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与开发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2 点击:

□日照高新区中学 刘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是语文教学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见,德育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因此,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与开发应运而生。本文从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与开发的背景、课程开发坚持的理念、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方法、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课程开发的实施途径等角度进行分析,努力寻求德育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发展。

“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无论是“德智体美劳”,还是“立德树人”,德育都排在第一位,足以说明德育在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培养、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但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把德育内化为学生自身成长的动力。语文课堂其实是开展德育教学的理想场所,只有处理好德育课程与语文课程的融合与互动的关系,才能起到良好的课程实施效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局限在教材知识的讲解中,而应该完善学生的个人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小学语文教学绝不是生硬的照本宣科,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求德育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发展。

语文教学内容既要有关于语文的知识,又要有社会、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因此,课程开发应紧贴时代要求,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融合性、导向性、主体性、实际性等理念,不断探索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坚持融合性

教学是一种规范的社会行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实现德育课程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这就要求尊重学科的特有规律,既要有系统化、逻辑化的教学过程,又要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科学的方向,包括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拟定科学的教学计划、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等。

(二)坚持导向性

小学生正处在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但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社会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外界社会所影响。因此,教师开发的课程要坚持导向性原则,可以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阅读、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感悟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坚持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只有学生的学习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课堂上他们才能真正得到学习。德育课程与语文课程在融合开发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地学习。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德育渗透,如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关注、重视阅读材料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坚持实际性

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学校、家长、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它要求充分考虑课程实施过程的各项条件,如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特点等因素。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德育相关的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德育学习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挖掘课本中与德育相关的内容,带领学生深入探索课本蕴涵的知识与道理,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课文《寒号鸟》中,一只勤劳的喜鹊和一只懒惰的寒号鸟对做窝过冬的态度不同,直接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学生认真对待生活,树立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懒惰的思想,引导学生懂得凡事要做长远打算、要脚踏实地地做事的道理。

(二)开设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德育

语文实践活动是通过观察、访谈、辩论、参观等形式进行语文教学的课程,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通过开设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能力。比如,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活动,帮助学生分享、交流所读、所感,使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同时还能使其在阅读和交流中寻找书中的榜样,获得心灵的慰藉。

(三)坚持课堂德育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身体发展、年龄等特点,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德育内容进行理解,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德育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引导

语文教学不是填鸭式的,而是开放的、自由的。教师在授课中除了可以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更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行德育引导。比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某一话题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将自己小组的想法展示出来,教师加以点评,这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思考能力、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开发。

(一)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指导,课程开发意识差

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计划组织、完备的课程理论支持、有力的技术指导等条件。但在现实中,学校教师缺乏系统性的培训与学习,无法运用系统性的思维开发课程。同时,学校教师队伍缺乏开创型、具有独特教学经验的研究型教师,骨干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不明显。不少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展开课程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影响了课程开发预期的实施效果。

(二)学校缺乏整体规划

好的课程规划方案需要整体规划课程相关内容,包括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等。但不少学校缺乏系统、整体的规划,加之教师教学任务重,不能深入挖掘、研究课程,使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呈现碎片化发展。

(三)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课程资源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它为教学提供资源、条件等,但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在融合与开发过程中,存在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情感表达及身边资源的挖掘,影响了学科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不少学生没有从思想上重视此课程。他们认为,课程中的很多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尤其是历史性的人物、事件等,存在认识偏差。因此,对本课程采取不重视、无所谓的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反馈与评价。

(四)课程实施监管不到位、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与开发正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需要完善的评价系统促进课程的长远发展。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多数学校未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有的评价仅仅停留于教师自评和互评这样的经验水平上,这些评价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

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与开发需要经过长期的设计和完善,要注重语文学科体现出来的基本特性,还要针对德育课程及学生年龄、认知水平等特点不断地进行实践、完善和总结。对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改进。

(一)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是帮助学生构建、生成学生独立个体的观念和行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或灌输的过程。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开发的意义,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积极推进课程革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一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教师、学生和环境因素,促进学生的发展。二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等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充分关注和利用课堂上的生成丰富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创设情况、创新教学形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从课程内容与资源来看,教师可以选取与德育课程相关的内容,如可以选取新闻稿件或热门事件进行阅读或讨论,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
可以选取科普、历史读物等进行阅读赏析,不断挖掘文本的德育价值,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可以以某一话题展开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把写作作为思考与表达的触发点;
可以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感受优秀的历史文化;
可以通过剪纸制作、皮影、绘画等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还可以通过义务劳动、爱心捐助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独立自强的个人品质。

(二)学校要制定课程整体规划,组织多元主体开发课程

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只有做好整体规划,才能在实施中灵活应对各种事件,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健康的课程开发环境,不断改进碎片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在管理方面,学校应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这样既能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能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内在需求。但课程的开发,单靠教师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应借助校外专家、家长、社区等力量合作开发课程。多元主体群策群力,努力为课程开发积极地创设条件,才能促进课程的有序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开设专家专题讲座、对实施课程开发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引导教师阅读课程理论书籍、听评课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增强教师的课程理论修养,为提高教师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奠定基础。

(三)尊重学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具有多样性、互动性等特点,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评价等都是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等,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这就要求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堂课对问题的提出或问题的探究解决,不再是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回答,教师适时地点拨、指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实施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如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方法是否能让学生接受等,不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由成长获取更多的空间。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参与课程建设,要改变以往对课程不重视、不参与、无所谓的态度,还要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带着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参与课堂,从而使课堂处于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价值判断的过程,体现评价者的主观愿望、价值观念等。从课程评价的对象范围来看,既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实施等诸多课程要素,又包括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因此,课程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在发展中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关注课程的执行情况,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研究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形成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评价过程。同时,学校要设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重新审视现行的教学体系,大胆改革和创新,提升语文德育课堂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其次,要合理组织评价内容,科学选择评价方式。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获得感为目标,秉持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敢于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模式。

总之,德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与开发是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德育与语文课程的融合与发展,发挥学科优势与资源优势,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德育融合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大理大学学报(2022年9期)2022-10-26德育要在“善”处留白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中国德育》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9期)2021-04-13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推荐访问:德育 融合 语文课程
上一篇:“红”孩儿,“锡”游记——少先队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案例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管理措施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