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视角下德国难民融入的典型项目与体系分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28 点击:

王奕俊 吴林谦 王英美

(1.同济大学,上海 201804)

(2.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699)

德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国,2019年,移民数量占总人口的29%。2015年、2016年大量来自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及东欧的难民涌入德国寻求庇护,掀起新的移民浪潮。从2015—2018年,共有180 万人提出庇护申请,[1]截至2017年12月,已有120万人获得难民身份。[2]这不仅是欧洲各国中最大的难民潮,也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移民潮。这些难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弱势,融入德国社会存在困难。为应对这一挑战,德国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系统性优势,开展针对难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帮助其融入德国劳动力市场,这同时也缓解本国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一)难民群体的融入挑战:脆弱性问题

难民潮给德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不仅在于庞大的难民规模,更重要的是与其他移民相比,难民通常处于不利地位,[3]具有显著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2003年发布的报告,“脆弱性可以被视为很可能遭受特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影响的状态,同时伴随着下降的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相关消极影响的自我保护能力。它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维度,并构成人类状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个人和整个社会均产生影响”。[4]与普通移民相比,难民的脆弱性是整体性的,集中体现在社会身份、人力资本、就业能力等方面。

1.社会身份的不确定性

与普通移民相比,难民往往要克服更大的法律和其他体制障碍,如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影响,难民经常遭受就业的变动或中断;
大多数难民涌入德国是一种在外力驱动下的被动行为,他们并未为移民做好充分准备;
此外,庇护程序中的法律不确定性,导致难民身份获取的不确定性,使得难民相较于一般移民“更脆弱”。[5]

2.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难民的总体受教育水平与德国平均受教育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6]以职业教育为例,来德国之前在来源国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难民比例很低,只有6%左右。2016年,德国所有130 万个双元制学徒职位中,来自于八个主要庇护国家之一的难民占比不足1%。[7]难民进入德国初期,还普遍存在语言问题,德语能力不足,对其理解德国文化历史、法律制度、价值观念等社会交流造成不利影响。德语水平低下的难民在社会生活中面临更多的社交困难、文化价值冲突,难以融入德国的生活。[8]

3.就业能力不足

难民的职业资格存在明显的不足:职业资格尚未达到所从事工作要求的难民比例约为三分之一,而在高技能岗位,这一比例则增加到二分之一。[9]根据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的统计,来自欧洲以外的难民来源国的就业者中,有70%未完成相应的职业培训,这不仅明显低于德国人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普通移民,职业资格不达标成为该群体顺利进入德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障碍。受教育水平、职业资格水平、语言能力等因素制约,难民的就业率较低。2017年,来德国1年的难民就业率仅有9%,2年的为19%,3年和4年的也只提升到36%和37%的水平。[10]而且大部分难民主要集中于低技能岗位,受自动化等技术影响,中长期被边缘化的风险很高。[11]

脆弱性理论认为:源于个人社会经历以及拥有的社会经济地位而产生的嵌入性差异(embedded difference),对个体脆弱性程度和潜在可能性产生重大影响。难民所面临的多重嵌入性差异决定了其融入德国社会之路将异常艰难。

(二)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劳动力短缺

与难民低就业率形成对照的是,德国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德国社会正经历快速老龄化,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将存在每年高达50 万的劳动力缺口,预计到2035年德国的工作年龄人口还会进一步减少400~600万。[12]以手工业为例,德国约有100 万家手工业企业,雇佣约540 万员工。该行业面临约25 万的劳动力短缺,尽管采取了提供学徒岗位的形式吸引劳动力,但2018年仍有1.7万个学徒岗位空缺。[13]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不得不依靠外部的人口输入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正如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IAB)提出,德国劳动力市场需要吸引大量国际工人才能弥补这一缺口。[14]默克尔政府也表示,由于德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和选择职业培训的年轻人数量减少,希望移民的涌入能解决该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15]事实上,自2005年实施《移民法》以来,德国政府就致力于促进移民进入德国劳动力市场。移民人口已成为填补德国在人口不断老龄化后出现的劳动力资源缺口的重要资源,从2005—2015年,德国移民劳动力数量的增幅在所有经合组织国家最高。

(三)应对思路:通过职业教育促进融入

难民潮给德国社会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德国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当前难民潮呈现以男性为主和年轻化的显著特点:其中74%的移民年龄在30 岁以下,且三分之二为男性人口,这较好地匹配了德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成为德国潜在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6]但是难民群体在人力资本水平上与德国劳动力市场要求仍存在显著差距,为了弥合这一不足,德国政府希望通过教育提升难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由于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密切,与学术型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适合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移民家庭。同时由于拥有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政府一贯注重发挥职业教育与培训(VET)促进移民就业的作用。

近年来,德国学徒培训职位供需的宽松也为难民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行性:与2015年相比,2017年德国公开培训职位的数量增加了3%,报名人数却下降了0.6%。整体来看,约有8%的岗位出现空缺,主要涉及酒店业、商务、烘焙、物业等行业,其中在酒店业中,仅有29%的申请率,这为难民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了较好机会。[17]而进入德国的难民也对职业教育抱有很高的期望:18~25岁的年轻难民中,有高达84%的人希望继续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以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18]

但是由于难民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欠缺,尤其是语言能力存在不足,对其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造成障碍,[19],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制定针对难民的职业教育解决方案。

脆弱性理论认为,应对人类脆弱性的方法是由社会机构提供社会资源,帮助个体获得从不幸遭遇造成的伤害或挫折中恢复的复原能力(resilience)。[20]自2006年起,德国联邦教育部就对移民教育制定了三个明确的核心目标:使每个人能自主自立,实现机会均等,使个人的工作与个人能力和兴趣相适应。德国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将难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其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制定、开发有针对性的政策和项目,帮助难民获取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难民职业教育融入解决方案。

德国在制定难民融入的具体对策时,充分考虑难民的个性化诉求,循序渐进地帮助难民确定未来的职业领域,给予充分的职业指导,并帮助其找到适合的实习岗位、获取必要的职业技能。以下分别介绍未成年难民和成年难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典型项目。

(一)面向未成年难民的职业教育:纳入“教育链计划

2010年,联邦教育和研究部(BMBF)、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BMAS)和联邦职业介绍所(BA)联合启动了“教育链计划”(Initiative Bildungsketten),旨在支持未成年人从学校走向学徒实习,帮助其发现职业兴趣,获得学徒实习资格并成功完成职业教育和培训。“教育链计划”也将未成年难民纳入其中,各州提出了专门针对难民的支持措施,结合已有支持措施,使未成年难民更好地融入。

1.职业导向阶段:提供职业指导

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主要通过“潜力分析”(potentialanalyse)和“工作日”(werkstatttage)提供初中阶段的职业指导,该举措被纳入“职业指导计划”。“潜力分析”通常为期3 天,在七年级的第二学期进行,旨在激发学生参与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素养和能力进行初步评估,并作为后续支持措施的基础。“工作日”一般为期两周,在八年级举行,学生们可以至少在三个职业领域中尝试实际工作。[21]

在职业指导过程中,由于难民学生缺乏德语知识,各州还提供了相应的语言支持措施,例如在布莱梅,开设了有语言支持的职业定向班,帮助难民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后能够顺利参加入门培训课程、双元制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
在柏林,为难民提供的工作日项目中,实用语言支持是其中一部分,并且考虑难民女孩的特殊性,还为她们开设了特殊班。[22]

2.准备阶段:为进入高中职业教育与培训或学徒培训做准备

准备阶段主要针对那些尚未顺利进入高中职业教育与培训或学徒培训的未成年人,[23]各州提供的支持措施主要有入门培训课程、职业入职支持和职前培训等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针对性的帮助,提升未成年人的资格和技能,使其尽快获得学徒实习资格,顺利进入高中职业教育与培训或学徒培训。

此外,为了应对新近涌入的大量难民,大多数州为那些没有继续读高中或成为不了学徒的年轻难民开发了专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预备课程,课程持续1~2年,通常将语言课程、技能培训、职业导向和实习机会结合起来。[24]例如巴伐利亚州的职业融合课程,其目的是使年轻难民能够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并使他们了解各种可能的教育毕业证书。该课程为期两年:第一年重点是语言习得、价值形成和第一职业取向;
第二年更加强调职业取向,为年轻人成为学徒或进入中学做准备。[25]

3.职业培训阶段:持续向个体提供支持,防止学业中断

从未成年难民学生离校前倒数第二年起,专职的职业入门指导者开始为其提供个人发展帮助,一直持续到进入工作岗位参加培训的第一年,从而将从学校到培训的整个职业导向过程整合在一起。

为了使青年顺利完成职业培训,各州提供了支持个人职业培训的各种措施,例如,辅助职业培训、伴随培训援助和志愿者指导等。通过这些优惠乃至免费的社会教育支持,可以帮助青年难民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确保培训取得成功并防止辍学。

各州的职业学校普遍提供了专门针对移民和难民语言障碍的支持措施。[26]例如,在勃兰登堡州的职业学校中,为降低难民的语言理解障碍,没有采用常规的理论授课方式,而是通过演示和模仿来传授知识和技能。[27]在巴伐利亚州职业学校的专业课中,为所有特殊语言需求的学生提供专业语言支持,作为常规教学的补充,支持学徒计划的顺利完成。

(二)面向成年难民的职业培训:“难民培训途径”项目

2016年,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联邦职业介绍所以及德国中小企业联合总会(ZDH)共同启动了资格认证计划——“难民培训途径”,旨在帮助18岁以上处于未上学状态且具备一定德语知识的年轻难民成为学徒,接受手工业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该计划将多达10,000名难民纳入手工业培训。[28]

准入条件:难民必须已参加联邦移民与难民局(BAMF)的融合课程。通过融合课程的学习,年轻的难民将掌握语言技能,并了解德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德国的法律制度、历史和文化。最终,参与者的德语水平应达到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CEFR)的B1级。[29]

第一阶段:获得准入资格的青年难民参与由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联邦职业介绍所和德国中小企业联合总会联合举办的“青年难民的手工业展望”(PerjuF-H)项目。在这里,他们将获得4~6 个月的手工业领域的初步体验,通过了解手工业中的不同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获得对德国培训和就业系统的全面了解。[30]此外,联邦职业介绍所还提供了“青年难民展望”(PerjuF)计划和“女性难民展望”(PerF-W)计划。其中,“青年难民展望”计划旨在为青年难民提供不同职业领域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进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准备;
“女性难民展望”计划旨在支持难民女性融入劳动力市场或接受进一步的教育。[31]

第二阶段:参与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负责的“难民职业指导”(BOF)计划。2019年,联邦培训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到目前为止,约有2,500 名难民参加了该活动。[32]在“难民职业指导”计划中,年轻难民可以参与9~18 周的职业体验和4~8周的培训职业探索。在职业体验阶段,参与者可以选择1~3个感兴趣的培训职业,通过职业体验确定所从事的培训职业,并在培训职业探索阶段进一步检验是否适合这个职业。[33]

第三阶段:以学徒身份参与企业培训。培训从每年8月或9月开始,在公司和职业学校交替进行,通常持续三年。德国中小企业联合总会提供了必要的培训职位,帮助难民找到合适的培训公司并帮助他们申请培训职位。[34]

(三)面向所有难民的语言项目

除了职业技能培训,德国难民教育的另一关注点是语言的学习。语言作为移民成功进入德国劳动力市场的前提,对移民的工作、学习质量影响极大。但难民德语能力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难民学生在过渡到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时,专业语言问题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很大困扰。一项针对德国企业的调研显示,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认为就业期间的职业语言培训非常重要,无论公司规模大小,普遍认为良好的德语是必要条件。即使是低技能岗位,有50%的企业有相应的语言要求。对于中等技能岗位,这一比例增加到90%以上。[35]

为提升难民的语言能力,2016年,德国将职业语言促进课程引入《居留法》(第45a 条),留德概率高的避难申请者也可参加该课程。难民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职业学校特别强调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德语术语和知识,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将基于具体职业与工作岗位的德语知识融入其中。例如汉堡为16~18岁的青年移民准备了为期2年的双元制职业培训,青年移民能够系统地接受德语培训、通识教育和初级职业能力培训。德国政府也将语言学习与劳动力市场支持措施结合起来,将语言能力作为获得学徒岗位的必要条件。[36]

针对难民的特殊性,德国采取了多方面的策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难民职业教育融入体系。

(一)依托职业教育构建难民融入多层次治理体系

依托原有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德国形成了以纵向权责划分、横向职能协调并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难民融入的治理体系。

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联邦政府—联邦州—地方政府的纵向治理层级。德国的移民教育在该系统下运行,形成了联邦政府负责顶层设计、州一级政府因地制宜、地方政府及学校主体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模式。如图1所示,联邦政府各部门主要在立法及宏观战略与规划上对移民工作进行顶层设计,负责制定整合的法律框架;
州政府则在联邦政府的法律框架下具体实施,但同时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可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定运营管理的相关措施;
各地方政府负责执行联邦政府或州政府的法律,落实相关政策。各级政府皆需积极筹备款项,为移民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37][38]不同层级之间则通过立法构建国家—地方协调机制,《国家融合计划》(2005年)、《2012年国家融合行动计划》以及正在更新的《联邦行动计划》,旨在阐明各部委的跨部门职责,促进各层级之间的紧密协作及合作网络的建立。[39]

图1 德国难民融入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在水平方向上,各层级均构建了不同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治理机制。同一层级的政府部门之间强调跨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承担制定战略与规划、政策执行、筹资、监控、信息传达、利益相关者参与和运营管理的主要工作。在联邦政府层级,德国移民工作以联邦移民与难民局为主导;
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负责相关政策的实施,使移民融入劳动力市场,并监督联邦职业介绍所;
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联邦职业介绍所及德国中小企业联合总会、欧洲社会基金(ESF)作为联邦移民与难民局的合作伙伴,为移民尽快进入德国的合法劳动力市场提供各种帮助。在联邦州层级,所有公共部门履行跨部门任务和措施,例如职业培训委员会(LAB)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成员包括融入、劳工和社会事务部,教育、青年和家庭事务部,经济、能源和企业部,雇主组织的代表(商会、公司官员、协会等)以及在雇员方的代表(工会会员的参与)等。职业培训委员会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致力于将帮助移民融入劳动力市场作为共同目标和任务,以应对熟练劳动力不断增长的需求。在地方政府层级,各地的职业介绍所或职业中心向移民提供建议,帮助他们尽早接受德国劳动力市场的资格审查,并且为其提供培训机会和相关空缺职位。

除了政府当局,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工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40]企业一直是难民融入的积极参与者,这既有社会责任的考量,也有雇佣劳动力的诉求。以大众公司为例,该公司为难民提供为期10 个月的预备学徒培训计划(包含2个月的强化语言课程),并让参与者了解从电子到IT 等不同领域的工作,课程涵盖了多项实用性内容。如果进展顺利,学习者将继续进入一个为期三年的培训课程,这有助于他们最终获取德国就业机会。[41]雇主协会对难民的融入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德国工商联合会(DIHK)发起的“企业与难民融合”网络,该网络约有1,200 家企业,为难民提供有关法律信息以及经验交流。[42]此外,众多的志愿者积极参与“融合课程”的项目中,为难民学习德语、适应德国生活提供支持与帮助,成为加快难民融合进程的中坚力量。

(二)建立针对难民脆弱性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

德国政府分别建立了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和跨体系的质量保障机制,不遗余力地扫除难民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存在的障碍。

1.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质量保障

首先,职业教育制度的规范性。德国劳动力市场遵循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促进难民进入德国劳动力市场,当地政府为刚到德国的难民主动提供职业咨询、职业培训机会(非学龄人员)、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学龄人员)、学徒制保证下的实习机会,使难民在德国拥有合法就业的渠道,并且为获得职业资质的移民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难民在明确的职业导向下,只要认真接受培训和工作,便可安居乐业。

其次,难民职业教育项目的广泛性和针对性。难民的职业教育融入项目包括公民普适、移民适用和难民专项三种类型。第一类项目将德国公民的项目扩展到难民群体,如“职业教育与培训”“教育链计划”等;
第二类项目是针对移民的项目,而作为移民群体的一部分,难民同样有资格参与,如“培养技能,促进融入项目”“职业语言培训项目”等;
第三类是针对难民群体而专门开发的项目,如“难民培训途径”“职业融合课程”等,三类项目共同构成了系统的难民职业教育融入的解决方案。通过将众多应对难民融入的孤立措施进行整合,增强了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教育融入措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例如“教育链计划”将职业指导计划、入门培训课程、志愿者指导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各教育阶段之间的无缝衔接,大大减少了移民学生辍学现象,并较好地避免了学生在过渡系统中的等待拖延。

此外,为提高难民学习成效,职业教育机构还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如更短或更长的学徒周期,模块化学习等,以满足难民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2.跨体系的协调支持

德国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系统自身关键作用的基础上,与劳动力、法律、文化等子系统有机协同,共同建构难民职业教育融入体系。

首先,法律系统的支持。更具包容性的法律为难民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保障,如2016年,德国出台《融入法》给予申请被拒者一定的容忍空间,条件是接受职业培训、积极参与学徒制项目及实现就业。[43]2012年,出台了《职业技能认证法》,评估移民在国外获得的职业技能是否具有等值性,如果仅获部分认可,移民可通过参加职业培训弥补差距。此外,非成年难民还可根据《联邦培训援助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经济援助。2019年1月1日,德国的《新移民法》(又称《技术移民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凡能达到相关德语要求的技术工人,只要能担负找工作期间的生活成本,即由德国劳动局直接签发6个月的工作签证,并在完成就业后转为长期签证。同时,“仅限德国人”和“短缺专业”的规定被废除。法律系统的支持强化了通过职业教育帮助难民实现就业、促进融入的机制。

其次,劳动力系统的支持。由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联邦职教研究所、中小企业联合总会共同发起的针对不同难民群体的系列行动,是由劳动力系统各主体深度参与、为难民提供的全国性职业指导和培训项目。在地方政府层面上,各地积极开发一些实用性项目,促进难民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例如ARRIVO的教育培训和劳动力市场倡议,将移民和寻求庇护者与柏林的企业和雇主联系在一起,截至2018年4月,有超过200 家公司参与该项目。ARRIVO向难民提供企业和安置机构的技能评估以及与工作相关的语言支持。更重要的是,ARRIVO为难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尤其是实习机会。ARRIVO 目前涵盖了手工业、酒店业、建筑业、卫生和社会产业以及技术领域等五个子项目。所有项目都指向相同的目标:帮助难民适应和融入柏林劳动力市场。[44]

最后,文化系统的支持。文化系统以语言融合为主,辅以德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培训,促进难民认可德国基本价值观和政治体制,为职业教育促进难民融入发挥融合剂的作用。

(一)成效

德国构建了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支持难民融入劳动力市场的治理体系,较好地实现了不同教育阶段的连接和不同类型教育的融合,为难民进入德国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必要的技能准备,也为德国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的供给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德国职业教育促进难民融入的成效已初显,主要体现在:(1)难民参与职业技术培训的数量快速增加。通过公共职业介绍所申请职业培训的合格难民人数在2015—2018年翻了两番。其中,2018年有2.8万人实际参加了正式职业课程,比2017年增长了50%。2017—2018年,申请学徒岗位的难民数量也增加45%。[45](2)难民就业率显著改善。自2017年初以来,难民的就业人数已增长了大约三倍。截至2018年,超过三分之一的难民顺利进入德国劳动力市场。[46]与此形成对照的是,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德国所有移民正式求职或就业不足的人数分别减少了6.7%和10.6%。(3)难民的职业技能得到雇主的认可。2017年,对2,000名德国雇主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80%的雇主对难民员工完全满意或比较满意。[47](4)缓解德国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德国是一个正在经历技能短缺的老龄化社会,其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德国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高移民的技能、释放移民的潜力;
并且自《技术移民法》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移民来到德国,缓解了德国劳动力市场中严重的技能短缺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为难民提供的培训项目,在多数情况下并非单独设立,而是建立在已有面向本国学生或学徒培训项目基础上,这种借鉴成熟项目的做法,效果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德国本土与难民受训者共同参与实践的方式,自然构成了社会融合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力地推进了难民融入德国社会。总体而言,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促进难民以较低门槛和有效的方式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稳定且合理的高薪工作。[48]这种融合方式,尽管短期内代价高昂,但最终将为德国迅速老龄化的社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因而德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针对难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挑战

1.难民群体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比例仍然偏低

不论是参与学徒培训还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难民数量均较低。与其他移民相比,难民参与融合课程的比例也偏低。同时,针对难民的教育资源的建设也面临挑战。面对体量巨大、背景复杂的难民群体,需要提供与该群体需求相匹配的职业教育资源,包括课程、师资和实习岗位等。尤其是师资的问题非常突出,难民的涌入一方面导致相关教师供应不足,另一方面,面对个体背景差异显著的难民群体,如何提供有针对性、满足个体需求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能力、经验以及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49]

2.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整体不高

据研究人员预测,约50%的新近难民在抵达德国后五年仍将失业。截至2018年底,仍有多达456,000名难民正在寻找工作,另有372,000名难民仍未充分就业,不少就业难民是没有长期合同的临时工,其中大多数从事低技能、低薪职业。[50]全职工作的难民的工资水平约为平均薪资的55%,远低于德国的工资中位数,也远远落后于其他移民群体。[51]

此外,历史数据显示,难民融入是一个长期过程,其就业率通常要经历10年以上才会逐渐接近社会平均就业率,[52]这对保证难民法律和政策的持续性是一个重要考验。

德国重视发挥教育及配套部门的系统优势,关照难民的个性化诉求,通过共享、改造、开发等多种方式,帮助难民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迅速融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成效初显。德国帮助难民精准识别和确定职业方向,为难民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系统化方案和充分的质量保障,从而使其在劳动力市场立足进而融入德国社会。

猜你喜欢 难民劳动力移民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环球时报(2022-03-08)2022-03-08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移民安置河南水利年鉴(2020年0期)2020-06-09移民后期扶持河南水利年鉴(2020年0期)2020-06-09——聚焦各国难民儿童生存实录">世界难民日
——聚焦各国难民儿童生存实录中外文摘(2019年15期)2019-08-19为让小难民开心 他冒险送去上万个玩具作文中学版(2017年5期)2017-07-05签证移民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Immigration移民留学(2015年12期)2015-12-19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俄罗斯问题研究(2012年1期)2012-03-25推荐访问:德国 难民 职业教育
上一篇:疫情防控背景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适灾韧性协同机制研究
下一篇:从“治理失灵”到“动员有效”: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社区应急治理体系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