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对后循环出血性眩晕的效果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01 点击:

裴书萍 张 慧(通讯作者) 徐姝婷

(扬州洪泉医院,江苏 江都 225200)

后循环出血性眩晕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中老年人群是高发人群。该病发生机制为小脑、脑干或枕叶皮质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管腔狭窄、具有较慢的血流速度的情况下短暂性缺血,促进眩晕症状的产生,药物治疗是临床主要治疗方法[1]。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本院后循环出血性眩晕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探讨了后循环出血性眩晕护理中循证护理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本院后循环出血性眩晕患者106 例,依据护理方法分为循证护理组、常规护理组两组,各53 例。循证护理组女22 例,男31 例;
年龄33~88 岁,平均(62.53±8.62)岁。常规护理组女23 例,男30 例;
年龄34~89 岁,平均(63.21±8.2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疏导患者情绪,对患者进行常规宣教,良好的住院环境,督促患者在眩晕发作期间尽可能卧床休息,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等。

1.2.2 循证护理组 依据后循环出血性眩晕发生原因、影响因素等然后结合其和患者实际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1)基础护理。对安静、保持优美的病房环境,保证病房具有适宜的温湿度、光线强度。治疗期间督促患者卧床,减少家属探视。督促患者进食可口、清淡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进食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酒。治疗间隙督促患者适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治疗护理。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疾病发作规律、生命体征变化,协助医师处理发现的异常,督促患者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在将体位改变的过程中保持缓慢动作,避免急速扭转颈部。保持适宜的输液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加重患者病情。观察患者用药疗效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督促患者第一时间告知医护人员发生的不适,使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实时调整;
(3)知识掌握。依据患者文化层次及对疾病的认知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宣传,将疾病发病原因、临床特征等告知患者,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对医疗活动主动配合;
(4)心理护理。通常情况下,眩晕患者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护理人员应该保持和蔼的态度,用亲切的语言对患者表示关心、体贴,对护患交流进行强化,给予患者人格以充分尊重,对患者的各种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帮助患者将悲观情绪消除,增强治疗信心;
(5)出院指导。出院时督促患者出院后保持缓慢的动作,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坐船、高空作业等。如果眩晕发作,则立即卧床闭眼休息,待症状较轻后再以较慢的速度起床等。

1.3 观察指标 随访1 个月。(1)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
(2)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能力。分别采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2]、自我管理量表[3],总分分别0~100分、4~96 分,分别表示无-严重、弱-强;
(3)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 检验;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焦虑评分、抑郁评分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护理后,两组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循证护理组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理状态比较

表1 两组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理状态比较

2.2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治疗管理、饮食管理、社会心理管理、日常生活管理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治疗管理、饮食管理、社会心理管理、日常生活管理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循证护理组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

表2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

2.3 两组遵医行为比较 循证护理组患者的遵医嘱服药、适当运动、饮食控制、定期复查比率90.57%(48/53)、83.02%(44/53)、86.79%(46/53)、92.45%(49/53)均高于常规护理组75.47%(40/53)、66.04%(35/53)、69.81%(37/53)、73.58%(39/53)(P<0.05)。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循证护理组中,跌倒1 例(1.89%),坠床0 例(0.00%),其他0 例(0.00%),不良事件发生率1.89%(1/53);
常规护理组中,跌倒3 例(5.66%),坠床2 例(3.77%),其他3 例(5.66%),不良事件发生率15.09%(8/53)。循证护理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χ2=4.371,P<0.05)。

后循环出血性眩晕的主要发病原因为颈椎病、动脉粥样硬化。同时,炎症、椎基底动脉解剖异常、糖尿病等也会引发后循环出血性眩晕[4]。通常情况下,西医认为[5],抗凝、将血液黏度降低、对脑血管进行扩张等能获取理想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6],眩晕的发病机制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瘀血阻滞等,因此治疗根本为活血化瘀。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要使患者得到良好效果,要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知识掌握、心理护理及日常护理。循证护理指护士将目前获取的最好研究证据准确、利用起来,依据个人临床经验与护理专业技能,给予患者具体病情、价值等以充分考虑,有机结合三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将最佳护理方案提供给患者。有研究表明[7],对后循环出血性眩晕患者来说,循证护理一方面能提升临床疗效,提升患者遵医行为,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组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循证护理组患者的治疗管理、饮食管理、社会心理管理、日常生活管理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因为循证护理积极疏导患者不良心理,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循证护理组遵医嘱服药、适当运动、饮食控制、定期复查比率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循证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89%(1/53)低于常规护理组15.09%(8/53)(χ2=4.371,P<0.05),因为循证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对护患关系进行改善,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增强,提升患者的遵医行为,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有利条件,临床疗效提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后循环出血性眩晕护理中循证护理的效果较常规护理效果佳,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出血性持续时间循证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承德医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5-23《循证护理》稿约循证护理(2021年1期)2021-01-26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8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健康体检与管理(2021年10期)2021-01-03变径组合提升管内团聚物持续时间的分析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年9期)2019-09-18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科技与创新(2016年24期)2017-03-30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6年4期)2016-03-11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版)(2015年5期)2015-10-21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6期)2015-06-08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32期)2015-03-01推荐访问:血性 眩晕 护理
上一篇: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在甲状腺肿物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观察
下一篇:乳腺癌患者手术麻醉苏醒后24,h支持性照护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