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满族乡村聚落与传统民居形态特征——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7 点击:

李思言,李 锋,文祺惠

(1.大连民族大学 建筑学院,辽宁 大连116650;
2.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2)

康熙八年,满族功臣来到河北省青龙地区定居,繁衍生息。三百多年来,满族、汉族及其他各少数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交往交流交融至今,青龙满族自治县已成为一个以满族为主要人口,兼有汉、苗、回等11个民族杂居于此的县,下辖396个自然村。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乡村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概括性论述青龙满族聚落的主要类型形态和代表性民居形式,旨在对满族传统建筑文化整理和保护提供支撑。

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隶属于秦皇岛市,地处燕山东麓古长城北侧,北与辽宁凌源、建昌交界,西和河北宽城、迁西连接,南与河北迁安、卢龙、抚宁相邻,东与辽宁绥中相连。县城所在地为青龙镇。县域面积3510 km2,43.1万人(截至2020年),其中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8.6%。

青龙满族自治县属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年均温8.9℃,年降水量741 mm。青龙是山区农业县,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称。青龙满族自治县属燕山山脉东端,地势呈马鞍形。境内最高峰都山主峰海拔1 846.3 m,也是秦皇岛市内第一高峰、燕山山脉第二高峰(燕山山脉东部第一高峰)。境内有青龙河等5条水系,其中青龙河由北至南纵贯全县,汇入滦河,青龙满族自治县名称就此得来。

一个村寨从几户定居发展成为规模性的聚落,其最终形成稳定的聚落形态,一定程度上受到该民族的文化习俗影响,更多则是当地自然环境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自然环境中地形决定了聚落分布的基本形态,包括房屋、农田、道路的组成和形式;
风与热决定了聚落中房屋的朝向、房屋间距、聚落发展方向等方面。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村落的聚落形态即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叠加作用下形成的。

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聚落大都属集村类型。聚落多以一点为中心,延地形相同或相近的等高线,以“线型”发展而成。由于青龙地区多山,满族先民世居白山黑水之间,惯于“依山而居”,青龙地区乡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生,村民为将更多平地用于耕作,因而村庄和住宅多依山而建,分布于山脚之地。

生活在华北和东北的满族人民对日照和保温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抵御漫长秋冬季的寒冷,聚落的选址大多位于山南坡,房屋的朝向基本都为坐北朝南。在这两个条件叠加之下,聚落形态基本可分为三种,当山体南坡为山脊时,聚落形态呈线状,所有民居朝向十分统一,聚落有明显的单一轴线的主路,即便出现多个组团,组团依然呈现线型串联结构如图1~2;
当山体南坡为山谷时,聚落形态呈近似于半月形的点状,聚落有横纵垂直的主次路网如图3~4;
当线状或点状村子规模增大后,可能结合地形出现聚集或沿道路发展,从而出现线形和点状结合发展的形式如图5~6。三种类型的主路通常较为宽阔通畅,除了承载主要交通外,往往也是村里主要的商业空间,沿街分布着各类土产日杂、农用品和饭店。从主路延伸出的支路和宅间路则尺度亲切,巷弄因住宅配置形成形状曲折且宽窄不一的道路,视野富有变化之趣。

风对聚落的形态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民居建筑虽总体上坐北朝南,但往往都不是正南正北,除了地形因素的影响,智慧的满族人民通过长期的观测、体验和总结,往往在建房时都使正房长轴大致平行于冬季主导风向,这样就使得冬季寒风不直吹入房屋,而是从山墙侧略过,这样就有效减少了室内热损耗,以达到保温的效果。同时,风环境也间接影响了民居住宅间距,形成东西向宅与宅山墙相接,南北向院与院数米相隔的格局。

图1 青龙某线状发展的满族聚落航拍图

图2 线状发展聚落,山、村、路示意图

图3 青龙某点状发展的满族聚落航拍图

图4 点状发展聚落,山、村、路示意图

图5 青龙某点线结合发展满族聚落航拍图

图6 点线结合聚落,山、村、路示意图

3.1 院落布局

青龙满族民居院落基本为一进式或者是二进式,二进院中第一进外院为自留菜地,第二进内院为牲畜杂物院。即便只有一进院,亦会将院子一分为二,菜地和杂物院兼有。院落的总体布局采用了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坐北朝南,由一条纵向轴线控制,院落的正门通常也正对着正屋的正门。由于青龙地区属于多山地区,所以满族人逐渐养成了喜爱居高的习惯,整个院落的纵向设计有由低到高的规律,这样就可以把更多平坦的土地作为耕地用于种植,便于形成规模型的农田,更利于集中耕种劳作,这种居住习惯是一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经验总结,在其他依山而居的民族地区也常有体现,青龙满族自治县某满族院落剖面图如图7。

图7 青龙满族自治县某满族院落剖面图

3.2 建筑平面

青龙满族民居的平面形状简单,基本没有凹凸变化,大多“一”字形。这种形状的形成是由于青龙的山区处于寒冷地带,简单的外形可以尽量缩小建筑的表面积,减小体型系数,以达到降低冷桥,减少室内外热量传递,从而加强建筑保温的效果。东北地区各民族大部分民居都采用这种“一”字形,均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单体建筑正房平面开间数为三间或者五间。大门朝南开,东侧房间称东屋,中间称堂屋,西侧称西屋,堂屋内设有2~4个锅台,因此亦有灶间的功能。堂屋和东西屋用实墙分隔,堂屋南北侧向外开门,形成建筑主次入口,同时有利于灶台通风;
堂屋东西侧向东、西屋开门,形成内部房间的串联如图8。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青龙满族民居北侧开门的布局形式是与东北地区满族民居相比较为明显的差异。马本和2015在其研究中提到南北开门是由青龙人多代同堂的复合家庭结构所引起的[1],根据笔者观察,更为直接的原因是由于青龙满族院落的后院部分亦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开北门方便出入,而东北满族院落主要利用前院,不太重视房屋北侧较为阴冷的后院,这种差异的根源是所处的不同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导致的。

图8 青龙满族自治县某满族民居平面示意图

建筑入口房间称堂屋,两侧设有灶台,灶台底部通过炕洞与两侧房间的炕相连。两侧房间依方位称为东屋和西屋,主要的设施是炕和柜。当代仍常见于北方民居的炕是满族先民伟大的创造,充分展示了东北渔猎民族从流动到定居过程中对严寒地区居住问题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案。根据宋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阿固达,聚诸将共食则于炕上”可看出,满族先民在宋代时期就已创造并使用了炕。炕与“席”、“床”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炕不只是简单的坐具或卧具,而是房屋建筑的一部分,是在房屋建造过程中就已经进行了一体建造,炕由砖石和夯土建造,炕底为砖石柱支起的中空结构,炕底设有洞口,一侧与堂屋中的灶台底部相连,另一侧与室外烟囱相接,当灶台生火做饭时,烟与热气流传导至炕下空间,便可将整个炕烤热[2],如图9~10。这种固定的炕,虽然在室内空间上失去灵活性,但却由于将做饭产生的余热用于室内采暖,带来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建筑功能的完整性。满族的炕对其他民族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如今的北方农村,炕已经成为各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设施,进而衍生出电炕等现代化的卧具,但形式上还保留着炕的样子和使用场景。而建筑各房间的功能,满族民居仍多保留着堂屋做灶间的传统,汉族民居的堂屋则部分发展出客厅兼起居的功能。

图9 青龙满族自治县某满族民居炕放大平面示意图

图10 青龙满族自治县某满族民居炕放大剖面示意图

`3.3室内空间

上文提到,室内空间入口处为灶间即做饭和取暖的地方,东屋和西屋是由火炕构成的居住空间。少数人家的西山墙还用作家祭,整个室内是一个多用途的空间。

传统满族住宅以西为贵、以南为大,虽然东屋西屋都是以炕为主要设施,但功能上略不同,西屋一般建有环绕三面的“万字炕”,东屋则可能只有南侧有炕。居住时长辈住西屋,小辈住东屋,同辈中地位高的或年长者睡南炕。炕外缘有木制压条称为炕沿,在炕沿的上方,有与炕沿平行的慢杆,悬挂在梁下。其慢杆的作用是晚上睡觉时用来挂帘的,区分不同人之间的就寝空间[3]。这些习惯青龙人亦是如此。西屋除了居住,也是用来供奉祖先或者祭拜宗教信仰的房间,满族人将祖先供板至于西屋西炕之上,若信仰佛教,亦在西屋的柜子上摆放神位案台。此外,青龙民居室内另一个特点是吊顶,与南方民居不同,满族民居通常喜欢以纸糊在室内房顶,若生活条件好些的人家,会用布满民俗图案的彩色塑料纸贴在房顶,形成类似于装修吊顶的效果。

围护结构是建筑隔绝室内室外的界面,包括屋顶、墙、窗等部分。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传统的住居形态和住居习惯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在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上,比较长久地维持了原来的传统,其中最代表性的有硬山式屋顶、窗户等[4]。

4.1 屋顶

满族传统的民居 外形特点是草屋顶、土砖墙、跨海烟囱。青龙地区历史较长的民居多采用“八”字型草屋顶。屋顶的材质的易燃直接导致了无法像其他民居一样将烟囱建在屋顶上,因而形成了烟囱与房屋分离而建的其他现象,因而出现了满族民居最有特点的“跨海烟囱”。近三十年来,瓦屋顶逐渐成为屋顶材质的主流,一般采用小青瓦仰面铺砌,瓦面纵横整齐。

4.2 窗

满族窗户的特征是“窗户纸糊在外”,这种传统的做法在青龙地区依然得以延续。窗户分上下两层,窗框呈“日”字型,窗棂有简单纹饰。传统民居中上层窗户糊纸,可向室内内吊起,用棍支撑,如同当下常见的上悬窗,目前已有许多房屋用玻璃代替了窗户纸。窗户多开在南侧墙面,北面的窗户少且小,主要是用于夏季通风的同时,保证冬季室内不会被北风灌入。

4.3 围墙

在青龙传统民居中,居住形式为一户一院,为保护房屋主人不受野兽或外部入侵者的侵害,都会在院落外围设置栅栏,栅栏的用料、大小、工艺也是主人的身份地位的标志之一。栅栏慢慢发展为围墙,俗称“外大墙”,目前青龙地区院落仍保留建造围墙的习惯,围墙材质上有夯土木栅结合,柴杆、木板绑缚围制,和砖石堆砌等方式。砖墙以使用石材建造墙基,整体厚度一般在三十厘米至一米之间,高二至三米左右[5]。

4.4 材料和保温

青龙满族自治县盛产石材,往往用石料代替青砖,窗下墙常用石料垒砌。民居选材用材上秉承节约用材,因材致用,这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各具特色的原因之一。为节约成本,房主通常只会把砖用在房屋正立面及山墙樨头等重要或显眼的位置,后檐墙则基本用土坯砌筑。青龙虽然木材也十分丰富,但在选材上往往根据房屋的等级来决定用材的好坏。院落中的正房和房屋中的大梁通常选材考究,厢房和不重要的位置用材较为随意。

正房一般坐北朝南,厢房布置在两端处。为保证正房的采光日照需求,南向一般满开窗。为了解决冷热空气的交换,同时也解决北向采光和夏季通风对流的问题,北向开小窗。围墙和建筑空间大墙体很厚,满足保温隔热的热工性能要求。

青龙地区民居的采暖方式主要为火炕,灶台与火炕相连,通过室外的“跨海烟囱”排烟。满族“跨海烟囱”位于室外,呈下大上小逐渐收敛的塔状,形态上以方形为主,采用土坯或青砖砌筑,高逾房檐,在出烟口斜立石板一块,形成一个迎风口,既可以使热烟能顺畅排出炕内,也可避免冷空气倒灌炕内。

青龙满族人民为了适应多山的地形而建造了形态灵活的乡村聚落;
为了适应北方的秋冬的凌冽寒风而建造了形体简单,顺应风向的民居建筑;
为了满足生活必须的饮食和储藏需求将院落空间进行功能分区;
为了取暖,并充分利用燃料,智慧的创造了炕,并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民居中广泛应用。同时,满族传统文化习俗也较好的保存并体现在民居室内的各个角落,独特的建筑围护结构和建筑材料也造就了诸如“跨海烟囱”等满族民居建筑的形式文化符号。满族民居作为满族人民千年来的智慧缩影、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丞待后人学者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更为有效地保护。

猜你喜欢 西屋青龙院落 八一作品大众文艺(2021年18期)2021-10-12新起点?新蓝图?新跨越机电信息(2020年1期)2020-07-04西屋康达喜迎28周年庆典机电信息(2020年34期)2020-01-21少林功夫拳(三)少林与太极(2018年9期)2018-09-28小青龙说“角”学苑创造·A版(2017年10期)2017-12-21美国欲严防中资接盘西屋环球时报(2017-04-07)2017-04-07青龙现身记奥秘(2016年8期)2016-09-06院落里的黄昏小说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青龙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四川党的建设(2014年10期)2014-08-23推荐访问:青龙满族自治县 满族 聚落
上一篇:基于边缘编组的车位线检测方法
下一篇:草原牧区乡村社区参与旅游的绩效评价及影响机理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