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农业芯片”,打造国家种业基地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3 点击:

文 杨俊伍 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荀娅婷 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在2022 年12 月23 日至24 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 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底线要求,而粮食安全又是这个底线中的底线。

作物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的物质基础,是一切基因的源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芯片”,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优势,同时也决定着未来国家间激烈竞争中的经济发展潜力与政治安全程度。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就要抓紧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种业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面临种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品种、环节和领域过度依赖进口,西方对我国封锁加剧等困境。中国的种质资源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权,而“洋种子”价格高昂,1 千克日本产甘蓝种子卖到6800 元,一粒进口番茄种子售价15 元……我国种子产业进口受制于人,更隐藏着“断种”风险。此外,我国还未建立起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与研究基地,应用于育种创新的农业种质资源不到10%,大多数资源尚未开发利用,形成战略自主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云南作为全国的“动植物王国”“药物宝库”和“动植物基因库”,同时也是种质资源相对丰富的大省,必须提升育种技术和实力,尽早将“农业芯片”牢牢攥在自己手里。通过全面完善种质资源保护、生产、应用等全方位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把云南省打造成为“全国的种质资源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云南力量。

云南打造国家种业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一是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独特。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为典型的低纬度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倾斜,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生态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优良的生态环境使云南形成了丰富的植物区系和作物资源。二是种质资源丰富。云南种质资源多样而富集,是世界上栽培稻、荞麦、茶、甘蔗等主要经济作物的起源地和多样性中心。已发现高等植物多达17902 种,在4% 的陆地国土面积上拥有全国50%以上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其中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主要栽培种类有500余种,占全国农作物种类的80%。三是云南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一定规模。云南省已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国家级或省级农产品生产基地10 余个种类,涉及600 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以滇中、滇东北为主的烟草、畜牧、花卉、中药材、马铃薯产业区,以滇南、滇西南为主的优质稻米、甘蔗、茶叶、橡胶、咖啡产业区,以滇西、滇西北为主的畜牧、药材产业区,以滇南、滇东南为主的热带水果、蔬菜、药材产业区及优势农产品商品生产地。

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初显成效。云南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950 年以前,学者和科研单位结合专业需求零星调查收集;
1956 年至1978 年,重点考察收集粮食作物和果树的样本;
1978 年至2000 年,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研究体系逐步形成;
2000年至今,资源保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收集保护规范化、常态化,资源收集保护和发掘利用同步开展。自1958 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到2015年,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62 个,形成了不同级别、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同时,打造了以低温种子库、资源圃、植物园为基础,组织培养、DNA 保存等不同方式为补充的保护体系,建成国家作物种质库2 座、中期库10 座、种质资源圃43 个,保存各类作物资源47 万份。此外,通过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种业对外开放实验区,进一步加强了以东南亚国家为主的生物资源国际交流与合作。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初入正轨。云南省作物种质资源种类繁多,大部分作物种质资源已经进行了鉴定与评价。其中稻作、玉米、小麦、薯类、油料、园艺、烟草、甘蔗、茶树等作物种质资源大致经历了品种筛选、种质资源群体改良、种质资源引入利用与创新等过程。以玉米为例,云南自1956 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玉米地方品种进行评价试验研究,筛选出丰产性好、品质优良、适应性较广的地方良种供玉米主产区推广利用;
20 世纪7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在玉米群体改良协作组的选育中,大多采用集团法混合选择、穗行选择和半胞改良穗行法进行群体改良;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省原保山地区农科所采用系谱法分离选系,育成了“保103”和“保108”等系列自交系;
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先后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泰国等地引进了大量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拓展了玉米育种的遗传基础,选育出优质玉米品种。近年来,云南省着力推进“大产业+ 新主体+ 新平台”建设,形成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打造从“种子”源头到“电商”终端,“多、特、好、早”的独特农产品,做强农业“头”和“尾”,促进了全省农业转型升级。

作物种质资源相关制度保障初步出台。2016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实施;
2016 年8 月15 日,《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施行;
2018 年农业农村部颁布《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 年)》。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
同年3 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颁布《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方案的通知》;
7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8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
2021 年9 月《云南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服务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实施方案》出台;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国家种业振兴政策引导下,2022 年7 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9 部门印发了《云南省支持种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通过提高金融服务种业振兴的贡献度,进一步助力全省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推动云南种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建设成为国家种业基地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是鉴定和评价体系不完善。云南是国家作物种质库保存地方作物种质资源最多的省份之一,由于作物种质资源前期鉴定与评价大多是结合科研项目进行,评价指标有所侧重,未能全面考察种质资源。此外,由于缺少持续稳定的经费和高水平种业人才,未形成完善的种质资源研究制度;
加之各类作物研究与利用深度不同,通过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应用于育种创新的农业种质资源不到保存资源的10%,导致大多数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二是高质量耕地缺乏。种质资源创新、良种生产均需要地力良好的耕地,需要隔离设置。由于城市扩建等原因,面积足够的高质量科研基地、原(良)种场越来越少,云南耕地面积9300 多万亩,其中80%为旱地,20%为水田,山区和半山区耕地面积占比为80%左右。截至2021 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44.76 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6.2%。三是种业人才数量不足。随着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对种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现有涉农专业人才数量已经很难满足种业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作物种质资源以及产业链的研究,需要长期时间投入,相较其他行业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环境艰苦导致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运行机制。四是种业市场集中度低。省内种业企业大多属于生产销售型企业,科研投入少、研发能力弱、拥有自主品种权的品种少,企业及政府在种业研发方面投入相对较少,且多数以项目形式集中在科研单位、高校,研发成果市场认可度较低。五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实行的优惠政策和优惠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种业企业的投资成本,引导企业投资决策。目前,《云南省支持种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将对云南省内育种单位自主选育的品种,开展突破性新品种推广后补助,每年遴选补助5 个,省级财政按50 万元/ 个的标准给予补助,开展优良大品种推广后补助,每年遴选补助5 个,省级财政按100 万元/ 个的标准给予补助。这项政策补助企业数量及资金数额对于庞大的种业市场来说有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但对于高昂的投资研发费用,补助金额仍少,补助企业的数量也不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打造云南国家种业基地,需要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更为精准的投入。

统一思想认识。种业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是一个经济体量小、战略意义重大的行业。云南省委、省政府要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及群众树立以种质资源为核心推动云南种业发展的意识和理念,明确种业的国家属性、振兴主体的企业属性、保护种质资源的社会属性。精准化满足特定种质资源对培育阶段需求要素的特殊性需求,实现其研究培育最深化和产品品质最优化。

形成制度支持。按照《云南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云南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全省由上及下各个层面支撑保障种业振兴的法规及政策。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整合人才、项目、资金力量,聚各业之力、汇各界之智,重点工作逐项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
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法规及政策,结合实际、明确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实要素保障,强化资金管理,落实工作经费,形成推进种业振兴工作合力,统筹推进全省种业振兴。

形成人才与科技支撑。培养种业新生力量,制定人才培养教育保障计划,为大学或职业教育种业相关专业提供国家助学金资助,打通定向就业保障渠道。创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大学与企业合作创办种业商学院,支持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制定种业研发、生产、技术服务人才财政预算资金补助计划,推出有吸引力的待遇方案,让投身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专注于种业振兴大业,定时定期组织种业专业型人才进行专业培训,参加国内外的学习交流。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政府机构应重点关注对基础性、公益性科研领域的持续稳定投入,为种业的应用性技术研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撑。鼓励以县为单位,大胆探索多种形式的资金整合,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设立省级生物种业发展重大专项资金,改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设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和育种基地;
将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种质创新挖掘利用等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给予稳定的财政支持;
政府支持企业育种项目试点,制定种业科研项目补助政策,对科技投入较大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转化成效突出的创新成果,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

建立市场化的种业产业体系。加大市场和社会对种业振兴的支持,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运作的种业发展模式,形成可持续造血机制,推动种业产业健康发展;
大力开发作物种质资源,推进科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和鼓励种业企业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商业育种创新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

猜你喜欢 种业种质云南省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红河学院学报(2021年4期)2021-11-19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矿产勘查(2020年5期)2020-12-19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0年16期)2020-09-25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四川蚕业(2020年4期)2020-02-10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中国麻业科学(2018年6期)2018-04-09《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今日民族(2017年1期)2017-02-15种业名企展示种业导刊(2016年11期)2016-07-20种业名企展示种业导刊(2016年4期)2016-06-19推荐访问:芯片 种业 基地
上一篇:通脉养心丸减轻阿霉素致小鼠急性心脏毒性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保山路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