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数字设计领域在传统绘画方面的创新与应用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09 点击:

◎陶雅荷

随着产业的升级、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模式的转变,中国新媒体行业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后,在近几年逐渐趋于稳定状态。[1]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在设计以及传播方向上以“新媒体+”的形式进行产业升级和视觉转变。新媒体领域也以数字媒体艺术的形式融合了众多不同的艺术门类。[2]数字化动态、变换、随机、声音、编码、互动、光影等多种艺术形态之间的交叉和跨越,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使传统艺术带有了鲜明的时代化标签。本文着重从时代更替的背景出发,结合移动终端和用户行为变化的理论,阐述传统绘画与数字设计的融合与创新应用,分析利用数字媒体艺术手段对绘画进行数字编码化的二次视觉转变,不仅迎合了现今新一代年轻受众群体对传统艺术的欣赏方式,也使传统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实现碰撞。

20世纪60年代,一本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出现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这本计划书是由美国人彼得·卡尔·戈德马克所撰写的。[3]新媒体的出现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设备为输出终端,向受众群体提供服务的所有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 。[4]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时期单对多的传播形式,形成了多点对多点的网状传播。从第一代计算机的产生,到从第一部手机的出现,信息传播的范围逐渐从工业及军事领域走向大众。在这样的新环境中,个人的传播力量逐步增大,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获得者。从用户行为以及用户心理方面来讲,用户经常以碎片化的时间从移动终端设备获得知识和信息,这种新媒体的应用手段往往具有快速、便捷、节约成本的特点。这种方式的出现和应用,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数量较以往有所增加。这也同样影响着传统艺术的展示形式。在过去,人们学习艺术作品时需要进入图书馆、博物馆、画室等场所进行参观和分析。但是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层面看,以往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局限性,通过手机、电脑以图片、影像等形式对传统艺术的实体形式进行数字化转变,有效弥补了传统绘画艺术在展示传播中的短板,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路径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多样。所以,新媒体的出现从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绘画传播的局限性,使其视觉展示形式出现了多样的变化。这一系列变化促使了数字设计形式的出现。

随着数据编码、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产生,艺术已经通过这些技术渗透进大众的生活。这种高效率、范围广的艺术传播模式被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所青睐,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结合新媒体的形式来表达传统艺术语言,[5]这只是媒介的不同而已。这种数字技术就是计算机将传统的素材转化为数字信号,将越来越多的信息融合在同一个作品当中,形成了一个可以进行改变、恢复、复制、变换的艺术作品。[6]传统绘画往往是将纸张、画布、颜料等实质性物质作为载体,具有一定的限制。新媒体视阈下的传统绘画将或平面或立体的实物载体转变为0、1的数字信号像素化的视觉形式,并结合互联网进行大量传播,数字信号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的可视化信息和图形可以提高传统绘画的审美价值,使传统绘画艺术走出博物馆、展览馆。数字设计表现形式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推动传统绘画的传承,使更多的人成为传统绘画的用户群体,并了解到传统绘画的审美价值。这种数字化的新媒体展示形式将成为传统绘画作品被更多用户所接受的一个必然趋势。

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发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数千年的文化奠基使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不同年代,不同的群体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进行一系列的艺术表达,结合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的创作更能够烙印上时代符号。[7]通常来说,传统绘画作品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艺术家通常使用笔和颜料,在墙面、纸板及纺织物等载体上,以颜色、形态、元素和构图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创作,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维逻辑,同时展现艺术家的文化底蕴、思想状态和对社会的思考。[8]每幅作品都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固定性和无法延展性,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展现自己想要表达的效果,始终受到绘画物理材质的限制,如画布。一旦事先计划好便无法更改,若想更改尺寸,只能另外剪裁,而上一个画布上所绘制的内容没有办法直接复制到新尺寸的画布上。在绘画当中,一旦出错,修改起来既费时又费力。在储存与运输上,传统绘画作品相较于数字作品运输成本高,储存空间相对有限,传播效率低。而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传统绘画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走进大众化的视野,“艺术大众化”这个词随之出现。随着数字媒体艺术传播范围的扩大,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为简单和轻松,这在间接层面上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从空间广度来讲,这种网状式的传播分布连接了受众群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信息的同时获取以及输出,使信息和受众群体自由地在网络空间中穿梭。这一系列传统绘画所无法实现的问题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得到相应的解决。

在艺术创作当中融入计算机处理技术,可以避免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失误和偏差,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以更为洒脱和随意,并且通过后期修改、调色等操作呈现出更加符合预期效果、更能处理好细节、更能展示好内容,更加丰富的艺术作品。所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及时性、丰富性、复制性、交互性和通畅性是其特有的优势,[9]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传统绘画艺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数字时代的视觉表现逐渐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探究新时代绘画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之间的相互推动关系。虽然在表面上看,二者是两个时代的产物,有不同的理念,但它们其实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二者都是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去表达艺术家及设计师想要展现的内容,只是在使用媒介上大有不同,而随着新媒体功能的不断完善,新艺术表现手法层出不穷,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绘画的结合将更为密切与丰富,有助于艺术体系的繁荣和多样化发展。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可以丰富双方艺术领域的创造,促进其协同发展,既为传统绘画领域提供新的视觉传达形式,也为丰富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样化做出贡献。

目前,国内外对于传统绘画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展现的探索已经有很多种:2019年12月,作为澳门回归20周年献礼作品,凤凰数字科技与故宫博物院合力打造出北宋画作《千里江山图3.0》数码作品,在澳门博物馆首次展出。在2020年9月22日,北京市顺义区举办了“2020北京顺义第三届文旅发展高峰论坛”,《千里江山图》第一次进行数字化展出。此数字艺术作品,将参观者的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串联起来,带给参观者沉浸式的体验,使参观者同画中的虚拟人物和故事进行互动。这是以数字媒体艺术形式将传统绘画引入人们的视线。另外,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在上海展出,通过数字设计的展览方式,使《清明上河图》中的故事情景以视觉动态的形式,直观地展现给参观者,使人们对画中的人物有更为直观的了解,更深刻的体验。除此之外,北京故宫博物院也利用数字设计的方式展现《雍正行乐图》。

目前在国内,众多艺术家正在不断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绘画的结合,运用高清数字互动技术、动感影像、VR技术、小程序、网络展示、手势识别、全息投影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跨学科融合发展,在向参观者展示传统绘画作品的同时,也丰富了其感官体验和沉浸式体验。从艺术形式的层面看,融合了传统绘画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作品是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表现形式,甚至有些经过数字设计处理的作品可以与人进行互动,这种带有交互行为的数字设计作品便具有了更多的信息流通方式。由于数字设计作品会因参观者的行为而产生变化,使画面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生动,比单向的新媒体动态画面所传输的视觉效果和信息更为主观、丰富和完整,使观看者将自身置于整个艺术作品当中,与艺术作品进行交互,运用点击、手势识别、头戴设备、VR眼镜等多种体验方式获得更为深刻的艺术体验。

除了上文所探讨的数字媒体艺术对传统绘画在展示空间、表现形式、互动操作等方面的改变之外,其实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对于传统艺术的处理,还可以借助编程的手法,通过文本编码和数据处理,对传统绘画的艺术作品进行二次加工。如利用Processing交互编程软件,通过编码的形式设置变量、循环、随机参数,并按照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尺寸建立等比例大小的画布,或是按艺术家本人的诉求更改画布大小。在编码的构建当中,还可以通过加入鼠标点击,让用户主观控制传统绘画作品的数字化生成,以编码后台运算的数据抓取图画中的深色部分,并依据颜色的识别对画面深色以及浅色部分用有规律的、大小不等的粒子进行填充,最终呈现出一幅具有传统绘画底板的抽象的点状数字设计作品。在编程设计过程中,通过改变图片的命名:“img+imgNum+.jpg”实现用户鼠标点击控制数字设计作品的切换,也可以将鼠标的位置数值设置为变量mousex,从而使画面的动态粒子随鼠标的左右移动(x值的变化)而发生动态的变化。还可以依据后期展示出来的视觉效果随时更改数据,轻松地产生不一样的画面效果。

这种利用新媒体领域数字媒体艺术学科范围内的数字交互编程设计理论知识,对传统绘画以编程文本数据的形式进行二次加工,从而生成抽象的艺术作品,其具有传统绘画的文化背景,又具有新媒体时代数据与科技的特征。这种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带有数字编码属性的,也可以理解为是编码生成和数据转化的数字设计艺术作品。这种编程设计的艺术形式和现有在形式上对传统绘画进行学科融合的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是对传统绘画艺术的二次加工,更具有抽象性,并产生了新的设计价值,而现有数字设计作品多半是在形式上融合了传统绘画作品。这种运用编码数据对传统绘画的二次创作方式将会为未来数字设计与传统绘画作品的科学融合提供帮助,也会对推动二者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们不仅可以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和视觉展示方式来完成一件绘画作品,更能够积极尝试新媒体视阈下数字设计领域与传统绘画相融合对画作做出创新。此创新满足了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为传统绘画提供了更多视觉表现形式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形式绘画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22年3期)2022-06-29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年2期)2022-03-30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年2期)2022-03-30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年7期)2021-12-30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年9期)2021-11-15小议过去进行时疯狂英语·爱英语(2019年5期)2019-09-10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新东方英语·中学版(2017年9期)2017-09-25欢乐绘画秀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欢乐绘画秀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推荐访问:绘画 传统 领域
上一篇:手链
下一篇:传统回纹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