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综合保温措施对手术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08 点击:

张许琳

(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室,湖南 衡阳 421001)

体温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一般情况下人体核心温度为37℃左右,正常体温和维持人体各项功能稳定性[1]。低体温是指核心体温在34~36℃,是手术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如未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2]。手术室保温措施可维持手术患者术中体温恒定,减少患者应激反应,恢复凝血功能[3]。手术患者因手术室低温、麻醉等因素出现低体温现象,相关数据显示围术期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可达50%~70%,低温发生后可导致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发生异常,增加失血量,术后麻醉恢复时间延长,免疫力降低,也增加了手术部位感染发生风险,可影响药物代谢、心肌收缩力、肾脏功能,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进而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4]。传统的盖被和手术室预加热等方式保温效果一般,对大型手术和老年患者保温效果甚微,对低体温预防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保温措施,可高效的维持患者核心体温,保障患者安全[5]。本研究探讨预见性综合保温措施对提高手术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应用效果。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月我院手术室行外科手术患者124例,所有患者均为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9例,女23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42.17±5.12)岁;
对照组男41例,女21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3.01±5.7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关注患者体温变化情况,将患者体温维持在适宜范围内,用被褥将患者非手术区域皮肤盖住,避免患者皮肤过度暴露。观察组给予预见性综合保温措施。具体措施:①术前护理人员需调高手术室温度,通常情况下为24~26 ℃,可在手术室设置一些加温设备,如暖风机以保持手术室温度,用低温仪对手术台进行加温,温度控制在37 ℃左右;
②术中尽量减少患者皮肤暴露在空气中,对于非手术区域皮肤可采取双层敷料进行包裹;
③手术过程中,在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注前需先对液体进行预加热,使液体温度与患者体温基本保持一致后再进行输注,术中需输血者采用加温仪使血液制品温度达到37 ℃,避免输注低于患者体温的液体;
④手术过程中为患者使用加温毯,患者采取适宜体位,经加热毯维持患者机体核心温度,但在使用加温毯过程中需尽量避免患者皮肤与加温毯直接接触,需将床单全面平铺在加温毯之上;
⑤手术结束后,使用加温毯使热空气包绕患者,减少外周温度与核心温度之间的梯度差,减少热量流失,如患者末梢皮肤温度较低,则使用热水袋等物品进行适当加温,密切观察末梢循环改善情况,避免出现烫伤。

1.3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情况,分别于术前、术中1 h、术后1 h对患者体温进行测定;
②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4项内容,分值分别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③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
④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AD)。

2.1两组体温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中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2.2两组术后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生活质量比较分,n=62)

2.3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手术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后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4两组手术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手术前两组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后观察组NE和A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随着医疗技术高速发展,手术治疗已成为大多数重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由于手术过程中患者身体裸露,并由于液体灌注、麻醉药物、手术室环境等因素影响,可能导致患者核心体温降低[6]。核心体温降低是导致机体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重要原因,且持续低体温可累及肝脏功能,从而引起凝血因子分泌发生异常,导致机体出现凝血功能紊乱[7]。体温会影响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患者如体温过低,肝肾血流量减少,细胞活性降低,患者代谢酶结合能力下降,可能导致麻醉复苏延迟[8]。相关数据显示,如患者术中体温低于35℃,患者机体耗氧量下降,外周血管紊乱,可能引发心率变化等不良事件,故在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恒温支持可有效保障患者机体功能正常运转[9]。

常规保温方式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和消毒液等物品没有经过加热处理,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体温快速下降的情况。预见性综合保温措施是一种新型保温措施,具有持续久、效果好等优点,不仅可维持患者体温,还可有效防止患者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作用[10]。预见性综合保温措施强调灵活变化室内温度,并采用保温毯对患者进行辅助保温,对静脉输注液体进行预加热,通过采用呼吸道气体加温、对二氧化碳气体加温等措施,能有效减少能量散发,并强化非手术区域皮肤的保暖措施,可将患者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预防患者术中体温下降和术后寒战的发生[11]。实施预见性综合保温措施时,应在术前将手术室内温度调至22~26 ℃,使患者可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手术,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手术前的紧张焦虑情绪,并提前将各种体液和药液进行加热操作,可最大程度避免液体温度过低而发生的寒战等不适反应,手术前提供的恒温毯也可保证患者术中体温维持稳定,在手术视野外地方盖上棉被,在术后对转运床进行加热处理,可使患者出手术室后也不会因温度过低产生不适,确保维持患者体温恒定[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体温高于对照组,提示预见性综合保温措施可维持患者术中体温稳定,避免低体温发生。观察组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通过预见性综合保温措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凝血功能异常可引起患者围术期大出血,增加术中风险,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手术后观察组aPTT、PT TT低于对照组,提示通过实施预见性综合保温措施,可使患者凝血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后观察组NE和AD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预见性综合保温措施可减轻手术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此结果与张超等[13]研究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预见性综合保温措施可提高手术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维持术中体温稳定,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预见性体温保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门窗是外围护保温中的难点节能与环保(2022年7期)2022-11-09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健康体检与管理(2022年4期)2022-05-13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13期)2022-05-10能“保温”的雪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21年12期)2021-08-21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中华养生保健(2021年18期)2021-02-13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2期)2020-11-16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党的生活(黑龙江)(2020年3期)2020-04-22保温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2017年19期)2017-10-27推荐访问:预见性 手术室 术后
上一篇:基于微信平台的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牙周炎的效果及对血糖及牙周指标的影响
下一篇:中外高端数控系统差距分析及对策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