图。

2.1 不同加工方式对藜麦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由表1可知,LM、CZ、QL和JY组分别鉴定出51、49、53和5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CZ组种类略有减少,而QL和JY组增加。与LM相比,3种加工使酯类大量减少,而杂环类、醛类、酮类等更加丰富。酯类在高温分解、氧化可以形成香气,另一方面热处理使美拉德反应向更复杂方向进行,产生大量醛类、酮类等,而氨基酸分解也能形成部分香气[8]。

表1 不同加工方式藜麦样品的SPME-GC/MS分析结果

醇类相对质量分数在QL、CZ和JY处理后分别为LM组的7.05、3.10和1.95倍;
JY和QL组种类增加,而CZ减少。LM组特征醇为1-己醇和6-甲基-5-庚烯-2-醇,CZ组为3,5-二甲基环己醇,QL组为2,3-丁二醇和4-乙基-1-辛烯-3-醇,JY组为1-戊醇和1-辛烯-3醇。2-呋喃甲醇是处理组的共有醇,其在CZ和QL相对质量分数较高;
1-辛烯-3醇阈值较低,对风味有一定贡献[2]。醇类的增加与脂肪氧化和糖类热降解有关[9],而膨化包括了高温、加压、物料膨化等过程,可以促进新风味物质产生[2]。

酯类相对质量分数和种类LM(56.66%,13种)>QL(13.16%,9种)>JY(4.35%,5种)>CZ(0.86%,2种)。LM组主要酯类为十六烷酸甲酯和己二酸二甲酯,CZ组为2-甲基丁醇乙酸酯和乙酸己酯,QL组为亚硝酸异戊酯、丁内酯和丁酸丁酯,JY组为己酸乙酯和丙酸香叶酯。酯类具有芳香气味,对风味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2]。热加工时酯类可能因分解转化而减少,形成了杂环类、酮类、醛类等风味活度高的化合物[8],影响以炒制最明显。

醛类相对质量分数和种类JY(32.99%,13种)>CZ(32.22%,8种)>QL(17.41%,8种)>LM(0.22%,1种)。LM组只检出少量壬醛,处理组主要包括己醛、糠醛和壬醛。此外,5-甲基-2-呋喃甲醛、1H-吡咯-2-甲醛和辛醛分别为CZ、QL和JY组含量较高的特征醛。己醛是亚油酸降解的产物[10],糠醛是热加工食品的典型风味物质,进一步可形成5-甲基-2-呋喃甲醛[11]。壬醛是油酸氧化的产物,而苯甲醛可能是苯丙氨酸降解产物[12]。3种热处理显著增加了醛类,与周洋等[4]的报道较一致,影响为JY>CZ>QL。醛类大多阈值低,对构成加工藜麦特征风味十分关键。

酮类相对质量分数JY(24.79%)>QL(9.76%)>CZ(6.29%),种类CZ(9种)>JY(8种)>QL(5种)。CZ组主要为乙酰氧基-2-丙酮和(E,E)-3,5-辛二烯-2-酮,QL组为甲基1-环己烯基酮、3,5-二羟基-6-甲基-2,3-二氢-4H-吡喃-4-酮和2,5-二甲基呋喃-3,4(2H,5H)-二酮,JY组为4-羟基-4-甲基-2-戊酮和6-甲基-5-庚烯-2-酮。加工后酮类显著增加,可能与LM酯类分解有关[13],其中膨化影响大于CZ,尤其JY。酮类稳定性较差但阈值较低[2],也对风味有重要贡献。

杂环类相对质量分数和种类CZ(40.48%,16种)>QL(15.36%,7种)>JY(11.87%和6种),LM组未检出。杂环类主要为吡嗪类物质,包括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等。CZ可以形成大量吡嗪类,与炒青稞研究报道一致[13]。与CZ相比,QL和JY组吡嗪类相对较少,表明该类化合物的形成与加工方式密切相关。加工中升温和脱水速率是关键影响因素,CZ可能升温、脱水更快,产生的吡嗪类也最丰富[14]。此外,样品中脂肪、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等前体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程度不同,也会造成香气的明显差异[13]。

酚类物质总体较少,LM和CZ组分别只检出苯酚和2-甲氧基苯酚,而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为处理组共有酚类,对风味有辅助作用。CZ使烃类显著减少,可能与高温下分解有关[2];
LM组和加工组最丰富的烃类为十三烷和十二烷。烃类阈值一般较高,对风味影响较小。

2.2 不同加工方式藜麦风味物质组成差异

由图1可知,CZ、QL和JY组藜麦共有峰有17个,分别为醇类1种:2-呋喃甲醇;
醛类4种:己醛、糠醛、壬醛、癸醛;
酮类1种:6-甲基-5庚烯-2-酮;
吡嗪类5种: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2-乙基吡嗪、2,3-二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
酚类1种: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
烃类5种:苯乙烯、十一烷、十二烷、十四烷和十五烷。共有组分中醛类(11.62%~26.40%)和吡嗪类(7.90%~25.74%)是加工组相对质量分数均较高的特征香气,烃类也相对丰富但普遍阈值高,对整体风味贡献较小。

图1 不同处理藜麦挥发性风味物质GC-MS指纹图谱

2.3 不同加工方式藜麦关键风味物质分析

由文献查询到29种挥发性成分的阈值,并计算其ROAV值,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加工方式藜麦关键风味化合物(ROAV≥1)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JY(12种)> QL(5种)>CZ(2种)。LM组ROAV≥1为己酸乙酯、丁酸乙酯、壬醛和辛酸乙酯,可赋予样品酯香和醛香;
CZ组ROAV≥1为2-甲氧基苯酚和葵醛,可增加芳香和甜香等;
QL组ROAV≥1为葵醛、(E)-2-壬烯醛、壬醛、己醛、2,3,5-三甲基吡嗪,表明醛类可能为香气主体;
JY组ROAV≥1包括葵醛、壬醛、(E,E)-2,4-癸二烯醛、(E)-2-壬烯醛、辛醛、己醛、3-甲硫基丙醛、1-辛烯-3-醇、己酸乙酯等,复合了醛、醇、酯、酮和杂环类等,香气复杂度更高。CZ、QL和JY组0.1

表2 不同处理藜麦中关键挥发性化合物分析结果

2.4 不同加工方式藜麦香气系列分析

由图2可知,LM组以蜡香为主,其次为油脂香和果香,与其酯类含量高有关,尤其ROAV高的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CZ组坚果香最突出,其次为焦香和甜香,表现为焙烤谷物的典型风味特征,与丰富的吡嗪类及ROAV高的己醛、壬醛、葵醛等有关。QL组焦香和坚果香相对丰富,其次为甜香,复杂度有所增加,具有醛、酮和杂环类令人愉悦的香气。JY 组青草香和坚果香较突出,其次为果香和花香,各类香气总体更均衡,这与其香气种类最多且醛类、酮类最丰富有关。加工藜麦坚果香均较丰富,但不同方式在香气构成上差异明显,与原粉显著不同。

图2 不同处理藜麦香气系列分布

2.5 不同加工方式藜麦挥发性物质主成分分析

由图3可知,不同加工方式藜麦可以在PCA图中予以区分,其中PC1贡献率为49.8%,PC2贡献率为32.7%,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2.5%,对样品信息有较好的代表性。样品在PCA得分图上的距离可以反映差异大小,距离越近则表示样品的相似度越高。LM组单独分布在左侧下部,与其他组差异显著;
CZ、QL和JY组均分布在右侧区域,表明3种加工方式对藜麦特征风味的影响具有一定相似性,其中JY和QL组相似度相对较高。

图3 不同处理藜麦的PCA结果

不同加工方式藜麦在挥发性风味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未处理、炒制、气流膨化和挤压膨化藜麦分别鉴定出51、49、53和57种香气化合物。热处理使酯类大量减少,杂环类、醛类、酮类显著增加,香气复杂度提高。3种加工藜麦共有香气17种,其中吡嗪类和醛类贡献较大。藜麦原粉关键挥发性成分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等,炒制组为葵醛和2-甲氧基苯酚,气流膨化组为葵醛、(E)-2-壬烯醛、壬醛、己醛等,挤压膨化组为葵醛、壬醛、(E,E)-2,4-癸二烯醛、(E)-2-壬烯醛、辛醛、己醛、3-甲硫基丙醛、1-辛烯-3-醇、己酸乙酯等。藜麦原粉以蜡香为主,炒制组以坚果香为主,气流膨化组以焦香和坚果香为主,挤压膨化组以青草香和坚果香为主。加工藜麦特征香气具有一定相似性,其中气流膨化和挤压膨化相似度较高。3种加工方式中挤压膨化相对最有利藜麦风味物质的释放。

猜你喜欢 醛类吡嗪乙酯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耐药的相关基因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中国防痨杂志(2022年1期)2022-11-24豉香型白酒中三种高级脂肪酸乙酯在蒸馏及原酒贮存过程中变化规律的研究酿酒科技(2022年8期)2022-08-20不同成熟期番石榴果实香气成分变化江苏农业科学(2021年13期)2021-09-12吡嗪酰胺治疗肺结核的研究进展实用药物与临床(2021年8期)2021-01-08胶粘剂中挥发性醛类化合物的环境气候箱释放模拟及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分析测试学报(2020年3期)2020-05-08柴油机低温起动时醛类排放动态分析汽车与新动力(2017年6期)2018-01-06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的研究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14期)2016-01-15丁酸乙酯对卷烟烟气的影响烟草科技(2015年8期)2015-12-205-甲基-4-氧代-3,4-二氢噻吩并[2,3-d]嘧啶-6-甲酸乙酯衍生物的合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2期)2015-12-16浓香型“山庄老酒”中吡嗪类物质的分析研究中国酿造(2015年4期)2015-01-26推荐访问:挥发性 风味 物质
上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海冰融池识别
下一篇:浅谈电气工程自动化管理中的问题与措施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