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2 点击:

刘 鎏, 官永彬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重庆 400030)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形势严峻,国内旅游对出境旅游有明显的替代效应,众多国内旅游景区景点出现在游客的选择范围中。城市作为国内旅游发展的中心节点,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旅游的主要资源载体和游客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游客方便快捷地流动于各旅游目的地之间,散客化的旅游者在城市空间中的流动是否呈现某种特点,如何有效利用旅游网络文本数据来分析城市旅游流的动向,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旅游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具有明显的空间属性,反映游客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以及在旅游线路上的空间流动。旅游流作为旅游学的热点议题,通过对其深入研究可为国内旅游景区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有效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优化旅游流空间结构[1]。国外旅游流研究相较于国内起步较早。Zelinsky 等[2]首次对旅游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国际旅游流的类型并阐释了其流动模式。Pavlovich[3]重点探究了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的演化过程。Miguéns 等[4]从网络相关性的角度探究了旅游者流动轨迹规律。Pearce等[5]对欧洲前往日本的旅游者流量及流动趋势进行了研究。Jae 和Song等[6-7]采用自回归模型和定性定量分析对澳大利亚、澳门的入境旅游流流量进行了预测。

国内旅游流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概念架构上,马耀峰等[8]认为旅游流不是单纯的旅游者的流动,还应该包括旅游者流动所带来的其他物质的流动,包括经济、信息、文化等方面。谢彦君[9]将旅游流的特征归纳为流动方向、流量大小和时间节点三个方面。在研究范围上,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流时空演化机制、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旅游流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通常采用定量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研究理论上,一些地理学者通常将经济地理学部分理论与具体旅游区域相结合,如核心—边缘理论、结构洞理论、中心性理论等[10-13]。

城市打造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的关键在于对旅游流流向方式及其结构特征的探索[14]。近年来,城市旅游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如旅游供需不平衡、旅游旺季热门景区游客承载力突破极限等,识别和优化市域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15-16]。游客在城市内部的旅游轨迹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旅游流网络系统,故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这一复杂的关系特征进行阐释[17]。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旅游网络文本数据对市域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进行识别。

(一)研究区域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共有38个区、县(自治县),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的核心城市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主要经济驱动力。重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巴渝文化和红岩精神世代相传,凭借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成了优秀国际旅游城市。本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所包含的热门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游客在主城区各热门旅游景点之间的流动特征。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旅游网络文本数据,其中网络游记是游客在网络中自愿发布的关于旅游行程、旅游体验等方面的信息,记录了游客在城市内的空间流动轨迹,通过分析游客在研究区域内的流动规律,可以判断旅游空间的聚集和分散情况,进而探究重庆市主城区城市旅游流流动规律和网络空间结构。与调查问卷有所不同,网络游记具有客观性、数量大、方便获取等特点。本研究运用八爪鱼采集器通过旅游互联网平台,如:携程网、去哪儿网、马蜂窝等共采集重庆市游记 500多篇,时间范围为 2019—2021 年,再将重复和信息不准确的游记内容进行数据清洗,最终保留游记 428 篇。有关数据内容包含:ID名称、游记篇名、出行时间、旅游节点、逗留天数等信息。人工梳理游客出行轨迹,将其行程中各地点做进一步分析,各旅游节点间如果存在直接流动记为 1,不存在记为 0,通过上述操作可得到各旅游节点的流量矩阵。本文共收集到重庆市主城区28个旅游节点之间的关系数据,得到一个28×28 的关系矩阵。

(三)样本特征

通过对2019—2021年旅游网络文本数据进行表征,从不同时间来渝游客人数占比(图1)可以看出:1月到5月和8月到12月来渝游客人数处于上升期,出行人数高峰分别在5月和12月。从来渝游客游玩天数占比情况(图2)可以看出:来渝游客一般游玩3-5天,其中游玩时间为3天的人数最多,占28.6%;
游玩5天的游客人数位列第二,占25.8%,平均天数为3.8天。由来渝游客出行人数占比(图3)可以看出:2人出行居多,占32.3%,4人行次之,占27.4%,3人行的比例为10.3%。从游客来渝花费情况占比(图4)可以看出:游客旅游花费1000至1999元的人数最多,占34.80,其次为2000至2999元的,占31.1%,平均花费为2360元。

图1 不同时间来渝游客人数占比

图3 来渝游客出行人比例

图2 来渝游客游玩天数比例

图4 来渝游客花费情况占比

(四)研究方法

1.社会网络分析法

最早由英国学者布朗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随后在不同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5-17]。旅游者在不同旅游景点之间的流动使得各旅游景点的关系更为紧密,形成了一个动态发展的整体。本文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并借助工具UCINET软件进一步分析,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探究事物内部的复杂关系,并进行阐述。

2.节点结构评价指标法

采用中心性、结构洞作为重庆市主城区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的评价指标。中心性是用来测度旅游节点重要程度的指标,包括程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程度中心性可以判断一个旅游节点与其他旅游节点的距离。中间中心性可以测度旅游节点在旅游流网络中对其他旅游节点的控制或影响程度。结构洞可以识别在旅游流网络中处于优势和劣势的节点,本文从效能值、效率度、约束度三个指标进行计算。

(一)总体网络结构

将Excel中存储的多值有向矩阵经UCINET软件处理后,采用可视化软件NetDraw进一步分析,可构建重庆市主城区旅游流网络结构图(图5)。图中,连接越密集代表流入该节点和从该节点流出的游客量越大;
节点连线越粗,代表该节点游客流动越频繁。如图所示,重庆市主城区主要的旅游节点有12 个,分别是:洪崖洞、鹅岭二厂、李子坝轻轨、磁器口古镇、长江索道、皇冠大扶梯、山城步道、解放碑步行街、朝天门码头、黄桷坪涂鸦一条街、龙门浩老街、南滨路,他们构成了重庆市主城区旅游空间的主体。

图5 重庆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图

(二)网络空间密度

通过测度网络空间密度可反映重庆市主城区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空间密度表示网络中不同旅游节点之间的联系程度,常采用各旅游节点间的现实联系数量与理论联系数量之比作为表征。本研究网络大小为 28×28,理论联系数量为756 个,现实测得联系数量为 428个,网络密度为 0.566,表明重庆市主城区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联系程度较低,整体旅游规模较小,旅游线路较少。

(三)核心—边缘分析

核心—边缘分析常用于研究区域内旅游流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和节点间的相似性。重庆市主城区旅游节点定位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重庆市主城区仅有12个核心旅游节点,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渝中区,景区景点知名度高,并且能呈现重庆独特的本土风貌,交通通达性强,各景区之间游客流动频繁。网络中半边缘旅游节点有6个,其知名度相对于核心旅游节点来说较低,景区特点不够突出;
边缘旅游节点有10个,其景区知名度较低,各旅游节点之间交通便利性差,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不够完备。由此可以看出各旅游节点的知名度与交通通达性和景区在整体旅游流网络中的关系呈正相关。通过核心—边缘密度矩阵可以测算得出各核心旅游节点间的密度为 15.425;
各边缘旅游节点间的密度为 0.763;
核心旅游节点与边缘旅游节点间的密度为2.635。由此可以看出,各核心旅游节点间的旅游流流量较大,相比之下,边缘旅游节点间旅游流流量较小,整体网络结构呈显著的核心—边缘分区,并且核心旅游节点与边缘旅游节点间的密度高于边缘旅游节点间的密度,说明核心旅游景区对边缘旅游景区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其带动、影响边缘区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着力加强对边缘旅游节点旅游产品的打造,积极引导核心旅游节点的游客向边缘旅游节点转移,带动边缘旅游节点发展的同时提升边缘旅游节点的吸引力,从而提升重庆旅游流网络整体影响力。

表1 重庆市主城区旅游节点定位

(四)凝聚子群分析

凝聚子群分析可以探究旅游流网络的内部结构,识别联系最为紧密的旅游节点子群,更加深入地了解游客对线路组合的选择。探究重庆市主城区不同旅游节点间旅游流的流动方向,对矩阵采用二值化方法处理后,使用 UCINET的 Conner 法测得整个网络共有 8 个凝聚子群,其密度见表2。子群 1:李子坝轻轨;子群2:长江索道、洪崖洞、磁器口古镇、解放碑步行街;子群3: 皇冠大扶梯、湖广会馆;子群4:朝天门码头、南滨路、龙门浩老街、千厮门大桥;子群5:观音桥步行街、魁星楼、渣滓洞白公馆、山城步道;子群6:鹅岭二厂、来福士广场、八一好吃街、弹子石老街、黄桷坪涂鸦一条街; 子群7:交通茶馆、南山一棵树、十八梯、白象街;子群8:中山四路、宋庆龄故居、周公馆、三峡博物馆。

表2 凝聚子群密度

由表2可以看出:(1)子群1、2、3、6其自身内部联系非常紧密;
(2)子群1和2,1 和4,2和4,6和7之间的联系密度相对较大,说明来渝游客在上述子群旅游节点间流动比较频繁;
(3)子群5的密度为0,说明子群5内部没有联系。在旅游规划时,应重点对联系紧密的子群进行打造,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五)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分析主要对各旅游节点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地位进行测度,从而体现其在整个网络结构中的重要程度,常分为程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程度中心性反映该旅游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地位;
中间中心性反映该旅游节点对其他旅游节点的影响或控制作用。

对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采用公式(1)和公式(2)计算程度中心性CZX和中间中心性CZ,见表 3。

(1)

式中,CZXmax为最大程度中心性,CADi为程度节点中心性。

(2)

式中,CBCmax为最大中间中心性,CBCi为节点中间中心性,CKBmax为最大相对中间中心性,CKBi为相对中心性。

表3 重庆市主城区旅游流网络旅游节点相关指标

从表3可以看出,在28个旅游节点中,每个旅游节点平均与 16.929 个节点有联系,其中12 个旅游节点的中间中心性超出平均值,说明其联系程度不高。内、外向程度中心势分别为 42.742%、34.636%,说明各旅游节点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存在较大差异。中间中心势为 5.84%,说明核心旅游节点间互游性较高。重庆市主城区旅游流网络旅游节点中间中心势低于程度中心势,整体流量过于集中,核心旅游节点流量占据了总体旅游流流量的绝大部分,某些旅游节点的发展受核心旅游节点的影响大,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不平衡。

(六)结构洞分析

结构洞可识别旅游流网络中的优势和劣势节点。本文采用UCINET软件通过对结构洞指标测算得到各节点的效能值、效率度和约束度。测度表明:效能值和效率度大、约束度小的节点,在社会网络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分析发现: 长江索道、李子坝轻轨、磁器口古镇、鹅岭二厂的效能值和效率度两项指标均得分较高,说明其在重庆市主城区旅游流网络中处于有利位置,优势明显。核心旅游节点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其他旅游节点的发展需要其带动。半边缘旅游节点有较高的中间中心性,影响力和吸引力与核心旅游节点比相对较小,但仍具有一定的旅游流;
边缘旅游节点影响力和吸引力小,流量较小。

推拉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英国学者拉文斯坦在分析人口迁移时提出推拉理论包含“推力”和“拉力”两种影响因素,后来部分学者将其用于研究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旅游流动现象。本研究认为游客出游时间充裕、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可支配收入增加是形成旅游活动的首要推力,而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游客的外在拉力。为进一步探究重庆市主城区旅游流网络驱动因素,本文构建了旅游流驱动机制理论框架(图6)并根据旅游流网络发展现状,将推力因素设置为:游客闲暇时间、旅游信息化水平、游客消费能力;
拉力因素设置为:政府政策支持、旅游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在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的共同驱动下,重庆市主城区整体旅游流网络得到进一步优化,形成良好发展趋势。

图6 旅游流驱动机制理论框架

(一)重庆主城区旅游流网络的推力因素

1.闲暇时间增加

随着劳动法的不断修订与完善和企事业单位用工制度的人性化,游客在原本享有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每年还额外拥有了固定的假期。2016年重庆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实现2.5天弹性休假制度。在闲暇时间增加的前提条件下,游客催生了强烈的出游动机进而激发了游客旅游行为的产生,旅游行为在重庆市主城区各旅游节点之间形成了显著的旅游流流动规律,为旅游流网络的研究提供了强大推力。

2.消费能力增强

新时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拉动了居民收入的增长,2021年重庆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6879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03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游客在满足基本生存资料消费之后,有了剩余的资金用以满足其他物质消费。旅游消费能力增强促使游客对旅游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许多游客更加注重对旅游品质的追求,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选择深度游、沉浸式旅游等。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游客也开始转向体验度更高,价格更贵的旅游产品。游客消费能力的增强推动了重庆市主城区旅游流网络不断优化升级。

3.信息化水平提高

当前,5G网络的应用加速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2021年,重庆市5G基站数每万人达13.2个,高于全国平均值,位居西部第一,处于全国5G发展第一梯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资源、数据在各行业内部的快速流动,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旅游”模式应运而生。旅游产业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程度日趋加重,旅游信息的快速传递强化了政府、旅游企业与游客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政府出台合理的旅游政策,刺激当地旅游消费;
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生产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的旅游产品;
有利于游客及时优化旅游行程,满足自身多元的旅游需求。因此旅游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保证了重庆市主城区旅游流网络研究的准确性。

(二)重庆主城区旅游流网络的拉力因素

1.政府政策扶持

旅游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能。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旅游业带来巨大冲击,为促进旅游业的稳定发展,重庆市政府15个职能部门联合推出52条政策措施和4条保障措施,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助力旅游业复苏,刺激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供给侧从税收减免、房屋租金减免、防疫支出补贴、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为旅游业提供帮助;
面向游客,政府亦出台系列措施,如旅游购物免税、旅游门票减免、旅游交通补贴等。正因为政府政策扶持,重庆市主城区各旅游节点之间才会拥有较大的流量。

2.市场体系构建

我国旅游业总体起步较晚,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造成了我国旅游行业早期乱象频发。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的旅游市场体系,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行业整体服务质量,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需求。重庆市主城区A级旅游景区大致可分为自然风光、都市风貌、人文历史、红色旅游四大类。通过游客来渝旅游大数据可以看出,来渝游客更加青睐突出重庆本土地域特色的景区景点,如洪崖涧、磁器口、长江索道等,它们不仅承载了重庆独有的历史风貌,也是重庆最具特色的旅游标志,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然而其他旅游景区由于特色不鲜明,主题不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相对较小。洪崖洞、磁器口、长江索道等旅游景点作为重庆的核心旅游景区,居于城市核心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成为来渝游客的必游之地,同时核心旅游节点的各项中心性指标都比较高,对周边其他景区有较强的联动效应。

3.基础设施完善

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有利于接待游客。重庆市主城区汇集了全市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旅游发展起步较早也最为成熟,有著名的洪崖洞、解放碑步行街、鹅岭二厂等核心旅游区,该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完善,集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游客出行的全部需求,是来渝游客主要游玩的区域。同时,城市交通网络通达性的提高有利于旅游流发挥正向促进作用,旅游景区的游客量与景区交通便利程度呈正相关。交通越便利的旅游区越可能发展成为核心旅游区,从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相反,交通不发达的区域,即使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旅游景区的发展,使该旅游区成为边缘区域。

在信息化水平高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许多游客更加热衷于通过网络分享旅途中的喜闻乐见,通过提取其中信息并进行分析,成为研究旅游者行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景区发展现状等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旅游网络文本数据的概念,利用网络游记作为原始数据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将重庆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对象,对目的地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重庆市主城区旅游流流动主要在渝中区,并向外分散,整体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呈显著的核心—边缘分区;
(2)重庆市主城区旅游流网络密度有待提高,网络结构发展不平衡;
(3)重庆市主城区28个热门旅游景点存在显著的核心旅游节点、半边缘旅游节点、边缘旅游节点分区;(4)游客在不同旅游节点间的游览通达性存在显著差异,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发展影响较大。

对重庆市主城区核心旅游节点及旅游流流量密集的旅游区域进行识别有利于城市旅游空间的规划和布局,有助于提高城市旅游服务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区域协同合作加强各旅游节点之间的联系,不断强化景区资源优势、优化景区区位条件,促进共同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打造旅游综合枢纽,促进旅游产业集聚。首先,将核心旅游节点发展为重庆市主城区旅游综合枢纽,打造成为集旅游交通、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向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酒店预订、旅游票务办理等业务,发挥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其周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更新旅游资源,推出优质旅游产品,打造完整产品体系,使核心旅游节点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其次,注重旅游客源市场调研,在设计旅游产品时,注意把握不同类型游客的旅游需求,使游客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最后,在旅游旺季严格控制核心旅游景区游客流量,当景区游客容量过载时,要及时对游客进行有序的疏散,并建立应急预案,防止景区发生意外。

二是打造旅游资源特色,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半边缘旅游节点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其旅游资源特色不显著,因此针对半边缘旅游节点的开发,首先应着力从景区核心旅游资源入手,结合景区文化发展的历史,重点规划符合景区自身特色的旅游项目;
其次应加强旅游市场宣传和产品营销力度,通过投放广告、网络达人探店、门票减免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与曝光度,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要结合景区自身区位条件等关键因素,合理布局景区,提升景区内部的游览通达性,增强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是提升基础设施服务,加大旅游产业扶持。边缘旅游节点影响力小、知名度低,政府应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政策、资金扶持,加强与距离相对较近的核心旅游景区的联合开发,建立与其他旅游景区共同发展的机制,依托热门旅游景区的人气和流量,实现边缘旅游节点又快又好发展;
同时边缘旅游节点应立足自身优势,打造全新旅游资源,吸引外来游客参观游览,注重提升游客体验度;
要利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边缘旅游节点向半边缘旅游节点的转变。

四是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提升城市通达性。城市交通通达性与城市景区的热门度呈正相关,发展旅游业应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政府在规划主城区道路交通网和轨道交通网时,应合理考虑增加景区周边公共交通站点,改善景区旅游交通,提高游客出行的便利度;
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扩建机场、高铁站、港口等游客集散中心,提高城市游客接待能力,打造国际性交通枢纽站点。

猜你喜欢 子群主城区重庆市 Schmidt子群为Hall S-拟正规嵌入群的有限群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9期)2022-12-26有限群的局部化HC-子群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2期)2022-12-25有限群的弱τσ-嵌入子群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22年4期)2022-08-04重庆市光海养蜂场蜜蜂杂志(2022年5期)2022-07-20重庆市光海养蜂场蜜蜂杂志(2022年3期)2022-05-23浅析石家庄主城区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河北地质(2021年3期)2021-11-05奋进中的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年11期)2020-12-11关于ss-拟正规子群和c-正规子群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3期)2019-05-22杭州主城区中职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2014年抽测数据研究为例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重庆主城区首次购房按揭财政补助政策延长5年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26期)2016-07-23推荐访问:流网 空间结构 重庆市
上一篇:结直肠病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电凝综合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下一篇:猪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与治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