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ROW模型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在中外合作办学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5 点击:

周赞华,陶雪梅

(丽水学院医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科研能力包含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其中科研创新能力是核心能力,是护理学科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科阶段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加强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回归教育本真,对于成就护理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的助研推新,意义重大[1-3]。2014年,丽水学院与瑞典耶夫勒大学合作开展中外合作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较强的护理科研与英语应用能力,可以从事临床护理及护理科研等工作,知晓国际护理规范的护理专科人才。护理科研创新能力是丽水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护理本科生培养的重点能力。GROW模型,也称为GROW教练模型,最初起源于体育教练,后受Timothy影响,该模型被广泛应用至教学培训、学业指导、素质技能提升等方面[4-6]。GROW模型包含目标(Goal)、现况(Reality)、选择(Options)、意愿(Will),以该模型为基础构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不失为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一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丽水学院2016届中外合作办学护理专业本科生90人为对照组,2017届中外合作办学护理专业本科生90人为研究组。纳入标准:丽水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护理专业本科生,经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中途因各种原因未继续在丽水学院就读者。2016届采用高校常规培养方式,2017届采用基于GROW模型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于2016年至2021年追踪观察记录两届学生基于不同培养方式下科研创新能力状况。两届学生在人数、性别、课程设置、毕业要求、入学前科研成果等方面均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 常规培养方式

2.1.1 “融合型”课程模式

全面引进外方护理学专业优质师资、先进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从外方引进的课程占本项目全部课程的42.50%,专业核心课程占本项目全部核心课程的54.20%,其余课程均为中外双方共同开设;
外方教授承担的教学时数占全部教学时数的43.49%,引进的课程做到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全部引进;
外方教师担任的课程采用全英语开展教学活动。新生入校即接受为期6周的英语强化训练,聘用外籍、瑞方教师分别担任大学英语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
国内专业教师授课时,均要求采用全英文教学或双语教学。

2.1.2 小班化教学

以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采取小班化教学,授课班级控制人数在15~30人之间,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PBL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2.1.3 科研创新活动培养

课外培养结合课内培养。设置由瑞方全程教学的“文献检索”“科研思维与方法”“护理研究”等课程,让学生在教师面对面指导下最大程度地获得科研基础知识。课外科研创新活动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教师指导学生科研论文写作等。

2.1.4 全英文毕业论文撰写及指导

采用“双人合作”“双导师制”及“过程性评价”综合定级。“双人合作”即要求两名同学合作完成一篇全英文论文;
“双导师制”即每篇论文撰写均由中外各一名指导教师负责;
“过程性评价”综合定级指根据论文重复率检测高低,论文质量优劣,论文撰写、“对抗”答辩、展示汇报中学生表现,依据“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和优秀”五个等级对学生进行评价定级。

2.1.5 科研思维强化

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会综合运用认知图示、反思日记写作等策略,在大一、大二开设的公共、医学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情景式、问题式、研讨式等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采用“小组式头脑风暴法”解决问题,运用“文献检索、抄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科研思维;
同时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为主题进行资料查找、收集及分析总结,撰写“反思日记”,开展主题报告等活动。

2.2 基于GROW模型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在常规培养模式基础上增加了以下相应培养措施。

2.2.1 目标制定(G)———科研创新目标锁定

G即Goal,目标,即明确具体、可测量、可接受、现实的目标。根据中外合作办学及护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护理本科生在入校时要求英语成绩为100分以上的特点,共设置3个目标:撰写全英文毕业论文且定级为优秀;
在校期间发表1篇及以上学术论文;
至少参与一种科研活动或竞赛。依据实际情况明确以下目标:理论授课注重学生科研思维培养,实验授课注重学生科研方法培养,实践授课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培养。借助各科课程标准修改契机,明确各课程进行过程中严格依据此标准执行。为给予学生较大自主学习空间,各课程基本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予以授课。

2.2.2 现况了解(R)——科研创新状况了解

R即Reality,现况,即了解学生入校前科研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学生入校时,采用曾琼琼[7]编制的“90后在校生科研创新能力调查表”调查学生入校时科研创新能力,同时调查学生入校前科研状况。经调查,2016届及2017届学生入校前均未参与任何科研项目,未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者科研创新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学生。

2.2.3 制订计划(O)——科研创新能力养成

O即Option,制订并选择计划。2017届学生在课程模式、小班教学、科研创新活动设置方面与2016届学生一致,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依据入校摸排结果制订适合2017届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具体如下:

(1)教师指导学生制定目标。包括学期目标及大学四年远景目标,每学期结束后举行反思研讨会,对于目标未完成者,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2)定期摸排学生科研情况。每学期初对学生进行科研状况摸排,依据摸排情况,及时与学生协商调整所制定目标。

(3)分阶段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具体分为:“大一科研启蒙阶段”,即采用“解决问题,促进健康”项目(problem solving for better health,PSBH)来激发学生寻求解决健康相关小问题;
“大二科研解惑初尝阶段”,此阶段由中方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科研成果丰富的教师进行科研相关问题讲解及答疑解惑,且在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中设置科研问题,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撰写研究计划;
“大三大四科研实战阶段”,此阶段主要为撰写学术论文及全英文毕业论文,均采用双导师制全程督导模式。

2.2.4 强化意愿(W)——科研创新能力升华

W即Will,落实行动计划的意愿,巩固学生科研意识。鼓励学生依据既定目标,依托教师现有教学改革课题及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以及全英文毕业论文的撰写。在落实过程中,共有16名教师负责进行指导,每位教师指导学生5~6名。

2.3 评价指标

2.3.1 科研状况

比较两组学生在校期间论文发表,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省校级项目书写大赛等各类科研创新活动,优秀等级全英文毕业论文及专利获得共4项内容的数量。

2.3.2 科研创新能力

采用曾琼琼[7]编制的“90后在校生科研创新能力调查表”调查学生毕业时科研创新能力。该量表信度为0.911,结构效度位于0~1之间,共包含17个条目,4个维度,包括:知识获得能力、科研创新成果、科研创新特质和创新实践能力。该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从“差”到“强”共5个等级,总分为85分,得分越高表明其科研能力越强。

2.3.3 培养满意度

自制“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学生在校期间科研创新感受。调查表经专家咨询及预调查后,形成最终版正式调查问卷,问卷包含10个条目,问卷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为0.799,问卷效度采用专家评判法[8],计算内容效度指数(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包括问卷条目水平的CVI(item-level CVI,I-CVI)及问卷水平的CVI(scale-level CVI,S-CVI),I-CVI为0.79~1.00,S-CVI(所有I-CVI的平均值)为0.898。

2.4 数据收集方法

经过干预,由两名研究者采用纸质版调查问卷于学生毕业时进行数据收集,共发放问卷180份,其中2016届学生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86份。2017届学生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89份。

2.5 统计方法

科研状况数据采用Excel表格统计,调查问卷及满意度问卷数据采用Epidata 3.1录入,均采用双人双录入方法,并运用SPSS 23.0进行分析。科研创新能力经方差检验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科研状况及满意度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3.1 两届学生科研状况比较

两届学生科研状况详见表1。

表1 科研状况(n)

3.2 两届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调查

两届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调查结果详见表2。

表2 科研创新能力调查(±s)

表2 科研创新能力调查(±s)

届别 知识获得能力 科研创新成果 总分2017届(n=89) 17.21±1.991 12.47±1.706 70.08±5.348 2016届(n=86) 14.36±2.869 11.50±1.699 63.98±6.308 t 7.617 3.775 6.892 P<0.001 <0.001 <0.001科研创新特质20.45±2.864 19.23±2.961 2.763 0.006创新实践能力19.94±3.206 18.88±2.587 2.411 0.017

3.3 两届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满意度调查

两届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满意度调查结果详见表3。

表3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满意度调查(n(%))

4.1 基于GROW模型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能提升学生科研兴趣

满意度调查表明:两届学生除参与学术活动人数无差异,其余如参与科研活动、数据库科研资料查询、课题撰写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两届学生参与学术活动人数无差异可能与丽水学院在举办学术讲座时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且参与后可获得相应综测加分有关。基于GROW模型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能从学生自身、周围环境、指导教师三个方面提升学生科研兴趣。在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中,最基础的是学生自身因素,而科研兴趣则是基础之本,能够强化学生科研创新的主体意识[2,9]。在该培养模式下,课程学习过程、课外科研活动及教师课题的参与等方式均增强了学生科研兴趣,同时该模式还能促进学生依据短期目标进行有效时间管理,平衡学习、科研、生活三者间关系,并能从长远角度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度,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目标,规划好四年大学生活。同时,学生在科研能力获得提升的过程中科研兴趣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学生科研兴趣的提升,也使得该模式下学生更愿意在毕业后继续深造,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学业抉择。

4.2 基于GROW模型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能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两届学生入校时,英语成绩、性别构成、年龄、科研成果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大学四年,不同培养模式下学生科研状况出现差异。采用基于GROW模型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2017届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优秀毕业论文、专利获得人数及科研创新能力均高于采用常规模式培养的2016届学生。GROW模型引入国内后在学生管理、实验教学、护理管理等方面应用广泛且取得一定效果[5,10-11],而将该模型应用至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目前鲜有报道。基于GROW模型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相较于传统培养模式,是一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科研目标明确,学生自主性强,循序渐进,以本为本,注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现状把握的结构化培养模式[12]。Goal的设定既可明确目标,亦可明确重难点,Reality则能了解当前状况及对实现目标可能造成的影响,Options和Will则多采用头脑风暴法明确解决方案,制定针对性对策,可见整个模式施行过程中灵活性与可操作性兼具[13]。且该模式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能激发其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实践能力。如学生在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新苗计划”等科研实践活动过程中科研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显性的科研产出是评价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客观指标,基于GROW模型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注重全程培养,既重视学生科研成果的产出,也重视学生知识获得、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将GROW模型应用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能够坚定学生的科研意志力,统一学生对科研目标的认知,提高科研兴趣,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助推教师团队的教科研水平提升,真正做到助研推新。该模式在丽水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虽初步取得较好效果,但应用时间不长,在具体路径制定、观察指标等方面有待继续优化和改善,值得进一步理论深化和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问卷创新能力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9期)2022-05-23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中学生学习报(2022年13期)2022-04-16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学习报(2022年14期)2022-04-15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27期)2021-05-13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1年18期)2021-02-28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医学概论(2021年18期)2021-01-2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问卷大调查创新作文·初中版(2015年1期)2015-03-11问卷你做主创新作文·初中版(2014年5期)2014-07-18推荐访问:创新能力 本科生 中外
上一篇:基于线性矩阵求解的焊接缺陷几何量定征技术研究
下一篇:“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设置策略探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