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稻播种量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27 点击:

檀朝兵,曹结红

(望江县高士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徽 望江 246255)

水稻秧苗素质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为了保障水稻秧苗质量,应当合理选择育苗方式、控制播种量、加强秧苗处理与科学施肥。当前大多地区的水稻插秧已经完全机械化,要想保证机械化插秧的质量,应适当减少播种量,节省育秧阶段的成本,培育出健壮、秧龄适宜的秧苗,提高插秧存活率。而在栽培过程中也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影响到秧苗的生长状态与水稻产量,如果播种量过大,则很容易产生分蘖数量多、有效株数多等问题,进而影响水稻的单株产量。因此,应当对水稻播种量这一因素展开分析,探究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选择同一水稻品种,如粳稻T-43,生育期140天,分蘖能力中等,抗倒伏、抗病虫害、抗盐碱能力强。所选择种植的土壤条件要保持一致,肥力中等。pH值在8.5左右,播种量可按照以下9种处理方式:A:4粒/穴;
B:5粒/穴;
C:6粒/穴;
D:7粒/穴;
E:8粒/穴;
F:9粒/穴;
G:10 粒/穴;
H:11 粒/穴;
I:12粒/穴。选择同种栽培模式与田间管理方式,记录不同播种量的水稻株高、生长情况、生育期以及分蘖等情况;
并在成熟后,记录每穗粒重、空瘪率、千粒重、理论产量、成穗率等产量因素。

2.1 不同播种量对苗高与叶龄的影响

通过对秧苗株高、秧苗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叶龄等多项生长指标的研究可以发现,水稻秧苗的最佳机插时间为秧龄20~25天,此阶段的秧苗高在12厘米左右,符合插秧要求[1]。通过实验可知,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叶龄随之下降,苗高增加(B~E处理方式),但如果密度过大(E~I处理方式)、过小(A处理方式),苗高则会随之下降。这也就表明了播种量的增加会对叶片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使得叶龄降低,影响到苗高。但在合理的播种范围之内,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秧苗高度反而增加,但秧苗整体较为弱小。

2.2 不同播种量对秧苗质量的影响

不同播种量会对成苗率产生影响,但不同种植处理方式的成苗率不会产生较大差异。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株高虽呈上升趋势,但叶龄、根长、根重等都处于下降水平。判断秧苗是否粗壮的主要指标为秧苗的苗重与苗高之比,随着播种量的上升,秧苗的苗重与苗高之比则下降[2]。20~25天秧龄的秧苗生长指标并无明显差异,这也就意味着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叶片生长会受到抑制,同时根部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秧苗整体较为细弱、素质较低。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机插秧苗的土壤更为疏松,更利于根系生长,但株高与秧苗粗壮程度却并不理想。

2.3 不同播种量对秧苗株高的影响

计算出25天秧龄的秧苗平均株高,在秧苗株高平均值的10%以内,将其划分为标准苗;
根据秧苗高于或者低于平均值的10%,将其划分为大苗与小苗,并统计不同秧苗类型的占比。研究发现,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标准苗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而群体中小苗的占比则不断上升,尤其是随着密度不断加大,到G处理:10 粒/穴后,标准苗的占比仅为1/3。这也就表明:播种量小使得秧苗的生长空间能够得到保障,秧苗整体较为整齐且较为强壮,但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群体间的竞争较为激烈,秧苗的整齐度较差,且存在弱小苗的情况[3]。但如果播种密度过高,标准苗比例会上涨,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密度的增加,水稻秧苗的生长空间会受到限制,进而抑制其生长,整齐度反而提高。

2.4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B处理方式中,水稻分蘖最多,I处理方式最少,到了水稻生长后期分蘖逐渐减少。一般在三叶一心阶段水稻进入分蘖期,开始出现分蘖,在四叶期后,分蘖较为普遍,在同种栽培条件下,不同播种量的分蘖数会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4]。播种量也会对水稻有效株数与有效穗数产生影响,采用D处理方式后,留苗株数就难以保证,I处理方式的有效株数占比最小,表明5~7粒/穴最佳,超过7粒以后,水稻分蘖、有效株数、有效穗数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最终产量。当超过7粒后,则会出现死苗现象,水稻虽然能够生长,但也无法正常发育,进而导致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单位面积内有效穗数会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后,有效穗数会减少,这就表明并不是水稻种植密度越大越好。

2.5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秆长与节间长短配置影响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合理范围内增加穗下节间占秆长的比例,能够有效提高产量。一般高产的水稻节间长短配置十分合理,穗下节间长占总秆长的35%左右,穗下节间长增长,更利于叶层在空间内伸展,提升光合作用,使得群体生物量有显著增高,进而提高产量。而且控制好基部节间长,能够有效控制无效分蘖。

2.6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当单穴播种量超过8粒以后,采取B处理方式的情况下,除了株高以外,其他影响产量构成的因素更便于处理,且差异明显。而其他处理方式的产量构成要素较为复杂,且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大值与最小值不一致。比如采取播种量为7粒的D处理方式的株高为最大值,播种量为11粒的H处理方式株高为最小值;
穗长与千粒重等影响因素表现不明显;
B处理方式的有效穗为最大值;
穗粒数最大值也为播种量为5粒的B处理方式,其次为A处理方式,其余处理方式之间并无较大差异,H、I处理方式为最小值;
B处理方式结实率是最大值,最小值为播种量为12粒的I处理方式。可见,在同种播种模式下,选择机械播种的单穴粒数应当在7粒以内。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与穗粒数也会产生明显影响,但对穗长与千粒重的影响并不大[5]。最终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播种量单穴为4~5粒时,能够使得单株分蘖数与产量增加;
播种量单穴为6~7粒时,使得穗粒数与产量增加;
播种量单穴为10~12粒时,会严重影响水稻的实际产量,导致产量降低;
当播种量单穴超过8粒时,产量会呈下降趋势。

在同一播种条件下,要想选择机械化播种方式,最佳播种量应当在5~7粒/穴,当播种量超过7粒/穴以后,对水稻的各个生长指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的产量呈下降趋势,同时也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在实际播种过程中,相关单位可以选择不同的播种机械,通过对粒数的合理调整,保障水稻播种的合理性。随着播种数量的增加,水稻群体增长与个体生长之间的矛盾加大,导致水稻生长受到阻碍,受到生长发育限制的水稻群体产量有效增加。因此要想保持水稻产量持续提升,就应当消除影响水稻个体成长的因素,使得水稻群体结构得以优化,充分发挥出水稻的个体生产优势[6]。播种量的下降会导致处于分蘖高峰期的水稻分蘖数量增加,水稻分蘖能力会得到全面发挥,进而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对于水稻栽种而言,应当优先选择健壮、质量好的秧苗,以此来提高水稻产量。

综上所述,不同播种量会对水稻产量产生相应的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会影响通风透光条件,加大水稻个体成长之间的矛盾,影响水稻秧苗的整体质量,不利于提高产量。因此要合理控制播种量,减少各项干扰因素的影响,增加水稻分蘖数量,提高水稻秧苗生长质量,充分发挥出水稻种植的潜力,精准提高产量。

猜你喜欢 株数播种量分蘖 子午岭细裂槭天然分布及其重要性研究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年9期)2022-06-18不同品种苎麻新麻分株力差异比较及其与农艺性状指标的相关性中国麻业科学(2021年6期)2022-01-21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河南农业·综合版(2021年2期)2021-03-24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河南农业(2021年2期)2021-03-14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湖北农业科学(2020年22期)2020-12-18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年1期)2020-04-03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河南农业(2018年12期)2018-12-05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30期)2018-11-02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农家科技中旬版(2018年2期)2018-05-05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新农业(2017年6期)2017-07-15推荐访问:水稻 播种 产量
上一篇: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炎症相关指标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下一篇:老年糖尿病患者肌少症管理的研究进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