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思潮背景下大学生审美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6 点击:

朱锦秀,缪 彦

(1.重庆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重庆 400047;
2.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育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美育的重要目标,审美素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美带来个性、情感的释放与升华,实现人生境界的超越。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审美素养较低是一直都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共同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

泛娱乐化思潮是一股以群众娱乐心理为基础,盲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推崇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思潮,以娱乐放松刺激学生的感性认知,将低俗文化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充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泛娱乐化思潮的肆意传播,导致社会的娱乐文化风气逐渐由满足人们基本审美需要的大众文化转为低廉粗鄙的快时尚产品,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持续降低,诱使他们的审美修养在不知不觉中低俗化、庸俗化和媚俗化。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潮流中指引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就必须立足于客观实在,找寻有效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的现实路径。

培育审美素养是平衡社会强调智育而忽视美育的必然,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健康审美观和高校美育教育的必需。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多元的文化交流语境使大学生在学习交往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对“三俗”文化、散乱知识的自发抵御。因此,更加需要将审美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落到实处。

1.1 培育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审美素养是个人基本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美在个人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审美带来了个性、情感的释放与升华,创造了审美理想,实现了人生境界的超越。培育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培养大学生体验美、欣赏美和判断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和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之下,娱乐文化市场复制品泛滥,大量低俗审美产品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播过程中,许多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低俗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一些消极颓废的“丧文化”、色情、迷信和暴力等现象扭曲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日常审美和价值判断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可以防止泛娱乐化思潮进一步“消解崇高导致大学生理想的世俗化”[1],是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不断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在促进大学生个性解放的基础之上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娱乐观和消费观,提升大学生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条件。

1.2 培育高尚审美情操的需要

审美情操是人的最高级情感和态度之一,它是人的情感和操行的完美结合,“它能使人在保持自身独立人格的同时唤起人对社会和同类的关注”[2],对于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素养是人进行审美活动的关键,人的情感发展要以一定的“美感”为基础,才能具有发现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个体只有提高审美素养才能提升主观幸福感,提高自我生活层次。伴随着泛娱乐化思潮而来的是一些低俗、庸俗和艳俗的碎片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以感性渗透的形式拉低大学生的审美认知、降低大学生的审美标准,加之大学生缺乏自控、自查、自辨等能力,很难对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进行区分和辨别。虽说对待多样的文化要保持一种雅俗共赏的态度,但是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过多的“俗”只会导致大学生无法保持良好的欣赏品味和学习高雅文化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审美倾向、多元的审美趣味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审美作为一种超功利性的实践活动,能够直接促使人的良好个性的生成,审美实践所带来的独特的意义,有利于满足自我对美的需求,实现物质的超脱和人性的解放,在保持自身独特个性的基础之上塑造良好的审美人格。

1.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审美实践活动内在地体现了个体的审美理想。审美对人的情感、认知及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引导着人们向美、向善和求真,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最高阶段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审美素养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容,是人追求精神世界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精神根基。加强对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关注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更好抵御错误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保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大数据营造的潮流氛围下,不少学生眼中对于美的标准逐渐趋同,例如鼓吹女生以 “白幼瘦”为主流的“少女感”就是一种畸形审美观,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审美多样性,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多元化的审美眼光,更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落实高校美育、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1.4 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抵御不良社会思潮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必要条件。在文化发展多样化的今天,文化交流的形式和手段逐渐丰富且边界感弱,丰富的文化交流平台和知识传播手段,为大学生接受不同文化背景和提升自我文化修养提供了牢固的基础。但同时,正是因为网络平台的多样性和低准入性,在平台交流之中为了追求过度娱乐而出现的大量低级庸俗文化产品和文化内容阻碍了大学生培育高尚的审美素养和学习艺术文化知识。大学生的审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审美发展的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审美风貌。当下市场上很多为了迎合普遍大众的娱乐需求而出现的低端文化产品都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审美品味,造成大学生的审美局限。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审美理念、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是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我国优秀文艺作品和传统文化传播及传承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美丽强国的强劲动力。

娱乐元素在事物中不可控地扩展、以迎合大众娱乐体验为主要的文化指标,造成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出现异化、低俗文娱作品的广泛传播。对泛娱乐化思潮的形成与表现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遏制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审美的影响,从而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2.1 娱乐元素在事物中的动态扩展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满足一定的娱乐需求,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生活幸福指数,满足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但过度沉溺于即时的感官享受和某种快感,会使人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泛娱乐化多借助现代传媒,以浅薄空洞的内容、粗鄙搞怪的方式、滥情的表演,让人们放松神经,追求快感。”[3]市场上流行的文化内容与形式由于过度宣扬文化的娱乐性质和人们感官享受的及时满足,对文化准入要求低,娱乐元素的传播与扩展,将突然自发的、新兴的和亲民的文化热梗带入大学生的生活与交流之中,在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圈中再次进行小范围的传播,成为泛娱乐化思潮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一时兴起的网络热梗如“郭言郭语”“大漏特漏”,说话时恶意歪嘴搞笑等语言和行为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交流的常见方式,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语言组织和交谈能力。大学生群体对于时事资讯的敏感程度较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并且比起主流文化作品,泛娱乐化思潮背景下市场对文化作品的创作要求低,艺术含量不高且受众面广。这样一个异化的娱乐大环境,就会导致大学生对待事物的审美眼光逐渐一致,缺少自我思考与分析,随波逐流,在网络上随意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念,造成文化世界一定程度的失序与混乱。

2.2 迎合大众感官体验的娱乐心理

大众追求感官享受的娱乐心理是泛娱乐化思潮能够在主体无意识地被动接受中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阶级的分层带来文化艺术消费的分层,与学校所宣扬的正统知识、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完备的教学设施不相同,而受众的通俗娱乐趣味引导了电视节目通俗娱乐化的趣味走向。随着其工具性被日益推崇,甚至片面放大娱乐的实存意志,致使其主导地位与辐射效应日趋增强,甚至逐渐覆盖了人的一些主体能力和价值,筑构了一个持续冲击人的精神的异化空间[4]。在网络社会“信息茧房”[5]的影响下,娱乐文化产业为了迎合大众的感官体验与普遍的审美趣味,所宣扬和传播的都是能及时满足大众休闲需要、审美趣味和娱乐追求的“泛美”文化。当下市面上大量存在和流行的审美文化,实际上是文化工业刺激下兴盛起来的娱乐产物,与艺术无关。由于缺乏理性思考的文化鉴赏会导致大学生的审美认知片面,过于娱乐化只会长期传播碎片化的和相似的文化内容,会不断削弱大学生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解释的能力,这样就会导致文化的传播与大众的交流逐渐流于表面化和浅薄化。

2.3 娱乐追求出现异化的文化越界现象

“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的讨论强调是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一种分离。在这里,异化一方面意味着个体与物质世界的分离,即自己生产的产品不能被自己所控制;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与人关系的分离,即人不在作为一个类的存在物而存在。”[6]马克思所强调的异化也可以用来解释泛娱乐化思潮的表现。娱乐产业无下限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价值,导致娱乐信息的产生与传播不能在其可控的范围内变化,致使娱乐文化产业出现异化、娱乐内容无底线,“迎合一切有价值的题材并加以娱乐化、碎片化的话语解构,以建构起“娱乐”表象来掩饰自身虚无本性”[7]。娱乐文化应该以满足人们良好的精神需求为目的,但泛娱乐化思潮所带来的文化越界现象的出现,与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相关联,导致现在的娱乐文化为了迎合大众的视觉体验和听觉震撼,不断降低自己的商业底线,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价值观念,就会出现娱乐文化行业为了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而更加突显庸俗、低俗的娱乐性艺术审美,从而表现出一种反崇高、反正统的思想立场,对还未形成完整三观的青年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反噬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泛娱乐化思潮的抵制,寻找合理有效的路径将其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泛娱乐化思潮所带来的文化内容伴随着低俗的审美品味,不仅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政治立场不坚定、家国情怀认同低、审美能力低下、美丑鉴别能力弱化等,还极大地拉底了大学生对当代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能力。

3.1 以娱乐性为主的大众文化传播冲击了大学生传统审美观念

自媒体等新兴网络传播媒介的兴起,为泛娱乐化思潮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平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大众传播主张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娱乐心理,一系列的快餐文化、选秀节目和网红养成等不良文化媒介的出现与传播,一些违背文艺创作基本逻辑的历史剧翻拍,破坏文化娱乐生态环境的明星日常与以数据、流量为导向的明星价值等都导致大学生在无形之中接收和认同的都是碎片文化和不良文化。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主要受众,深受这种恶俗娱乐的侵蚀。部分大学生在戏谑、起哄中,对于这些丑化现象边看边骂,骂完还看,明知是丑,却还要调侃、审视[8]。开放多样的文化冲击与传统文化知识底蕴的不牢固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大学生在对“美”的理解上出现认知偏差。网络社会的快节奏导致文化形态更替的加速,造成了人们思想脱离现实,精神追求超越了物质基础的不良现象出现。在现代文化传播以娱乐为标杆的话语方式和价值体系中,大学生以说流行话、玩流行梗为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大家都说同样的流行语、谈论时下最热门的娱乐话题,这种同质化现象不仅拉低了大学生的交际水准,还消解了大学生的审美品味。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长期流行低质量的文艺作品,不仅冲击了大学生的传统审美观念,模糊了主流价值当中美和丑的边界,高雅和低俗的区别,还降低了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敬畏感,影响了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养成的优良审美。

3.2 以即时性为主的文化感知方式淡化了大学生的审美知能养成

勒庞认为群体是不完全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理性的,群体所拥有的理性,只是一种“群体推理”,“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它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9]。大学生还未形成系统完整的审美价值观,其判断和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仅取决于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寡和在具体实践中积累的审美经验。泛娱乐化思潮多以内容无深度、价值观扭曲和满足个人当下的娱乐诉求为主,低廉的文化内容阻碍了大学生提升审美认知和培育审美意识。尼尔·波兹曼认为在电报和印刷术的统治下,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及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他是否新奇有趣[10]。直白无内涵的网络流行歌曲、以恶俗搞笑为卖点的脱口秀表演、庸俗且故意煽情的电影综艺等,以当红流量明星为吸引关注的主要方式,满是剧本和套路的故事化文化内容,只注重了戏剧性和娱乐性的审美文化,忽视了审美应给人带来精神的提升和享受。大学生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但会在大量充满新奇事物的信息中和即时娱乐的满足中弱化自己的判断能力,走向低俗的审美误区。大学生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如果长期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阻碍大学生的审美知能养成。

3.3 以碎片化为主的文化渲染氛围降低了大学生的科学审美标准

泛娱乐化思潮作为一种社会娱乐倾向,其传播途径具有多样性和即时性。网络平台的精细化运营、迎合用户审美偏向的精准推送,文化内容毫无教育意义导致大学生在进行社会交往与网络利用的时候,常处在泛娱乐编制的“文化平庸圈”之内。由于大数据平台的精准推送,大学生接触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重复的事物,这样长时间发展就会造成大学生的审美疲劳,降低大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会使大学生误以为自己接收了很多信息,其实真正实用的知识寥寥无几。并且碎片化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耐性。《创造未来:红衫00后娱乐消费研究报告》指出00后出生的“后千禧世代”猎奇心重、追求新鲜刺激,注意力稀缺且摇摆不定,平均注意力停留时长仅只有8~10秒,这样多次重复的及时满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的思维固化和学习惰性,这种惰性的养成,不仅会损害大学生严肃对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还会在过于强调娱乐的同时,降低社会文艺产品的质量。在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氛围中,审美能力的缺乏被视为一种新的无知。广泛传播的碎片娱乐文化大多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量草根文化和审丑文化大行其道,由于大学生缺乏审美认知和自我审美标准,会出现思想立场不坚定、热衷于网络跟风的盲目从众现象。

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教育系统,要从感性、理性和实践三个层面着手探索有效路径。

4.1 增强美感教育,抵御泛娱乐化思潮的感性渗透

美感就是通常所说的审美感受,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美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感知美好事物、获得审美经验和提升审美感受的能力。蔡元培十分推崇美育,他认为“美感对于情感和想象力的培育,使得人类超越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11]。娱乐体验是人的本性所追求的,对美的追求和美感的培育是超越现实社会中的复杂关系问题而必要的精神存在。泛娱乐化思潮以满足大学生的日常娱乐需求为基准,迎合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以感性渗透的形式从直接经验、日常意识和社会心理层面来影响大学生对艺术和文化的认知,使大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高校应将培育学生的美感教育作为提升审美能力的首要前提,宣扬正确的艺术观念是防止泛娱乐化思潮渗透到大学生感性层面的牢固知识网。高校应建设优良的校园环境,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一定的物质载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充分把握当代文艺作品和大众审美的发展趋势,了解当下大学生的审美需求与审美现状,在教材、教学手段中增加优秀经典美学理论与案例示范,加强对优秀历史文化的宣扬,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美学文化教育,增强美感教育的深度涵养与意蕴,为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搭建一个牢固的地基。

4.2 丰富审美教育,提升优秀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度

美育研究表明,审美观是独立判断力最好的起始培养点,每个人都对美有自己的看法,美感以及富有个性的审美观、判断力由此形成。现代大众传媒中网红文化、审丑狂欢、身体消费等现象会让大学生失去起码的判断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当把对崇高价值观的“消解”作为“娱乐”时,这无疑是一种审美价值的迷失和堕落,这无疑是一个民族精神危机的表现[12]。这样的情形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认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教育,而是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在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从审美活动出发,进而在更高层面上提升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涵养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确立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严格的把控,要对教学材料的选取和对大学生的基本审美能力进行了解和分析,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加强德育引导,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和发现具有教育意义、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和娱乐资源。如选取具有教学意义的纪录片作为教学内容,将热点娱乐话题作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积极找寻与专业相关的优秀教学案例作为学习的榜样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加强对当代优秀文艺作品的关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时代文化相结合,将体现传统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到学生身边,以优秀文艺作品展、文艺作品交流会、艺术知识讲座、校园广播等形式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接触高雅文化。通过阅读历史、社会、文学等经典著作,让学生静下心来品味、鉴赏经典,提高思想境界与审美判断力,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文化敬畏感,从而实现将弘扬国家主旋律和传播优秀文艺作品形成正向联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4.3 突出立美教育,落实学生喜闻乐见的审美实践

席勒认为美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美是感性层面的认识,认识由感性发生进而落入实践再次推进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全过程。立美教育是美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主体探索并自由运用规律以保证实现社会目的的过程就是立美”[13],立美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在美感与审美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内在品质,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并指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形成真善美的统一,使大学生成为“美的人”。

立美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利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高校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立美教育,以启发为手段,开展有趣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让高雅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比如开展相关主题创作活动,可以以活动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审美取向,激发学生的艺术细胞。还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收藏分享会,在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的同时学习和了解他人的艺术兴趣,形成良好的艺术交流氛围,找到与自己的艺术品味相似的“伯乐”,在交流中提升艺术认知和审美情操。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生活方式,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氛围,以体验自然界和社会真实的美,感受最原始的艺术,加强对实际生活的感知和了解,从而降低网络所宣扬的虚假性优越生活和网络所营造的娱乐陷阱的影响,培育从人民和实际出发的真实审美眼界。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就越需要审美。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娱乐内容打着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称号将社会的主流文化进行解构和重建,以娱乐化、碎片化和感性化为特点的低质量娱乐产品充斥大学生的文化生活,降低了大学生的审美品味。个人审美观的背后体现的是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恰当的审美标准是大学生必要的精神需求。在多样文化交流之中培养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格局,摒弃低质量的审美文化,及时加强与提升高校美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拓宽高校美育工作的阳光大道,激活社会主义文明的时代伟力,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思潮娱乐素养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6期)2022-08-25北宋儒学复古思潮下的柳词创作探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7期)2021-01-13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娱乐眼都市丽人(2016年7期)2016-08-03娱乐眼都市丽人(2015年5期)2015-03-20娱乐眼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推荐访问:思潮 素养 审美
上一篇:语音特征参数提取算法的研究与硬件实现
下一篇:2套质谱系统临床微生物鉴定性能评估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