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08 点击:

马永腾(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 255400)

古诗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学体裁,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中始终占据主导位置,因此,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古诗也成为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一个重要知识点。尤其在高中语文教材当中,古诗这一文学体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阅读理解难度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利用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有趣、高效的古诗阅读氛围,进而为古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教材当中选取的古诗不再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样易于理解和掌握,其文字架构更加复杂,表达的情感更加隐蔽,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无法准确地表述出全诗的主题意境和诗人的真实用意。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帮助学生走出阅读误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阅读情境,结合古诗的内容与释义,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将古诗中的意境表现出来,这样既可以带动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又能够激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思维。在真实情境的衬托之下,学生能够快速走进古诗的深远意境当中,进而与古诗表达的思想产生碰撞与共鸣,这时,古诗的韵味、情感、道理、释义也将在学生的脑海当中产生更加清晰的印象。

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为例,陶渊明为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于是经过十三年的辗转,他终于决定归隐,并在归隐田园期间创作了《归园田居》。全诗没有任何造作修饰之语,平实的文字当中透射出淡淡的田园气息。为了帮助学生近距离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和视频相结合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符合古诗意境的场景。比如,背景音乐可以选择能够传递天籁之音的《高山流水》,背景画面可以提炼古诗当中一些真实的田园场景,如森林、深潭、原野、茅屋、袅袅炊烟、狗吠、鸡鸣等,当音乐与画面融合到一起,一幅悠闲的田园画卷也徐徐展开。在这一场景的渲染下,学生能够快速走进诗人笔下那令人向往的田园场景当中。随着个人情感的升华,学生能够对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进行理解和剖析,然后深深感受诗人创作《归园田居》时的放松与悠然自得的心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这句诗当中,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诗人向往自由、向往自然的强烈欲望。

利用这种创设真实情境的方法阅读古诗,能够将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和流畅,学生不再拘泥于古诗传递的情感,而是冲破了文字的束缚,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古诗释义以及寓意的了解将更加深入。因此,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现有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各种辅助教学工具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创设一个升华阅读情感、丰富阅读体验的古诗阅读情境,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应当始终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适宜性原则,即选取的场景,构建的情境应当与古诗意境遥相呼应,不得脱离古诗的内容,而凭空想象一些不切实际的画面。第二,激发性原则,即情境中的每一个要素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动学生的阅读激情,使学生在真实情境的衬托下能够真正融入古诗的意境中。只有遵循这两个原则,创设的情境在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水平方面才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阅读古诗过程中,学生常常采取独立阅读的方式,即通过精读、熟读的方法对古诗的释义予以理解。这种阅读方式极易在阅读过程中造成阻力和障碍,比如,无法准确翻译出古诗的释义,无法确定通假字的用法,无法准确提炼诗人表达的真实情感等,学生的阅读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合力,对古诗当中蕴含的思想、哲理、情感进行探讨和钻研,这样能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只有凝聚合力,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力量,才能在求知的道路上有所收获。

以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七言诗为例,全诗仅由八句构成,但是,诗人却把对“昭君”的同情之心写意得淋漓尽致。为了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人的“良苦用心”,教师首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4个合作学习小组,然后围绕古诗内容设置一个共同讨论的话题,让每个学习小组将各自的观点及看法表达出来。设置的话题内容是:“该诗借助吟咏王昭君,对王昭君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所表示的深切同情,来寄托和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感?”当这一话题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各小组成员应当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从这首古诗当中提取出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进而能够快速确定最后的答案。比如,第一小组的讨论结果是王昭君出生名邦,却死于塞外,这其中的伤感、没落无以言表,因此,古诗当中的第二句运用了“一去”二字,表达昭君当时远赴匈奴的一种悲凉的心境,同时内心的怨恨也在此刻升起。接下来,诗人运用“独留”二字,说明昭君死于塞北,所有的向往、所有的希望都灰飞烟灭,这时,昭君的怨恨也由此终结。从这种刻意的描述文字当中可以看出,诗人不只是在同情王昭君,更重要的是寄托了自己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的心境,表达了对自己的处境及生活现状的一种无限感慨之情。经过小组成员的热烈讨论,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出自己的结论,而这一结论恰恰是小组成员相互协作的智慧结晶。虽然有的学生阅读基础薄弱,但是,小组成员间这种取长补短的方式,使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得到快速进步的机会。

基于此,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将课堂的主动权直接交由学生支配,在这种和谐互动氛围的熏陶下,学生对古诗释义的理解将变得更加深刻,提炼出的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将更加真实。而在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时,教师应当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在划分小组时,应当体现公正性与公平性,即每个小组当中优秀学生与后进生的比例尽量保持均衡,这样在针对同一话题进行讨论时,后进生能够根据优秀学生的观点和想法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第二,在设置讨论话题时,教师应当体现话题的针对性与外延性,即话题内容应当紧扣古诗内容,确保话题与古诗之间能够相得益彰。而外延性则是在表现古诗意境与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要能够对古诗的寓意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此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观点,即便表述的观点是错误的,也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的寓意、诗人的用意才能了如指掌。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个特定的创作背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处的背景不同,创作的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如果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烽烟四起,那么诗词内容则多以雄壮、豪迈的爱国诗词为主;
如果诗人踌躇满志,仕途屡经坎坷,那么诗词内容则多以悲壮、伤感的抒情诗词为主;
如果诗人心情愉悦,所处的社会背景呈现出繁荣盛景,那么诗词内容则多以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写景诗词为主。因此,透过古诗的创作背景,能够深入了解诗人当时的真实心境。基于这一理论,在教学当中,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交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可以将诗人的生平简历作为阅读古诗的参考材料,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提炼出整首诗的核心主线以及诗人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以李商隐的《马嵬(其二)》为例,学生在阅读这首古诗之前,首先对题目便产生了质疑,这里的“马嵬”指代的是什么?如果学生无法了解“马嵬”的含义,那么阅读过程也无法进行下去。因此,教师应当及时导入李商隐创作这首诗词的历史背景。“马嵬”即“马嵬事变”,该事变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当时的唐朝已经开始末落,国势日渐颓危,而诗人李商隐恰恰生活在这个时代,借助“马嵬”这首诗,李商隐想表达对荒淫误国者一种深深的痛恨之情,同时对当时的朝廷及国家政治也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也只能在诗词当中表现出来。当学生对《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产生深刻的印象以后,对接下来的释义也能够产生更加清晰的思路。比如,古诗的第一句写道:“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实际上,这句诗当中也暗含一个典故,并且诗人特意设置了一个悬念,即唐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感到十分震惊,但是,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已分明结束了,至于是怎么结束的,则在接下来的古诗内容中得到切实体现。学生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首古诗所表露的真情实感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

读懂古诗的前提是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这主要是由于诗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社会背景下,个人意识以及心里的意愿都将随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却始终无法逃离自己所处的生存空间。因此,当诗人创作古诗词时,心情、情感、意识和意愿将全部转化成为古诗当中的每一个文字。在这种情况下,古诗带有的色彩自然与当时的历史或者社会背景相呼应。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导入古诗创作背景的方法才更容易升华学生的阅读情感,也能够给学生的阅读过程带来更多的灵感,在这种灵感的支配下,学生才能深切地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与文字之美。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突显出来。基于此,教师应当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并基于对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层面的考虑,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阅读古诗过程中收获最佳的阅读体验,进而将古诗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古诗背景诗人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汽车工程师(2021年12期)2022-01-17《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黑洞背景知识奥秘(创新大赛)(2020年7期)2020-07-27“拟古诗”之我见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品读古诗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品读古诗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我理解的好诗人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品读古诗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诗人猫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8年5期)2018-09-10诗人与花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推荐访问:古诗 探究 阅读教学
上一篇:回溯与展望: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述评
下一篇:一测多评法对金铃子散中来源于延胡索的5个生物碱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