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考量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08 点击:

韩蓉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论述的提出,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刻把握“大思政课”构建的内在逻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大思政课”建设,其中“思政”是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是做好经济工作、业务工作、文化工作等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虽然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所差异,但是都集中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而展开。

1.百年党史,铸就思政育人的深厚底蕴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的一艘小小红船成长为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生动地印证着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百年奋斗的辉煌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历史观照现实并指引未来。我们党历来重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培养一代新人作为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党的百年发展进程之中,尤其是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未来之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势必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战争需要的革命人才。要进行革命,就必须建立革命力量,当时革命力量的主要来源是青年工人群众,他们是最容易觉醒且必须觉醒的一代,这一觉醒,关键在于思想的觉醒。在长征中,红军战士靠着“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在党的带领下击退了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了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了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完成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远征。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无数的有志青年靠着“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的勇气和崇高的革命理想,奔赴延安,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点亮青春之光。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新生政权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而处境艰难。因此,革故鼎新、破旧立新,是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之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释放青春的力量,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战天斗地,积极建设祖国,拥护并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昂扬的斗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创造了多个第一,填补了多项空白。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了像“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和广大群众团结在一起创造了中国建国初期的辉煌,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较大影响,也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是振兴中华的时代中坚力量。他们争当改革先锋,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参与并见证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蜕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2.“国之大者”:新时代构建“大思政课”的课程责任和特殊使命

学校的思政课建设在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10多个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课建设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发表过重要讲话。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教育的课程建设体系中,从没有哪一门课程像思政课这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充分彰显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思政课是一门承载大使命、肩负“国之大者”大责任的铸魂育人关键课程。当前,我国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思政课建设,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建立“大思政”格局。“大思政课”的提出与发展,在本质上和思政课是一致的,是对思政课内涵的扩大与延伸,质言之,是思政课的“内涵式”回归。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立足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指引中国人民前进的先进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新时代,构建“大思政课”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大理论引领航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坐标,同时,也是当代新青年成长成才的大时代。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们处在一个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的时期,同时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2021年我们已经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乘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人民的生活目标已经从解决温饱、奔小康,转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第二,国家的大时代与青年的小时代。新时代大背景下,青年应思考国家的大时代与自己的小时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换言之,也就是要思考时代的发展与青年个人的成长际遇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发展证明,个人美好梦想的实现,总是和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细化了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在美好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中,到2050年,能够充分享受强国带来的种种美好的,就是我们当下的青年群体,他们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因此青年的未来应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第三,大理论培根铸魂。在当今世界和中国所处的大变革中,新青年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做什么人?什么样的生活是美好生活?什么样的人生有价值?而拨开迷雾,离不开正确理论的引领,高校教师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聚焦我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结合中国之治的生动实践,回答学生的疑难困惑,使其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感受“中国之治”的智慧,见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方案”的伟大实践,认识到我们民族基因和制度优势的力量,帮助学生在比较中增强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创新理论的认同,在逐梦实践中践行自身使命与责任。

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实现“大思政”的善用、善做、善为。

1.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结合

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是一门兼具“知识性”和“价值性”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理论课。其一,思政课的“知识性”涉及内容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近现代史教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性,不是要忽视知识性,而是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人价值的实现在人格上的体现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如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言论,倡导“知德合一”的学说;
老子《道德经》中提出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高校教师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理性和透彻性分析,帮助学生建构起基本的社会认知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基本的价值指引和判断,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与道德判断。其二,要重视思政课的“价值性”。思政课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更是价值的引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个个困惑的过渡期,遇到一系列人生课题,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从被庇护者到独立生活的人……他们要不停地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是美好生活?什么样的人生有价值?”信息化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传递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如何在众多信息中不慌不乱地找到主心骨,构建好自己的价值观,是每个人需要深思的问题。学生可通过对基本理论的认知、价值判断,明确个体对社会、他人、家庭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准则,进而将其内化为一种信念,指导实践。正如孔子所言:“言必信,行必果。”“大思政课”应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同构,丰富思政课的内容与载体,运用各类教育资源突破时空界限,启迪学生的心智,有效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而观念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完善和健全人格。

2.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向赋能

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还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政课本身是一门政治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育人关键课程,如果一味地讲授理论,就变成了填鸭式的灌输,会被学生排斥,这样思政课的育人功效就适得其反。而理论要想服人,还必须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实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思政课”的提出,让鲜活的生活实践成为增强思政课育人的重要环节。其一,坚持理论教育与学生的生活需要相结合。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了解学生的需求,是有效育人的关键一步。要切实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需求,以需求为基础去思考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和了解他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解决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如“互联网+思政课”模式的深入探索,可有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大思政课”不仅仅能实现理论知识的有效输出,提供丰富的思政育人载体,同时还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效解决学生需求与所学内容之间的供需平衡问题,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其二,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学生仅学习理论知识会有一定的距离感,但是,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活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便于学生更好地领悟理论知识。“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思政课”植根于中华大地,有众多鲜活的素材,只有“当我们能够自觉地将其中的教育元素挖掘出来、整合起来,运用于立德树人的过程之中时,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便会成为极具教育效力的‘大思政课’”。学生可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能够增强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让学生自觉把“小我”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我”之中,让青春之花在祖国大地绚丽绽放。

3.凝聚价值共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培育时代新人,不仅仅是思政教师的任务,更是全体社会力量的职责,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人民一起办,多元主体凝聚共识,协同育人,是“大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其一,要健全组织机构,学校教职工应全体参与。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各环节有机协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规律。学校的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要潜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以及如何用历史映照现实的问题,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同时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学校的领导班子、辅导员要定期上思政课;
其他专业课教师则应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效;
其他岗位上的教师应一起传递思政正能量,共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其二,要发挥朋辈群体的引导功能。该群体以其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大体相似而发挥着无可比拟的聚拢优势和替代的强化功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政治认同与价值观念。高校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思政育人活动,如讲党史故事、参加党史知识竞赛等,充分彰显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同时选取优秀的案例让学生分享心得,使其在交流和互动中提升朋辈群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认知能力。其三,要发挥英雄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大思政课”应突破育人主体、育人空间、育人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新的育人大格局。在组织思政课时,应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并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参与主体,让榜样人物充分发挥榜样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如“百万师生同上一堂抗疫思政大课”“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等,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大思政课”要充分利用思政素材,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辉煌历程,用亿万中国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夯实思政课建设之基,践行立德树人的宗旨,使之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实现育人合力最大化。高校要以“大思政”的思路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思政育人体系,承担起服务“国之大者”的社会责任,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塑造“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大思政课政课大思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年6期)2022-11-16——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吉林教育(综合版)(2022年9期)2022-10-18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2期)2021-07-21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党员生活(2021年5期)2021-06-28“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群众(2021年7期)2021-06-01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艺术评鉴(2021年4期)2021-04-02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2期)2020-06-16“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推荐访问:考量 新时代 逻辑
上一篇:中国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建设32年历程(1990—2021)——政策文本分析视角
下一篇:新时代“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