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现实启示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28 点击:

陈艳霜 何雅迪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大众将目光聚焦于生活质量的提升,聚焦于美好生活的实现。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希望通过哲学激发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旨在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充满希望和人道的美好世界。基于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背景下,重新审视并阐明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极为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大众克服心中的恐惧、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还有助于人类化希望为行动,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一)时代背景

布洛赫是一位关心社会变化和人民疾苦的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为人类绘制出一幅充满希望同时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宏伟蓝图。布洛赫的思想始终受其所处时代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因此其希望哲学具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关心人民、憧憬社会变革的特点。20世纪上半叶,世界爆发了两次全球范围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参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病痛折磨和心理创伤。同时,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使人成为机器的工具和奴隶。布洛赫认为人类已经丧失了本真的自我,亟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改变社会现状。也正因为如此,他常常站在风口浪尖上表达自己的理论观点,对于政治问题直言不讳,遭受了当权的责难与驱逐,经历了数十年的海外流亡生活。

“希望”一词是布洛赫一生的写照,是布洛赫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尽管布洛赫身处乱世,但他始终没有屈服于苦难的现实,反而对劳苦大众充满同情与理解,对未来社会充满期待与向往。因此,布洛赫将视线转移至希望领域,试图用希望唤醒人类的沉睡意识,引导人们树立一种积极乐观、拼搏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二)理论背景

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2]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吸纳了众多哲学流派的思想,他既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概念,又接受了康德的主体性概念,同时还将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融入自己所畅想的社会蓝图中,从而建立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希望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以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为代表,布洛赫很好地吸收了康德哲学中的“人的主体性”和黑格尔哲学中的“主客体统一”;
布洛赫借鉴了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从中寻求灵感,提出用希望唤醒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依靠主体自身冲破现实困境;
布洛赫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加以具体化。

概言之,辩证法的哲学要素、人道主义的本质与人类理想社会的梦想不可分割地交织于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中,闪耀着智慧和人道主义的光芒。

(一)尚未存在的本体论

“希望”一词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内涵。从心理学上看,希望是指指向未来的某种“强烈的情绪”;
从历史哲学上看,希望是指历史过程的某种终极目标;
从神学上看,希望是指与人生态度息息相关的某种神学德性。[3]但是,布洛赫对“希望”做出了一种全新的阐释,他认为希望并不能简单地划分至上述某一范畴,而应属本体论的范畴,可以称为“尚未存在的本体论”。

古往今来,“存在”始终是哲学家们探讨的重要话题,哲学家们永不休止地对世界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这种“固定探讨模式”致使传统哲学一直禁锢于可知存在的范围中。布洛赫另辟蹊径,拓展了“存在”的范围,阐明了“尚未存在”的含义。“尚未存在”表明现在不存在,但这不等于未来不存在。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事物都有无限的可能,这种无限的可能使“尚未存在”具有潜在性和可实现性。

在布洛赫希望哲学的视域下,“尚未存在”可以概括为“尚未意识到的存在”和“尚未完成的存在”。“尚未意识是对即将发生之事的前意识,是新事物的心理诞生地”。[4]人是希望的主体,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个体总是对自己的未来进行预先推定,这就使人的意识具有超越性、未来性特征。布洛赫将这种指向未来的意识称为“尚未意识”。可以说,“尚未意识”是一种面向未来、饱含期待的意识。“尚未完成”是社会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将世界与人类置于历史发展轴中,我们就会清晰地看到世界和人类始终处于发展中,眼前的世界是尚未完成的世界,眼前的人类是尚未到达理想状态的人类。在这种“尚未完成”的条件下,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性则促使主体不断改善自身境遇和社会现实,努力构建出自身向往的理想社会。

概言之,“尚未存在的本体论”以鲜明的人的主体性与人的价值为基础,着力研究未来可能存在的世界性质,把整个世界当成是辩证的、发展的、开放的过程,目的是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造世界。[5]

(二)具体的乌托邦

“乌托邦”这一术语最早由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提出,意为全体人类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自莫尔以来的各种乌托邦主义者都渴望构建一个大众所向往的理想社会,但始终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实践道路。因此,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乌托邦常常与空想、虚无缥缈相联系,也被称为抽象的乌托邦。但布洛赫深入社会现实,挖掘出乌托邦与纯粹空想的不同,重新定义了乌托邦的内涵,构建了具体的乌托邦理论。

具体的乌托邦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统一的社会理想。从主观层面上来说,具体的乌托邦是人内在的期待、内心的向往;
从客观层面上说,具体的乌托邦要考虑客观实际,要与现实情况相适应。也就是说,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既强调主体应心怀希望,也强调希望的现实可能性。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乌托邦不是虚无缥缈的,是有实现可能的,所以人们才会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与向往;
也正是因为人们心怀期待和向往,所以他们才会化希望为行动,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布洛赫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哲学和实践观点。首先,布洛赫所追求的“乌托邦”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相同的旨归,即建立一个人道化的美好世界。在马克思看来,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在布洛赫看来,现代科技导致人的异化,致使人成为机器的工具和奴隶,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一个无望的世界,亟须建造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充满希望和美好的人道世界。其次,布洛赫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布洛赫认为希望是人的存在基础,但美好生活的实现决不能仅仅依靠主体的希望,还需要仔细分析客观的现实状况,需要人民大众的团结合作和实践奋斗。如果仅关注世界的秘密,而把具体点的时代情况置之度外,那么在具有伟大才能的人那里,只会抵达潜伏阶段这条羊肠小路。[6]“美好生活”不是等出来的,人们只有在分析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既同抽象的幻想和空想划清界限,又真正地改变压迫和剥削的现实,最终创造出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

总之,具体的乌托邦是布洛赫希望哲学的落脚点,表达了布洛赫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展望。

(一)希望哲学对美好生活的启示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主张唤醒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引导人们通过实践构建一个没有贫困、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背景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亟待解决的事情。布洛赫“尚未存在的本体论”和具体的乌托邦对于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对于新时代的中国而言,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物质条件、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提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论断,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通过努力,中国的生态环境、综合国力、社会公平正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这是中国构建和实现美好生活的呈现。当然,我国现在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除一切矛盾的美好生活尚未实现。但希望给予人奋进的力量。我们毫不动摇地相信“尚未存在的美好生活”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奋斗中成为现实的存在。

然而,美好生活的实现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当今社会,国内国际形势复杂,世界面临着巨大的冲突和挑战。这无疑为构建和实现美好生活带来一定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新的困难。但是前方的艰难险阻挡不住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和信心。美好生活是中国人民的向往,是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潜能的“尚未存在”。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一定会心存希望,减少失望的情绪,通过奋斗与实践创造美好生活。

(二)希望哲学对生活态度的启示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强调唤醒人的希望精神,帮助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在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就我国而言,由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部分群体生活态度消极,对大多数事情缺少兴趣,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是缺乏信心和斗志,逐渐丧失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热情。其根源就在于希望缺失,这种状态不仅不利于个体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改变这一现状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唤醒人内心深处的希望。

希望是人存在的基础,给予人奋斗的力量。当人们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希望能帮助人们克服恐惧,引领人们探索未来,使人们以更加积极乐观、拼搏向上的生活态度创造和实现“尚未存在的美好生活”。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希望都会变为现实,有时希望会变为失望。布洛赫认为饥饿是人的根本冲动,人在满足温饱后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当新的需求被满足时,希望就变为现实,新的需求不被满足时,希望就变为失望。但是眼前的世界是尚未完成的世界,眼前的人类是尚未到达理想状态的人类,失望在某一时间节点也能转化为希望。“尚未”给人以无限的可能,激励人发挥主体创造性来克服眼前的困境。因此,只要每个人都心存希望并为之奋斗,就能更好地促进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最终创造出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

此外,布洛赫尤其重视青年一代的觉醒意识。鲜活的青年力量具有丰沛的创造力,是实现具体的乌托邦的强大助推力。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8]但是青年正处于探索世界的阶段,极易接触到良莠不齐的思想,受到复杂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中国青年必须心存希望,坚定理想信念,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挑战与挫折,以脚踏实地的努力实践创造美好生活。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主张通过唤醒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克服现代社会的困境。在当今社会,面对世界的风险与挑战,中国人民既不能悲观消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不能好高骛远,放弃脚踏实地的努力。

猜你喜欢 布洛赫乌托邦哲学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菱的哲学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戏剧“乌托邦”的狂欢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素材任意门·法国年鉴学派的抗争之路意林·作文素材(2019年8期)2019-05-12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布洛赫“黑暗瞬间”的深意人民论坛(2016年22期)2016-12-13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论马克?布洛赫的比较史情怀教师·中(2016年6期)2016-08-23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几点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1期)2015-05-22洪峰马原们的乌托邦西南学林(2013年1期)2013-11-22推荐访问:布洛赫 启示 哲学
上一篇:《道德经》和《周易》当中的环境科学语境研究
下一篇:穆旦诗歌90年代后研究综述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