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阵蕴含的本原文化探讨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08 点击:

陶安琪 中央美术学院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以其广博、精妙、细腻著称于世。九曲黄河阵则是黄河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凝聚着丰富的文化、传统艺术、优秀思想,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现首先分析九曲黄河阵的本原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功能,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探究“转九曲”的演变过程与传承策略,以供参考。

任何一项拥有千年发展历史的民俗,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我国诸多民俗、非遗项目之所以流传至今,既有赖于古代遗风、民间信仰,同时也与宗教文化、世俗文化息息相关。九曲黄河阵就是多元文化融合衍生的产物。

本源哲学就是中华民族“阴阳和合,化生万物”和“万物生生不息”的思想,本源文化的核心是“阴阳观”与“生生观”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符号。一个民族的本源文化,决定着其哲学观、艺术观、情感气质和民族精神。从九曲黄河阵的角度而言,作为在群体文化社会中保存下来的、相对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源文化蕴含在布阵特点、九宫和灯墙、社火之中,客观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同时也为人们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契机[1]。

布阵特点

九曲黄河灯阵占地面积大,所需材料多,耗时长,民国之前受人力、物力、财力、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并非每年都扎放,而是每隔几年,甚至二十年才扎放一次。

历史上的九曲黄河灯阵其实规模并不大,一般只有十多亩,最小的只有三四亩。通常,黄河灯阵的外形都是四四方方,内部分为三排,每排三个小方阵,一共九个小方阵,每个方阵都有十九个边柱,柱和柱之间有一条1.5—3m的通道。秫秸秆按照走向排列,扎成一堵篱笆墙,这样既结实,又可以防止人在巷道里穿行[2]。在每个方阵的柱头上都有一只油碗,里面装着豆油或其他植物油,用棉花做灯芯,点亮灯芯用来照明。灯阵四周用芦苇编成一道高1.6米的围墙,在灯阵的前方,左右两边分别设有进门和出门,象征两仪,同时,在出口处还有一座壮观宏伟的大型牌坊松门,松门上挂着喜庆的对联。另外,九曲黄河阵要求观众从正门有序前进,中间不能停下、不能掉头,这寓意着“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九曲黄河阵具有“阵排天地、势摆黄河”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环抱九州,装尽乾坤”的气势,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其阵法特点与《封神演义》中关于黄河灯阵的描述相呼应。

九宫与灯墙

各地所设计的九曲黄河阵的阵图其实存在诸多相同之处,其显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材料、九宫布局、花灯、灯柱、灯墙这些方面。黄河灯阵在以前以秸秆、葵花秆作为扎制材料,少部分地区会使用木头楔子,灯墙则会使用高粱秆、稻草,灯罩采用纸糊的方式,灯碗则是用萝卜雕刻而成的,通常活动结束后,灯阵就会被拆除[3]。

现在很多地区将九曲黄河灯阵用现代建筑材料建设为永久性设施,365盏明灯也是固定的,将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九宫八卦、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地方文化元素、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融入其中,以雕塑、喷绘、绘画的形式呈现给游客,让走阵的游客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九曲黄河灯阵将我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示了出来,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客观反映了千百年来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

“九宫”是九曲黄河灯阵的核心,九宫象征中华九州,从布阵的角度来看,“九宫”是指九宫八卦之方位,即乾宫、坎宫、艮宫、震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以及中宫。据《封神演义》记载,九曲黄河阵是“三霄”所摆设的阵法,故而过去黄河灯阵中宫的地方曾经供奉着“三霄娘娘”[4]。今天的九曲黄河阵,八宫分别供奉着关羽、文财神比干、龙王、月老、观音、土地神、孔子、药师,中宫则为元始天尊,这九大神是儒释道三教中最受河西百姓喜爱的神仙,代表了百姓对美好事物,如财富、爱情、子嗣、土地、文化、健康等的追求。

社火

九曲黄河阵又被称为九曲黄河灯会,因为是“会”,所以参与演出的对象以及举办的活动非常丰富。过去,九曲黄河灯会主要在元宵节前后举行。灯会中还有各种社火表演,其中最重要的是戏曲表演和其他多样化的艺术活动。

社火是抬阁、秧歌、高跷、舞狮等活动的统称,是春节期间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由于地域不同,其具体活动形式也会存在些许差异。黄河灯阵是“阵”,自然也包含争斗的意思,而这场争斗的胜负,只能由双方比赛结果来确定。黄河灯阵中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分别对应八卦的八个卦位,每个方位都会设置一个“生门”,每支社火队伍经过“生门”进入阵中进行表演,率先达到中宫者就是获胜的一方,这就是“闯阵”[5]。现在的黄河灯阵一般面朝西北设置两处仪门,代表阴阳,阵中没有虚门,不管是社火队伍,还是游客,只要按照顺序往前走就能直接走入阵中心,这就极大地减小了游阵的难度,也使节日热闹祥和的气氛更加浓郁。

信仰传承功能

根据陕北的宗教地域分布,道教仍然是主流宗教,特别是陕北的佳县白云山、延安清凉山、镇川黑龙沟等地区,其道教文化非常昌盛,是陕北、晋陕、黄河中部一带道教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九曲黄河阵的“转九曲”与道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宗教是古人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它能表现人民对苦难的释怀、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封建社会,宗教虽然是统治者对百姓实施精神统治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6]。九曲黄河阵之所以可以流传千年,关键在于其固有的传承性,以及其以宗教活动为载体的民间文化传承的驱动性。不仅如此,受“火崇拜”的影响,陕北地区诸多民间民俗活动中均可以看到“火崇拜”的痕迹,“转九曲”就是其中之一。九曲黄河阵中的365盏明灯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活红火,而人们“偷灯”就是将希望带回家,为家庭带来温暖和光明。

健康诉求功能

九曲黄河阵的“转九曲”活动包括多种形式,比如“走百病”“摸老杆”“抱老杆”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百姓的健康诉求。旧时百姓有请“神婆”祛病的习惯,虽然这种方式只能起到安抚情绪的作用,并不能让身体恢复健康,但充分体现了百姓对祈求健康、抵御疾病等相关民俗活动的重视,正因如此,“转九曲”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但其在基本形式、主要内容方面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内涵,即对健康、祛病的诉求,同时也体现出百姓率真朴素的本性。

生育诉求功能

陕北人把“转九曲”中的“偷灯”活动视为“添丁”,这也是九曲黄河灯阵对生育观念的一种简单、直接的体现。封建社会,男性是主要劳动力。而当时陕北地区经常发生战乱,再加上陕北的地理条件不佳,导致当地人口一直很少,因此生男孩成为当时普遍的生育意愿[7]。后来,经过与宗教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生育诉求习俗,比起在娘娘庙中求子,“转九曲”更受人们青睐,而且呈现出替代庙中求子习俗的趋势,很多已婚青年夫妇都会在正月或者庙会期间参加“转九曲”活动,期望可以顺利实现“添丁”的心愿。这充分体现了陕北地区传统的生育观念,以及重男轻女的根本事实,这样的思想在“偷灯养小子”这句话中就能得到充分的证实。

农本价值功能

道教的“打醮”仪式是九曲黄河阵“转九曲”活动的来源依据。“打醮”本身就是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陕北高原的土地相对贫瘠,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在靠自然条件过日子的情况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成了当地人基本的诉求,这一点可以从“转九曲”时人们抛洒五谷的习惯中看出,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个事实,即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实现五谷丰登的愿望。“转九曲”是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缩影,是农民“农本价值观”的客观反映。

娱乐功能

“转九曲”除了庆祝节日、期盼美好生活外,还有娱乐身心的功能。其一是“娱神”,比如“转九曲”活动的最初几个仪式包含祭祖、请神环节,百姓也会在“转九曲”时扭秧歌、唱秧歌调等,场面盛大而热烈,这样的目的就是“娱乐神灵”。其二是“娱人”,人们能够自由地参加“转九曲”活动就是这一功能最直接的体现,该活动不像其他民间宗教活动那般庄严肃穆,人们更多的是怀着愉悦、快乐的心情参加活动,这既是辛苦劳作后的心灵放松,也代表着对未来的憧憬,反映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8]。

演变

“转九曲”是陕北地区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一项民俗活动,它以当地稳定持续的文化供给、固定的文化活动空间以及宗教的价值观系统为支撑。经过千年的演变,“转九曲”活动中蕴含的宗教内容已经逐渐被弱化,不再有最初的宗教信仰色彩,更多的是被当地群众作为期待健康、生育、丰收、娱乐的精神寄托,因此其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形态和内容。而其能够恒久传承的根源在于文化基因的延续和文化内涵的释放。伴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转九曲”活动的形式、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尽管保留了活动形式,但是其文化内涵、文化功能都已经与从前截然不同,一些固有功能不复存在,全新的内容与功能被注入。

首先,文化多样性使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历史上,陕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但也正因如此,为该地区特色民俗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也是“转九曲”经过千年演变后依然得以较为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受当代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转九曲”的传统人文环境已不复存在,其被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需要所取代,这导致“转九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某些功能被削弱,某些新的功能被创造出来。比如,“转九曲”中的宗教仪式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内容都被极大削弱,有些地区甚至将这些古代的祭祀活动内容全部剔除,仅保留了“转九曲”的活动经验。此外,“转九曲”活动祈求健康的功能逐渐被放大,成为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

其次,在社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巨大冲击。劳动力的流动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们的生存空间被外力打破,不再固定不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这也导致参加民俗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地方都面临着参加活动人数少、活动氛围不浓厚的问题,这也让“转九曲”的传承陷入了危机,甚至造成传承链的断裂。

传承

为了避免“转九曲”在自然发展条件下走向衰落,进一步丰富其文化内涵,强化其文化功能,需要通过一些外力手段加以干预,力求有效解决九曲黄河阵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民俗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把握时机积极开展民俗活动,确保“转九曲”的民俗性、自然性得到延续,还可以将民俗活动同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等深度融合起来,使之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另外,要重视介绍与呈现“转九曲”原有的功能,依托旅游景点、民俗展示场所等旅游资源平台,建设专门的“转九曲”体验区,这样一来既便于当地民众、外来游客亲身体验活动,又能凸显民俗文化特点。

其次,对“转九曲”的文化功能进行转化,着重强调其健身、娱乐功能。可以利用当地文化广场、城市公园等,进行“转九曲”的建设,为当地民众提供健身场所,如此一来,既可以将活动的基本形式完整保存下来,还能突出其健身娱乐功能,持续传承与保护“转九曲”活动。

最后,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尝试将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将民俗文化注入特色旅游中,如此既能保持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的品质特性,同时也可以借助旅游业提高当地民众的经济收益,满足更多人的精神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综上所述,九曲黄河阵在最初阶段是宗教祭祀、娱神的产物,人们以此来驱逐鬼魅、祛除疫病,祈求获得健康、五谷丰登、平安顺遂。如今,九曲黄河灯祭祀、娱神的元素逐渐减少,娱乐、祈福消灾的内涵日益凸显。人们在九曲黄河阵中,用365盏明灯点亮了千年的民间习俗,也照亮了未来的美好生活之路。

猜你喜欢 民俗黄河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3期)2022-08-12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当代陕西(2021年21期)2022-01-19民俗中的“牛”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多彩黄河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黄河宁,天下平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汽车维修与保养(2019年7期)2020-01-06『黄河』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民俗节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漫画民俗中国漫画(2018年4期)2018-12-05推荐访问:黄河 本原 蕴含
上一篇:2例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患儿的护理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展望—基于CNKI2002—2021年的文献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