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关键路径研究——中试产业创新模式分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6 点击:

叶 锐,温晓雨,王林燊,钟 诚

(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仍在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大国之间的竞争越发白热化。世界形势变化越来越快,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部分地区形势动荡[1]。欧美国家对我国实施的贸易战、科技战全面升级,技术封锁变本加厉,而我国原创科技成果却面临着转化率低、新技术市场化应用困难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筑巢引凤,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实施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创新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集聚高端科创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有效应对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持续稳步增强,以此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形势[2]。

科技成果并不是产品,从根本上来讲仍是理论知识的集合体,无法直接批量化生产销售。跨越理论成果与市场化间的鸿沟,避免掉进创新的“死亡之谷”[3-4],以低成本、低风险解决实验室成果在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指标、资金需求、市场营销等问题,搭建一个研发与产业化之间的媒介——中试,极其重要。

实验室的技术成果通过中试环节的验证,如技术检验、流程检测、试制放大、试销推广等流程,能够有效发现在实验室中未考虑周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让实验室成果以最小成本转化为市场化产品。因此,中试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构建面向社会的高水平中试支撑平台,是推动中试普及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1.1 内涵

中试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原创技术走向产业化的重要一环[5]。当前,我国中试工作大部分由少数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高校或者大型企业,按照自身的需求各自立项完成,缺少面向市场的综合性中试平台——中试产业基地,使大部分成果面临“中试空白”,这已成为造成我国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6]。

中试产业基地,是开放的面向社会的综合性的中试协同平台,其不仅具有开展中试的专业人才团队、设备等基础条件,还应具有精准对接科技成果转化中所需的政策、技术、市场、金融等关键要素的能力,能够打破创新孤岛和壁垒,对接科研与市场,助推成果向产品化迈进,如图1所示。中试产业基地一般独立管理运营,可为实验室成果提供中间扩大化实验所需的生产场地、设施设备、中试工程人员及公共配套的水电气基础设施,能够实现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迈进的二次开发。中试产业基地是向企业输送成熟、可直接应用于生产领域的中试技术成果的集散地,是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市场、资本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中试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对于降低科技研发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7]。

图1 中试环节

1.2 必要性

欧美等发达国家重视中试在科技研发中的作用,其高校、企业大多建设有自己的中试平台,称之为“中试工厂”。国外“中试工厂”主要为专业的投资机构、大型企业筹建,资金充足,大多具备非常好的中试条件,并组建有专业的中试团队,建设中试平台已成为国外科技成果转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环。王帅帅[7]指出,经过中试的项目,成功率能达80%~100%,未经过中试的项目,其成功率低于30%。在发达国家,科技项目的中试率高达70%,而我国每年列入中试的重大成果不到5%,全国中试率只有3%左右。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中试验证环节仍严重缺失。

虽然我国探索了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并出台相关刺激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与发达国家还相差较大。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指出,高校、科研院所的有效专利实施率为高校13.8%、科研院所29.6%;
产业化率为高校3.0%、科研院所15.6%,仍处于较低水准。沈健[7]指出中美两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数值分别为6%和50%;
以“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指标衡量则差距进一步拉大,两国的数值分别为6%和100%。由此可见,中试环节的缺乏是我国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桎梏之一。

目前中试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主导,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中试平台往往存在转化项目审批繁复、风险投资基金不足、工程专业人才缺失、转化空间受限等问题;
而企业主导中试成果转化则因缺少具有科研思维的工程师团队,无法与高校科研团队有效沟通,无法从科研理论层面充分理解技术的内核,导致科学家的想法得不到充分的实现;
且因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制约,导致中试品类被限制,难以满足中试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建设面向社会、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中试协同平台——中试产业基地迫在眉睫。

查阅相关文献[8],国外关于中试的研究几乎集中于技术层面,即关注某一产品的中试技术、方法、材料、工艺等的试验研究,而对于中试环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如中试概念、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模式等鲜有研究。且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的定制式中试工厂的建设模式需要的人才队伍、资金规模、实验装置、试验场地等,国内一般的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承受不了,目前国内也还没有真正的中试阶段的风险投资,也鲜有愿意承担中试风险的规模企业,这导致我国必须结合国情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中试之路。

2.1 研究回顾

我国中试产业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关于中试产业基地建设的共性问题研究还比较薄弱,特别是2010年后,仅有少数学者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对中试及中试产业基地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试特征、模式、影响因素,中试产业基地种类、绩效评价、建设的意义等方面,如李元广[8],林筠等[9],常静等[10],申轶男等[11]分别在相关文献中对中试环节的影响因素、中试环节的运行机理、中试产业基地建设的意义做出了阐述,得出了中试产业基地建设对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探索较少,相关文献也仅对国内目前现存的中试产业基地模式做了概括,如汪杰[12]指出中试产业基地分为政府主导型、高校主导型、科研院所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混合主导型。赵长正[13]阐述了福建省中试产业基地主要包括:新厂房建立、利用原有科研实验场所建立、联合同业优势科研单位共同建设、借助企业实验室建设、利用企业空置设施建设等。

综合现有理论研究可知,中试产业基地建设已逐步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研究成果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模式缺乏实践依据分析,对中试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困难、诉求尚未进行深入探讨,尚无可推广的中试产业基地模式,不利于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中试产业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推广。

2.2 各省中试基地建设情况

随着国家逐渐支持中试产业基地建设,近两年来多省市陆续出台中试平台试行政策。《四川省中试研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支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和行业类中试研发平台,鼓励以行业优势创新资源或企业科研平台为依托的中间试验开发实体建设。陕西省明确从2022年开始,每年支持建设5~10家中试基地,到2025年,省级中试基地达到30家以上[14]。《河南省中试基地建设方案》明确中试基地建设类型及建设步骤。《河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加强中试熟化平台建设。支持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共建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平台。《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中试基地是支撑引领产业链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从各省市出台的中试政策可以看出,我国大范围建设中试产业基地才刚刚起步,各地中试产业基地建设热潮才刚刚掀起。当前各省虽已出台指向性明确的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政策,但基本为战略指导性政策,像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科技发达省市都还没有关于中试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细化政策。各省关于中试产业基地建设的代表性成功案例还鲜有所见,中试产业基地建设的实践模式尚在逐步探索中。

2.3 问题与困境

随着全国各地中试产业基地建设热潮迭起,建设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逐步显现。

(1)中试项目、中试产业基地流程审批政策缺乏。中试项目往往伴随着一些化学化工反应过程,这使得中试项目立项、中试产业基地建设面临着规划许可、环评审批、安评审批等环节,而目前各省关于这些环节的流程审批政策还比较缺乏,政府往往是按照企业大规模生产的标准来进行审核,与中试是实验短暂过程的事实不匹配,这导致一大批有发展前景的中试项目立项陷入停摆,很多成果的转化卡在中试环节。

(2)中试平台所需要素投入不足,中试产业基金欠缺。中试环节作为连接产业端的科研活动,具有硬件资金投入庞大、研发测试周期长、运营管理耗资多、人才费用高等特点[15]。然而目前各种基金投资平台均偏向于投资成熟技术,缺乏针对中试的产业基金,政府对中试产业基地的资金补助政策也较少,大部分中试基地运营困难。

(3)中试人才匮乏。中试是科研的一部分但又区别于一般理论研究,专业的中试工程师团队需要具备科研思维,拥有将科研成果充分消化并通过工程转化放大落地的能力。目前这种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型”工程师团队还十分稀缺。

本文以中试产业基地建设过程完整且取得一定成效的成都市青白江区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如何攻克中试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共性难题,窥视其中的驱动要素,找寻可复制推广的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模式及创新办法。

3.1 区域背景

1960年,青白江因国家重大工业项目川化、攀成钢而建区,在这两大集团的强力支撑下,青白江逐步发展成四川省内最大的冶金、化工基地。2013年,青白江成为中欧班列(成渝)的首发站,拥有了独有的临港优势,成为内陆地区链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集散地,与欧亚各国合作交流频繁。如何扩大这些优势,让内陆各行业先进技术都可以通过青白江走向国际,国际的先进技术也可以在国内转化、孵化为产业化项目,青白江结合实际,投石问路,着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中试产业基地。

3.2 青白江区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战略思路及成效

青白江区充分依托国家老工业基地产业优势,利用成都国际铁路港枢纽通道,发挥“成都1小时交通圈”地域优势,构建了三大“科创+”体系:“科创+”科学家策源体系,通过举办国家级论坛,邀请院士专家(团队)提供战略技术咨询,促成中试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共同开展中试产业项目,以项目积聚助推产业做大;
“科创+”工程师队伍体系,成立以在蓉8所高校材料学院为主体的成都新材料学会,鼓励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等链主企业工程师入会参与产业学术研讨和成果转化,帮助企业打造能力强劲、专业对口的工程师队伍;
“科创+”配套服务体系,探索“科协+园区、科协+N个专业机构”服务模式,出台《“智汇陆港”人力资源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构建发展培育“给奖补”、人才安居“给支持”、要素供应“给保障”、创新研发“给包容”的政策保障机制和“保姆式”服务体系,依托“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等平台,发布科技创新相关供需信息,推动专业技术力量与产业化项目精准有效匹配,助力中试产业能级提升[16]。

青白江区以三大“科创+”体系为手段,以区域内某一行业领域链主企业为代表,协同打造典型的行业小型中试产业基地,创新“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建设模式,在取得良好基础和初步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扩大该模式的影响力,在青白江区其他企业和产业园区进行推广。同时,建立了“2+3+N”中试产业基地配套体系:以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中试需求为导向,以域内链主企业为依托,打造2个中试产业基地配套研发中心[17];
依托区域内产业功能区存量土地资源,布局3个中试服务综合体;
整合域内43家企业创新平台,打造N个中试应用场景[18],搭建一批联合试验、应用中试、孵化转化和数据服务等功能性平台。围绕中试产业基地打通成果转化上下游服务链条,实现研发创新、小试中试、产品推广和展览展示等“一站式”服务。最终协同区域内所有中试产业基地及配套体系,形成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服务+公共平台“五位一体”的中试产业基地,构建全流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17]。

截至2021年,青白江区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专精特新企业25家,打造先进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等各级各类技术创新平台49个、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7个,建成5万余平方米的新型材料中试产业基地,落地转化60个中试项目,达成转让合同金额8.6亿元,带动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获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试点示范区、省级院士(专家)产业园区,连续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3.3 青白江区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模式

产业“链主”企业引领的“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模式。“链主”企业集聚了高端生产要素,集合了产业链上各个规模企业的生产、供需等环节,是产业集群核心节点,起到持续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在产业生态中处于枢纽地位[19]。青白江紧紧抓住区域内“链主”企业的带动能效,以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为先驱,探索企业主导型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玉龙化工通过十几年的探索,打造了一支多学科的具备科研思维的中试工程化团队,走出了一条“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的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新路径,如图2所示。在该模式下,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共建成果转化公司,科学家负责“从0到1”的科技创新,工程师负责“从1到100”的中试放大,企业负责“从100到N”的市场推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了专家、企业“全程参与、深度互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局面,推动实验室成果跨越“最后一公里”开花结果,成功转化中国工程院石碧院士、王琪院士等高层次团队的1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100%,实现了企业与专家团队的共赢。该模式取得初步成功后,通过政府资源协同,在区域内宣传推广,推动区域内中试产业基地集群的实现。

图2 “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模式

“实验室+中试产业基地+中试产业”孵化生态圈。青白江区以“链主”企业建设的中试产业基地为依托,以中试产业基地行业领域为导向,纵深打造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大数据平台、金融平台、学会协会、技术经纪人服务平台、“第二产业大学”实践平台等功能性平台,构建含科研项目发布、实验室技术开发、科研机构对接、中试验证实施、产业孵化扶持、金融资本融入、项目建设管理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环节的“实验室+中试产业基地+中试产业”孵化生态圈(见图3)。吸引研发机构、中试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在该区域内整合集成、共建共享,推动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等在青白江跨界融合,形成创新链、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金融链、供应链“六链融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为区域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1 重视中试产业基地在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试产业基地已经发展成为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中介服务、产业孵化、生产制造等于一体的创新产业链,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转化效率、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其形成生产能力的成本远远低于一般的招商引资,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区域内中试产业基地的建设,以区域内主导行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区域内企业、科研院所参与积极性,群策群力,大力扶持中试产业基地建设。

图3 “实验室+中试产业基地+中试产业”孵化生态圈

4.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区域内中试产业基地规划水平

一是形成“环高校一小时”试产业圈。在高校的一小时通勤圈内规划建设中试产业基地,准入多学科、多领域、多工艺的小型生产与检测设备,以开展项目中试验证,这将大幅减少高校科研人员往返于中试场所与高校的奔波,提升科研人员与中试团队的沟通效率。

二是政府作为主体,联合各地方协会、学会等资源综合体,整合高校资源,根据企业需求,搭建共享的供需对接平台,让高校与企业可以有双方沟通的直接对接窗口,使得信息对称化传递,让更多高校资源得以精准落地转化。

三是建立中试产业本地化场景应用体系。在中试研发过程中,充分引导区域内智能制造、设备加工、原材料供应企业参与中试产业链建设,加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的深度合作,为中试设备制造、中试过程原材料供应等提供支持,形成产业链闭环,反哺本土制造企业发展。中试研发产品可根据本地实际需求,优先投放本土相关企业试用验证,并以成果鉴定与相关专家评估为依据增大本地原创成果在本地重大项目、政府采购中参与比例,加快成果就地转化落地速度,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4.3 鼓励企业作为责任主体牵头建设中试产业基地

政府引导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中试产业基地。企业可以利用灵活的机制体制、丰富的生产设备、具有生产经验的人员等优势,有效发挥企业在科技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用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产业化等不同阶段的创新链,提高科技成果工程化水平。

4.4 制定符合中试项目实际的审批政策

中试是科研,项目批量小,目前按照企业生产线的安评、环评要求和流程进行审核,不符合中试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应针对中试制定适宜的、可执行的安评、环评政策。江苏省对中试研发平台的安评、环评以园区为主体,对园区内的安全、环保做整体要求,在园区安评、环评指标内的项目引入时仅作项目备案,不再单独对项目进行安评、环评;
《四川省中试研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对中试研发平台所在属地提出了协调支持安评、环评、能评等行业审批的要求。

4.5 培养具有科研思维的中试工程师团队

加大对复合型、跨专业、多学科型中试人才的培养,制定有特色的、完善的、合理的中试产业人才政策。例如:对从业人员进行“中试产业英才”认定、评定“人才绿卡”计划时给予适当倾斜,购房、租房、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补贴。制定类似于选调生下基层的政策,鼓励应届毕业生到创新型企业中参与中试产业的科技转化科研工作,3~5年后可以根据业绩给予其进入政府部门任职或者高校任教的机会。鼓励中试产业创新发展,体现中试产业从业者的社会荣誉与社会价值,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6 出台推动中试产业基地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办法

成立中试产业基金,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投资基金作用,加大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对中试产业基地进行等级评价,给予相应的补贴支持。对中试产业基地的建设用地审批给予优先支持。税收给予适当减免,运行给予适当补助,租赁的办公试验厂房给予一定年度的租金减免或补贴。政府牵头组建国有投资资金对中试产业基地建设进行投资;
成立中试科研服务平台共享体系,通过按需求发放中试服务券的方式,对中试企业使用实验检测、知识产权咨询、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予以专项补助,同时盘活整个科技服务体系;
对符合国家、省、市重点科研方向的首台(套)设备的市场化,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等。

中试产业基地是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一是产生“工业放大”的质变效应。实验室科研成果经过放大、检测、跟踪与改进等多个中试环节,可以确保其性质稳定成熟,真正转化为可供产业应用的技术成果。二是检测市场接受度的“模拟示范空间”。中试产业基地是最大化模拟实际技术生产、商业推广、检测市场接受度、分析后期市场效应的重要示范空间。三是企业战略决策的“辅助器”和“风向标”。中试环节的实验模拟参数、产业化可行性参数、技术经济指标、成本收益率、投资占比率、市场接受率、市场竞争率等因素,是企业研发和投产等重大性、前瞻性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企业战略决策“辅助器”和“风向标”。

本文通过分析青白江区中试产业基地建设的战略思路、手段措施、模式路径,探索出“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新模式。该模式以企业为运营主体,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在协会的服务助力下,在研发平台的支撑下,在中试产业人才的运维下,通过与专家院士团队共建中试成果公司,股权共享,利益共享,共同开展中试试验及产品市场推广,以此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该模式强调了中试产业基地建设中企业、高校、政府三方主体的重要性,创新性引入“中试产业人才”和“环高校一小时中试产业圈”定义,并明确其在中试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此外,通过分析中试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壁垒,明晰当前我国中试产业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青白江成功案例的启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完善我国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模式具有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产业基地科技成果建设 连长兴岛世界先进石化产业基地化工管理(2022年27期)2022-11-15大连长兴岛世界先进石化产业基地化工管理(2022年30期)2022-11-15大连长兴岛世界先进石化产业基地化工管理(2022年15期)2022-11-15自贸区建设再出发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人大建设》伴我成长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把唐山打造成为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公民与法治(2016年20期)2016-05-17科技成果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推荐访问:路径 成果转化 中试
上一篇:荆防颗粒对急性醉酒模型小鼠的解酒作用及作用机制
下一篇:作品组成元素的商标在先权利保护研究——以“葵花宝典”案为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