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7 点击:

海军航空大学 袁 晨

教学评价是指立足一定的标准,以收集有关材料为基础,通过合理、科学的方法,对教学效果、教学活动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即评定、分析、测量教学活动与结果的过程。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有助于推动思政课程的良好建设。然而,就目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施情况来看,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形式单一等,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并从方法上着手解决,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育人功能,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要想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评价的功能,然后立足这些功能的挖掘与利用去细化评价指标,达到最终目的。教学评价的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诊断功能。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各个方面加以分析的过程,通过多维度、多渠道的评价及时了解教学现状尤其是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判断效果、发现不足。思政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构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能及时判断、分析思政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等,主要起诊治、判断的作用。2.导向功能。评价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它是人们某种价值选择的直接反映。思政课程教学的本质就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核心价值引领,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在主流文化影响下更好地服务社会。构建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可以对照它去判断思政课程教学是否偏离核心价值观,是否契合国家所倡导的内容,让思政课程教学有合理的参考标准,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与发展。3.激励功能。评价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反馈,更是激励,在深入了解自身行为后,各主体对自身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且朝着正确的方向尽力调整方法与策略,旨在达到既定目标。思政课程评价体系是思政教学实施情况的标准参照,有着一系列的标准要求,对有关主体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4.调控功能。评价结果是真实客观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它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学生也能通过它自评学习效果,这给教师和学生调整教学与学习策略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来说,思政课程评价体系给思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提供了依据与标准,各主体能参照这些标准观察自己行为是否达标,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行为与方向。

为了保证思政课程评价公正、客观地发挥评价与指导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构建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政治性原则。高校思政课程承载着将学生培养成有着正确价值观念与政治信念的人这一职责,所以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在功能、内容、目的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教师要保证构建的评价体系能鲜明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2.系统性原则。思政课程评价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涉及方方面面的要素。为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等功能,教师需要把握好各项指标,遵循系统化设计原则。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保障教学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3.科学性原则。作为一项价值判断活动,教学评价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在构建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即构建的评价体系需要符合思政课实际情况,符合高等教育客观规律以及意识形态等,能将真实的教育情况呈现出来,有效反映和处理教育各方面的关系等。4.可行性原则。一般来说,可行性是判断事物是否有实现的水平以及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在构建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时要保证评价指标及其信息易于获得,简单易行,保证教学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在设计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学生思维层次的模糊性以及成长的渐进性。5.动态性原则。思政课程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用理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持续的过程。教师需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去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密切联系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加强表达性、非测试性、形成性、探索性等各种评价方式的应用,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性运用。

(一)丰富评价主体,保证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客观性

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中,通常只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实际上,也需要针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引导作用,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要想让思政课程达到预期效果,除了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以外,还要认真评价教师。例如,考核教师准备的课件与资料中是否体现了道德教育元素,是否将职业道德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考评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展现了职业道德教育,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突出学生主体性,实施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时代性与先进性等。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由教师自我反省,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打分,通过多元化评价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纠正。

当然,在构建思政课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改一再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的资源都要服务于学生。然而,在传统高校思政课上,通常只有教师作为主体实施评价,而思政课程本身是一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课程。换言之,很多问题的结果以及观点具有开放性,没有对与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如果只有教师一人作为主体实施评价,判断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这样的教学评价就具有很强的垄断性、主观性,教师只能站在自身的角度去评价,这样的观点不一定是权威、正确的。因此,新时期下,教师应秉持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评价主体。从某种程度上说,评价主体越多,得到的评价结果越丰富、越客观。除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实施评价以外,可以让学生、家长以及同行等参与到评价活动中。例如,在学生分析某一个社会事件或案例后,教师先让他们自我反省,重点阐述解题思路,指出其中的亮点,同时指出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这样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错误的认知,还能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如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教师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解题思路,同时鼓励其他小组提问,被提问的小组代表以及相关成员要积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总而言之,教师在构建思政课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丰富评价主体,通过多主体的参与提升教学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

(二)优化评价内容,保证思政课程评价体系系统性

在传统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实施终结性评价,即只看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无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评价容易打击其自信心,尤其是学习态度认真、有着良好学习习惯,但由于学习方法不科学、考试中发挥失常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不佳的学生,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下往往得到“差评”,这会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新时期下,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等功能,教师要对评价内容进行丰富、革新过去的终结性评价理念,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细化,以此提升评价的系统性。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平时的考核评价,另一类是期末的笔试考核。其中,对学生的平时考核更为重要,包括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出勤率、课上回答问题情况等。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之前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学业结果外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由于学生数量多,所以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教师来说,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现实,而这个时候信息技术就发挥了作用。具体来说,在当前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主要通过网络进行,而这些都会形成系统的数据。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通过钉钉、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提供学习资源,学生按照要求观看视频、解决问题,而这些过程均被客观地记录下来,如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长、做题时间、错误率等。同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会形成各种数据,比如,学生在课上的参与情况,包括线上答题数量、正确率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设置留言区,学生将自己在思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等在留言区记录下来。再就课外学习情况来看,学生课后观看视频的时长、作业完成情况等,均会被数据客观地记录下来。有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介入,原本很多难以量化的指标被量化,如观看视频的时长、提出问题的次数、答题正确率等,这些数据给教师实施教学评价提供重要支撑。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评价,坚持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这样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评价的系统性、全面性,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与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

(三)创新评价形式,保证思政课程评价体系科学性

评价形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在传统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实施的评价形式比较简单,主要以书面测试为主。具体来说,在期末考试阶段给学生发放试卷,再根据学生的得分情况去评价。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盲目性,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新时期下,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创新评价形式,以此提升课程评价体系的客观性、科学性。例如,思政课程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深奥的知识等,仅仅依靠“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甚至让学生养成凡事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小老师”法,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去备课,包括制定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PPT课件等,然后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一个学生担任教师,在“小老师”结束教学活动后则让台下的学生实施评价,通过发放问卷、填写表格的方式打分。又如,教师在课上可以抓住高校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思维活跃等契机组织他们开展辩论赛活动,通过辩论赛激发学生的思维,再根据辩论赛结果实施评价,点评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精神、竞争意识等。这样的评价形式既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学习深度,还能提升教学评价的客观性、系统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写论文、开展调研活动、课本剧表演等评价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与才华的舞台,再根据他们的表现情况实施评价。诸如此类的教学评价形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全身心投入思政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效益最优化。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完善的评价体系需要评价主体、内容、形式各个环节都达标,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政治性、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结合思政课程教学规律以及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各项评价指标,如丰富评价主体、创新评价内容与形式等。当然,文本中阐述的这些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将坚持教学实践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思政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等功能,推动高效政治课堂的构建。

猜你喜欢 思政体系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10期)2021-03-02构建体系,举一反三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0年11期)2021-01-0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19期)2015-03-01“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新高考·高一物理(2014年1期)2014-09-18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俄罗斯问题研究(2012年1期)2012-03-25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体育师友(2012年4期)2012-03-20推荐访问:新时期 评价体系 构建
上一篇: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下一篇:海尔:智家再循环互联工厂在青岛投产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