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域下移动医疗技术运用的难题、挑战及对策分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6 点击:

谢 晋,杨志芬,那 佳,柳 云**

(1 河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2 河北医科大学直属第四医院妇产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3 河北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智能传感信息技术、大数据信息处理等的更新发展,社会大众自主医疗意识的提高,以及对健康保障服务各类需求的不断增加,结合了网络科技和医疗资源的移动医疗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据市场相关报告分析,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不仅移动医疗App达到了数千款,市场规模更是从2013年的19.8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8.48%[1]。移动医疗技术以其便捷性、高效性等技术优势缓解了医疗服务就诊困难、程序繁琐等问题,但其自身在应用过程中也产生了相应的伦理难题,阻碍了自身的深层次进展。本文从伦理学视域探讨移动医疗技术运用过程中的优势、问题、挑战及发展机遇;
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移动医疗技术更好地为人们健康服务。

移动医疗,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将其定义为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 (如掌上电脑、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的新技术[2]。而计算机学界普遍的观点认为其是传感器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将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延伸到卫生领域,是医疗资源通过智能移动设备的一种新型辐射[3]。

现阶段,按照移动医疗技术的基本服务范围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①健康管理服务。通过移动智能云服务,将可穿戴化设备作为数据交互中心,采集并且建立医疗大数据库,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同时辅助医疗工作者进行临床决策。②预约挂号。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帮助患者预约自己心仪的医师,极大缓解了看病难问题,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③在线问诊。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作为支撑,汇聚优质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实时、便捷、廉价的远程医疗服务,这类平台包括部分带有商业性质的网络平台以及医疗机构自身搭建的服务网站。④移动护理。

医务人员借助无线网络技术帮助患者进行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等,对患者的治愈情况进行实时观测,在特定场景下,患者可以佩戴RFID(射频识别技术)腕带,而医疗工作人员则可以通过PDA(个人平板电脑)了解到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医疗数据信息;
医生还可以通过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了解患者相关信息,方便医生直接下医嘱[4]。⑤医药电商。对于处方药,可以网上问诊,开电子处方,患者通过网络就能实现诊疗配药服务。

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普及化,但在其推进过程中,引起的伦理问题与挑战也逐渐增多;
如何有效地结合影响移动医疗技术发展的内外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2.1 移动医疗技术拥有的发展优势

2.1.1 政策支撑优势

移动医疗技术的运用萌芽于2014年发布的 《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同年9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两项政策一是明确了人口健康信息化管理的内容、权责,规划多方主体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行为;
二是为促进远程医疗的科学发展提出了诸多合理化建议,为移动医疗技术在我国的推行提供了政策支持。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移动医疗技术在实现与人口、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医疗、医药、医保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方面的显著成效[5],要求发展面向中西部和基层的远程医疗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医疗,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提升其健康信息服务能力。伴随移动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2018年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为移动医疗技术所需要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区域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功能指引、数据标准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快了互联网与医疗大数据结合的医疗信息化系统和不同层次卫生机构的软硬件信息化建设。2020年初,我国发布了《2020数字医疗:疫情防控新技术安全应用分析报告》,指出移动医疗技术要利用技术优势,在提升疫情防控效率、构建态势感知能力、支撑防控资源调度和促进工作信息公开等方面做出贡献。这些政策环境极大地推动了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主要的利好因素包括医疗卫生改革、软件行业革新、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创新等,且国家对于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也适时制定了规划目标,以期移动医疗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2.1.2 技术支持优势

我国移动医疗技术的推行与应用有着良好的技术基础,近些年物联网技术、无线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等逐渐发展成熟,其与医疗资源的融合为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首先,移动医疗技术融合物联网技术与无线网络科技,改变了医疗就诊模式,推动了慢性病或个人健康管理方式的进步,加速了移动式智能化预防医疗时代的到来,利用可穿戴式电子医疗设备实现实时监测健康状况,以及基因检测的医疗大数据可视化运用等;
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重塑了医疗服务形态,体现其自身可及性、便利性、准确性等特点,如远程医疗模式帮助解决医疗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困境,线上问诊平台如春雨医生能够确保患者随时随地在短时间内进行医疗咨询,云端EHR平台[6]能够精确记录患者的健康数据并且作出简要分析。移动医疗技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打造拥有移动护理、移动医疗监测功能的智能化医疗设备,提高了医疗供给能力。这些技术的革新与融合给予了移动医疗技术极大的保障,使其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升整体卫生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移动医疗技术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难题

2.2.1 医疗数据的真实性问题

移动医疗技术应用对数据的稳定程度、可靠性和真实性的要求较高,且在应用过程中所关联的医疗数据与用户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有着切实的利害关系,因此在移动医疗技术使用过程中对于医疗数据的传输、整理和应用都应有严格的安全保证和质量把控[7]。医疗健康大数据涉及数据挖掘、传送、存储和反馈,其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面临因主观利益驱使而带来的网络攻击,即便是采取用户数据资源保护措施,但用户的信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容易被识别,无法真正做到信息的匿名化处理,网络攻击、黑客入侵数据库以及数据绑架仍是数据安全面临的巨大挑战。

无线网络与移动式电子医疗设备的运行紧密相连,正常情况下数据不会在传送过程中被丢失或遗漏,但地域网络信号受限以及不稳定的网络传送通道仍会带来数据丢失的安全威胁,需完善电子医疗设备的终端接入控制系统。再者,由于移动式电子医疗设备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如今对移动医疗智能设备的质量仍缺乏一致性评判标准,因此,移动终端的传感器和介入媒介的接入机制缺少科学合理的规范化要求,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也由此产生,导致无法获得用户精准的相关医疗信息。

2.2.2 隐私泄露问题

隐私权是个体对自身个人信息,私人领域和私有活动的自我支配,与公共利益无关,禁止他人干涉[8]。移动医疗技术所收集到的数据具有结构多样、增长快、信息庞大等特点,大量的用户隐私信息亦夹杂其中,特别是关乎个体安全的健康隐私数据,体现了个体的综合生理特征,能够发掘出个人生活习惯和医疗需求。移动医疗健康数据进行传送、共享、储存过程中容易遭受黑客入侵以及数据绑架等危险,造成数据外泄或者损坏,以至于使用者的隐私被他人窃取利用;
大数据时代部分智能设备借助自动采集数据的手段,能够对个人碎片化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实现对个体身份的再度识别[9],也会加大个人隐私暴露的风险,用户也因此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不断骚扰,对个人生活造成极大困扰。另外,现阶段仍有部分移动医疗供应商和运营商受资本趋利性影响,不经使用者同意擅自将数据用作医疗活动以外的其他目的,增加了患者隐私泄露的风险,这部分主体由于缺乏明确定责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约束,使得此类伦理失范现象接连发生。

2.2.3 知识成果保护问题

移动医疗技术涉及医疗咨询、健康监测以及为医务人员提供最新医药知识和医疗信息等服务。患者或医务人员通过移动医疗平台获得相应的医学知识和药物数据等信息,对他人原有的医疗信息成果的借用行为脱离了对医疗科研数据的保护边界,对于那些受知识产权成果保护的医学信息,并没有明晰的产权概念,随意搬用他人知识成果[10],并不加以引用,更有甚者因为自身私利直接盗用他人的医学科研成果来实现自己的商业化目的。这些借由移动医疗平台滥用医疗信息的行为容易造成整个移动医疗行业市场紊乱,也会不断挑战知识产权保护的道德底线,产生不良的医学科研风气,因此,急需落实相应的科研伦理规范细则为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

2.3 移动医疗技术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伦理威胁

2.3.1 大数据的“数据异化”问题

“数据异化”[11]是指在利用大数据之时,过度依赖或者夸大数据,唯数据论,导致创新思维受限,缺乏对疾病的整体思考,仅仅依靠数据说话而缺少对人性关怀的考量。一方面,移动医疗技术大多是采取“远程医疗”的医学模式,医疗工作者通过远程移动设备反馈的数据进行诊疗判断,部分医务工作人员过度依赖数据传递的医疗信息,忽视了患者是“生病的人”;
尤其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对疾病的把握需要有整体思维,反馈的医疗数据作为诊疗参考价值之一,应该跟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相结合[12],才能深层次找到致病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移动医疗技术大多运用“远程监测”的医疗模式,过分依赖医疗数据,容易忽略患者在患病期的情感变化,对于患者的情绪变化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安慰。移动医疗技术虽然打破了传统医疗方式的时空限制,但是不能与医学人文关怀脱节,忽略患者的主观感受,医患沟通不能仅仅依靠冰冷的仪器设备和大量的医疗数据,使技术的应用去人性化、去情景化。

2.3.2 医患关系权责界定问题

与传统望闻问切和视触扣听的诊疗手段不同,移动医疗技术不能面对面与患者进行沟通,患者自身的知情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能很好地理解医疗活动的动机与意义。而近些年由于缺乏健全的监管机制和清晰的权责界定体系,部分不具备《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13]的违规机构,为了谋取自身私利,在移动医疗的网络问诊平台上宣扬带有虚假性的“名医”以及夸大疗效的医疗广告,掺杂了众多以营利为目的的资本介入,由此导致的医疗误诊、漏诊等医疗服务质量问题和医疗纠纷频发。再者,移动医疗技术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专业水准以及运营商的智能设备质控标准各异,使得不同的医疗机构所获得医疗数据和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距,这影响医生对患者疾病情况的判断,加之医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遭遇非法侵入篡改、网络中断、传送错误等风险,也对医疗服务的实效带来一定影响,由此也会引起医患纠纷权责界定不明晰的问题。其涉及的责任关系包括移动医疗技术运营商、患者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等多项主体,而客体则涉及主观人为失范、非医疗性技术失误等因素,使得权责关系的界定存在一定难度。

2.4 移动医疗技术运行的机遇分析

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使用各类智能设备的频率越来越高,而移动医疗技术是以移动智能化设备的使用作为切入口,预计随着未来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会越发趋向于多元化和科学化。《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4]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 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29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 298万,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新的移动医疗智能终端设备(不限于手机平台)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如各类手环和智能手表可以对用户的睡眠质量进行检测,量化用户的运动量。专业的智能体脂秤可以收集体重信息并分析体脂情况。目前,我国存在着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疾病谱模式改变、慢性病高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移动医疗技术具有方式便捷性和内容丰富性等特点,解决了患者对治疗、预后和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疑惑,并且运用智能传送设备使得医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如血压、心率等能够实时掌握,提供远程监护、康复管理的个性化服务,有助于缓解医疗服务供不应求以及慢性病控制资源严峻的局面。未来,我国移动医疗技术在庞大的用户支撑以及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催动下,将会有更加广阔以及深层次的发展机遇。

我国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拥有诸多政策和技术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移动医疗技术运用还存在一定问题,需不断完善。为促使移动医疗技术朝着规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基于伦理学视角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出建议。

3.1 强化主体责任,构建科学的监管体系

分析移动医疗技术在目前遇到的伦理难题与挑战,国家层面需完善监管体系,解决移动医疗平台准入标准不明确导致的主体众多、范围广泛、信息繁杂且容易出现虚假信息以及责任主体界定范围不清晰等问题。参考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从标准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15]等方面对健康大数据使用的规范标准,移动医疗技术运营商、网络服务提供者、患者等利益相关方的主体责任制定统一的标准,制定管理规范并严控,细化实施环节,坚守监管底线,严格审查移动医疗平台的准入资质,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资质、技术资质以及人才引进资质等层面,加强事中、事后的分类管理,确切落实问责机制,更好提高移动医疗技术的服务质量,提高社会对移动医疗技术的信任度。

3.2 健全法律机制,完善顶层设计

移动医疗技术涉及了人工智能技术、远程医疗、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技术等诸多技术领域,国家层面应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满足移动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如何合理地运用医疗信息以及保护个人隐私健康数据。需要与数据资源在开放、传送、整理、流通和交易等方面的确定性原则紧密结合,落实相应的制度。一则要健全医疗健康数据的产权保护机制,规范医疗数据拥有主体和使用主体的责任界限,对具体的使用细则要有明确的认识,保护医疗数据的合法性。二则建立紧跟移动医疗技术发展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这种机制的搭建离不开技术和监管体系的支持,需要从医疗智能设备和医疗商业平台的安全准入标准入手,形成安全审查和监测机制;
医疗数据在传输、储存、整理分析的各个环节应设置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隔离系统,完善病毒防护机制,部署能够精准拦截非法信息接入的安全设施,援引如最新的应用层防护技术,形成增强、高效的网络安全防火墙,对技术使用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保护,搭建严密的用户信息管理平台,选择使用高级别的加密算法,如WPA加密算法[17]打造科学、安全的用户使用环境;
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技术使用人员包括第三方运营单位的重要性,相关技术工作者和使用者对于移动医疗技术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要有清晰的认识,技术工作者对移动终端设备需要进行定期检查更新,优化其抗干扰能力,构建稳定的网络传输通道,同时出于自身责任意识的考量,各方主体应严格遵循使用移动医疗技术的伦理规范,避免损害他人的利益。

3.3 加强伦理宣教,提升相应主体的人文素养

移动医疗技术不是简单地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而是结合新的手段来优化传统医疗行业的运营模式,不能忽视医疗活动自身原本的人文特性和道德价值,为了避免技术的使用偏离伦理规范,要重视对相应主体的伦理意识引导和伦理道德教育。一是医院及相关医疗组织应该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医生在医疗活动中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通过伦理宣教活动,如以讲座、研讨等形式弘扬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精神,倡导医生发扬医学人文精神,帮助医生实现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学人文精神转化为医学人文技能的有机衔接[17]。二是加强移动医疗技术有关伦理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提升移动医疗技术所涉及的运营商等主体道德素质,使其在提供移动医疗技术服务过程中准确把握伦理原则,为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猜你喜欢 医疗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11-25《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4期)2022-10-08《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2期)2022-08-11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1年10期)2021-03-16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9期)2021-01-18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健康体检与管理(2021年10期)2021-01-03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31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祝您健康(2019年8期)2019-08-09恐高患者家用汽车(2016年9期)2016-11-04推荐访问:视域 伦理学 对策
上一篇:叶面施氮磷肥对去顶后云南松苗木生长与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水滴收集特征的SLD,探头外形参数化设计与仿真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