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侗族傩戏“咚咚推”为素材的舞蹈作品创作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7 点击:

杨琴林

(湖南开放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在湖南怀化地区,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它不仅以情节简单易懂深受群众欢迎,更以其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成为民间戏剧的精粹。由于其表现往往多以“跳”为主,所以又被当地民众称为“跳戏”。因表演时在“咚咚”(锣鼓声音)、“推”(钵的声音)中进行,所以取名为“咚咚推”。2006年,其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种极富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获得了许多人的喜爱,对于想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艺术文化的人来说,“咚咚推”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也是我们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民间戏剧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侗族傩戏“咚咚推”的表现内容

1.“咚咚推”剧目

迄今为止,侗族傩戏“咚咚推”保存完好的剧目共21个,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祈神祭祀的剧目。第二类,反映日常生活类剧目。第三类,“三国”类剧目。

2.“咚咚推”的演出环节

“咚咚推”的表演分为开坛和收坛两大环节。[1]在表演开始之前,需将表演中所要用到的面具和道具全部呈现,并进行烧香祭拜以请出神灵,这就是开坛仪式。“咚咚推”的最后一道环节是收坛——送神,即将通过表演获得的各种酬劳集中放在傩戏堂中,并用其作为祭品烧香供奉神灵,这样送走了各种神仙之后,将傩面、服装等收藏妥当。这时,“咚咚推”的表演才算全部结束。

(二)侗族傩戏“咚咚推”的表现形式

据调查,侗族傩戏“咚咚推”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古老的表现形式。与其他傩戏不同,“咚咚推”表演过程中均使用侗语,主要动作则为跳跃性的、合着锣鼓点的“三角形”舞蹈动作。“咚咚推”的角色主要是通过面具造型来识别,如关公、巫婆、农人等。长期以来,“咚咚推”主要在傩戏堂中表演,也会根据需要外出演出,表演者多为天井寨村民。表演的剧目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剧中的人物也有傩坛所祀神灵的化身,如《跳土地》中的土地神、《菩萨反局》中的菩萨。还有关公等三国英雄人物形象,如《过五关》中,村民戴上关公的面具转身变为关羽等。“咚咚推”的表现手法分别为:哑剧手法与角色塑造的侗族化。

(三)侗族傩戏“咚咚推”的“舞蹈元素”

笔者之所以把这里要讨论的“舞蹈元素”加上引号,主要是因为这些元素本属于侗族傩戏“咚咚推”的基本元素,但同时又确实具有一定的舞蹈特性。而且,从舞蹈艺术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它们都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基本要素。笔者认为,侗族傩戏“咚咚推”的“舞蹈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作及步伐

“咚咚推”的所有动作主要在脚下“跳三角”的步伐中完成,所以“跳”是它的基本动作。一只脚踩地,一只脚抬起(小腿向后,脚尖朝地),始终保持正脸面对观众,双手臂随动打开再左右手交替一前一后合拢于上半身。“咚咚推”以脚下的动作为主,运动关节主要在脚尖、胯和肩等部位。此外,“咚咚推”表演中不同的人物角色也有丰富的动作。如农人的动作主要表现为埋头、弯腰屈膝和手持镰刀(或其他农具)进行劳作;
巫师和看香婆的动作主要通过手持司刀、铃铛及摇头、抖腿来表现。

表演过程中,每个角色除了在道白和演唱时可以停止动作,其他场合都需要合着锣鼓点跳“三角”。

2.动律

“咚咚推”的基本动律主要表现为“跳、转、摆”三个方面。所谓跳,就是表演过程中,主力腿以左脚为主,发力点在前脚掌,双腿微微屈膝,身体下肢总是处在“跳三角”的状态,当地俗称“打拜拜脚”;
“转”,是指伴随着脚下的步伐,左脚跳一步,躯干随之先向左转半圈,右脚跳一步,躯干再随之向右转半圈;
“摆”,是指手臂的摆动。在跳转过程中,左右手随着脚下的跳动和上半身的转动先向身体两侧打开,然后一前一后合拢于上半身。“咚咚推”始终遵循着这样的动律进行。

3.队形与构图

“咚咚推”舞蹈队形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跳梅花:即演员们用跳三角的步伐按照顺时针方向完成“东、南、西、北、中”的调度。大致类似于这种样式。这种调度一般都是用于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角色出场。第二类,半梅花:大致队形类似于扑克牌中的梅花图形。类似于样式,这种队形多用于人物进出场。第三类,八字形:用跳三角按照平时写8字的顺序,完成一个躺着的“∞”字形。这种队形一般用在有两个演员表演的剧目,如在《跳土地》剧目中,就会大量地运用这种队形。此外,此队形也会用于两个角色之间的转换。第四类,围圆:演员们用跳三角的方式完成“O”形调度。此队形主要用于两段说唱之间。第五类,踩洲型:演员们在表演中,用跳三角来完成“~~~~”队形。这种队形一般用于人物出场后要开始道白和歌唱之前,也可用于演员们下场。

(四)侗族傩戏“咚咚推”的音乐、服装和道具

1.音乐

“咚咚推”的唱腔多是在当地侗族民歌如嘎啊溜、[2]嘎消、[3]山歌等基础上发展而形成。演奏“咚咚推”的乐器都是由民间乐器鼓、锣、钹组成。其锣鼓点子通常在“咚咚”(鼓声)、“推”(锣声)的反复击打中进行,基本节奏可以归纳为:

咚咚 推 咚咚 推 咚咚 推推 咚咚 推

2.服装和道具

“咚咚推”的服装都是根据每个剧目的需求而定做的,布料通常采用手工黑粗布。天井寨的侗民根据他们在剧中要扮演的角色,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自主设计服装样式,并由村里的裁缝缝制而成。

“咚咚推”的道具主要包括各种面具和武器等。根据笔者的实地考察,天井寨用于“咚咚推”表演的傩面具保存完好的有一百多具。这些面具通常用直径约25厘米的木头对劈,由当地木匠根据剧中的人物形象雕刻形成。经常能派上用场的傩面具40多具,主要分为以下三类:鬼神怪物面具、人物面具、动物面具。

其他的道具都属于辅助道具,比如菩萨神像、盘古神像、推车等,还有包括刀、剑、戟在内的武器道具和拐杖、镰刀、锄头、马灯等生产道具。

通过对“咚咚推”的表现内容、形式、音乐、服装、道具以及舞蹈元素的梳理可以发现,“咚咚推”作为侗族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其中蕴含着诸多舞蹈元素。我们完全可以以这些舞蹈元素为基本素材,创作出富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舞台化舞蹈作品,从特定层面为其传承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舞蹈创作是一种基于生活实践的文艺活动,也是一种舞蹈审美创造活动,是创作者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文化传统、个人爱好、性格特点等,通过使用不同表现方式、方法进行舞蹈形象塑造的过程。笔者以侗族傩戏“咚咚推”为素材,创作了《万物苍生》《拜额贡》[5]《扯带》[6]《腊也》[7]。

(一)主题与立意的确立

在编创三人舞《腊也》(“腊也”翻译成汉语是“姑娘”的意思)的过程中,之所以把主题确立为侗族姑娘,主要源于“咚咚推”剧目《老汉推车》中的姑娘这个角色。老汉推着车,车上坐着手持丝帕半遮面的姑娘,遇到了正在田间干活的后生,姑娘看见后生高大俊俏,左右打量,时不时害羞地用双手捂着脸蛋回头偷笑,心中充满了爱意但又腼腆羞涩……当笔者看到此幕时瞬间确信,这不就是很典型的侗家姑娘对幸福生活、对美好情感世界的憧憬吗!笔者正是通过这一题材,以三个侗族女孩在河边玩水、嬉戏、打闹,并时不时望向远处,向远方招手,示意“姐妹们快看啊,那边有一个俊美的青年后生……”然后捂嘴欢笑、相互打趣,从而把侗族姑娘热情大方、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性格展现出来。同时在创作独舞《盼》这个作品中,笔者也是根据姑娘这个角色把主题确立为一个身怀六甲的侗家女儿对幸福婚姻生活现状的满足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通过演员望着摇篮里面为孩子准备的礼物,低头看了看微微凸起的小腹,轻轻抚摸,眼里充满了幸福感来表现侗家女儿贤妻良母的品质。

(二)舞蹈作品语言的提炼

舞蹈语言主要是由舞蹈动作构成。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是由许许多多的舞蹈动作组成,而这些舞蹈动作的根源就是编导对舞蹈素材的积累,这些素材包括了它的舞蹈动作、动律和体态,然后通过对其进行编创、提炼、升华而得来的。笔者在编创群舞《万物苍生》中,通过放大“咚咚推”的三角舞步,在保持原始动律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其运动轨迹,让双脚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跳动,然后转身、歪头,运用扭曲、夸张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塑造和丰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咚咚推”原有的体态上,用甩手、甩肩、俯身、跺脚、抖腿的动作,通过节奏、速度、方向的变化提升舞蹈作品的美感,通过不同的调度(如围圆、两横排交叉、大横排变三角)和面具的运用,采用双手合并、抬头闭眼等动作语言,表现与上苍对话并获得其理解的内涵,在动作语言上有所发展。

在群舞《拜额贡》的编创过程中,主要抓住“咚咚推”中农人在田间割稻子的动作形态,并将其升华、改变,运用反复弯腰、低头、擦汗、捶腰一系列动作,表现侗族姑娘勤勤恳恳、辛勤劳作的一面(如图1)。

图1 群舞《拜额贡》剧照

又如在双人舞《扯带》的编创中,在保持跳三角动作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加大手臂的运动幅度并与头部同步运行,上步时,双手向上甩,挺胸仰头;
退步时,双手向下甩,拱背埋头。利用反复的仰头、埋头,后退拱背、挺胸前进来表现女孩对男孩的思念但又不敢靠近的情形。其次利用传统的傩舞风格,抖腿、抖手、摇头晃脑和利用“咚咚推”中的“半梅花”为舞台调度,来表现男孩戴面具时的傩王身份,当男孩脱下面具后运用拍背、蹲、起、跳跃、转身、跑来表现男孩青春阳光的形象。

(三)创作动机的捕捉

构成舞蹈的基础是动作,形成动作的基础是动机。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构思来源于动作的合理编排,动作的编排发展又存在于动机中。在创作中,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捕捉形象动机及情绪动机。

从“咚咚推”歌词唱腔中捕捉形象动机及情绪动机。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无论心情是开朗,还是喜悦,无论是忧伤,还是难过,都已经养成了通过歌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习惯。正因为这样一种文化和生活传统,在侗族傩戏“咚咚推”中,基本上每个剧目都有山歌的出现。其中有讽刺、有赞美、有埋怨、有调侃等歌唱内容。例如“咚咚推”的歌词:Wen nong cai xi cai ning ma, yao tuo xi lou bai na ma“温 浓 才 系 踩 宁 马, 尧 拖 西 楼 拜 拿 吗。Lei gong guo que tui ku a , qin lao zhi fu kao ren zhua勒 公 国 雀 推 苦 啊, 勤 劳 致 富 靠 人 抓”。[11]

汉语意译为:因为昨天刚下过雨,所以要抓住这个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今天要拿锄头上山干活了,即使劳作的过程很艰辛,汗水也会湿透衣服,也要坚持住,因为幸福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牢牢抓住的,不能懒惰。

听着这歌声,脑海中便浮现出农人在田间干活的画面。画面中的农人既表现了侗族人民勤劳能干、迎难而上的性格,也体现了农民发家致富的传统观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这个农人干活的形象既反映了《拜额贡》这个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是整个作品创作的源头。为了捕捉农人在田间干活这一形象及歌唱时的心境,笔者在天井寨对在地里干活的农民近距离观察——他们大多是手握农具在田地里以弯腰、捶背、擦汗等为主要劳动动作。在《拜额贡》作品创作中,笔者让一群穿着干净整齐、美丽大方的侗族姑娘,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扎推、分散、窃窃私语、捧腹大笑等场面,来表现她们在山间、田野里相互调侃、逗趣的情形,同时也表现出侗族人民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通过辛勤的劳动而获得的主题。作品引子部分以鸡鸣、伸懒腰、打哈欠等动作来描绘侗族姑娘晨起时的情景。随着一声“拜额贡克咯!”姑娘们踩着锣鼓点,爬坡上坎去干活了。作品的发展部分,姑娘们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在山间你推我,我挤你,通过一个人与一群人、三个人与七个人的队形调度来描绘侗族姑娘们的活泼、打弯子[11]的形象。整个作品以高潮结束,用反复弯腰、埋头、甩手、前进等动作加上喜悦、满足的表情来表现大丰收时的喜悦形象。

从“咚咚推”的面具中捕捉形象与情绪动机。传统的“咚咚推”多是通过面具来塑造人物角色的。“咚咚推”的表演者对面具是十分尊重的,傩面也是“咚咚推”的重要标识,所以每次演出前的开坛仪式都会摆出面具并上香跪拜请出神灵。为此,笔者捕捉了“戴上面具就成为傩神,脱下面具就是凡人”的男青年形象。所以,在《扯带》作品引子部分,通过女演员抚摸面具,眼神默默注视着远方,来描绘她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与祷告,同时也是对心仪对象的思念(心仪对象是跳傩的)。作品的发展部分,男孩戴上面具跳着傩舞出场,这时的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受人敬重爱戴的。当美丽的侗族姑娘出场,却只能远远地望着在跳傩舞的心上人,因为这时他是无法靠近的。但是因为迫切想要表达心中的爱意,于是跑到男孩面前,隔着面具两人深情相望,然后女孩战胜心中的恐惧,一把扯下面具,男孩俊美的形象出现在她面前。脱下面具的男孩角色瞬间转换,此刻他是一个平凡的侗族青年小伙。此刻笔者运用追赶、打闹、嬉笑、捂脸害羞等动作来描述当时谈情说爱的场面,把作品推向高潮。尾声部分,随着音乐逐渐安静,最后运用抚摸、牵手、奔跑、拥抱、眺望的方式,以两人沉浸在甜蜜爱情中而结束。此作品主要利用了傩面具的穿戴来切换作品中的人物角色。

图2 双人舞《扯带》剧照

侗族傩戏“咚咚推”是民间戏剧的代表,是侗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侗家儿女的精神。通过以“咚咚推”为素材进行的舞蹈作品创作实践,主要得出以下四点启示。

(一)以民间戏剧内容为蓝本开掘舞蹈作品的主题与立意

民间戏剧作为源于生活实践的艺术形式,其从产生到发展都见证着普通民众千百年来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文化,值得我们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进行挖掘。为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以民间戏剧表现内容为蓝本开掘舞蹈作品的主题与立意,只有把主题立意确定好了,才能为舞蹈作品的表现手法、音乐、道具及其他元素的构造搭好整体的系统性构架。因此,舞蹈编导在创作的过程中,找准主题立意的突破点是至关重要的。

对舞蹈编导来说,民间戏剧的表现内容可供挖掘和提炼多方面的主题和立意。具体来说,侗族傩戏“咚咚推”的很多剧目都体现了一种特定的人文关怀和伦理情怀,还包括对大自然的尊重、呵护等理念。如《跳土地》《盘古会》等剧目就反映了人在自然中生活,要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尊重自然和生灵、呵护自然,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主题思想。笔者在编创过程中,通过《跳土地》等剧目的主题思想确立了群舞《万物苍生》的舞蹈主题——用傩王施法润华万物、恩泽苍生,来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与立意。又如我们熟知的舞蹈作品《时鸣春涧》《绿水青山·幸福云南》等都是基于对民间戏剧所传达的保护自然的理念,在运用抒情手段表现特定情感的同时,起到了倡导整个社会加强环保理念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对于舞蹈创作确立主题立意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二)从民间戏剧的动作元素中挖掘和提炼舞蹈语言

运用民间戏剧中的肢体动作构造动作语言并用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是舞蹈编导开展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民间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包含着各式各样的表现元素。其中的动作元素是我们提炼并构造舞蹈动作语言、进行舞蹈作品创作的重要来源。在作品编创过程中,笔者通过对民间戏剧中的动作元素进行提取和创编,并用以塑造舞蹈作品中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笔者在创作双人舞《扯带》时,就融入了“咚咚推”中摇头晃脑、抖腿跺脚等傩舞动作;
根据“咚咚推”“跳三角”的步伐特点,通过改变与调整“跳三角”的运动轨迹,让双脚始终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跳动(双脚相当于线段中的两个端点,然后左右脚前后跳动),并在保持原始动律不变的基础上,运用转身、歪头、甩手、甩肩、俯身等来创编舞蹈动作,再通过节奏、速度、方向的变化赋予它们以美感和情感色彩,将其合理地运用于作品之中。这些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语言及其表达都是基于对侗族傩戏“咚咚推”中动作元素的吸收和借鉴而创作完成的,正是由于民间戏剧中的这些动作元素也已经过千百年来的模塑并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所以在将这些元素融入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能有效增强舞蹈动作语言的辨识度和丰富性,更能让观众感受到编创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民间戏剧中有许多哑剧性动作,这些无声的动作表演,虽然只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轨迹来表现精神内涵和感情色彩的,但是非常传神。所以,这种肢体动作的运动轨迹也为舞蹈作品的编创工作提供了直观的借鉴,对于丰富和发展舞蹈动作语言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侗族傩戏“咚咚推”中割稻子、偷牛、打狗、耍大刀等动作,后生与姑娘调情的动作,巫师施法的动作以及各种祭神的动作等,都为舞蹈作品编创者提供了丰富、直观的动作元素。

(三)从民间戏剧的构成要素中捕捉舞蹈创作的灵感和动机

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正是因为这种艺术的相通性,我们完全可以从音乐、美术、文学等其他门类中捕捉创作的灵感与动机。同样,我们也可以从侗族傩戏“咚咚推”这一民间戏剧的内容和形式、音乐和道具中捕捉舞蹈创作的灵感与动机。

从民间戏剧的内容与形式中捕捉创作灵感与动机。民间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表情、对白等,使故事本身的目的性、娱乐性和功能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都为舞蹈编创者借助民间戏剧元素进行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中,“咚咚推”之所以能够在经历了千百年改朝换代之后依然顽强的得以传承下来,这主要取决于它在祈求消灾降福、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等方面给予当地民众以精神慰藉和心理调适。笔者了解到了“咚咚推”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实质,并从它的剧目表演中得到启发和灵感而创作了《万物苍生》。天井寨侗民把“咚咚推”作为娱人、娱神的重要形式,他们把“神”搬到“咚咚推”的舞台上,回答人们的种种问题,允诺人们的种种请求。这比进寺庙烧香拜佛来得更实在,且有较强的情感交流。笔者通过“咚咚推”的场地设计、表演模式、剧情内容等在脑海中想象出了一个慈悲、善良、拥有神圣力量的傩神形象。并通过傩神施法普度众生、润华万物、恩泽苍生来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创作主题。

从民间戏剧的音乐和道具中捕捉舞蹈创作的灵感与动机。音乐和道具是丰富民间戏剧内容和形式的基本手段,它们对于民间戏剧的传承发展及其表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民间戏剧的音乐和道具中,我们同样可以获得舞蹈作品创作的灵感和动机。一方面,民间戏剧的音乐对于向观众传达更全面、更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民间戏剧中的道具对于丰富其本身的表现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当中,特定的音乐和道具也可以起到直接表达作品情感、丰富作品表现内涵的作用。少数民族民间戏剧音乐多是通过特定乐器的击打或演奏而形成,再配上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的歌词和腔调,而它的歌词大多是用来反映生活场景与心境的。笔者在编创作品《拜额贡》时,就是从“咚咚推”的音乐中得到启发并从中捕捉到创作灵感和动机的。从“咚咚推”的歌词和唱腔中捕捉形象动机,作品的舞蹈语言构造主要是来源于对侗族傩戏“咚咚推”歌词的理解与对音乐节奏的掌握,以及对农人形象的把握。用一群美丽勤劳的侗族姑娘在山间嬉戏、玩耍、干活来表现侗族人民的生活常态。就像我们熟知的舞蹈作品《茉莉花》,编导就是根据对传统民歌“茉莉花”的音乐节奏、旋律和歌词的理解来进行舞蹈作品的意境塑造和情感表达的。用舞蹈与音乐相融合,舞蹈形象设计是亦花亦人、芳香动人。在作品的高潮部分,编导采用慢动作来完成造型,多人分散起舞,给人一种端庄舒展、万花生花的效果,也表现了中国女性的温柔善良、坚韧不拔的品质。由此可见,从音乐中捕捉灵感是舞蹈作品创作的重要 路径。

(四)以民间戏剧中的角色为原型塑造舞蹈作品人物形象

民间戏剧的角色原型是历史长河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本身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侗族傩戏“咚咚推”当中的角色原型也是这样,而这些角色原型是我们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用以提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如笔者在创作《腊也》的过程中,就提取了侗族傩戏“咚咚推”《老汉推车》剧目中的“姑娘”这一角色原型而塑造了侗族姑娘这一人物形象。通过三个侗家女孩在河边玩水、嬉戏、打闹、望向远处、捂嘴欢笑等来表现侗族女性羞涩而又大胆追求幸福生活的形象。这样使得整个舞蹈作品既充满抒情色彩,又带有叙事风格,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观众对于作品的欣赏需求。虽然民间戏剧与舞蹈作品有各自的表达方式并侧重不同的精神内涵,但我们可以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民间戏剧的有益元素,以达到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之效。舞蹈与戏剧本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艺术,但笔者把戏剧元素融合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甚至以戏剧角色为原型进行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这样反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塑造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并表达情感。

民间戏剧中的人物大多贴近生活,语言表达也相对风趣,也更能够直接打动观众。如果借助其中相关的角色形象塑造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使作品更加贴近民众并富有抒情色彩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咚咚推”是通过声音(演唱或道白)、肢体表演、外部形象或面具呈现来表现和诠释剧情和人物的。在编创过程中,笔者借用“咚咚推”的相关人物原型来塑造舞蹈的人物形象。如笔者编创的剧目《万物苍生》,主要根据“咚咚推”的传说故事与《跳土地》中的土地爷的形象来塑造作品中傩王这一角色。又如,剧目《拜额贡》的人物形象也受益于此剧中的农人形象,根据农人拿着镰刀、锄头出场,并向土地爷祈求五谷丰登的动作体态来塑造勤恳干活、吃苦耐劳的侗族姑娘这一形象。总之,民间戏剧犹如人生的大舞台,这个舞台上拥有丰富多彩、各色各样的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是我们塑造舞蹈作品人物形象的主要源泉,我们应当在充分理解民间戏剧人物角色的基础上进行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塑造。

民间戏剧与舞蹈艺术是相对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在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繁荣社会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同样作为文化艺术作品的民间戏剧与舞蹈作品之间也可以互通互鉴。笔者通过以侗族傩戏“咚咚推”为素材的舞蹈作品编创实践,力求在确保其民族文化属性不变的情况下,用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和舞台化舞蹈作品的呈现方式,继承和弘扬“咚咚推”的戏剧文化色彩,向观众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文化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和生存空间。本文在以侗族傩戏为素材进行舞蹈作品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以民间戏剧为素材开展舞蹈作品创作的基本思路、方式和方法。笔者以为,以民间戏剧为素材进行舞蹈作品创作,需要对民间戏剧进行全面认识和理解,并对其各种构成要素及文化内涵有全面、准确的把握。首先,在素材提取方面,民间戏剧是融合了歌、舞、乐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主要以念、唱、做、打为表现手段,那么在众多的元素中,要根据舞蹈作品创作需要提炼主题和立意,并据此对最具民族特色的内容、形式、动作元素、音乐、服饰、道具等进行选择提取。在确保其民族风格的前提下,通过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提炼、加工和改造,将其有机融入舞蹈作品的创作中并加以合理呈现,这样才能符合当代民众的审美需求。其次,舞蹈作品创作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多方面的。如主题与立意的确立,舞蹈语言的提炼,舞蹈动机的捕捉,等等。再者,通过对自身创作实践的总结,在以民间戏剧为素材创作舞蹈作品方面获得了一些启示。要善于以民间戏剧内容为蓝本开掘舞蹈作品的主题与立意,从民间戏剧的动作元素中挖掘和提炼舞蹈语言,从民间戏剧的构成要素中捕捉舞蹈创作的灵感与动机,以民间戏剧中的人物角色为原型塑造舞蹈作品的人物形象。

本文以自身的创作实践为基础,具体围绕以侗族傩戏“咚咚推”为素材进行舞蹈作品创作的基本思路和方式方法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对以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为素材的舞蹈作品创作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也希望能够对推动诸如侗族傩戏“咚咚推”等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傩戏侗族面具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中国民族美术(2021年4期)2021-07-14软陶傩戏面具少儿美术(2020年3期)2020-12-06我们摘下面具吧学生天地(2020年33期)2020-06-09酷酷的面具小聪仔(幼儿版)(2020年11期)2020-02-01面具湘潮(上半月)(2019年3期)2019-05-22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德江傩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46期)2017-12-18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4期)2017-06-11面具中的鱼新少年(2016年12期)2016-12-20推荐访问:侗族 咚咚 素材
上一篇:茅山断裂带周边地区流体井水位观测特征及机理分析
下一篇:元谋水化站地电场观测质量及典型干扰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