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09 点击:

张 超,朱永芳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也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高校思政教师首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审视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高校要做到转变融入方式、拓宽实践平台、占领网络主阵地、营造传统优秀文化育人新氛围。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方面的建设,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新道路。

卡尔·马克思在诸多著作中都对“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精神、意识、思想等是文化在社会发展历程之中最外显的形态。作为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反映相关的辩证关系论述,解构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即,传统文化属于人类社会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精神产品,在性质上可以纳入到社会意识领域。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向良性方向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驱动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对于中华民族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二者价值契合、目标一致、内容相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传统文化之中诸多德育素材在内容上为二者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首先,价值契合是指传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凝结起来的知识、智慧、道德、价值观念中包含了诸多思政方面的内容,其中民本、无为、法治具有政治方面的积极意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知行合一”等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目标一致,体现在高校思政教育目标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思想、道德要求等内容方面,都是旨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家国情怀、民族自信。不论古今,其政治属性与教育属性是高度一致的。最后,内容相通,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易经》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理念,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仁爱学说、哲思理论与大学思政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理论是内在契合、高度相通、协调统一的。因此,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自由思想等有很好的抵御和匡正作用。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不多

现阶段,大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与互联网一同成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甚至停留在中学或小学阶段。而思政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从小学开始陪伴学生成长一直到大学。相较于传统文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了解更多。并且,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政课程内容的重合度较低,两者在内容、精神内涵、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有较高的差异性。高校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较少,虽然有部分理念相似或者重合,但是教师教学理念、个人教学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课程的重合。另一方面,各类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课程中的出现频率不断增加,但因为校方以及教师的不重视,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与课程的融合度较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高校在教学方式、课程安排等多个方面存在问题,限制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

(二) 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不多

在大学思政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大学生主动的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会更注重课程内容,这导致传统文化被忽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流于表面。大学生与信息技术共同成长,能够从各个渠道了解学习内容,如思政课程学习。但因为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限制,其在互联网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收集到的内容是有限的,这无疑是封锁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也直接导致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足,忽视甚至质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在面对思政教育课程以及传统文化内容时,会下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到思政课程上,导致思政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流于形式。

(一) 加强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合

1.加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力度。教师要首当其冲发挥其育人作用,师德、美德兼修,加深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要把红色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融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艰苦朴素、团结友爱”等优秀品质,践行践知、身体力行地影响到每一大位学生。因此,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求知基础上,要提升大学生自省、慎独、明德、正信、践行等人文思想素养,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职业发展指明方向。

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解析与文化宣传。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再解读,可以利用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发表、专题讲座等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阐释,让学生在学术交流与学术研究等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学术认知与意义认知。同时,可利用大众媒介宣传方式,以国家层面的认同和倡导为基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到每一个高校、每一个班级。要丰富互联网传播渠道,在微信公众号、BILIBILI、快手号、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上,解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困惑,以知识竞赛、传统文化节庆等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心灵共鸣。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高校教师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方面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将高校思政课堂变为大学生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让学生在践行践知的过程之中对传统文化产生心理认同并自觉弘扬之。针对于此,大学教师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内容教育方案,在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理想信念、情感交流、意志培养等环节,激发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运用于生活实践。

(二) 拓展融入渠道

1.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体系。要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任务,需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三方面入手。第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知识整理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素材,根据不同背景专业的大学生编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不同学生学情特点的教材;
第二,思政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选修课与必修课结合,针对必修课没有安排传统文化内容的课程设置,要多在选修课中为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引用名人故事,将“卧薪尝胆”“精忠报国”等名人典故引入,激发大学生锲而不舍、发愤图强的进取精神与家国情怀。第三,以互动交流的课堂对话方式替代传统的单一讲授方式,将相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式,设置成为文化专题讨论、学术辩论会、名著导读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2.展开多元实践活动,创设融入情境。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活动,比之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更能吸引学生兴趣。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到基层去、到大自然里能更为深刻地体会传统文化。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文化馆、名人故地、名胜古迹、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以重要的传统节日为契机,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以诵读、辩论、节日游戏等文化活动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3.借助网络平台,增加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目前,网络空间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多样化文本、音频、视频资源数不胜数。学校可以开设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号、官方视频号,利用不同类型题材的传统文化内容向学生推介媒体信息,制造热门文化话题,吸引学生评论互动,鼓励学生投稿交流,并开设相关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网络共享课,专业内容与趣味内容兼顾地向大学生传播、推广、渗透传统文化。总之,应以传播正向舆论内容,传递文化正能量为宗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加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如,以微视频、电影、纪录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域的乡村传统文化风貌,记录暖心故事,增加视频弹幕等动态元素,建立一个全面的、多样化的网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三) 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1.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高校思政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引导的主体,在宣扬传统文化与进行概论教学时,必须端正教学态度,以身作则,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此教师才能采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认知观对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与糟粕部分进行甄别区分,帮助学生批判性地吸收传统文化。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应设置对教师的旁听评判机制,通过学生访谈、工作例会等方式对思政教师展开教学评估,匡正、督促教师的教学态度、思想动态,帮助教师以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道德示范作用。

2.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与知识面。高校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高度融合,首先应在提升自我文学素养与思政理论水平方面发力。思政教学中,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渊博的历史知识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之上“引经据典”,无形之中增加学生学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深远魅力。以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性理学、空理学、玄理学为例,儒家讲“人性的善恶”,提倡人们追求“仁”。仁,可以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来解释,即人处于社会之中不能仅仅追求功利化的金钱、权力目标,迷失于资本主义的消费观、拜金观之中,要告诉学生修身、爱国、爱家、奉献社会亦是人生的意义,教师要大力宣传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现代价值,引导学生从儒家经典之中树立人生意义,确立人生价值。其二,佛家讲“戒、定、慧”,道家讲“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无为理论,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两家学说在思维转换上对学生哲思能力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教师要积极地将这些学说引入课堂,循循善诱,合理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辨教育理论,开阔学生的思维认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思想学说,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

基于高校“大思政”教育的内涵要求,高校思政课堂运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对于马原理论是一种很好的理论补充,也更为符合中国本土化马原理论的思政教育国情。宣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高校教育者任重道远,思政教育融合传统优秀文化仍需继续深入思考与完善。

猜你喜欢思政内容传统内容回顾温故知新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主要内容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推荐访问:传统文化 高校 优秀
上一篇:电子遗嘱法律效力之否定——基于《民法典》增加新型遗嘱之思考
下一篇:光质对桔梗叶花青素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