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的三种亚型及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1 点击:

李 涛,肖玉琴

品行障碍是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最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是指在儿童少年期反复持续违反社会规则或者做出与年龄不相符的行为,包括打架、逃学、离家出走、反复说谎、偷窃、纵火、虐待动物、过早追求性体验、违抗与破坏性行为等一系列异常行为。(1)高 欣,黄 颐:《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的病因学研究进展》,《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年第3期。具有品行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较多的越轨行为和违纪问题,尤其是暴力问题严重。在犯罪未成年人中,品行障碍的发生率达70%以上。(2)周建松,陈 琛等:《长沙、成都男性犯罪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1期。品行障碍儿童会严重干扰家庭的正常生活秩序,会对同伴进行欺凌和攻击,会损坏学校财物甚至对老师和同学造成威胁。儿童期的品行障碍还能够有效预测青少年期及成人期的问题行为,如健康问题(物质滥用等)、违法问题(被拘留和收监等)、教育问题(中途辍学等)、社交问题(不良交友及短暂婚姻关系)等。品行障碍与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对立违抗障碍表现类似,但在行为表现的程度上比对立违抗障碍更严重,这二者被并称为儿童和青少年的破坏行为障碍。品行障碍儿童演变到成人期,被称为反社会人格障碍,严重的品行障碍患者甚至可发展为精神病态,反社会人格障碍和精神病态都是与违法犯罪行为高相关的人格特质,前者是从行为指标上予以评定,后者更看重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表现特征。由此可见,品行障碍是个体未来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早期风险指标。此外,品行障碍的行为问题还伴随有严重的心理、生理、社会功能损伤,他们在生理激素、自主神经反应、认知、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与越轨行为相关的高风险因子,如低血清素、低静息心率、执行功能存在缺陷、敌意归因偏见、负性情绪加工缺陷、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不良同伴交往等。(3)Wang Y,Cao S,Dong Y,Xia LX,“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angry rumin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PLoS One,vol.14,no.5,2019,pp.96~103.

品行障碍具有多重发展路径,从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和是否具有冷漠无情特质,可以把品行障碍分成三种亚型,即高冷漠无情特质儿童期发生型(简称为高冷漠无情特质型)、低冷漠无情特质儿童期发生型(简称为低冷漠无情特质型)、青少年期发生型。这三种亚型在神经心理特点、成因机制、反社会行为的严重程度及矫正特点等方面都各有差异。本文将梳理品行障碍的发展路径和生理心理特点,并试图对品行障碍的干预和矫正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看法。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描述,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四类行为:攻击行为类、破坏行为类、欺骗或偷盗行为类、违规行为类。品行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需满足两个条件:在过去12个月中出现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行为,且至少有一种行为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根据个体的发病年龄,可以将品行障碍区分成两种亚型:儿童期发生型和青少年期发生型。其中满足诊断标准的行为中至少有一种发生在10岁前被归为儿童期发生型,全部发生在10岁以后被归为青少年期发生型。

墨菲特等人根据发病时间将品行障碍分成两种因果机制。(4)Moffitt TE,Frick PJ,“Adolescence-limited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a developmental taxonomy”,Psychological Review,vol.100,no.4,1993,pp.674~701.儿童期发生型一般始发于学前阶段或者小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问题加重。这种类型伴随着更多的风险因子,如易冲动、言语智力低下、父母监管力度不够等,这些因子导致他们社会化缺失和产生不良的社会关系,以致对后面的生活造成影响,这种心理、生理的社会影响有可能贯穿一生,发展成终生持续型犯罪人。青少年发生型始发于10岁以后,在儿童期没有迹象。这种类型风险因子相对较少,他们主要表现出对父母和权威的反抗、违背社会规范。但是这些青少年阶段的反社会行为也可能影响到成人阶段,如犯罪记录、辍学和物质滥用等。

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冷漠无情特质纳入儿童期发病型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认为符合原有品行障碍诊断标准的个体如果表现出冷漠无情特质则程度更严重,并且在矫治中也应区别对待。据此可将品行障碍分成三种类型:高冷漠无情特质儿童期发生型、低冷漠无情特质儿童期发生型、青少年期发生型。(5)Frick PJ,White SF,“Research review:the importance of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for developmental models of aggressive and antisocial behavior”,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vol.49,no.4,2010,pp.359~375.这三种亚型不仅在诊断标准和发病年龄上有区别,更重要的是在心理特点、生理指标、社会表现等方面各有差异,这些差异性导致在对品行障碍的管理和矫治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对成因不同的个体区别管理,根据其不同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点制订矫治策略以取得最佳效果。

(一)高冷漠无情特质儿童期发生型

冷漠无情特质指对他人冷漠、缺乏罪责感、低共情的一种人格特质,最初表征为精神病态的最核心维度——情感维度,后来作为一种稳定的且与不良行为高相关的人格特质被单独提出。冷漠无情特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通常在儿童早期已有表现。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支持了儿童期的品行障碍同时具有高水平的冷漠无情特质是一种更严重、更稳定、与犯罪联系更紧密的形式,并且预后不良。

在所有儿童期发生型品行障碍中,高冷漠无情特质型占比约1/3,但是却是问题最严重的一群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个体的年龄与反社会行为成反比。但高冷漠无情特质型例外,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甚至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愈演愈烈,发展成终身持续的犯罪行为。对越轨青少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冷漠无情特质能预测再犯率,尤其是暴力犯罪的再犯率,并且与再犯间隔时间的长短成反比。同样,有研究者对1359名4~9岁正常社区儿童的调查发现,冷漠无情特质也成功预测了后续一年的问题行为发生概率。(6)DeLplanque S,Silvert L,Hot P ,Sequeira H,“Event-related p3a and p3b in response to unpredictable emotional stimuli”,Biological Psychology,vol.68,no.2,2005,pp.107~120.

在气质上,高冷漠无情特质者表现出对新异、刺激、危险性事物的追求。在情感上,冷漠无情特质者缺乏共情能力,表现出低罪责感和漠视他人等特征。在认知上,高冷漠无情特质者更倾向于追求奖赏而忽视惩罚。品行障碍中的冷漠无情特质者具有独特的发展路径,他们表现出来的这些气质特征使之干扰到了正常的道德发展,这样加重了他们产生暴力和犯罪行为的风险性。高冷漠无情特质型面对反社会行为有着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如暴力行为使他们感到高兴和兴奋,这种感受也会增强其后续的反社会和暴力行为。研究发现,高冷漠无情特质者的情绪识别能力存在缺陷,如高冷漠无情特质组青少年对恐惧面孔的识别能力较弱。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发现,高冷漠无情特质组青少年在识别恐惧情绪面孔时,右侧杏仁核的激活水平低于其他组。(7)Dadds M R,Cauchi AJ,Wimalaweera S,Hawes DJ ,Brennan J,“Outcomes,moderators,and mediators of empathic-emotion recognition training for complex conduct problems in childhood”,Psychiatry Res,vol.199,no.3,2012,pp.201~207.虽然高冷漠无情特质者在上述方面表现出不同,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他们的认知功能正常,甚至有着更高的言语智力,从言辞谈吐方面不会表现出缺陷,但他们却是高发恶性暴力事件的一类人,具有高频率和严重破坏性的反社会行为,发生犯罪行为的可能性也更高。冷漠无情特质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持续稳定地存在于个体的一生。

(二)低冷漠无情特质儿童期发生型

低冷漠无情特质亚型指儿童期品行障碍者中冷漠无情特质水平不高的群体,这类主要表现出情绪和行为方面的严重问题。与高冷漠无情特质者相比,他们攻击水平较低,而且大部分表现为反应性攻击。他们的智力水平偏低,尤其是言语智力偏低。这类人群的成因可能与不良家庭教养方式相关,如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低冷漠无情特质者在自我情绪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如高焦虑水平和易冲动性,与高冷漠无情特质者不同,低冷漠无情特质者对他人的悲伤情绪容易做出反应,这说明他们的共情水平较高。与青少年期发生型相比,低冷漠无情特质儿童具有高水平的冲动性,而且多数存在并发的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童期发生型的低冷漠无情特质者在气质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高冲动性、低言语智力、情绪管理缺陷)和环境特点(家庭功能不良)。这些风险因子对于其产生反社会行为和易冲动可能存在多种因果关系,如言语功能缺陷可能导致他们在执行功能上存在缺陷,使他们不能习得延迟满足以及对事情的结果不能及时预料。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差,社会化能力差,这是由于其家庭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缺失,比如缺乏父母监管,或者监管过于严厉。低冷漠无情特质者存在强烈的情绪反应性或者情绪管理缺陷,这使他们易怒易冲动和产生无法预料的攻击和反社会行为,虽然行为后会感到痛苦和焦虑,但是未来面对挑衅下,他们同样会表现出不可控的冲动性。儿童期的情绪管理缺陷与父母的严厉教养方式形成恶性循环,当父母对其不良行为采取严厉管教时,这类儿童更容易产生愤怒和冲动,更容易导致反社会行为的发生。

(三)青少年期发生型

与前面两种类型相比,该亚型表现出攻击和暴力行为较少,较少发展为成人反社会和犯罪行为。该亚型较少表现出神经心理学缺陷(如执行功能缺陷)、认知缺陷(如智力水平偏低)、气质性和人格问题(如高冲动性和情绪管理问题)。在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较少,如家庭冲突、家庭稳定度、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少问题。

青少年期发生型主要表现为不服从规范和高叛逆性,做出违背传统规范和社会等级的行为。他们主要受不良同伴群体的影响,或者缺乏亲社会行为的引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叛逆行为会逐渐改善或消失。

(四)三种亚型的心理生理特点

情绪和认知缺陷是导致个体发生攻击和反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冷漠无情特质亚型已经被证实存在情绪情感缺陷,对他人的悲伤线索不敏感。但是,目前还不清楚具体是对情绪刺激的反应迟钝还是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识别发生了问题。此外,这些情绪和认知特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冷漠无情特质儿童幼年期在情绪反应和情绪理解上都存在问题,但是随着年龄增加,他们只表现出情绪反应性问题。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随着年龄增长,冷漠无情特质者学会了识别和理解情绪,但是却不会对它作出正常的反应。高冷漠无情特质者还被发现在奖惩反应上表现异常,他们对奖励线索敏感,但对惩罚线索不敏感,也就是惩罚很难降低他们从事某种不良行为的可能性,这种特点会加剧他们的不良行为,为了达到奖赏目的而不择手段。

在父母教养上,通过分析已有研究发现,低冷漠无情特质亚型更易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如放任、缺乏正强化、缺乏监管、注重惩罚)与低冷漠无情亚型的不良行为表现显著相关,而这些因素与高冷漠无情特质关系不显著。但是最近有一项纵向研究发现,高敌意和高控制欲的父母教养方式都显著影响了高冷漠无情亚型和低冷漠无情亚型的不良行为,个体的冷漠无情特质水平会随着父母教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良好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会降低个体的冷漠无情特质水平。(8)Kroneman LM,Hipwell A E,Loeber R,Koot HM,Pardini DA,“Contextual risk factors as predictors of 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 trajectories in girl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allous-unemotional features”,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vol.52,no.2,2012,pp.167~175.这说明高冷漠无情特质亚型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后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在成因方面,儿童期发病型品行障碍比青少年期发病型具有更大的遗传可能性,高冷漠无情特质型比低冷漠无情特质的遗传可能性更大。冷漠无情特质的行为表现具有较强的生理基础,比如在脑结构方面,他们的额-颞叶回路的灰质增加、白质减少,在脑功能方面,他们在加工负性情绪面孔时杏仁核的激活减弱,对惩罚反应表现出异常的腹内侧前额叶活动。在生化方面,高冷漠无情特质者的皮质醇水平也较低。(9)肖玉琴,张 卓等:《冷酷无情特质:一种易于暴力犯罪的人格倾向》,《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9期。冷漠无情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成,且遗传的作用更强。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冷漠无情特质的遗传可以承载30%~80%的作用,其中高冷漠无情特质组的遗传可能性是0.81,低冷漠无情特质组的遗传可能性是0.3。(10)Viding E ,Blair R,Moffitt T E ,Plomin R,“Evidence of substantial genetic risk for psychopathy in 7-year-olds”,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vol.46,no.6,2012,pp.592~597.此外,一些后期环境因素如亲子依恋关系、父母经济地位、家庭氛围、受虐经历、个人创伤等方面都可能影响冷漠无情特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品行障碍的分类矫治

品行障碍的三种亚型不仅在上述方面各有差异,在成因上也存在区别,因此Frick提倡将反社会行为青少年区分上述三种亚型分类矫治。从疗效来看,高冷漠无情特质类型的治疗效果最差,总结24项关于品行障碍矫治的研究发现,其中18项研究表明高冷漠无情特质组的矫治效果差于低冷漠无情特质组,高冷漠无情特质组员在矫治项目中的参与意愿更低、参与度更差、更不易遵守矫治项目规则,项目结束后,他们在相同时间内的再犯率也比低冷漠无情特质组更高。当控制了两组的品行障碍严重程度后,矫治师对两组的评价也认为高冷漠无情特质组通过参与项目所掌握的社会交往和问题解决技能低于低冷漠无情特质组。(11)Frick PJ ,Ray JV,Thornton LC ,Kahn RE,“Annual research review:a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serious conduct problems”,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vol.55,no.6,2014,pp.532~548.因此,对品行障碍进行矫治时,应首先考虑个体的冷漠无情特质水平,将高冷漠无情特质水平的个体标记出来进行区别化的管理,对其施以更具针对性的矫治方案,以提高矫治效率。

在品行障碍人群中,虽然高冷漠无情特质意味着矫治难度更大,但他们并非完全无法矫治。目前也有些研究证明对高冷漠无情特质群体的干预是起作用的,比如对177名6~11岁的高冷漠无情特质者进行综合性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父母监管培训、学校咨询、同伴关系发展以及危机干预等内容,结果发现高冷漠无情特质组和低冷漠无情特质组取得的效果一样好。(12)Kolko D J,Pardini DA,“ODD dimensions,ADHD,and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as predictors of treatment response in children with 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s”,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vol.119,no.1,2010,pp.713~725.但是,当高冷漠无情特质组和低冷漠无情特质组采用的是单一的行为治疗方案时,高冷漠无情特质组的效果比低冷漠无情特质组差。(13)Waschbusch DA,Carrey N J,Willoughby M T,King S,Andrade B F,“Effects of methylphenidate and behavior modification on social and academic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s:The moderating role of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vol.36,no.1,2007,pp.629~644.因此,对于高冷漠无情特质人群而言,需要对他们特定的情绪情感缺陷、认知倾向、动机特点等做出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才能减少高冷漠无情特质人群的问题行为。比如一项对4~9岁品行问题儿童的干预研究中发现,高冷漠无情特质儿童比低冷漠无情特质儿童在父母干预项目中效果更差,该研究的父母干预项目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父母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进行正强化,第二部分是让父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管教策略。高冷漠无情特质组儿童只在第一部分干预中发生了积极的作用,而低冷漠无情特质组儿童在两部分干预内容中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14)Humayun S,Kahn R E,Frick P J ,Viding E,“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and anxiety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7-year-olds”,J 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vol.43,no.1,2014,pp.36~42.这与冷漠无情特质的奖赏机制有关,高冷漠无情特质者对惩罚信息不敏感,他们面对奖惩线索时会忽视惩罚,而只看重奖励线索,一切行为指向“趋利”。如果等将品行障碍儿童随机分成两组进入父母培训干预项目和情绪认知训练任务,结果发现,高冷漠无情特质组的儿童在情绪认知训练任务中取得的效果显著优于父母培训干预项目。(15)Dadds M R ,Cauchi A J ,Wimalaweera S,Hawes D J,Brennan J,“Outcomes,moderators,and mediators of empathic-emotion recognition training for complex conduct problems in childhood”,Psychiatry Res,vol.199,no.3,2012,pp.201~207.这个结果可能说明情绪认知缺陷是冷漠无情特质儿童的主要问题,针对他们的主要问题进行干预矫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后续对高冷漠无情特质者的矫治项目应根据其既有特定而发展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如他们的情感淡漠,应提升人际情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共情能力低,应制定出具有提高共情能力的方案并实施;
他们对惩罚不敏感,应重点设置以奖励为驱动的干预项目。

青少年始发的品行障碍亚型者更多的归因于环境和父母教养,从家庭治疗着手可以较好地达到矫正效果。也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成熟,这类品行障碍者的问题行为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儿童期始发的低冷漠无情特质亚型表现为高冲动性,信息加工方式存在缺陷。对此类人群的矫治可通过提高元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心智化水平等方式进行,这些技术能成功降低其越轨行为。我国近10年在司法系统引入了“循证矫正”的理念与方法,并开发出了多套针对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的矫正项目,如认知行为疗法、(16)肖玉琴,赵 辉等:《认知行为团体矫正对未成年犯暴力风险水平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年第1期。心智化疗法(17)杨 波,肖玉琴等:《未成年暴力犯的询证矫正》,《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8年第1期。等,这些项目中包括了愤怒情绪管理技术、敌意认知归因纠正、提高元认知等元素,都较好地吻合了低冷漠无情特质亚型及青少年期亚型的特点,可尝试用于该人群的干预矫治。

(二)品行障碍分类对未来明晰犯罪发展路径的启示

品行障碍有着不同的发展机制,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有诸多层面,因此不能把品行障碍看成单一的问题,研究不应该只关注与品行障碍相关的风险因素,而应该从不同发展路径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成因。品行障碍的三种亚型可能导致不同的犯罪发展路径,未来关于品行障碍的研究应该从发展路径的角度区分品行障碍导致犯罪的原因,重点探讨高冷漠无情特质亚型的发展路径及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品行障碍的三种亚型可能有着各自的发展路径并在问题的严重性上存在区别,其中冷漠无情特质的出现可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危险信号。高冷漠无情特质者的主要特征是“亲社会情感的缺失”,同时还会表现出对威胁信号的不敏感、认知决策等方面的异常,这些心理特征让他们表现出精神病态的“雏形”。即儿童期的高冷漠无情特质,到成人期会演变为精神病态,最终发展为终身持续犯罪人。这条发展路径尚需后续研究的支持和验证,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冷漠无情特质在品行障碍诊断中的作用及为未来的分类管理和矫治提供更有用的证据支持;
另一方面探明冷漠无情特质在终身持续犯罪发展路径中的作用,对于有效地预防犯罪和罪犯矫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儿童期品行无情 好品行是底色记者观察(2022年18期)2022-10-08优良品行疯狂英语·新策略(2022年9期)2022-09-07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在儿童期逆境对中老年健康影响间的中介效应中国全科医学(2020年31期)2020-08-15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金桥(2018年8期)2018-09-28不耻下问快乐作文·低年级(2016年12期)2017-01-03大学生儿童期受虐与攻击性、自尊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年9期)2015-07-07无情最是有情人火花(2015年8期)2015-02-27有情何似无情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未曾深爱已无情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伴儿童期忽略的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氢质子波谱对照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年7期)2013-11-23推荐访问:三种 品行 其对
上一篇: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四川工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下一篇:联合国气候安全问题最新进展及政策建议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