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俗字》方言词考释补遗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7 点击:

阚 楠

(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22)

蒲松龄,清代山东淄川人。其著作《日用俗字》以七言歌谣体形式记录淄川一带大量民间日常方言用词。该书自序言:“每需一物,苦不能书其名。旧有《庄农杂字》,村童多诵之。无论其脱漏甚多,而即其所有者,考其点画,率皆杜撰。故立意详查字汇,编为此书……而家常应用,亦可以不穷矣。”[1]743蒲氏根据《字汇》《正字通》对土语中无书面用语的字词进行考证,使家常应用之物可以书其名,于生僻字后用他字注音,便于百姓读诵。此书包括“身体”“庄农”“养蚕”“饮食”“木匠”“争讼”“花草”“昆虫”等三十一个章节,蕴含丰富,堪称活方言词典,具有极高的语言学价值。

《日用俗字》成书于1704年,距今已久,其稿本并无留存,经后世传抄得以流传,至今仍无相对完善的成书。目前较为盛行的版本为盛伟撰《蒲松龄全集》本和路大荒撰《蒲松龄集》本(以下分别简称盛本、路本)。蒲氏撰写此书目的为考证方言用词和方言本字。但是由于后世辗转传抄,造成不同版本中存在讹误。针对于此,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在字形考讹方面,代表性文章有:李焱《蒲松龄〈日用俗字〉考讹》以路本为底本,结合《字汇》《正字通》等字书和文献,勘正14例讹误字[2];
张树铮《今本蒲松龄〈日用俗字〉形讹字考正》以路本为底本,参考盛本,比较《字汇》《正字通》,结合现代字书、辞书,发现并订正了书中92处讹误[3];
李彬《〈日用俗字〉语词札记》以路本为底本,参考盛本对其中的11个讹误字进行了考证[4]。《日用俗字》中还保存了大量冷僻字、异体字、方言俗字等,随着时代变迁,文中记录的部分字词早已发生变化,这为后世学者研读此书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学者逐渐开始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考释,代表性文章有:雷汉卿《〈日用俗字〉方言词考释》,该文把传统文献资料和现代活方言相结合,考释了9则方言词[5];
何茂活《〈日用俗字〉庄农章解疏—兼以〈农桑经〉及现代淄川方言为证》一文,对《庄农章》中存在的借音字、异体字、方言俗字、讹误字等皆进行了分析判定,并对《庄农章》作了逐句解析[6];
张文冠《〈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借助方志、方言志和当今方言,考释了9则疑难词语[7]。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日用俗字》中的字词进行了勘正和训释,嘉惠学林。但是经过研读,发现《日用俗字》中仍有部分方言词尚未得到准确解释,笔者不揣浅陋,对文中尚未考释或考释不准确的方言字词做出尝试,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軂竿:指某个人像竹竿一样,高且瘦。《身体章第一》:“軂(涝)竿矬(坐)矮(隘)长短异。”[1]744

“軂”,《汉语大字典》释义:《类篇·身部》:“軂,軂軇,身长。”《改并四声篇海·身部》引《余文》:“軂,軂。身长儿。”[12]4066由此可知,“軂”指身长,即身高超出常人。

“竿”,多为竹竿义。《说文解字》:“竿,竹挺也。从竹,干声。”[9]92竹竿多有细长挺拔貌,说一个人极瘦常用“瘦的像竹竿”表示,故“竿”表示“身材较瘦”。此用法现仍活跃于山东蒙阴方言中。例如:这个人跟个軂竿一样。

由此,“軂竿”释为“某个人像竹竿一样,高且瘦”。“軂(涝)竿矬(坐)矮(隘)长短异”义为“大家有高有瘦,有矮有胖,各自都是不一样的。”

碌碡:中国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庄农章第二》:“碌碡(辊)场扫帚扫。”[1]745总体类似圆柱体,中间略大,两端略小,宜于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用来轧谷物、碾平场地等。在中国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份的农村大量使用。碌碡多由实心大石块做成,原料为石头。

“碌”,石貌。《说文解字》:“碌,石儿,从石,录声。”[9]194《广韵·屋韵》:“碌,多石儿。”[10]431碌碡为农耕时代常用器物,《齐民要术·大小麦》:“青稞麦。治打时稍难,唯映日用碌碡碾。”[13]204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左思右想,一眼看见那穿堂门的里边东首,靠南墙放着碾粮食一个大石头碌碡。”[14]49《阅微草堂笔记》:“枣树下系一牛,旁有碌碡者是也。”[15]186由上可知,“碌碡”一词自古便为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器具,近些年农业器具逐渐现代化,碌碡被现代化农具所替代,方言中不常见此词,多存在于从事农业劳作的年长者日常用语中。

“碡”,《广韵》定母屋韵字。山东临沂蒙阴方言今读lǜ zhu。反映的是古端组声母与知组声母合流的现象。例如:我家里还有个碌碡,现在也用不上了。

由此,“碌碡”为以前常用的农业用具。“碌碡车衮(辊)场扫帚扫”义为“用碌碡在麦场滚动将地压平,再用扫帚将麦场扫干净,等待麦子收好以后晾晒”。

爊:熬煮,一种烹饪方式。《饮食章第四》:“鹅鸭褪毛凭爊(奥)炒。”[1]747

“爊”,《齐民要术·脯腊》:“其鱼,草裹泥封,煻灰中爊。”[13]995《韩愈集·卷三十·碑志七》:“我闻南方多水银、丹砂,杂他奇药,爊为黄金,爊,于刀切。”[16]519《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六十八》:“曾太尉言,有亲识送爊鸡数只,因擘开,见小儿手一只,指掌腕皆宛然,再启左翅下,亦有一手如擘碎婴儿手大,自此不食爊鸡。”[17]904《夷坚丙志·卷第九》:“范寅宾自长沙调官于临安,与客买酒升阳楼上。有卖爊鸡者,向范再拜,尽以所携为献。”[18]443“爊鸡”中的“爊”为制作鸡的一种方式,这里指烹饪方式。《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七》:“烹羊,炰羔,师古曰:炰羔,炙肉也,即今所谓爊也。”[19]877此处“爊”亦指烹饪方式。“爊”现在仍然活跃于现代山东方言中,今山东蒙阴方言读[ŋao]。例如:明天大家都来吃饭,我们先把那只鸡爊上吧。

由此,“爊”指的是熬煮这种烹饪方式。“鹅鸭褪毛凭爊(奥)炒”义为“想要褪掉鹅和鸭的毛需要通过爊或者炒的方式”。

镏:将冷硬的食物放在餐具上加热。《饮食章第四》:“包子冷上箅(避)子镏。”[1]747

结合文意可知,“镏”本身应是与食物有关,故本字应为“馏”。

“馏”,《汉语大字典》释义:“米一蒸为饙,再蒸为馏。”[12]4760《尔雅注疏》:“饙、馏,稔也。今呼饭为饙,饙熟为馏。饙,音分。馏,力又切。邢昺疏:饙、馏,稔也。释曰:稔,熟也。孙炎曰:蒸之曰饙,均之曰馏。郭云:今呼饭为饙,饙熟为馏。《说文》云:饙,一蒸米也。馏,饭气流也。然则蒸米谓之饙,饙必馏而熟之。故言饙、馏,稔也。”[21]62此处“饙”和“馏”都是稔,即熟的意思。但“饙”为“一蒸米”,即是首次蒸熟的米,“馏”为“饭气流”,即已经蒸熟的饭在放冷了之后,再次用蒸汽对其进行加工的过程。《齐民要术校释·卷第七》:“初下酿,用黍米四斗,再馏。”[22]363此处“馏”为酿酒的一道工序,即用蒸汽对黍米进行加工,与前文意义一致。“镏”一词现仍活跃于现代山东方言中,且常以重叠词形式出现。今山东临沂蒙阴方言多读liù。例如:昨天的馒头有点硬了,你再放在锅里镏镏。

由此,“镏”释为“将冷硬的食物放在餐具上加热”。“包子冷上箅(避)子镏”义为“包子已经凉了,需要放在箅子(厨房用具)上加热一下。”

瓦瓳:瓦砖。《器皿章第六》:“一块瓦瓳(古)也收藏。”[1]749瓦房铺屋顶常用的建筑材料

“瓦”,是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

“瓳”,蒲氏注其直音为“古”。《汉语大字典》释义:“《广韵》户吴切,平模匣。

由此,“瓦瓳”释为“瓦片”。“一块瓦瓳(古)也收藏”义为“大家都很珍惜这些家常用品,一块瓦片也会收起来留到日后备用”。

挓“簸”,《汉语大字典》释“簸”为两个义项:(一)扬去谷米中的糠粃尘土等杂物。《说文·箕部》:“簸,扬米去糠也。”《诗·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宋陆游《物有可叹者因戏作数语以识之》:“司晨警夜职交举,簸糠弃粒报亦微。”清徐倬《骡车谣》:“簸之扬之非,颠之倒之裂裳衣。”(二)摇动;
振荡。《文选·张衡〈西京赋〉》:“荡川渍,簸林薄。”李善注引薛综曰:“簸,扬也。”唐杜甫《复阴》:“江涛簸岸黄沙走,云雪埋山苍兕吼。”清汪天与《穿鳌鱼洞度莲花沟上文殊顶》:“风云看飞腾,江海几掀簸。”郭沫若《湖心亭》:“老太婆们穿着臃肿的小棉鞋,一颠一簸地在崎岖不平的泞泥的路上走着。”[12]322“1不留糠”义为要将糠粃等物筛出去,故“簸”字释为“摇动;
振荡”与文意不契,此处当指扬去谷米中的糠粃尘土等杂物。“簸”一词现仍活跃于现代山东蒙阴方言中,且常以重叠词形式出现。例如:把麦子簸簸,拿去磨面粉。

挓:临时借用的通假字,表示长度单位。《器皿章第六》:“扠糕木杓两挓(查)长。”[1]749冀鲁官话中,表示大拇指与食指张开之间的长度为“挓”(音)字。

挓,蒲氏注其直音为“查”,同“拃、折、揸、楂、蹅、札”等字。《汉语大字典》释“挓”为多音字:(1)《集韵》陟加切,平麻知。〔挓挱〕张开的样子。《集韵·麻韵》:“挓,挓挱,开儿。”(2)《龙龛手鉴》知格反。同“磔”。《龙龛手鉴·手部》:“挓,俗。裂也,张也。正作磔。”[12]1984由蒲氏注音可知其读音应与(1)相同。但就其意义来看,“挓”只有“挓挲,开貌”义,并没有“表示大拇指与食指张开之间的长度”义。因方言用字考其本字较为复杂且耗时耗力,故蒲松龄常用通假字来记音,由此基本可以肯定此字是方言记音。纪麟芝、都兴宙在《“拃”为正字考》中考正方言中“挓”的正字应为“拃”[24]。故“挓”字即为表示长度单位的“拃”字。此应用现仍活跃于山东蒙阴方言中,但其声调多为阳平。读音为“zhá”。例如:昨天刚割的韭菜,今天就又长出来了一挓高。

由此,“挓”释为长度单位。“扠糕木杓两挓(查)长”义为“用来盛扠糕的木杓的长度大约为两挓长”。

《日用俗字》包含着很多关于明清时期淄川一带的风土人情、方言俗语等各方面的资料,不仅拥有极高的语言学价值,而且对了解明清时期的乡土风貌十分有益。但因其中仍然包含大量的俗字、借字及疑难语词存疑未释,使得学者们难以深入挖掘其价值。故而,考证其中的方言字词仍需学者们多方努力,从而实现对《日用俗字》价值的全面发掘。

猜你喜欢 蒙阴俗字日用 2022年“蒙阴杯”全国早中熟桃鉴评大赛在蒙阴成功举行农业知识(2022年9期)2022-10-13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3期)2021-11-24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王素娟:让日用之美,构建出我们的生活美学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佛典疑难俗字补考汉字汉语研究(2018年3期)2018-11-06《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汉字汉语研究(2018年2期)2018-07-09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汉字汉语研究(2018年2期)2018-07-09山东蒙阴:促城镇一体化发展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新例析导数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新校园·中旬刊(2017年4期)2017-07-07蒙阴蜜桃造谣者落网记农业知识(2017年38期)2017-02-02推荐访问:俗字 补遗 言词
上一篇:引用视角下高影响力学术成果特征分析——以农业工程学科为例
下一篇:从《考城隍》看蒲松龄的救世情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