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课堂融合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6 点击:

姜华斌 任修霞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2016年5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深化创业创新教育改革,建立创业理论研究平台,完善相关课程设置;
构建创业创新教育和实训体系。”2021年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发展,作为高职院校,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十分有必要。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面向所有大学生,为其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并合理转化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然后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最后形成系统且全面的创业经验。[1]而这些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仅依靠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由于高职大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并运用多课堂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本文主要通过调查湖南省内3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课余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认识、参与及实践情况,探究和构建多课堂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第一课堂主要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在规定的教学时间、空间内完成常规的教学活动,教师主要通过线上线下传授知识、技能。这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

第二课堂主要指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下独立自主进行课余活动[3],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学院育人中心工作,实施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体项目开展、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等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听取创新创业讲座、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实现跨班级、跨专业相互学习和相互配合,是第一课堂创新创业知识的进一步发挥和展示,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4],促进学以致用。

第三课堂是指学生参加与企业经营管理直接关联的、有计划地走出学校进行的各类社会实践。[5]通过校企合作、政校联合等方式,使学生走向社会,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价值。包括学生的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参与各种校企合作咨询服务项目等多形式的社会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第三课堂主要通过模拟创业,在创业导师指导下,让学生亲身感受创业的流程及方式[6],提前走入企业、了解社会,进一步检验所学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呈现出多课堂并存的局面。2015年11月27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7]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或通识课程,并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配备专职、兼职教师,第一课堂采用“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二课堂中,各高职院校都开展创业讲座和校内创新创业竞赛,积极参加国家和各省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种创新创业大赛。[8]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立了二级机构——创新创业学院,建有创新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平台,在第三课堂中,这些机构或平台负责学校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通过对3所高职院校已接受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学生近几年参赛项目和创新创业园孵化项目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湖南省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第一、二、三课堂间的整体融合度不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一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

1. 教学时间短,课时少

调查的3所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业基础”或“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共32个课时,其中16课时为线上学习,线下授课为16课时;
每周2课时,在8周内完成教学任务,基本上分为6—8个专题讲授。授课时间短,知识信息量大,知识入脑入心不够,学生很难在短期内接受和完成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活动,仅仅通过第一课堂有限时间内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2. 授课人数多,教学同质化

调查的3所高职院校均为合班授课制,每个班的人数在100人左右。虽然每个合班都成立了创业小团队,在课堂教学中也有团队展示与讨论,但因学生人数多,很难结合学生和不同团队项目特点实施差异化、个性化教学,很大程度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3. 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不深

一是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不深。通过对其中1所高职院校600名创新创业课程在学的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对“创业课程的满意度”只有57.74%,认为“所上创业课程中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融合”的仅占57.24%。二是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融合不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与其他课程一样,要使学生能明事理、做真人、勇担当、怀抱负,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两者培养目标一致,培养内容相关,但是多课程的融合联动不够,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不显著。

(二)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延伸有限

1. 第一、二课堂活动关联度不强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活动分别由社团组织、创新创业学院、二级教学学院和校友办等部门举办,除社团活动和大学生竞赛活动外,其他活动并未列入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第一课堂中接受的知识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延伸,未形成第一、二课堂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 以赛促教参与度不高

通过对该所高职院校已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学完创业课程,你现在或未来是否有自主创业或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想法”这一问题反馈是,有此想法的学生占37.04%;
而该校2022年报名省“互联网+”参赛项目的学生仅为在校人数的5.8%,不到上年的一半。竞赛报名人数骤减,说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热情不高,未能实现教赛融合,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3. 师生第二课堂互动不多

经调查,创新创业专职教师每学期面授的学生不少于800人,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第二课堂考核、学分和课时认定机制,大部分专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很少与学生有交流。此外,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指导老师大部分是辅导员或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其他的第二课堂活动很少配备专职或单独的指导教师。

(三)第三课堂优势发挥不足

1. 指导力量不足

经调查,一方面,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多由思政教育、就业指导、管理类专业教师担任,他们本身缺少到企业锻炼的机会。虽然他们能很好地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发展及创业背景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另一方面,教师指导机制尚不健全。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孵化项目都没有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仅创新创业学院作为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管理与指导。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也没有太多精力参与创业项目指导,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充实。[9]

2. 孵化项目有限

高职院校创业场地、资金均十分有限,对入驻创业园孵化创业项目设置了一定门槛。因此,每年能被孵化的创业项目有限,大部分大学生的创意项目没有得到良好培育。

3. 企业参与度不高

高职院校主要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企业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10]高职院校每个专业都有一批校企合作企业,但大部分企业并没有与学校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学校主要采取邀请企业创始人开展讲座的形式,并没有形成企业进驻创业基地的机制,未设立校企共建的创业基金,不能实现企业共享创业成果,企业对培育与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一)多课堂融合的高职创新创业课堂结构体系

1. 融合第一课堂

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一课堂,让学生储备丰富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与公共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 活跃第二课堂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创新创业讲座、竞赛活动、创业沙龙、第一课堂延伸的虚拟项目训练和相关创业培训,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知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抗压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创新创业兴趣。

3. 延伸第三课堂

倡导有创业意向和创业项目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项目孵化、开展自主创业,以及承接或分包合作企业的服务业务,学生通过第三课堂检验所学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11]

通过第一课堂的多课堂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向其他课程和课堂延伸,做到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虚拟与真实项目、校内与校外四方面的有机结合,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并实现点面结合、分层递进、差异化施教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多课堂融合的创新创业课堂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多课堂融合的创新创业课堂体系构建

(二)多课堂融合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 第一课堂日常教学

第一环节是课前自学。教师通过发布任务,开展调查,收集信息,完善教学方案。学生通过线上观看视频,完成线上自测,并在线上提出自学中的问题。第二环节是课中研学。教师通过线上授课,以问题为导向,分析案例,传授知识,点面结合,训练技能。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积极思考,深度参与,交流探讨,巩固知识,分享成果。第三环节是课后思学。教师通过布置作业,提出要求,突出重点,提升能力。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完成练习,并对学习知识进行反思,课程小组间相互评价,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能力素质。同时,在每一个环节都与同阶段学习的公共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从立德树人、价值观、职业道德方面实现互通,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和激发创业精神。

2. 第二课堂实践指导

一是打造由教学单位、社团组织、科研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联合体,由课程教学单位牵头组织,每年制定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并明确时间、内容、任务与考核要求。二是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规划成一个个学习训练项目,配备专职和兼职指导教师,学生完成训练任务,考核达标可实现学分互认。三是明确训练项目的负责部门,社团组织和创新创业学院牵头承办竞赛项目,各专业二级学院承办与专业结合的虚拟实训项目,创新创业学院承办SYB等培训项目,每一位创新创业专职教师至少跟踪指导2个项目,考核合格并计算教学工作量。

3. 第三课堂社会活动

一是社团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周末时间,从事社会调研,深入企业调查,接触社会,了解企业,深化创业认知。二是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实现专业教师带领创新创业学生团队承接合作企业外包业务,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三是实现政校企联合,争取创新创业政策优惠,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员为创新创业导师,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指导学生孵化项目,也可让企业入股学生创业项目,并发挥创新创业部门优势,强化专职人员服务,发动学校、校友和企业共同参与成立创业风险基金,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服务;
组建专家顾问团,对学生自主创业经营、管理定期给予指导。多课堂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如图2所示。

图2 多课堂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在对湖南省内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第一、二、三课堂中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多课堂融合的创新创业体系结构,并构建多课堂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第一课堂中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全面发展和能力素质提升理念,并结合公共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第二课堂中尊重学生参与意愿,以兴趣爱好培养为重点,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实践能力提升。在第三课堂中满足特质学生需求,通过遴选孵化项目,扶持自主创业,配备企业导师,与企业无缝对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适应社会、企业。秉承“德”与“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相互融合,面向全体、以点带面、差异施教、分层递进,进一步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出更多“德技并修”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潍坊学院学报(2020年2期)2021-01-18第二课堂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0年8期)2020-08-28《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推荐访问:高职 融合 构建
上一篇:以金融力量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浅谈中老年渐进多焦点眼镜验配注意事项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