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08 点击:

土旦曲培 扎西群措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在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学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要求[2]。本文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民族团结教育全面深化工作的开展进行探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第二次新疆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和开展民族工作的纲和魂。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民族工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同中国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和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种体现,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无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是民族团结教育,都是开展民族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凝心聚力的基础。

(一)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开展研究的内容很少,主要集中于“民族主义与民族、种族、群族”等研究。

1.对群族和种族的研究

“米尔顿.M.戈登认为美国的群族关系整个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群族融合。安东尼.D.史密斯认为文化要素、历史记忆、祖先神话、共同集体名称、祖地以及团结感是群族称之为族裔共同体必须要拥有的六个特质。国外的学者大多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研究族群和种族的关系,主要讨论的问题集中在族群差异、种族分层、种族理论等方面,在研究时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倾向于综合影响因素。”[9]

2.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研究

按照等截面法将炉排片沿炉排宽度方向分成8个截面,考虑到炉排出口对风室静压的影响,因此在距离炉排下方60 mm的地方选取风室静压分布点,各点分布情况见图2。

“厄内斯特·盖尔纳在探索民族主义的产生根源时,以其内涵入手进行了分析。埃里·凯杜里认为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是不同民族的存在,这些民族是政治组织最为基本的单位。英国学者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分析欧洲历史中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演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周边地区和殖民地受其演变的影响。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对民族主义和民族的塑造受到文化与历史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西方国家的学者主要以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为入手点去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民族国家的构成以及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内涵。”[10]

3.民族共同体研究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被想象出来的,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共同体,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英国学者安东尼.D.史密斯认为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制度与法律,并遵守这些法律和制度的群体被称为民族。其认同功能主要是用于对认同意识进行塑造,是提供历史和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工具。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学者在讨论共同体时,大多会将人文历史、命运等民族符号加入其中。”[11]

(二)国内研究情况

笔者通过知网搜索,以2022年10月9日为截止时间节点检索发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有5957条内容。其中,在学术期刊发表4605篇内容,学位论文357篇(博士论文37篇,硕士论文316篇),会议52篇(国内会议39篇,国际会议13篇),报纸598篇,图书3部;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词检索,发现共有4523条内容。其中,学术期刊发表2333篇,学位论文175篇(博士论文7篇,硕士论文168篇),会议56篇(国内会议53篇,国际会议3篇),报纸1200篇,图书7部。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教育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不同观点开展系统研究,为之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和充足文献。学校教育部分大多针对高等教育开展相关内容研究,对基础教育学段学生开展的相关研究欠缺。

通过知网检索和翻阅相关资料均显示,无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是民族团结教育,大部分都是以政策性解读的形式阐述相关理论知识和如何在民族地区开展相关工作。在学术论文中针对教育系统开展的相关研究,大部分是针对高校如何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相关教育,以及在课程体系中体现相关理论知识等。而针对基础教育相关学校教育比较少,在知网中检索关键字“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仅有46条内容;检索“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有371条内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历来高度重视在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党建引领,开展德育教育,每所学校均设立单独的德育室,开设德育长廊,专门设立经费打造文化宣传栏,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同时,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专门在民族团结宣传月开展相关宣传工作,并积极打造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反分裂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文艺汇演等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深刻体会在中国共产领导下西藏从黑暗旧社会一步一步走向新时代的辉煌。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为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再一次重申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有关学者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即在中国领土范围内产生拥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拥有稳定经济活动特征、极强心理素养的民族综合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是领导各族民众始终树立起荣辱与共、命运与共以及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1.从语义上界定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我们称之为中华民族,它是一个整体,它不单单指的是汉族,更不是单指某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或者多个少数民族族群。“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的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由56个民族构成、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综合体,是一个集命运、责任、利益于一体的客观存在”[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共同的夙愿,是我国各族人民命运共同体的有力体现,是各民族情同手足共同进步的有力保障,是进一步促进各民族荣辱与共,同命运、共患难的前提条件,是凝心聚力、团结友爱、社会和谐、众志成城、共同奋进的必然途径,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

2.从内容上来说

意识是指历经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看法,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影响和指挥人体大脑的一种反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通过各民族在历史长河患难与共,荣辱与共,共同发展后形成的一种自觉认同。它是从经历艰难的生存斗争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再从近代历经帝国主义摧残到现在繁荣富强的命运共同体;是从经历纷乱复杂的政治局面到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的政治共同体意识;是从不平衡不充分的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到共同努力,互相援助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确保各民族与全国一道实现共同发展、富裕的经济共同体意识;是从各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诸多影响,居住形式以大杂居小聚居等形式,相互交流少,文化差异大,再到现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族人民文化为枝干,中华文化为主干的共创共传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是从各过各的互不影响,往来很少到现在的在语言、生活、风俗、习惯上的互相交织,相互影响,“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5],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生活共同体意识。

(二)民族团结教育内涵

1.民族团结

“《辞海》(第六版)关于民族团结的解释:指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6]民族团结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促进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前提,是促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民族团结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团结,是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整个中华民族之间的团结。

2.民族团结教育

“学者余梓东在团结的基础上归纳出民族团结教育的含义,他认为主要是指执政者为了引领各族群众进行维护各个民族的共同利益而制定的政策或者采取的措施等一系列工作。”[7]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族政策理论上的一项基本原则,民族团结教育即致力于我国不同民族间团结以及民族内部团结的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政策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内容主要包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8]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辩证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为精神范畴的民族共有意识,民族团结教育即把制度文化、思想精神为公众进行传播的教育工作,相互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洗礼下,通过我国各族人民的携手努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初步形成,这属于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首要前提。在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我国被迫签署了诸多不平等条约,无论是精神、政治或经济等均一度陷入内忧外患态势[3]。这促使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清末的梁启超在所编纂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先生对先前的一些理论进行了规范,且不断完善了“中华民族”的内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开展艰难抗日战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种形势下正式得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根据当时的基本国情以及形势,把各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外加国家民族政策的日渐完善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深入,民族团结工作也在这一历史之路上不断的给予创新,期间所开展的多样化民族团结教育,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更加深入。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民族团结之基、属于国家统一之本、属于民族精神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促进民族认同感提升,进行共有精神家园建构的有效方式。

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均作出指示: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快步伐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开展,使各民族学生团结意识得到提升。[12]。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各地需根据国家统一指示,采取学生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多样化方式,确保教育工作的开展取得实效,具体做法有:

(一)以人为本理念,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一方面,人的一切思想观念均并非自然产生的,属于长期实践教育形成的结果。教育虽并非万能,然而不教育却万万不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质即从人着手,结合人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规律等,注重内心潜能的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能只喊口号而不落实,因而应在中小学课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孩子传达爱我中华的理念,建构起打击和防范民族分裂势力的牢固防线。

另一方面,我国属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务必要讲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故事,传达各民族在中国成长发展中团结进取方面的成就,确保各族师生于故事里获得教育以及启发。并且,应充分借助民族节庆日以及法定节日等开展文艺汇演、主题演讲等,赋予民族团结教育更加深刻丰富的内涵[13]。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始终本着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中得到落实。并且,应做好师生群众的民族团结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红色基因传达,延续红色血脉,进而将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以及价值观等植根到学生心里,实现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二)以课程为抓手,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历史

进一步强化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统编教材使用,以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课堂、教材及学生脑海等“三进”为基础,以不同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课程开设,大力普及各民族传统文化,让西藏学生能够从感性层面对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相对系统的了解,从而让学生具备正确的民族情感价值观,尊重其他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以及人文历史,形成团结互助、相互尊重的意识,从而真正理解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紧密团结”的含义,且以此来帮助孩子们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底气不断提高。以“民族团结手牵手、民族文化大家传、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情怀大家抒”为重点,立足中华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以活动为载体,多途径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取得成效

1.开展爱国题材相关的读书活动

中小学校应定期开展以爱国题材为主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民族团结理论常识》《中华大家庭》等书籍,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同时,还可将爱国类、民族团结类书籍的阅读和学校的阅读课充分结合,共同筑牢学生维护祖国团结统一,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思想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作用。

2.开展多元文化艺术活动

学校内积极组织开展“爱党、爱祖国、爱父母、爱学校、爱家乡、爱自己,尊重民族习惯、尊重师长、尊重同学”的活动,汉族学生能够“画一幅少数民族题材的画、讲讲少数民族语言,跳跳民族舞蹈、唱一首民族歌曲和讲一个民族故事”,少数民族学生要进一步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强与汉族学生之间的联谊活动,在将文娱活动德育载体功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使学生们心中具备民族团结、勤劳勇敢、珍惜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内心深处撒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种子,并让这颗民族团结的种子生根发芽。同时,在做到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以不同民族文化特征为依据,进行韵律操的编排,并于课间活动推广、教授,不但能推动民族文化优秀内容的弘扬、传承,还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互助理念与团体意识的提升,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使各民族文化风采在学校内得到展现,使学生对他民族文化更加认同。

3.组织观看民族团结影片

学校可将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组织学生观看《孔繁森》《珠峰的呼唤》《拾花妹》《爱无疆》《冰山上的来客》等一系列爱国主义影片和新旧社会对比的纪录片,促其缅怀先烈、感党恩,感悟民族亲情,激发向上的积极精神,促进民族团结情感不断增强。

(四)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搭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为人和人相通的核心。语言不通就不能做到顺畅交流,不交流就不能产生认同。少数民族进行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对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对就业、以及后续在社会上立足均有重要积极意义。因此应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的开展,促其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历史发展进程里的作用,在促进民族交往、深度交融以及全面交流中的价值。民族地区在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通过培训学习等多样化举措,提高民族地区学校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汉族和其他民族学生在西藏学习简单的日常交流用语,进一步促进民族间的感情和交流,从而更好的促进彼此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民族团结之歌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2期)2020-02-06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推荐访问:共同体 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
上一篇:“互联网+优质护理”模式在血透患者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下一篇:我国青少年视力状况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