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松材线虫病40年发生历程与防控实践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6 点击:

解春霞仲磊徐克勤刘云鹏熊大斌郑华英

(1.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211153;
2.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防治站,江苏南京 210036)

松材线虫病(pine wilt disease)是有史以来我国森林特大的毁灭性病害[1]。自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景区的黑松Pinus thunbergii林发现此病以来[2-4],江苏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攻坚克难、科学防控,在40年的实践中,认识逐渐提升,措施不断完善,技术日益优化,成效越发明显,遏制并持续减轻了江苏省松材线虫病的猖獗危害,有效保护了松林特质景观和森林资源,也为全国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1.1 发生历程

1.1.1 疫情初发蔓延阶段(1982—1987年)

疫情发生初期,由于对病害流行规律和危害严重性认识不足及缺乏除治经验,病害不断扩散蔓延。短短6年间,疫情从南京市东郊的1个点,扩散到南京、镇江两市的12个县(区)。每年的病死松树数量由1982年的265株增加到1987年的21万株,累计病死松树超过58万株[5]。

1.1.2 疫情相对稳定阶段(1988—1992年)

随着对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的逐步掌握,防治技术不断突破,除治力度不断加强,疫情在江苏省一直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每年病死松树约24万株[5],连续5年在江苏省未出现新的疫区。

1.1.3 疫情跳跃扩散阶段(1993—2002年)

1993年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流物流激增,加上林业植物检疫队伍及能力水平与形势发展不相匹配等原因,检疫监管难以到位,疫情发生跳跃式远距离扩散[5],全省疫区增加到9市23个县(市、区),病害发生面积约1.37万 hm2,平均每年病死松树40.5万株左右,最高峰的2001年高达52万株。

1.1.4 疫情稳定下降阶段(2003—2021年)

1999年,根据原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部署,各地启动了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工作,成效逐步呈现。2003—2020年,江苏全省未再出现新的疫情发生县(区)(因行政区划调整除外)。并且,疫情发生面积与病死松树数量也逐年减少,出现并保持了“双下降”的良好局面。2015年后,每年病死松树数量已降至10万株以内(图1)。

图1 江苏省松材线虫病40年发生情况Fig.1 Occurrence of pine wilt disease in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past 40 years

1.2 发生特点

1.2.1 危害树种多

松材线虫病发生早期,发现其只危害黑松,随后受害松种逐步增多,1986年开始发现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也受害[6],目前已发现除马尾松个别种源和湿地松P.elliottii、火炬松P.taeda相对抗病外,赤松P.densiflora、海岸松P.pinaster、西黄松P.ponderosa、白皮松P.bungeana等都是高度易感树种。

1.2.2 发展速度快

由于缺乏防控经验,加上林间卫生状况较差,媒介昆虫密度较高,新发区疫情初始几年发展的势头都非常迅猛,病死松树数量急剧增加。在南京市疫区,1982年发现受害松树265株,1984年3.9万株,增加146.2倍;
溧阳市天目湖林区,2001年发现时受害松树1 350株,2004年达到3.2万株,增加22.7倍;
南通狼山虽然面积较小而且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疫点,但也从2002年发现时的340株,发展到2004年的2 935株,增加7.6倍。

1.2.3 防控难度大

江苏省松林主要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和立地条件较差的丘陵山区,松材线虫病严重危害区域松树集中连片受害死亡,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重新造林恢复难度较大,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生态损失巨大;
且江苏经济较发达,交通物流人为活动相对频繁,远距离传播扩散的风险高,防控难度大。

2.1 主要行政措施

2.1.1 广泛宣传,强化落实责任

疫情发生初期,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科技期刊报道有关松材线虫病严重危害性的文章近百篇。1987年11月28日,江苏省林学会、昆虫学会、植物病理学会联合向江苏省人民政府、林业部、国家计委提出了“关于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紧急建议”;
1988年1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抢救松林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文章,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做出重要批示,促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1988年6月组织包括两位中科院学部委员在内的50余位专家到南京进行实地考察,形成了«中国科协防治松材线虫病灾害专家组考察报告»(中国科协1988),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1988年1月,江苏省护林防火指挥部将松材线虫病防治纳入其工作职责范围。江苏省政府多次召开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会议,并与疫区市政府签订“松材线虫病防治责任书”,明确分管市长为第一责任人,下达防治任务,落实防治责任,组织督查验收。

2.1.2 制定法规,推行依法防治

1989年12月5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第5号令”颁布了«江苏省松材线虫病检疫防治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松材线虫病检疫防治的地方性法规[7];
2015年江苏省政府又颁布«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办法»,江苏省林业局还先后制定了«江苏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规程»«江苏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检查验收办法»«江苏省松木采伐管理规定»等相关规范性文件,为依法防治提供依据。

2.1.3 检疫封锁,严防疫木外流

1987年,江苏省政府发出«关于划定松材线虫病疫区疫点,加强封锁扑灭工作的通知»,划定松材线虫病疫区,设立检疫检查哨卡,严禁疫木流通,加强检疫封锁;
2001年起,江苏省将松材线虫病疫木管理作为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疫木监管要求明确列入各级政府«防治责任书»;
实施涉木企业检疫监管登记、告知等管理制度;
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查处违法案件,将疫木控制处理在源头。

2.1.4 机制创新,提升防控效果

在实施松材线虫病工程治理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与创新防治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社会化服务为突破口,推动成熟技术集成应用,深化产学研融合,大力推进专业防治、承包防治、联合防治和综合治理示范。2004年起,溧阳市天目湖镇委托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专业承包治理,采用“专业化队伍+规范化技术+科学化管理”的模式,开展分类施治、精准施策,经十余年的持续专业治理,治理区病死株数从最高峰的3万多株,下降至目前的200株左右,病死株率已连续7年控制在4‰以下,松树的保存率达到80%以上,天目湖林区整体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得以提高,生态和景观效果良好,在省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常州市金坛区、镇江市丹徒区、南京市雨花台区等地也开展了以“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为中心的专业队承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了疫情。苏浙皖地区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治机制为全国首创。

2.2 主要技术措施

2.2.1 以监测疫情为基础的分类施策技术

1)普查监测。每年9月下旬开始,定期在全省松林分布区开展疫情普查,查清疫情发生地点、分布范围、松树枯死数量;
对尚未发生疫情的松林特别是与疫点、疫区毗邻的松林开展“定人、定点、定期、定酬”常年监测;
部分地区已将无人机遥感成像和多光谱分析技术应用在疫情监测中,航空监测结合地面监测,进一步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2)分类施策。在全面掌握疫情的基础上,根据防治目标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年度防治方案,明确防治任务,确定防治方法,规范防治技术,分区治理、分类施策。对孤立或潜在威胁大的疫点有计划、分步骤拔除,并恢复林相;
对松林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在全面彻底清除病死及濒死疫木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化学、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幅降低病死树数量和林间虫口密度;
对重点窗口区域松林和名木古树类松树,推广应用注干施药和人工释放生物天敌等技术,做到提前预防,确保松林资源安全和景观完整。对非疫情发生区,实施常年疫情监测,同时加大林木抚育力度,提高林分的抗病能力。

2.2.2 以阻断疫情传播链为核心的媒介昆虫灭杀技术

1)物理防治。南京江宁地区调查结果显示,70%的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寄生在松树5 m以上的树干和枝梢中,且于5月上旬前后开始羽化[8],每年冬春季节(4月20日之前)将松材线虫病致死的枯立木、衰弱木、被压木彻底伐除,将所伐除的树木主干、枝梢等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再对伐桩喷涂农药后掩埋。疫木的无害化处理则从早期的剖板风干、水塘浸泡、药物熏蒸等方法,逐步向疫木烧毁、热烘处理、切片等更彻底的灭虫除害处理方式转变。40年来,累计清处理疫木约581.83万株,累计灭虫处理疫木29.1万m3,烧毁松枝梢30余万吨,有效清除病源,阻断传播链。同时,在疫木处置方面逐步形成了从疫情监测普查、病死树精确定位,到疫木清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全流程的智能化闭环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防范疫情扩散的管控能力和水平。

2)化学防治。南京地区5月下旬和6月中旬是松褐天牛成虫羽化高峰期和第二羽化高峰期,为天牛成虫的最适防治期[9]。1983—1992年,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处参考日本的防治经验,于每年5月中下旬和6月上中旬,对紫金山林区采取航空喷洒3%杀螟松乳油杀灭松褐天牛成虫[10],10年间共航空防治16 333 hm2次。南京市江宁区、镇江市京口区、扬州市仪征市分别采用丙硫磷、噻虫啉地面喷雾防治松褐天牛成虫,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死树。

3)生物防治。随着昆虫信息素的发展,2000年以后,江苏省各疫情发生区陆续使用松褐天牛性信息素引诱成虫,起到了掌握林间松褐天牛种群动态、降低虫口密度的效果。在试验取得明显效果的基础上,2001年起在全省各疫区推广应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防治松褐天牛幼虫,寄生率达33.3%~66.8%[11],20年累计释放2.5亿头。近年来,又先后引进了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等寄生性天敌昆虫,并建立了2处省级天敌繁育中心,进一步提高了生物天敌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面积和防治效果。

2.2.3 以提高抗性为根本的健康森林营造技术

1)健康森林营造。对受害严重、需要全面更新的林分,立足提升生态景观效能,及时更新改造林相或开展有计划的补植;
对受害较轻的林分,根据疫情特点,合理选择松树采伐强度,科学利用林间“天窗”,引导地带性植被恢复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
积极选用抗病新品种造林,充分利用林间残存的抗病个体飞籽成林,恢复特定区域的松林景观;
对疫区毗邻区或非疫区松林,加大森林抚育力度,强度清除松林间衰弱木、枯死木、被压木,全面提高松林的健康状况和自我防御能力。

2)主动防御措施。通过用杀线剂进行树干注射,以保护景区古松名松免遭疫病危害。南通市2007年对狼山、军山景区松树树体注射埃玛菌素,防治试验的防效达到94.85%[12]。

3.1 遏制了松材线虫病迅猛蔓延势头

松材线虫病在江苏省发生初期,疫情发生范围与面积以几何级数迅猛扩张,经多年艰苦防治,目前松材线虫病严重发生区基本控制在老疫区的局部林分。自2003年以来,全省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松树病死株数皆逐年下降,从根本上缓解了疫情的严重危害。2021年疫情普查结果显示,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1.17万 hm2,病死株数8.62万株。截至2021年12月底,已先后拔除了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区、原浦口区,镇江市京口区,苏州市虎丘区、高新区、昆山市、吴中区、常熟市,南通市崇川区,扬州市仪征市等11个县级疫区,地市级疫区从9个减少到6个。

3.2 保护了松林特质景观和森林资源安全

1982年发现松材线虫病时,全省松林面积约11.33万 hm2,树种主要是黑松、赤松和马尾松,许多风景名胜区也是松材线虫病危害的重灾区。经多年综合治理,南京中山陵、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大茅山景区、溧阳天目湖景区、无锡惠山森林公园及环太湖风景区仍保存着大量的松林资源。据近期公布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全省松林及针阔混交林面积仍保有7.07万hm2[13],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只占全省松林面积的15%左右,且许多疫点的单位面积病死株率在5‰以下,接近于自然死亡率,森林资源整体安全。

3.3 促进了森林健康

多年来,江苏省始终坚持将松材线虫病防治与森林抚育、植被恢复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了松林的健康状况和自我抗逆能力。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的中山陵景区并没有因为疫情危害而变成荒山秃岭,目前不仅保有大片的松林景观,而且还形成了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0年的持续治理,不仅起到了遏制疫情、减少损失的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3.4 积累了宝贵的防治经验

作为全国首先发现松材线虫病的省份,初期国内无成功经验可循,一度借鉴了日本的整套防治经验,但实践中存在明显缺陷。为此,江苏省立足本省实际,在探索中不断完善防治管理与技术。提出了以促进森林健康为目标,严防疫木外流为中心,全力压缩疫区范围、减少疫点数量为重点的总体防控策略,严把疫木清理、处理、管理三关,切实做到责任落实、疫情监测、疫木监管、防治监理、经费投入、督查考核六到位,防控成效进一步凸显。这些观点和做法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对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治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3.5 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林科院、江苏省检验检疫局、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防治站及各市、县(市、区)森防机构等科研生产单位持续多年在病原线虫致病机理、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快速鉴定[14-16],寄主松树抗病机理、抗病品种选育[17-25],媒介昆虫种类、生物学特性[26-27],病害流行规律及物理、化学、生物、疫木除害处理等综合治理技术[28-36]进行了科研攻关,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开创性与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并在防控实践中广泛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

4.1 防止疫情流行成灾的关键在于早

防止疫木人为传播,是杜绝或减轻疫病危害的关键措施。因此,对于非疫情发生区,关键的预防措施在于落实监测责任,及早发现疫情,及早采取除治措施;
无论是疫区还是非疫区,特别是重点保护区都应加强疫情监测,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启动防控预案,将疫情扑灭在萌芽之中。

4.2 提升防控效果的关键在于除治质量

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发生发展与寄主树种、立地条件、媒介昆虫及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同时,松材线虫病还普遍存在无症状的潜伏侵染现象,有的潜伏期长达3 a以上。因此,要取得良好的防治成效,必须釆用专业防治措施,提高防治质量,彻底清理林分中的枯立木、衰弱木、被压木以及枝丫材,并进行严格的除害灭虫处理,真正做到清理彻底、处理彻底。同时,还要坚持常年清除疫木,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4.3 拔除疫区疫点的关键在于多措并举

近年来,江苏省在多地开展了疫点精准拔除试验示范。在彻底清除疫木病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营林等多种措施将林间病死株率降至相对稳定低位,再结合使用杀线剂对重点松林和松树进行注干施药防治,寄主松树对松材线虫的抗性显著提高,病死株数进一步下降,并在全面注干防治后的3~4 a降到零。南通狼山、苏州虞山、扬州仪征(图2)等疫区分别在2012年、2019年、2021年成功拔除,同时还保存了景区的松林景观。这些实践再次证明,只要坚持不懈、科学防控,松材线虫病是可防可控的。

图2 部分疫区拔除前10年松材线虫病死树量Fig.2 Number of pine trees killed by pine wilt disease in the ten years before the removal of epidemic area

猜你喜欢 疫木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疫木生物除害技术要点探究科教创新与实践(2022年3期)2022-04-20四川省强化松材线虫病疫木焚烧处理过程中森林防灭火工作绿色天府(2021年1期)2021-12-03我国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现代畜牧科技(2021年4期)2021-07-21平昌县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有序复工绿色天府(2020年3期)2020-12-13松材线虫病的侵染循环以及病原与病媒的综述新农民(2020年5期)2020-12-10关于利用松材线虫病疫木栽培茯苓的可行性报告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23期)2020-09-02《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出台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浙闽两省联防联治松材线虫病浙江林业(2015年10期)2015-12-11推荐访问:江苏省 防控 历程
上一篇:基于深度网络术前评估膀胱癌患者淋巴结状态的模型构建
下一篇: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EC-T方案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近期疗效、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Δ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