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美丽乡村景观特征认知与评价——以七联村景观改造项目为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5 点击:

徐剑琼 曾琼 李超

(广州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乡村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人类聚落主要形式之一,其在漫长的演进历程当中,极易形成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1]。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等建设方针的不断落实与推进,针对传统村落景观格局进行的优化实践逐渐受到行业内外人士的重视。乡村村落居住环境景观优化日新月异,乡村旅游经济产业发展走上快速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乡村景观营建相关项目的不断落实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村落乡土风情日渐丧失,村落传统文化逐渐消弭,村落规模盲目扩张,村落景观优化实践的文化性、本土性和景观性遇到了新的挑战。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特征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在景观改造等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2]。乡村作为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的聚居形式之一,村落景观具有丰富而传统的文化资源以及特色鲜明的地域景观风貌,这些自然风貌或人文风情共同体现了乡村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的主要特征。

据对现有乡村景观特征的相关研究总结发现,目前对于乡村景观资源的认知与评价方法多为AHP分析或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3]。综合而言,该类研究多以乡村旅游、民宿建设等某一特定视角部分因素探讨乡村景观资源的再利用性,缺少对乡村原住居民等群体对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特征的认知与再现。结构方程模型主要从定量的角度对某一分析对象进行多维度的认知评价[4]。本文试图从地域特色文化景观特征的认知与评价出发,结合结构方程模型等相关研究方法,以七联村景观提升项目为例,探讨美丽乡村景观改造优化设计的可能提升空间。

1.1 模型构建

景观改造是在遵从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基础之上的人居环境再优化,是人们对美好居住空间主观预想的生动实践。乡村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至今依然充满生命力的人类聚居形式,其在原生乡土景观营造、优良工匠技艺传承以及特色文化风貌再现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可探索空间。相较于城市而言,有赖于较为悠久的历史及各异的地域风情,乡村聚落中往往更易形成具有较高辨识度的特色景观元素[5]。与此同时,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不断扩张,乡村景观日渐萎缩。时代语境下的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景观特征认知与传承具有了功能性的保护意义[6]。唐封强等在对广东地区一些乡村景观改造案例的研究时发现,地域文化的有序传承对特色建筑景观营造产生有力的积极影响[7]。综合乡村景观营造相关实践,本文从自然景观认知、乡土文化认知、管理服务认知与用户需求认知、整体满意度5个维度探讨有关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景观的认知与评价。

表1 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景观特征认知观测量表设计

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中,传统村落往往容易形成完整而清晰的景观格局肌理,呈现着特色鲜明的原生性地域景观风貌[6]。乡村景观凭借其相对较长的营建历史等条件,有利于持续培育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工匠技艺,形成独特的特色乡土文化蕴含。保护与传承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包括材料物质资源与人文历史传统,是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景观特征的重要内容[8]。配套设施服务建设和用户需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具有精神堡垒意义的乡村重要节点景观标识导向设计是美丽乡村景观评价的重要内容。经济产业的建设和运营,区位交通条件的完善,以及地方的人口资源条件,均是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景观特征认知的重要基础[9]。如表1所示,本文结合相关已有研究,针对乡村原生性景观特征的认知与评价提出X11林湖绿化景观、X21风俗节庆活动等共15项观测评价指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1.2 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首先了解被调研样本信息。被测试者以本村落原住户占比最多,原住户问卷数量约占总样本数的35%。问卷还兼顾经过此地的路人、慕名前来的游客、行业专家或管理人员等,样本数占比分别为10%、35%和20%。问卷会获取被调研者的年龄、性别、学历、收入等信息,基本保证按照合理的比例并全面覆盖相关涉及人群[10]。关于待观测指标的赋值,本文采用了李克特五点量表,各观测指标按照由低到高分别为1~5分[11]。问卷15项观测指标设1、2、3、4、5主要分值分别对应差、一般、中等、良好和优秀不同评价梯度,调研时问卷分值可保留一位小数以保障观测指标评价的精确性。

1.3 模型检验

针对所构建的认知评价模型,进行问卷可信度分析。运用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对所得评分数据进行可信度分析计算公式:

乡村原生性景观特征认知评价问卷中的4项维度12项指标的Cronbach’s α综合信度系数为0.833,处于0.8~0.9,该问卷信度良好。在问卷信度检验基础之上,运用SPSS AMOS 24.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2.1 项目概况

七联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西侧,由上梅湖、下梅湖、津头湖等7个村小组组成。本次景观提升项目位于津头湖,项目地北依东江,南靠梅湖路,距惠州主城区约12km。七联村现有常住人口约1400多人,共320户。七联村凭借滨靠东江、运输便捷等地理区位优势,积极招商引资,现已有近40家各类型企业落户七联村。七联村除常住人口外,每年外来务工或旅游人口可达4000人次,旅游、实业等经济促使当地村民年均收入达6000元。

七联村靠山临江,曾是一座具有典型岭南风情的小渔村。七联村早期的渔民常年在水上漂泊,相互之间便形成独立和封闭的社会群体,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出海靠天命,上岸低头行”是其生存境况的真实描绘。在居住方面,渔民漂浮于海浪之上,因而或居于舟船小艇之上,或搭筑简易竹棚于海堤之旁,生活空间狭窄,且常年受台风、海浪威胁,居住环境异常恶劣。在生活方面,渔民生性粗犷豪爽,穿衣喜宽松袖大,素爱佩戴手环脚环,没事就放喉叹渔歌。这种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使惠州渔家文化独具特色,今天的七联村,仍保留着较完整的原生态渔家风情,但整体居住环境仍是简陋,户外空间多为自发形成,缺少基本的景观规划意识,人居环境有待提高。

图1 七联村津头湖现状鸟瞰图

图2 七联村乡村民建现状

图3 七联村码头现状

2.2 结果分析

2.2.1 结构模型分析

美丽乡村景观特征认知结构方程模型由维度指标模块和连接线组成。如图4所示,图中椭圆形模块为主要影响维度,方形模块为各观测指标,连接线的箭头指向和路径系数反映潜变量间的影响作用机制。地域文化视角下美丽乡村景观特征对整体满意度的路径系数为0.799,表明景观特征每提升1单位,则整体满意度提升0.799单位。影响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景观特征认知的一阶潜变量中,各路径系数表现为乡土文化认知(0.784)>自然景观认知(0.772)>管理服务认知(0.692)>用户需求认知(0.665),且各指标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处于0.8~0.9。

不同影响维度下15项观测指标的标准化负荷为0.599~0.842,其中表现较强的观测指标有风俗节庆活动(0.842)、邻里聚落风貌(0.833)和传统工匠技艺(0.811),表现较弱的指标有区位交通条件(0.599)、导向标识设施(0.603)和经济产业条件(0.622)。由此可见,就地域文化视角下美丽乡村的景观特征而言,乡土文化认知和自然景观认知维度下的风俗节庆活动、邻里聚落风貌等对认知有较大的影响,而区位交通条件或导向标识设施条件等影响相对较小。地域文化特色乡村的景观优化建设应优先考虑对原有乡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提取利用与复苏再现。

图4 地域文化视角下美丽乡村景观特征认知路径参数

2.2.2 测量模型分析

针对地域文化视角下七联村美丽乡村景观特征的认知,本文设计调研于2021年4月中下旬期间进行,历时9d。调研发放问卷共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17份。如表2所示,七联村乡村景观特征的影响维度及整体满意度中,调研问卷分值表现为乡土文化认知(3.645)>自然景观认知(3.169)>用户需求认知(3.084)>整体满意度(2.772)>管理服务认知(2.285)。其中,问卷分值较高的观测指标有风俗节庆活动(4.003)、林湖绿化景观(3.691)和传统工匠技艺(3.527),问卷分值较低的观测指标有环境卫生设施(2.147)、游赏休憩服务(2.276)和邻里聚落风貌(2.405)。不同影响维度下的15项观测指标中,综合分值较高的指标有风俗节庆活动(3.371)、林湖绿化景观(2.956)和传统工匠技艺(2.860),综合分值较低的指标有导向标识设施(1.466)、环境卫生设施(1.522)和游赏休憩服务(1.555)。

由此可见,七联村在乡土文化传承方面具有较好的展望前景,林湖绿化景观、用户需求等具有一定的先天条件,可在今后优化建设中有效利用。七联村的邻里聚落风貌等指标对美丽乡村景观特征的影响较大但表现较差,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当重点优化改造。七联村在配套管理和服务设施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短板现象,是今后优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2 地域文化视角下美丽乡村景观特征评价

3.1 文化元素传承与应用

七联村自建村以来,其居民便以打渔为生。伴随着悠久的历史,七联村在多年的经营历史下,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地域文化,渔家文化是该村最主要的文化标签。如图5所示,本设计方案对渔帽、渔网、渔船、鱼篓等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渔家文化物质载体进行元素提取,在指示牌、路灯、景墙等景观小品设施中进行转化应用,体现了独特的地方文化传承与应用。

图5 渔家文化元素提取及应用

在多年的渔家生活过程中,除物质载体外,风俗节庆文化活动也是该地特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每年9月是渔家丰收的季节,起源于当地集体庆祝丰收的渔家文化节,是该地重要的文旅活动项目。方案将项目中开辟较为空旷开阔的邻里户外空间,为该类活动的举办提供场地,活动期间或张灯结彩,或户外露营,增加村落文旅人气。

图6 庭前活动场地效果图

3.2 居游环境美化与提升

七联村原为小渔村,早期居民常年在水上漂泊,该区域形成多个相互独立封闭的社会群体。渔民长时间宿于舟艇之上,或与岸边搭建简易棚户,且常年受风浪威胁,居住环境多逼仄简陋。近年来多户逐渐上岸建屋,但自发的建筑景观杂乱无章,缺少规划。本方案将景观改造提升的重点放在整体规划布局和巷道美化等方面。作为邻里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巷道在七联村不仅是给居民和游客提供游憩的场所,更是邻里间文化的一种体现。如图8所示,巷道环境的景观优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生活需求,增加了场地的景观层次,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游憩体验。

图7 津头湖景观改造平面图

图8 巷道美化

七联村靠山滨水,林湖绿化景观本就是当地吸引附近游客的一大亮点。本方案对原有的林、湖、江、宅间空间关系进行重新组织,通过环湖步道、碧道等线性景观元素将阅江台、渔人码头等景点线性串联起来,形成游憩结合的多层次环绕式居游景观体系。

图9 环湖步道

图10 碧道(阅江台)

3.3 服务设施建设与完善

七联村作为一个典型的珠江岸畔小渔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服务管理和设施建设方面一直存在短板问题。七联村临近惠州主城区,依靠粤港澳大湾区、深惠都市圈,市场资源前景广阔。凭借较为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结合林、湖、江、宅景观体系,本方案重新组织场地内交通流线,营造村庄出入口景观堡垒、渔人码头等景观场所,为场地内外的交通提供便利,增亮添彩。

渔家文化的重现与应用是七联村景观改造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如图13所示,本方案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的提取与再现,对场地内的垃圾桶、户外音响、灯具、标识牌等景观管理服务设施进行系统设计。

图11 渔人码头

图12 景观堡垒

图13 景观管理服务设施

当下针对村落原有景观的改造升级相关项目,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时代目标的重要实践举措[11]。乡村景观大拆大建如火如荼,但传统的乡村景观改造往往忽略了对村落景观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发展研究,缺少对游客特别是原住居民对景观使用的实用性、主体性和本土性的考虑。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将村内原有建筑修葺一新简单了事,而是在尊重场地精神记忆基础之上的文化弘扬、景观优化和生活丰富,在环境美化、技艺传承的带动下,让乡村“美”起来、“活”起来[12]。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特征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现实而提出的考量对象[2,13]。本文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方法,以七联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例,对村落环境进行认知与评价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方案

猜你喜欢 联村问卷景观 景观别墅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火山塑造景观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12期)2021-01-08沙子的景观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7期)2020-07-28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20年12期)2020-06-09——以浙江省兰溪市“联村教师”为例">农村教师的新乡贤身份研究
——以浙江省兰溪市“联村教师”为例报刊精萃(2019年2期)2019-11-13兴旺农村产业用三招今日农业(2018年23期)2018-01-16问卷网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年1期)2017-02-13山联村为啥美少先队活动(2016年10期)2016-10-17问卷大调查创新作文·初中版(2015年1期)2015-03-11问卷你做主创新作文·初中版(2014年5期)2014-07-18推荐访问:景观 为例 视角
上一篇:南药三桠苦研究进展
下一篇:江西农业大学“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科研团队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