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歌“太平年”的多样化探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7 点击:

□王 斐

(山西省艺术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山西民歌是山西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也是山西多种民间艺术形式音乐的基础。历史悠久、浩如烟海的山西民歌中有不少源自明清俗曲,“太平年”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山西民歌“太平年”在不断发展中,能很自然地与各地多种元素相融合,产生出多姿多彩的变体民歌,从而在体裁、题材、内容、曲调、唱词、衬词等多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太平年”是兴盛于明清时期的一种俗曲曲牌。在宋金元时期的南戏杂剧南北散曲的曲调中,就有“太平鼓”“太平令”“太平歌”等较为类似的称谓。直到清康熙年间蒲松龄所著的《聊斋俚曲》中,才得以见到“太平年”的唱词:

张官人,吃一惊,

举头满眼尽蒿蓬。

分明归来不是梦(太平年),

一望庭院都成空(年太平)。[1]

清康熙年间还有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里,记载了“太平年”的曲名:“形圆平,覆以高丽纸,下垂十余铁环,击之则环声相应,曲名‘太平年’,农人元夜之乐也。”由此,可以判定俗曲“太平年”在清初就已盛行,而且当时“太平年”是作为一种伴奏形式而存在的。

清嘉道年间文梓堂选集的《箫笛合谱》与清末民初刻本《箫笛合谱》中均载有“太平年”的工尺谱,曲名为《四贝上工》,请看:

“五六五尺尺五六。工六五尺六工尺。尺上尺上六工五六。工尺上尺工六尺。六尺五尺五六六工。六六上工尺上四。四上尺乙合四。四合四上尺上尺工尺工。尺上四上尺工上。尺四合工四合”[1]

其词如下:

正月里,正月正,

四贝做活上了工。

上工先挑两担水,(太平年),

吃完早饭打扫牛棚。(年太平)。

(2—13段略)

这是一首采用“太平年”曲调填词的民歌,五声徵调式,四句式结构。歌中的“四贝”是一个在大户人家做长工的农民。我国北方类似《四贝上工》的民歌有不少,它们基本都采用了“太平年”的曲调来演唱,如山西民歌《四保上工》、山东民歌《四贝上工》、河北民歌《四根上工》等。民歌里本来就孕育、蕴含着曲艺音乐的因素[2],我国现存的曲艺音乐中,有不少来自明清俗曲的同名民歌,“太平年”就是其中之一。在古老的汉族曲艺中,北京小曲《四贝上工》也源于此。

清道光年间华广生刻本《白雪遗音》卷三“酒鬼·八角鼓杂牌”中,也记载了一首“太平年”,其词如下:

好酒人。真平常。钻头觅缝饮琼浆。

几留咯喇把朋友找。

太平年不论李赵共张王。年太平。

找着了。喜非常。叫了声弟兄听端详。

哥哥昨日借了一票当。

太平年吃了一瓯子润润肠。年太平。

那人说。我这里忙。不能陪着阿哥诉家常。

醉鬼闻听忙起誓。

太平年你要不去我是孽障。年太平。[3]

(词中标点为原文所载)

这首《太平年》共四句,第一句由两个“三三”字的短句构成。第四句前有“太平年”,后有“年太平”的衬词。“太平年”“年太平”的衬词,最初反映的可能是人们对国家太平兴盛、生活安泰美满的一种愿望。后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失去了原有之意,变成了无特定意义的衬词。“太平年”“年太平”在不同的民歌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可以独唱、可以帮唱,还可以当作过门来演奏等等。

冯光钰先生在其专著《中国同宗民歌》一书中,称“太平年”属于“衬词相同而词曲各异的同宗民歌”。既为“同宗”就共有一个“母体”,并在不断流传中会产生许多不同的子体民歌。山西“太平年”民歌遍及全省,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中“山西民歌歌种分布图”为依据,从南到北共分布在晋南、晋东南、晋中及晋西北四个特色区[4]。由于主要靠口头传播的方式,在流传过程中就易受各地方言、语调、音乐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造成歌曲名称、唱词内容、曲调旋律、音乐色彩等方面的不同。

就具体歌名而言,晋南民歌特色区的襄汾叫《十二月当兵》《四宝扛活》,汾西叫《扁廷扛长工》,永济叫《太平调》《哭妻》《十二月》;
晋东南民歌特色区的高平叫《太平调》,沁水叫《十三月采茶歌》;
晋中民歌特色区的左权叫《哭五更》《闹五更》《四保上工》,和顺叫《西厢记》;
晋西北民歌特色区的离石和宁武叫《太平年调》,临县叫《闹五更》《珍珠倒卷帘》,五台叫《雇长工》,浑源叫《四宝揽营生》、阳高叫《小寡妇上坟》,广灵叫《光棍哭妻》,忻县叫《姐妹踏青》等。

山西典型的“太平年”民歌主要存在于“小调”中,“秧歌”“套曲”次之。徵调式为主,四句式结构居多,拥有相同的“太平年”“年太平”的衬词。

(一)小调类“太平年”

晋南民歌特色区的这首永济民歌《太平调》为五声徵调式,四句式结构,句幅为“4+5+6+7”。歌曲前两句结束在商音re,后两句结束在徵音sol。第三、四句后加入了“太平年”“年太平”的衬词腔。词格来看,基本以七字句为主,第一句“正月里正月正”采用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劈破”手法,使其分裂为“三三式”的结构。唱词讲述的是隋唐时期“打登州”的历史故事,这段故事更多的是以京剧的形式来表现。

这是一首以“五更”起意的时序体民歌。歌曲只有“徵、羽、商、角、宫”,五句式结构,句幅为“4+5+6+5+4”。它除了主音sol外,重点强调了属音re。在山西“太平年”民歌的变体中,多数都用强调属音re的方法来稳定主音。唱词第一句,同样采用了“三三”式的结构。歌中“太平年”的衬词也作了微调,改为了“太平太平年”。结束句“年太平”后的衬词用了三个主音sol来结束全曲。整体来看歌曲旋律起伏不大,却在平缓的歌唱中倾诉了“配与买卖人”的不满与无奈。

流传于宁武的民歌《太平年调》除“徵、宫、商、角、羽”外,增加了变宫si为六声徵调式,四句式结构。歌曲短小精悍,句幅缩短为“2+2+3+4”,前两句落商音re,最后一句落徵音sol,为常见的调式布局。整体来看,这首歌曲抒情性较强,旋律与歌词结合得较为紧密,“太平年”“年太平”的衬词也烘托出一种渴望和平年代的美好愿景。

临县民歌《闹五更》是一首用“太平年”曲调来唱五更的作品,演唱速度稍慢,五声徵调式。四句式结构,第一、第二乐句均为四小节,由完全相同的两个乐句组成,用了四次切分节奏使旋律的进行有了一定的律动。最后一句由于加衬扩充,使它延伸为八个小节,结束的“年”字用了两个sol将其稳定在主音上。内容来看,歌曲从一更至五更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裹小脚”疼痛难忍的情景。

(二)秧歌类“太平年”

“凤台小戏”产生于太行山脊和顺县凤台村。大约形成于清代中叶,距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因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流传至和顺域内的其他村镇。“凤台小戏”一般由两三人扮成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其音乐流畅优美、韵律独特、色调鲜明、风格清新,所唱曲调有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茉莉花》《银纽丝》《莲花落》《打枣》《煞尾》等;
也有东山地区的民间小调《摘花椒》《绣荷包》等。

据有关资料记载,“凤台小戏”是由说唱“西厢曲”发展而来的。和顺民歌《太平年》歌唱的就是《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以崔莺莺为第一人称进行咏唱,抒发了她听说张生得病而“意乱心烦”的情绪。歌曲为五声徵调式,“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第三、第四句的旋律片段中,出现了“la-dol”的上行小三度进行,很巧妙地赋予了歌曲柔和、细腻的成分。歌曲结束的“年太平”提高了一个八度来演唱,且加入清角fa作为下行的过渡音,使得旋律与唱词所要表现的内容十分贴切。

(三)套曲类“太平年”

“弹唱”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民间演唱形式,主要流传于晋西北民歌特色区的离石、中阳、柳林、方山一带。所唱曲调大都来自明清小曲或当地的民歌小调。

演唱曲目也较为丰富,一般有人物、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其内容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也有讲述历史故事的。

根据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玉堂春遇难逢夫》编写而成的《审录》是“弹唱”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讲述了苏三与王金龙的爱情故事,由近二十首曲调组合而成。由于所用曲调较多,被当地人称为“九湾十八调”。

这首《太平调》选自《审录》之二,讲述了王金龙金榜题名把官做的故事。歌曲为五声徵调式,四句式结构,句幅为“4+4+6+8”。前三句的句末同为“re-la-sol”四度下行的尾腔,巩固了徵音的地位。旋律片段中还出现一处小七度“sol-la”的下滑音,这使歌曲不仅有了起伏,还增加了不少新鲜感。

“衬词”是歌词中具有特殊表现意义的成分,运用“衬词”来歌唱的腔调称为“衬腔”。“太平年”作为“衬词相同”的同宗民歌,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变化。经笔者分析,衬词的具体变化主要分两大类,一类去掉了“太平年”“年太平”的衬词,一类被替换成其他衬词。调式上,仍以徵调式为主,但同时还出现了商调式、宫调式以及羽调式等。内容则多以“五更”和“十二月”起意叙述故事。

(一)无衬词的“太平年”变体

这类民歌虽然去掉了“太平年”的衬词,但从曲调和叙事功能来看,仍可判断为用“太平年”曲调来演唱的。如:晋南民歌特色区的襄汾民歌《四保扛活》、晋西北民歌特色区的临县民歌《珍珠倒卷帘》、晋中民歌特色区的左权民歌《闹五更》、晋中民歌《四保上工》等。

1.小调类“太平年”

二月里,龙抬头

(4—11段略)

这首歌曲借“十二月”起兴来叙述扛长工的“四保”一年到头白忙乎的贫苦生活。六声商调式,规整的四句式,句幅为缩短的“2+2+2+2”结构。歌曲质朴洗练、曲调优美,旋律片段中还多次使用了具有地方色彩“re-sol”的下五度和“la-re”的上四度跳进。歌中去掉了“太平年”“年太平”的固定衬词。词格来看,歌曲以七字句为主。第一句“正月里正月正”延续了清代《白雪遗音》中“三三”式的结构。

二月里来龙抬头,

(4—10段略)

流传在晋北特色区的临县民歌《珍珠倒卷帘》共十段,每段分别讲述了一个故事的梗概。歌曲为加变宫的六声徵调式,五句式结构,句幅为“5+5+4+4+6”。第一、第二乐句中出现的主导动机“re-mi-sol”的进行,贯穿于全曲。从词格来看,主要以七字句为主。歌曲最后重复的三个字“九连环”不仅加强了语气,还稳定了结束句的徵音sol。

2.秧歌类“太平年”

“祁太秧歌”产生于祁县、太谷一带,因其在晋中的榆次、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等地广为流传,又称“晋中秧歌”。它的曲调非常丰富,有的优美秀丽、节奏舒展,以抒情性见长;
有的节奏明快、音调质朴,以叙述性著称;
有的曲调轻快、风格清新,适合载歌载舞;
而有的则低回委婉、如诉如泣,适合悲伤的情绪。

二月里来是春风,

姐妹二人上绣楼,

手攀住栏杆往下瞧,

只观见那四保儿哥生的风流。

四月里来蔷薇带露开,

情哥哥打辘浇小园,

只见情哥哥双手动,

不见那(呀)情哥瞧绣房。

晋中民歌《四保上工》就属于“祁太秧歌”,六声宫调式,典型的“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这是一种基本的曲式结构,它往往由二句式乐段发展而成。就这首歌曲来看,第一乐句落属音sol,第二乐句落主音dol,已然是完整的二乐句乐段。第三乐句“上工来先担上两担水呀”为“转句”,它在第一、第二乐句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来。第四乐句的旋律又重复了第二乐句,以此来构成“起承转合”的四句。歌曲每个乐句均为四小节,板起板落。词格由七字句和十字句两种混合使用,这种现象经常出现于“祁太秧歌”中,许多八字、九字、十一字句等均为它们的变体。[5]

“左权小花戏”是流行于晋中民歌特色区左权、和顺一带的民间歌舞形式,因产生于左权而得名。它以歌抒情、以舞传神、以扇表意,所唱曲调皆为当地流行的民歌,婉转优美、易于感人[6]。唱词常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等“定格联章”[7]的时序体结构叙述故事。

一更里不自在,

小脚疼得圪哉哉,

谁要往俺娘家去,

给俺捎双红鞋来。

二更里不自在,

裤儿露出膝益来,

谁要往俺娘家去,

给俺捎条绿裤来。

(4—6段略)

民歌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与人民的生活具有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这首用“左权小花戏”来表现的作品《闹五更》,就侧面反映了一位女子在家庭生活中的悲惨遭遇。歌曲为加变宫的六声徵调式填词而成,四句式结构,句幅缩短为“3+3+2+2”,落音为“商、商、宫、徵”。第一句“当媳妇不自在”同样分裂为了两个短句,旋律相似,节奏不同,后半拍起句,落音为商。整体旋律较为平稳,片段中常用“mi-re”“dol-re”“la-sol”二度级进上下行音的进行。

(二)其他衬词的“太平年”变体

山西“太平年”民歌的固定衬词,有时会被各地常用的衬词“呀”“呀哈嗨”“呀哈依儿呀哈”“依儿呀哈依呀哈依儿呀哈”等无实际意义的感叹词所取代;
有时会被“我的妻”“娃他妈”等具有称谓的实词所代替。

1.小调类“太平年”

二月惊蛰又春风,

贤妻去世丢下两条根,

白昼里玩耍都好哄,

(呀哈依儿呀哈),

日落黄昏要娘亲。

(依儿呀哈依呀哈依儿呀哈)。

三月清明桃花开,

想起贤妻泪满腮,

新坟垫土把纸烧,

(呀哈依儿呀哈),

一双儿女哭号啕。

(依儿呀哈依呀哈依儿呀哈)。

(4—12段略)

晋南民歌特色区的永济民歌《哭妻》,是山西民歌“太平年”的变体之一。歌曲融入了晋南当地的戏曲眉户、蒲剧中的特色音4和降7,属于燕乐七声徵调式。五句式结构,句幅为“5+5+6+5+7”。歌曲共七处使用了四分休止符,第一句“正月初一是新年”的“初”和“年”字后,各用了两次休止,渲染了一种泣不成声、悲痛欲绝的情感。第四句“欢欢喜喜过新年”,一方面唱词营造的是新年的愉快氛围,一方面旋律却采用了级进下行的方式,具有强烈的对比,凸显了男子低落的情绪。最后一句“依儿呀哈依呀哈依儿呀哈”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扩大了句子结构,替代了“太平年”的衬词腔。

二月里来泪纷纷,

贤妻撇下两苗根,

生意买卖做不成,

一双冤家缠定身。

三月寒食正清明,

家家户户上坟茔,

光棍也把新坟上,

手拿纸钱往外行。

(4—10段)

吉县民歌《光棍哭妻》属于五声商调式。这首歌曲开始旋律线为“扬抑型”,曲调从宫音dol开始上行至全曲最高音sol后下行。四句式结构,句幅为“3+2+3+4”,四句落音分别为“宫、徵、商、商”。唱词以七字句为主,第一句“正月里锣鼓敲”改变了原来的节奏和律动,沿袭了明清以来“三三”式的句子结构。第三、第四句使用了“娃他妈”“我的妻”的具体称谓作为衬腔,强调了该人物,也加深了歌曲的思想感情。

2.秧歌类“太平年”

二更里月正东,女儿床上睡不稳,

手把脚尖泪流枕(呀哈呆呀呆)

怕妈妈打不敢吭,哭几声。

三更里月正中,女儿床上睡朦胧,

闭目初入黄粱梦(呀哈呆呀呆)

一阵寒颤心胆颤,泪淋淋。

(4—5段略)

《哭五更》属于“左权小花戏”,带偏音的五声徵调式。四句式结构,各句落音为“商、商、宫、徵”。旋法上有六处运用了长短不一的附点节奏,增加了乐句的动感,同时还保持了乐汇本身的平衡。五次使用了“re-sol”的上四度跳进并做了重复处理,稳定了徵音,体现了一种内心的不平静。最后一句“不敢吭”“哭几声”的旋律下行中,加入了偏音“fa”和“si”音,增强了乐句的平顺性与色彩性,也表达了女子“裹小脚”疼痛难忍的情景。歌曲中原衬词的位置,一个被填上了具有左权特点的衬词“呀哈呆呀呆”,一个出于音乐抒咏的需要,使用了“三个字”的短腔作为结束,代替了“太平年”的衬词。

这首歌曲与清《箫笛合谱》中《四贝上工》有着直接的关系,描述的故事情节十分相似。山西民歌“太平年”中题材、内容与此类似的也有不少,常常被叫成“四保”,除前文中所提到的襄汾民歌《四保扛活》、晋中民歌《四保上工》外,还有宁武民歌《四保揽工》、盂县民歌《四保扛长工》、浑源民歌《四保揽营生》等。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鲜明,与《四贝上工》所不同的是它由“羽、角、徵、宫、商”构成了五声羽调式。歌曲为规整的四句,除主音la外,旋律还重点强调了它的下属音mi。它色彩较为暗淡,表现了一种沉闷、抑郁的情绪。唱词共十二段,以月份为序,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每句后都运用了“呀哈嗨”代替“太平年”的衬词腔,加强了语气也增添了喜悦的成分。

山西民歌“太平年”流行于全省各地,它不仅存在于小调中,还存在于山西地方特有的秧歌“凤台小戏”“祁太秧歌”“左权小花戏”以及套曲“弹唱”中。所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有爱情歌、诉苦歌、劳动歌、当兵歌、采茶歌、历史歌等。从各地称谓来看,有的以“太平”为名,如《太平年》《太平调》《太平年调》等;
有的以“五更”为名,如《闹五更》《哭五更》等;
还有的传承了清代《箫笛合谱》中《四贝上工》的歌名。就曲调而言,山西民歌“太平年”多为四句式结构的五声徵调式,第一、第二句落商音re,最后一句落徵音sol。唱词则多为“五更”“十二月”等定格联章的时序体结构,第一句常沿袭清《聊斋俚曲》等文献中两个“三三”结构的六字句。词格基本在七字句的基础上加以增减。“衬词”的变化也比较灵活,典型的变体中常带有“太平年”“年太平”的衬词腔;
其他变体中有的省略了衬词、有的将“太平年”的固定衬词替换成了其他衬词。

一切传统音乐都是传播的音乐[8]。我国各地不同的民歌既有自身连续的历史传承,又不间断地与其他地方的民歌进行着传播与交流。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山西“太平年”民歌的不同子体,无时无刻不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播,在传播中形成它的多样性。

猜你喜欢 衬词曲调太平 太平风俗美电影评介(2022年4期)2022-08-08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西藏艺术研究(2021年4期)2021-06-02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劝君莫做“太平官”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14期)2019-12-17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布谷鸟新教育(2018年3期)2018-05-25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中华戏曲(2017年2期)2017-02-16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黄河之声(2017年3期)2017-01-28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电影文学(2009年6期)2009-04-21推荐访问:平年 山西 民歌
上一篇:浅析钢铁企业商业秘密文档保护的措施
下一篇:创业仿真情景教学设计与实现方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