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2 点击:

索明生 内蒙古师范大学

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使得广大学生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压迫感,心理压力的纾解就需要学生依托自身的实际身体情况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从而缓解焦虑。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通过身体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们紧张、焦虑的情绪,降低精神的紧绷感,同时为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前进的动力,为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保障。但是,目前高校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尚不明确,其具体的做法还不能够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带来的积极意义充分释放出来,因此,就要对开展体育锻炼的有关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

1.体育锻炼的基本内涵是依托身体的运动练习来强化身体素质,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社会物质生活以及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

2.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要以身体的训练为基本方式,有意识地加强锻炼强健体魄,促进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3.体育锻炼虽然是肢体的运动,但是它能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都产生影响,不仅能够强身健体,促进心肺功能、呼吸功能、神经系统功能等各方面身体机能的改善,使得身体形态更加健美,还可以提高身体的耐力、柔韧性等素质,同时,长期而又有规律的运动还可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1]。

1.心理健康属于健康的一种特征表现,具体表现为认知功能的健全、智力发育的正常、日常情绪的稳定、个体人格的健全、人际关系的正常处理等等多个方面,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状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一种心理功能,心理素质能够包含心理健康状况。

2.在开展体育锻炼的时候,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对深入探索未知动作的认知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在积极探索中全身心的投入。

3.体育锻炼活动内容的覆盖范围比较广泛,体育教师要对教育方式进行灵活处理,丰富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体育锻炼开展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一)沉重的学业压力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愈发激烈,在学习方面大学生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大学学习形式与高中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同,由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大学教师仅需要发挥引导作用,无须过多地督促与监管学生学习,因此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刚步入大学的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无法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下降,收获的知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大学生难以取得进步,对其精神与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易导致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进而对其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人际交往因素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需要与不同的人进行互动与交往。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快乐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自卑、过于自我,因此导致其社交能力较差,在校园生活中难以和其他人相处,无法有效处理人际关系,部分学生将自己完全封闭,不愿与其他人进行交流,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剩,易与其他人发生冲突,均会导致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进而对其心理健康和情绪状态造成影响,滋生负面情绪,对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三)适应大学生活较为困难

步入大学生活后,部分学生离开家长的关怀和照料,开始独立生活,同时存在一定的排斥与恐惧心理。因为多数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有所不足,导致其在生活或者学习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和阻碍时,难以独自解决与客服,心理上极易受到打击,进而产生消极、低落的情绪,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四)过于依赖互联网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得到了全面的普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手机与网络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结合现状可知,部分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心理较为严重。在上课、用餐或者走路,都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使用手机。因为过度依赖手机,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疏远,逐渐使学生形成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不同体育锻炼项目的运动强度和难度,会对人的身体素质和认知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体育锻炼是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一个主途径,同样对人体的心理效应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很多观念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主要由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组成。结合现状分析,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运动水平较低,运动强度与运动频率较低,缺乏对身体素质锻炼的重视,过于重视学习,因此对大学生的体质情况造成影响。另外很多大学生缺乏锻炼,因为电子产品的全面普及,手机、电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导致其原本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压缩;
同时大学体育课程缺乏考试压力,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锻炼能够影响人情绪的抒发以及人格的塑造,在体育锻炼的时候还可以增强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2.开展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融入集体中去,也为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打下基础。

3.体育锻炼能够影响人的自尊心、心理素质、人际交往关系等,推动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1.体育锻炼的进行需要身体和头脑双方的配合,因此,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体育运动能够更好地协调大脑,释放身体激素,从而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2.在体育锻炼中,通过开展高速运动调解自身的行为节,能够提高反应速度和行为感知能力,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认知能力。

(二)促进智力的发展

1.在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大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转变、大脑皮层的快速发展,人的智力系统被不断升级,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

2.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刺激了大脑皮层,激活了神经细胞使得整个大脑系统的灵活性得到了提高,由此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3.在体育锻炼中,大脑高速运转,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专注忘我的体育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忘记工作、压力对身体带来的消极影响。

4.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大学生通过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来学习技术和技能,能够提高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愉悦感,提高学习的效率。

5.体育锻炼以其身体运动这种物理训练的独特方式对智力进行开发和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心理状态向好的方面进行调节。

(三)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1.由社会交往理论可以推断出,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比较融洽和愉快的,因此,体育锻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通过语言、肢体等行为进行交流、配合,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沟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

2.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心理疾病的产生在狠毒情况下来自于个人失调的人际关系。如果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无法适应人际关系的话,长久下去,个体的内心会变得纠结和孤僻,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3.体育锻炼是多人共同参加的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中的人际关系具有群体多向性的特点,因此,在体育锻炼中,大学生能够与其他人之间进行更好的交往互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4.多多参加集体性质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更加活泼开朗的性格,形成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心理状况的出现。

(四)促进疲劳的缓解

1.面对一些刺激源,人们会产生应激反应,体育锻炼能够促使大脑分泌一定量的内啡肽,内啡肽能够阻断应激的反应,为人体构造一种比较舒适的心理环境。

2.适量的体育锻炼能够放松大脑皮层,对紧张的思维进行缓解。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让大学生产生比较积极的自我表现,以免产生过激行为。

3.研究表明,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的身体抑制应激反应的能力比那些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要高出很多。因此,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仅能够舒缓情绪,还可以抵抗应激反应方。

4.应激反应之后会带来一定的疲劳感,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个体身体的摄氧量,同时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更好地缓解疲劳[2]。

(五)促进竞争压力的纾解

1.通过认知行为理论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在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的时候,能够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性格和情绪,在很大的程度上纾解自身的焦虑、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

2.在体育锻炼中的一些竞技性质的集体比赛中,人们会将内心的烦恼暂时地丢在一边,调动个人思维和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在结束比赛后,成功的一方能够增强内心的优越感和信心,而暂时失败的一方能够相互鼓励、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成功进行复盘。

3.调查研究显示,如果一个能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那么这个人的自信心会比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更高,心中的焦虑和压力也能够得到纾解和释放。

(一)高校要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1.在学校里,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等体育活动是比较受欢迎的,因此,高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形式多样、受欢迎程度高的体育锻炼项目,积极动员广大学生参加,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参与感和荣誉感,从而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2.让广大学生推出网络、走出宿舍、迈向操场,让他们在喜欢上体育锻炼的同时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项目,在体育锻炼中加强与人的沟通交流,与此同时,对一些负面情绪进行宣泄,对身体的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进行纾解,积极获取更多的正能量,促进大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双向提高。

(二)丰富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

1.学校要加大对体育锻炼器材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专业的硬件设施,如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以及一些健身器械场地的建设。

2.高校的体育老师要破除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对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开设一些体育锻炼的专业项目,如游泳、健美操、跆拳道、太极、篮球等等。

3.各大学校要积极创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条件,组织开展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益处的体育锻炼活动,调动广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杂意识层面的重视程度,将他们的思维由“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

(三)举办集体性质的体育锻炼项目

1.依据运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个体项目与集体项目中,学生更多的倾向于集体性质的体育锻炼项目。基于此,高校中的体育教师以及各种体育社团可以多多组织一些集体性质的体育锻炼项目来增强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消除大学生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促进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2.要想赢得集体性质体育竞赛的胜利,队员相互之间必须齐心协力、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团结精神,这种体育锻炼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自身勇于战胜困难的细心、队友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团体内部的荣誉感[3]。

(四)转变观念,身心并重

大学体育需要将学生健康作为主要理念,在突出以生理机能为主要特征的身体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全面融合精神情感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为主要特征的行为健康教育。加大高校体育的改革力度,解决与健康理念相冲突或者不协调的教学问题,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外在强身健体的一种“客体”为中心的教学转化为以“主体”为中心健身为目的的优化发展,更新观念,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牢牢把握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丰富的心理知识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但是结合现状分析,我国心理教育尚不成熟,高校体育教师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认知存在不足,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未得到重视。因此高校需要建立的培训机制,引导体育教师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同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律。

(六)激发情绪,快乐运动

体育锻炼过程中的乐趣能够有效激发积极的心理健康反应。人具备先天性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趋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人们对符合积极情绪追求的事物与活动必然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兴趣,乐于接受;
相反则表现为回避与排斥。体育运动具备乐趣才能符合人们的情绪追求,同时愉快、具有趣味性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体育课的教学需要做到层次分明、具体形象,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快乐之情。兴趣是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基础,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游戏法、竞赛法等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多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表扬、赞美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愉悦感,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另外,观看体育比赛也是一种缓解身心压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观看激烈的竞技运动、优美的体育舞蹈,有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使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趣味。

综上所述,在体育锻炼中的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协调运转,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随着现代化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体育锻炼能够对这种消极的情绪进行释放,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此同时,良好的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团队之间的协作意识、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广大高校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提升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对学习和工作的实际要求。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2期)2018-02-26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7年6期)2018-02-14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7年5期)2018-02-14情绪认同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推荐访问:体育锻炼 大学生心理 影响
上一篇:心理健康素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及教育启示
下一篇:“自愈”与度人以“金针”——以法国学者迈克尔·于哈斯的《阅读疗愈师》为中心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