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喜剧,更是悲剧—解读《范进中举》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6 点击:

⊙张 媛(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现在我们选拔人才是通过中考、高考等方式,那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呢?是科举制度。要想认识这个制度,清代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一定不能错过。这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其多元的主题、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刻画和独具匠心的讽刺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范进中举》是其中一个经典章回。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文章,很多同学被它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课间将其作为重要话题来讨论;
有的同学被它生动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每每谈到范进或者胡屠户,同学们总带着自己的同情或者不屑;
有的同学被它的艺术手法所吸引,或对比、或夸张、或讽刺,津津乐道。但本文并不想“旧事重提”,只想从主题的角度出发,看《范进中举》的悲喜交织。

(一)范进中举的发疯实在是千年难得一见的“笑料”

在古代,能够中举是值得庆贺的事儿。有的人因为太高兴,可能会昏厥过去;
有的人因为太高兴,可能呼吸不畅,瘫坐在地。不管是现实,还是文学中,对于伤心至疯的人物描写比比皆是,但是,“喜极而疯”确实是千年难得一见。范进的突然发疯,其实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之前,抱着家里唯一的一只生蛋的母鸡到集市去卖,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后来,邻居转告中举喜讯,范进对此是难以置信的,但也有一心想中又不相信会真正中的复杂心理,可能平时大家对他的讽刺也不会少;
最后,范进去看了报帖,由开始的拍掌而笑,到昏厥,到疯跑,到踹进泥塘,到疯走上集,这种生动而又具体的发疯丑态、发疯经历真是“世所罕见”,即使时光穿越千年,我们也不会看到这样的“盛况”。不同于《射雕英雄传》因曲灵风死后受刺激而神志不清的傻姑,读者对她是抱着同情的情感,而对于范进,乃至于后来的官场人谈及此事都是心照不宣,默默对视微微一笑便能说明一切。这个“笑料”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范进中举的救治方式实在是闻所未闻的“秘方”

我们不是医生,更不是专家,但是治疗发疯的病人,我们觉得应该让病人慢慢冷静下来,慢慢引导他认识当前的情况,逐渐让他从喜悦中缓和过来,才是当前最要紧的事情。然后,附加一些必要的药品再来帮助缓解。最后,还需要静静地观察,再施加必要的心理疏导才是最好的救治方式。但是,且看对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救治方式:首先,是打他一个嘴巴,然后念“咒语”(“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让范进把因欢喜狠了涌上来的“痰”吐出来,而打他的这个人必须是范进最怕的人,那么范进最怕的这个人不外乎他的丈人——胡屠户。大家请看,这三个“治疗”的步骤或者条件缺一不可,像不像一些科幻小说或者游戏当中关于完成某一任务必须具备的技能呢?不妨看小说当中如何来描写这样的治疗一幕吧:“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居然首先把范进打晕了过去。好在在众邻居的帮忙下,又抹胸口,又捶背心的,胡屠户终于打醒了范进。但是这个副作用也是很大的,胡屠户的手也不觉“隐隐的疼将起来”,“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实在可笑之极,这样的“治疗”方式,真的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个秘方必将“名垂千古”了。

(三)范进中举也算是百千万士子修成正果的“榜样”

明清的科举制度比以往的科举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成千上万,中举可谓是过关斩将勇闯独木桥,很多学子甚至终其一生都在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范进能从千百万人当中“脱颖而出”,实在也是一件“喜事”。后来,范进做起官老爷,搬到新房子里,妥妥地过上了世俗人所希望的“理想生活”,为那个时代数不清的想要打破阶级壁垒来获得不同人生的寒门学子树立了模范。他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在意街坊邻里的冷嘲热讽,继而又中进士,最后官拜四品成为人生赢家。不轻言放弃的人老天也会眷顾他,他也算是以“喜剧”收场了。

(一)为金榜题名耗尽了大半辈子青春的“悲哀”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根本目的确实在选举“人才”,但是广大士子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属实巨大。按照正常的顺序来讲,一名士子要参加县府两级举办的童试获得童生的资格,证明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当然这个通过率相对较高,最少也要十几岁了。然后,要参加的是院试,也称为道试,是各省学政主持的入学考试,秀才录取率仅为10%左右,名额非常少,通过后就是生员,就是范进这样的秀才,像范进这种年龄的比比皆是。接下来,秀才之后要参加乡试,如能通过那就是中举了。当然考中举人不等于做官,只是候补官员,但运气好点还是能够外放个七品知县,也算是成为统治阶层了。最后,要参加会试和殿试。这是一般的程序,但是最终完成顺利“通关”是要耗尽大半辈子的时间,就算得到了做官的资格,很多人都已经老了。不可谓不是一场悲剧。

(二)为实现梦想熬尽了世态炎凉的所谓“圆梦”

儒家在《大学》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天下士子的最高梦想,但是范进穷尽一生去追求的梦想实现了吗?圆梦了吗?他真的做到了为官一方,造福百姓、造福士子了吗?后来的范进在周学道的帮助下,顺利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御史一职,成为一名京官。几年后,范进升任山东学道,掌管山东的科举考试。后来由于范进政绩优秀,又被调回京城做了正四品的通政。范进这一路可谓是平步青云,但这条所谓的圆梦之路不过是“南柯一梦”。因为从现实来看,以范进的年龄,他大概做不了几年官就要告老还乡,就要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如何为士子谋福利?如何造福百姓?这是作为士子的悲剧。另外,他的母亲享尽人伦富贵了吗?并没有,可怜的老母亲含辛茹苦、无怨无悔供自己的儿子读书实现“出仕”的梦想,不惜几十年如一日地饿肚子,直到范进中举,本以为苦尽甘来能过几天幸福日子,可惜,居然一命呜呼。当然,范进也算孝子,守孝三年。但是,连自己的母亲晚年享几天福的愿望都满足不了,这难道不是悲剧一场吗?

(三)为夺魁甘愿扼杀独立人格和自由的“无奈”

明朝科举制度的经典教材是“四书”“五经”,这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它的思想、它的文化内涵诚然是精华中的精华,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过一家之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范进所处的明朝科举制度,实行的是八股取士。当时科举制度的所有命题,都被框定在“四书”“五经”的范畴,而文体也被严格控制,俗称为“八股文”。所有的应考者都不准展示个人独立的思想,所谓的“子曰”“孟子曰”都不过是引用他人的言论,那么范进自己独立的思想在哪里呢?其实,这种八股文就是封建统治阶级让这些应考的士子心甘情愿地成为统治阶级愚忠的奴仆的一种手段。范进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实在是可悲。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有的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如真实历史中的蒲松龄,他一直都未能中举,所以在《聊斋志异》中写尽了自己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有的人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如真实历史中的苏轼(后来参与改革被贬)、曾巩等人;
也有的人为科举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如小说当中的范进。他是“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诗的典范,中举人前,丈人动辄打骂,而邻居却不闻不问,真实可悲;
中举人后,喜极而疯,上演了一场活生生的街市喜剧。而邻居呢?更多还是看热闹,甚至这件事在往后依然是官场中一个重要的笑料。他的这种遭遇,首先,是喜剧,让我们看尽了社会的百态,阿谀奉承这种不良的思想倾向隐约中存在于每一个角落。其次,还是悲剧。范进穷尽大半生都在参加科举,浪费了自己的美好人生。

猜你喜欢 中举范进中士子 赶考步履不停中国收藏(2022年5期)2022-05-21“范进中举”现实版文萃报·周五版(2022年4期)2022-02-16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教育周报·教研版(2019年23期)2019-09-10“良知”的颜色领导文萃(2019年4期)2019-03-11《范进中举》中人物的“势利”浅析长江丛刊(2018年28期)2018-11-14《范进中举》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和醒世意义解读中学语文·教师版(2017年11期)2017-12-11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景德镇陶瓷(2017年3期)2017-08-18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景德镇陶瓷(2017年2期)2017-05-26五代时期士子入宋对宋初公文文风的影响文教资料(2016年34期)2017-04-17推荐访问:中举 喜剧 解读
上一篇:合作抗战难以为继:1940年五战区第九游击纵队潜山起义述论
下一篇: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资本溢价与技能溢价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