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冬奥人”的五大特点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02 点击:

■文/李小燕 徐云霞 苗润莲(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超万名科研人员、500多家单位参与研发的212项冬奥技术成果在北京冬奥会测试赛、运动员训练、正式比赛中进行示范应用展示,为高质量办赛和高水平参赛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得“科技冬奥”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

“科技冬奥”实施框架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冬奥会的重要指示制定的。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谈到,冬奥赛事涉及的面太宽了,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协同。在北京冬奥组委统筹协调下,科技部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河北省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了“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第一批项目启动时,专家们一致认为要提炼场馆建设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研究攻关。

七年来“科技冬奥人”齐心聚力,体现出专业的担当和崇高的使命感,成为科研水平高超的幕后英雄。他们身上鲜明地体现出了科技人才的前瞻性、创新性、专业化、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五项特点。国际奥委会对北京冬奥会技术的运行评价是“最好之一”。

前瞻性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有责任心和实干性,具有领军属性,具备利用已知、把握未来的能力,凡事超前谋划,并有探索和创新思维,视野前瞻与宽阔等。前瞻性人格被定义为个体主动采取行动影响其周围环境的一种稳定的倾向,又称主动性人格。前瞻性人格由主动性和坚韧性两方面构成。研究发现,具有前瞻性人格的人能更快适应工作。主动性、坚韧性与工作适应各个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创新性人才具有使命感、自信、专注、韧性和超越等特点。使命感即价值信念,是对生命肩负的任务和责任的确定;
自信即自我效能感,是面对挑战性目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乐观和信心,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为个体攻坚克难提供信心保证。专注即专注力、注意力分配专一,是用心、专心、执着的极致发挥,是对所从事的研究兴趣浓厚,探究欲望强烈的研究状态。韧性即心理弹性、复原力,是个体在严重压力或逆境中能够迅速恢复并成功应对的能力,体现为在逆境、挫折、困难中不屈不挠、克服万难、锲而不舍的精神。超越即在创造力基础上的自我实现,创造力是不断产生新思想和革新解答的能力,自我实现是发挥潜能并实现自我超越。

专业化人才的特质有:理想信念坚定,善于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
行业理论“专”,熟练掌握理论知识;
具备系统思考能力和战略管理、信息管理、效益管理观念等;
能够在实践中做好各项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业务技能“精”,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业务技能,做事精准高效。此外,还具备较高的写作水平和沟通表达能力,口头或书面表达逻辑结构清晰、定位明确、针对性强。

国际化人才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人才构成、人才素质、人才开发、人才流动、人才环境、人才影响的国际化等方面,人才国际化就是这些要素的综合体现和反映。人才国际化是在强化和保持本国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与国际一流模式接轨,有从广阔的国际视角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

复合型人才通常是指熟练掌握包括本领域在内的多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人。在处理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知识和问题时,复合型人才更为高效准确。

(一)“科技冬奥人”的前瞻性

解决国际气象难题的中国气象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超越性设计理念的设计师,推动中国建造由跟跑到并跑走向领跑的国家速滑馆工程师,彰显了“科技冬奥人”的前瞻性。

刷新冬奥气象服务精度纪录“百米级、分钟级”的科研群体。冬奥气象科技力量的爆发源于多年的积淀。2018年由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牵头,河北省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15家科研与业务单位联合进行气象难题攻关,200余名科研业务骨干参与研发和应用试验,这是因为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内唯一一次在大陆性冬季风主导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冬奥会。气候特征给出了北京冬奥会的特殊难题,这在国际上都是尚未解决的气象难题之一。“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气象条件预测保障关键技术”,要使北京、延庆、崇礼等赛区气象服务人员提供的预报产品精细到“一场一策”甚至“一项一策”。2013年气象人进山从零起步,把历届冬奥会中最为稠密的监测站网建了起来,并大都经历了四到五年的气象冬训。从大气科学可预报性角度来说,空间越精细、预报时段越长,预报难度越大,更何况在地形复杂的山区,还要提供赛时关注的阵性大风、能见度等特殊要素的气象预报,挑战重重。在北京城区、延庆和崇礼及周边地区共建设有各种现代化气象探测设施441套,它们是国内最为先进的新型气象探测设施。对数据的分析,不仅仅由人脑完成,预报员还有大后方的支持,全国的气象力量汇集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撑。“百米级、分钟级”预报系统,采用了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和多源气象数据快速融合技术,这也是人工智能预报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于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团队里年轻博士们刻苦钻研,发挥大国工匠精神,把各种技术细节抠到极致。

“双奥”总设计师李兴钢提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设计理念——“山林场馆、生态冬奥”,成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亮点,让山林场馆点亮了冰雪世界。“双奥”传奇卓越工程师李久林从参与“鸟巢”建设到国家速滑馆建设,跨越15年的接力,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不断超越,为奥运场馆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中国建造由跟跑到并跑走向领跑,为世界留下宝贵的奥运遗产。

(二)“科技冬奥人”的创新性

建造符合国际标准的人工剖面赛道类场馆的清华人,国家速滑馆“编织”“天幕”的团队,向全球展示低碳行动减排贡献的北京理工大学(简称北理工)团队,集中展现了“科技冬奥人”的创新性。

建造、维护与运营符合国际标准的人工剖面赛道类场馆的,是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团队。此前我国从未有过符合国际标准的人工剖面赛道类场馆。为实现赛道曲线的精准表达和山地赛区的生态可持续,张利团队创造性地运用人因技术,结合赛后利用,进行场馆可持续设计。比如,“雪飞天”实现世界首例单板大跳台与空中技巧的赛道剖面转换。挪威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自由式滑雪男子大跳台冠军比尔克·鲁德评价,场馆十分惊艳,在这里比赛令人着迷。美国运动员亚历山大·霍尔说,这个场馆创造了历史,有这么好的场馆,技术提高是自然的事。

国家速滑馆项目工程管理部计划工程师赵炳陶团队成功“编织”的“天幕”,是国家速滑馆斩获2019年度中国钢结构行业的最高工程大奖——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的主要加分项。北理工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碧莹项目团队测算出北京冬奥减排量,提出冬奥会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方案,并形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解决方案和低碳成果全球宣传方案,向全球展示北京冬奥的低碳行动减排贡献以及对主办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科技冬奥人”的专业性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简称智研院)的年轻人,拥有“水冰转换”技术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拥有智能雪车雪橇赛道与竞技训练关键技术的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凸显了“科技冬奥人”的专业性。

历史上第一届实现100%绿电供应冬奥会背后的年轻人。北京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智研院是参与冬奥绿电相关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的单位之一,智研院一批海归年轻人才站上冬奥的“大舞台”,承担重任贡献智慧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成长。智研院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所的海归青年寇龙泽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小目标——被评为高级工程师。2014年寇龙泽从德国留学归来,一心想继续做科研,通过层层选拔加入了智研院。冬奥工程中他参与了张北柔直工程仿真建模的工作。作为世界上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很多工作都是从零做起,建模也不例外。寇龙泽通过参与张北柔直工程,在理论层面对柔性直流输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积累了更多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他和同事们用了两年时间奔波于实验室和工程现场,不断调试、修正,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模型才逐渐完善起来。2018年郝一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加入智研院不久就被安排参与崇礼柔性变电站相关工作。他坦言最开始心怀忐忑,但项目中的老员工们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和耐心指导。当柔性变电站工程成功并网的那一刻,他正在工程现场协助总指挥进行调试,感觉半年多来的披星戴月、两头奔波都不算什么了。智研院不少像寇龙泽、郝一这样的年轻人,借助冬奥这个大平台让个人抱负和家国梦想完美融合。

专注“水冰转换”技术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多个科研团队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等多家国内顶尖建筑设计研究机构联手,按照“水冰转换,双轮驱动”的策略,使水立方实现“冰场—泳池”复合型“双奥场馆”循环利用,成为我国首例、世界独有。华中科技大学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智能雪车雪橇赛道与竞技训练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的关键指标——滑行过程量化跟踪技术,打破国外公司垄断,优化滑行轨迹,助力雪车雪橇国家队摘得铜牌。

(四)“科技冬奥人”的国际化

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科研团队,北京冬奥会广播电视信号制作团队,国家体育馆技术团队音视频服务工程师小组,突出体现了“科技冬奥人”的国际化。

北京冬奥组委分12批选聘的57名高端专家,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在场馆建设、赛道设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带动了国内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奥委会技术部部长对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说:你们很“开放”。

发起并全程参与研发干血点检查检测的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简称中心)科研团队。中心从2019年开始与国际奥委会(I O C)、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等共同进行研发等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在反兴奋剂领域全方位参与的创新项目,中心参与规则制定、检测技术等各方面工作,保证这项技术第一时间在中国落地。全球性反兴奋剂干血点项目于2019年3月启动,中国在领导小组、样本采集等四个小组均有任职。为了保证器材能按时在北京冬奥会上使用,中心配合项目组制定了干血点检查技术文件。2021年5月北京国家兴奋剂检测实验室的干血点检测方法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评审。干血点检查器材的两大难点在于样本的定量采集以及防篡改装置。为此,中心专门成立了国内干血点项目组,仅用一个月便研发出第一代器材,并用于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兴奋剂监控。

北京冬奥会负责广播电视信号制作的团队(总人数超过4000人)中三分之二为外国人,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东京奥运会的延期举办,实际上是两个奥运会的国际广播中心(IBC)在同时运行,这在奥运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两个奥运会组委会的专业水准才让这一切成为可能。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首席执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说,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团队中的中国员工都非常专业,水准也非常高。奥运会给中国留下的丰富遗产中就包括在电视转播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国家体育馆技术团队音视频服务4人工程师小组,是服务现场观众和裁判团队的中外结合小团队。意大利高清数字音视频工程师普罗切特和3位中国工程师共同调试信号,普罗切特说中国小伙伴很懂他。尽管3位中国工程师与普罗切特的日常沟通还要依靠翻译软件,但工程师之间特有的默契和4人丰富的工作经验使他们顺利度过磨合期,共同服务保障的组委会技术部DIVA视频、音频、数据与通话综合网络平台运行稳定。

(五)“科技冬奥人”:复合型人才

高山滑雪医生体现了“科技冬奥人”的复合型人才的特点。“科技冬奥人”很多是“一专多能”,如身负高超滑雪技巧的高山滑雪医生。高山滑雪项目中运动员最高速度可达140千米/小时,受伤率接近15%。国际雪联对高山滑雪医生的要求是:具有高级的医疗和生命支持能力,且要能在4分钟内抵达重伤员所处位置。

2 0 1 6 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滑雪协会正式成立。2018年起北京、河北两地的十多家医院抽调相关临床人员,其中有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技术过硬又有丰富滑雪经验的医生,组建了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过去数个雪季,这批“雪上白衣天使”经历了系统的高山滑雪技能培训。高山滑雪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不仅是要在坡度70%左右的高山专业赛道上熟练滑行,更要能在光滑如玻璃镜面的赛道上随时停住。练习、负伤、康复、再练。医疗队副医疗官、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52岁的袁强能“健步如飞”。不少人考取了国际认证的滑雪教练员资格证书,拥有了背负重达15公斤的各类医疗装备迅速赶往赛场任何一个角落的能力。

比赛中,后仰摔倒的运动员自己还没能站起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的李振华和北医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马鹏程已经赶到了现场,快得赛事直播还没来得及播一次慢动作回放;
德国选手多米尼克·施魏格尔在高速滑行过程中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在赛道上,守在附近的滑雪医生很快赶到他的身边,迅速对伤情进行检查处理后,用雪橇船将他转运到医疗站进行进一步救治,整个过程历时仅十多分钟。国际滑雪医生队队长、德国人Hans给予中国滑雪医生极高的评价,认为中国滑雪医生“滑得快、救得好”。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中国的滑雪医生都能够应对,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认可和尊重。国际雪联医疗委员会副主席珍妮·舒特评价,中国的雪上医疗保障近乎顶级。

多年来,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优秀科技人才不断壮大北京冬奥会筹办人员队伍,他们活跃在场馆建设、医疗、交通、无障碍环境优化等领域。北京冬奥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是北京奥运赛事作为一个大平台促进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培养了一批参与重大技术攻关的素质高、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2008年北京奥运会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这份宝贵财富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各项政策规划和服务举措真正落地提供了保障。北京冬奥会这一重大机遇面向新时代国家的新需求扩大了人才培养的空间,不仅满足北京冬奥会筹办和参赛的重大科技需求,也将对后奥运时代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集聚起多部门、多区域、多单位,能够在研发过程中加快培养人才梯队。国家层面高起点集聚人才、多方优势互补的团队构成,是提升项目设计与执行质量的关键基础。“科技冬奥”项目团队具有跨学科、多专业的特点,人才梯队组成合理,知识结构完善,建立由院士指导、中年科学家带队、青年骨干攻关、研究生和产业人员参与的研究团队,便于整合、集成多方优势资源。

三是有利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提出,到2035年北京要形成国际人才的高地。冬奥科技人才的国际化特点有利于北京国际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更有利于以全球视野、放开胸襟,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需集聚形成多元文化为特征的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在当前要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的形势下,培养我国自主可控的优秀科技人才、建设科技强国任重而道远。

四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整体谋划,用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向“十四五”和中长期人才规划,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现国家意志,在重大事件、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上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和重大原始创新效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针对国家重大任务、代表国家水平的优势科技力量,不是简单“挂牌”,不是“终身制”。一旦遇到国家重大任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要动态组织、迅速集结,快速形成科研攻关合力,做到因需而聚、聚之能战、战之能胜、再战再聚。

猜你喜欢 冬奥滑雪北京 冬奥进行时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2022年3期)2022-04-14我们的冬奥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2年3期)2022-04-12喜迎冬奥雷锋(2022年2期)2022-04-12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冰雪运动(2021年5期)2021-04-19冬来啦,滑雪去智慧少年·故事叮当(2020年12期)2020-12-25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嘿,一起去滑雪吧!趣味(数学)(2020年12期)2020-06-09北京春暖花开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北京的河北京广播电视报(2020年1期)2020-03-11滑雪,冬天的正确打开方式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推荐访问:五大 科技 冬奥人
上一篇:基于线上的园林测量教学改革策略
下一篇:脉冲激光辅助磨削皮肤试验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