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显示形象促进深度学习——“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2 点击:

文|相 辉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概括来讲就是数和形两个方面。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直观表现,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既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策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数与形,本是相倚依,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数形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然而,很多一线教师课堂上却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数形结合”思想的感悟,致使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入,仅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解题方式多以模仿为主,缺乏综合性、灵活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质量也大打折扣。下面就以“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引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学生很难理解,而“数形结合”思想能使比较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清晰具体、更容易理解的形象化事物,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借直观图,深化概念理解

数学教学要重视直观,要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数学概念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借助直观图,在直观和抽象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直观感知数学概念的含义,从而触及数学概念的实质,起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因数”一课时,有的教师是让学生先写出12 和18 的所有因数,再让学生动手圈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1、2、3、6,最后给出描述性的概念“像这样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这样教学看似让学生经历了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其实并没有反映出概念的实际意义及其背后的本质。

对此,笔者在教学时按照“动手操作→呈现图形→直观感知→深化理解”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过程如图1 所示)。首先设计用边长6 厘米和4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去铺长是18 厘米、宽是12 厘米的长方形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比较中初步感知边长是6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
接着呈现图形,再次引导学生直观感知,体悟出边长是1 厘米、2厘米和3 厘米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从而体会到,正方形的边长与能否正好铺满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即只要边长的厘米数既是12 的因数,又是18 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最终通过几何直观明晰了公因数的现实意义,深刻理解了1、2、3、6 既是12 的因数,又是18 的因数,它们就是12 和18 的公因数。达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的。

图1

这样教学,不仅让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隐形的数学思维可视化,而且还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直观感知数学概念的内涵,真正实现对数学概念的深化理解。

(二)画示意图,深入理解算理

“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程序化的运算法则,更要理解蕴含在算法背后的算理。我们可以借助图形表征,变抽象为直观,实现对算理的深度理解。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一课时,多数教师首先是让学生用竖式计算24×11、53×11、62×11,然后让学生观察算式与结果,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进行比较。有的学生发现积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有的学生发现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还有的学生发现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接着让学生根据发现完成填空:23×11=2□3、64×11=□□4、59×11=□□9,同时用竖式计算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两位数乘11,两位数的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分别是这个积的首位与末尾,中间的数是这两个数相加的和,当个位与十位上数相加满十时,要向百位进1,最后概括成口诀“两边一拉,中间相加”。

笔者在教学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通过画出示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如23×11,可以把23 看作长方形的长、11 看作长方形的宽,得数253 看作是长方形的面积。23 拆成20 和3 两部分,同样11拆成10 加1,长方形面积就被分成四部分(图2)。20×10=200,即20 个十,说明积的百位上是2;
3×1=3,即3 个一,说明积的个位上是3;
另外两部分分别是2个十和3 个十,说明积的十位上是(2+3),表示5 个十,因此乘得积是253。学生借助图形真正理解了“两边一拉,中间相加”的道理。

图2

这样,学生在经历“计算—猜想—验证—内化”的探究过程中,显示形象,以形助数,由直观到抽象,既促进了算理和算法的自然融通,也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思维的土壤中得以不断生长。

(三)构造图形,深度探究算法

计算教学中要求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中要从数学的感知材料出发,通过逻辑思维,揭示数与形的本质特征,透过表面揭示问题实质。

图3

可见,教师要善于依据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内在联系,由数想到形,以形思数,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引领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

借数解形就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其中以数定位可以在解决图形类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用数对的方式固定图形中的人或物,给图形赋予数字的含义,让复杂的图形问题变得简洁明了。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笔者首先展示座位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其中小军的位置,学生观察示意图说法不一。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认知上冲突,不明白为什么小军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但描述的结果却不一致呢?从而产生了统一描述方法的需求。此时笔者顺势引出在二维空间下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竖排叫“列”,横排叫“行”,“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样用两个数字就可以清晰、准确地表示出某一点在平面中的位置。这种以数定位的方法,给图形赋予数的含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中的问题,而且能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上的难点。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有以形助教、借数解形,有时还会出现数与形互译的情况,即把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表征,再根据对图形的分析、观察和联想,逐步抽象算式来解决问题。“数”与“形”互译,可以使原本模糊难辨的问题变得清晰明朗,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变得具体可视。

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笔者呈现问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 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有的采用列表法进行有序列举,找出正确答案;
有的假设鸡和兔的只数一样多,再根据总腿数进行调整,找出答案;
还有的用画图法(图4),画20 个圆表示一共有20 只动物,再给每个动物画2 条腿,把所有的动物都看作是鸡,算一算画出的腿数比54 条少了14 条。一只鸡比一只兔多2 条腿,于是再给其中的动物添上2 条腿,使画出的腿正好是54 条。把14 条添完,要添7 只,说明兔有7 只,鸡有13 只。

图4

接着笔者让学生对上面的几种方法进行融合对比,学生发现,列表法和画图法,一个是数一个是形,列表简单、画图直观,形式上虽然不同,但它们的本质上却是一样的,都是运用假设的策略。学生通过“数”与“形”之间的不断切换,把具体的形象思维推向抽象认知的思维地带,逐步感悟到逻辑推理的内涵,明白了列式计算的道理。即可以假设都是鸡:20×2=40(条)、54-40=14(条),兔有14÷(4-2)=7(只)、鸡有20-7=13(只);
也可以假设都是兔:20×4=80(条)、80-54=26(条),鸡有26÷(4-2)=13(只)、兔有20-13=7(只)。

这样通过“数”与“形”互译,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形象思维的支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发展,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的去挖掘“数”与“形”的本质联系,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落实到实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智趣”!

猜你喜欢 公因数因数数形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2年1期)2022-04-14因数是11的巧算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3期)2021-04-06“积”和“因数”的关系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20年9期)2020-11-09巧求最大公因数数学大王·中高年级(2019年10期)2019-11-04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智富时代(2019年7期)2019-08-16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智富时代(2019年7期)2019-08-16《最大公因数》教案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3-11因数和倍数的多种关系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2018年3期)2018-11-29积的变化规律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18年9期)2018-11-29谈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7年8期)2018-02-24推荐访问:小学数学 深度 重视
上一篇:上行与下行人腿膝部受力问题分析
下一篇:创新应用趣味教学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